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中心 专题 武林论坛 武林商城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主办  
收藏本站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本厂简介
本站动态 太极天地 名家专栏 少林功夫 实战技击 武林动态 武学研究 珍藏资料 白腊杆专栏 传统功夫 人物流派 太极理论 发源盛地 拳理拳法 谈武论道
最新动态 名家谈拳 名家风采 擒拿格斗 散手技法 竞技武术 文化丛谈 名派真功 心意形意 武当拳系 南拳拳系 八极拳系 八卦拳系 峨眉拳系 健康天地
搜索一下
  关键字:
  范  围:
 
代言人、技术顾问-武世俊大师
最新文章
·佛汉内家拳初探
·民国年间太谷县的学校武术概
·十三太保武艺述真/圆真
·“武术”的文化内涵在哪里
·磨沟民间传统少林武术
·必然所得 深层发现(上)/李
·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新
最新帖子
精品推荐
 
 
 
 当前位置:天下武林>武学研究>发源盛地> 正文
电子版:太极圣地--陈家沟/崔春冬(全集)
来源: 作者:崔春冬 点击: 发布时间:2010-03-03 双击鼠标滚 字体:[ ]
 

第二章 三节 

夫气本诸身,而身节部甚繁,若逐节论之,则有远乎拳术之宗旨,惟分为三节 而论,可谓得其截法:三节上、中、下,或根、中、梢也。以一身言之;头为 上节,胸为中节,腿为下节。以头面言之,额为上节,鼻为中节,口为下节以 中身言之,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以腿言之,膀为恨节,膝为中 节,足为梢节。以臂言之,膊为恨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以手言之,腕为 根节,掌为中节,指为梢节。观於此,而足不必论矣。然则自顶至足,莫不各 有三节也,要之,既莫非三节之所,即莫非著意之处,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 中节不明,满腔是空,下节不明,颠覆必生。由此观之,身三节部,岂可忽也? 至於气之发动,要从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之而已。此固分而言之;若合而 言之,则上自头顶,下至足底,四肢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为三节之有哉!又 何三节中之各有三节云乎哉! 

第三章 四梢 

於论身之外,而进论四梢。夫四梢者,身之余褚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气者 亦所罕闻,然捶以由内而发外,气本诸身而发梢,气之为用,不本诸身,则虚 而不实;不行於梢,则实而仍虚?;梢亦可弗讲乎!若手指足特论身之梢耳! 而未及梢之梢也。四梢惟何?发其一也,夫发之所系,不列於五行,无关於四 体,是无足论矣,然发为血之梢,血为气之海,纵不本诸发而论气,要不可虽 乎血以生气;不虽乎血,即不得不兼乎发,发??骞冢??易阋印R?舌为肉 之梢,而肉为气之仁,气不能行诸肉之梢,即气无以充其气之量,故必舌欲催 齿,而肉梢足矣。至於骨梢者,齿也,筋梢者,指甲也,气生於骨而联於筋, 不及乎齿,即不及乎骨之梢,不及乎指甲,即不及乎筋之梢,而欲足尔者,要 非齿欲斯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此,则四梢足矣。四梢足,而气自足矣, 岂复有虚而不宜,实而仍虚之弊乎! 

第四章 五脏 

夫捶以言势,势以言气,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脏而生气,五脏实为性命之 源,生气之本,而名为心,肝,脾,肾也。心属火,而有炎上之象。肝属木, 而有曲直之形。脾属土,而有敦厚之势,肺属金,而有从革之能。肾属水,而 有润下之功。此及五脏之义而犹准之於气,皆有所配合焉。凡世之讲拳术者, 要不能离乎斯也。其在於内胸廊为肺经之位,而肺为五脏之华;盖故肺经动 , 而诸脏不能不动也。两乳之中为心,而肺抱护之。肺之下膈之上,心经之位也 。心为君,心火动,而相火无不奉命焉;而两乳之下,右为肝,左为脾,背之 十四骨节为肾,至於腰为两背之本位,而为先天之第一,又为诸脏之根源;故 肾足,则金木,水,火,土,无不各显生机焉。此论五脏之部位也。然五脏之 存乎内者,各有定位,而见於身者,亦有专属,但地位甚多,难以尽述,大约 身之所系,中者属心,窝者属肺,骨之露处属肾,筋之联处属肝,肉之厚处属 碑,想其意,心如猛,肝如箭,脾之力大甚无穷,肺经之位最灵变,肾气之动 快如风,是在当局者自为体验,而非笔墨所能尽罄者也。 

第五章 三合 

五脏既明,再论三合,夫所谓三合者,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 台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膀合,外三合也。若以左手与右足相合,左 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膀相合,右肩与左亦然。以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 与步合,孰非外合。心与目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 执非内合。然此特从变而言之也。总之。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脏 百骸悉在其中矣。 

第六章 六进 

既知三合,犹有六进。夫六进者何也?头为六阳之首,而为周身之主,五官百 骸莫不体此为向背,头不可不进也。手为先锋,根基在膊,膊不进,则手却不 前矣;是膊亦不可不进也。气聚於腕,机关在腰,腰不进则气馁,而不实矣; 此所以腰贵於进者也。意贯周身,运动在步,步不进而意则索然无能为矣;此 所以必取其进也。以及上左必进右。上右必进左。共为六进,此六进者,孰非 著力之地欺!要之:未及其进,合周身毫无关动之意,一言其进,统全体全无 抽扯之形,六进之道如是而已。 

第七章 身法 

夫发手击敌,全赖身法之助,身法维何?纵,横,高,低,进,退,反,侧而 已。纵,则放其势,一往而不返。横,则理其力,开拓而莫阻。高,则扬其身, 而身有增长之意。低,则抑其身,而身有攒促之形。当进则进,弹其力而勇往 直前。当退则退,速其气而回转扶势。至於反身顾後,後即前也。侧顾左右, 左右恶敢当我哉。而要非拘拘焉而为之也。察夫人之强弱,运乎己之机关,有 忽纵而忽横,纵横因势而变迁,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底,高底随时以转 移,岂可执一而论。时而宜进不可退,退以馁其气。时而宜退,即以退,退以 鼓其进。是进固进也,即退亦实以助其进。若反身顾後。而後不觉其为後。侧 顾左右,而左右不觉其为左右。总之:现在眼,变化在心,而握其要者,则本 诸身。身而前,则四体不命而行矣。身而怯,则百骸莫不冥然而处矣。身法顾 可置而不论乎。 

第八章 步法 

今夫四肢百骸主於动,而实运以步;步者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以故 应战,对战,本诸身。而所以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随机应变在於手。而所 以为手之转移者,又在於步。进退反侧,非步何以作鼓动之机,抑扬伸缩,非 步何以示变化之妙。即谓观察在眼,变化在心,而转变抹角,千变万化,不至 穷迫者,何莫非步之司命,而要非勉强可致之也。动作出於无心,鼓舞出於不 觉,身欲动而步以为之周旋,手将动而步亦早为之催迫,不期然而已然,莫之 驱而若驱,所谓上欲动而下自随之,其斯之谓欤!且步分前後,有定位者,步 也。无定位者,亦步也。如前步进,而後步亦随之,前後自有定位也。若前步 作後步,後步作前步,更以前步作後步之前步,後步作前步之後步,前後亦自 有定位矣。总之:捶以论势而握要者步也。活与不活,在於步,灵与不灵亦在 於步。步之为用大矣哉! 

第九章 刚柔 

夫拳术之为用,气与势而已矣。然而气有强弱,势分刚柔,气强者取乎势之刚, 气弱者取乎势之柔,刚者以千钧之力而扼百钧,柔者以百钧之力而破千钧,尚 力尚巧,刚柔之所以分也。然刚柔既分,而发用亦自有别,四肢发动,气行谙 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於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 无柔则还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 随,腾,闪,折,空, ,?,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

 
    太极拳是内家拳的极致,是极其精巧独特的思想和实践的产物,令人叹为观止。但是,太极拳也长期被迷雾笼罩。不仅外界对太极拳的认识常常令人啼笑皆非(多少人相信太极拳是厉害凶狠的武术?那么慢怎么可能实战?),而且习练者也常常对太极拳有着根子上的错误认识(“刚柔相济”,“不用力”),每每误入歧途.徒费精力,令人惋惜!
   
  的确.太极拳看上去的确奇怪。但是.只要把握住太极拳的武术起源.就不难掌握她的灵魂。有了灵魂。习练就能走上正路,每个人在具体的方法上可以尽情发挥,“人各一派”.变化万端,理唯一贯。反之,如果没有灵魂,下多少功夫都是白费!
   
  太极拳为什么要慢练?为什么不用力?如何是松?为什么要用意不用力?我们来看看近代太极拳三位宗师的功夫和主张.希望从中得出答案。
   
  武术界山头林立,互不服气。但把杨露禅、李雅轩、郑悟清称为宗师大概不会有什么争议。
   
  杨禄禅
   
  杨露禅学拳陈家沟。陈式太极发端于炮捶,动作刚烈,大体上可以说是外家拳向内家拳的过渡。陈式太极有很多外家拳的高难动作,再加上内家拳的完整浑厚,极其优美,也很有实战性。史载杨露禅三赴陈家沟.尽得陈式太极精髓。
  
   杨露禅学成后来到北京,以其天下无双的武艺打出威名.名扬海内.王公贵族竞相求学。露禅传艺的对象不是年轻的小徒弟,只得去除高难激烈的动作,极力凸显太极拳松柔轻灵的特点,学徒众多,桃李满天下.从此.太极拳成为纯粹的内家功夫。外行看不到热闹了,内行却看出了大门道!原来,慢是为了轻,轻是为了灵:松是为了柔,柔是为了整。松柔、完整、轻灵铸就了太极拳的灵魂!
   
  李雅轩
   
  李雅轩学拳于杨式传人杨澄甫。尽得杨式真传。他的重大成就之一是明确地提出了“大松大软”的主张,求松求柔,至松至软,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太极拳“至柔驰骋至刚”的灵魂。李雅轩达到了“打人不显形”的化境。他用亲身的实践告诉我们,太极拳制胜的法宝是速度!练就遍体松柔.就能够瞬间把全身的力量爆发于一点。他还告诉我们,练就松柔之后要培养“灵机”。练拳要轻灵,轻灵之后就能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境界。他在比武中每每令对手如坠云雾,毫无还手之力。
  
   郑悟清
   
  郑悟清是河南赵堡人,年幼赢弱多病。30岁上为强身健体学太极,因体弱无力。练的是赵堡小架,本无意在武术上有所成就。但郑悟清天性聪颖,很快掌握了太极拳的灵魂.摒弃一切用力,专一用意,不经意间功夫大进。郑悟清中年晚年时期的功夫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对手被**后不仅自己莫名其妙.旁观者也茫然不知所以。有人求教武学真谛.郑悟清答日:轻则灵重则滞。郑悟清毕生追求轻灵,功夫求诸内.外形已经不为人所察,功夫达到了内家拳的极致。
   
  从以上三位宗师的经历.我们大概能够窥见太极拳的灵魂了。能够做出高难的外家拳动作是很令人羡慕的.也很有实战的价值,但那与太极拳无关.太极拳有自己的追求和道路。我们从这三位太极宗师的故事中看出.他们都是由于主客观原因摒弃了外家功夫.全心全意专心致志地追求纯粹的太极灵魂,如此才取得令人高山仰止的成就。习练者须明确自己的习练目标——求外还是求内,然后才能切实地苦练功夫。外家拳、内家拳、体操、瑜伽、柔道、跆拳道等等各有各的道路,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面精通。我不反对博采众长、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但是.世上的一切并不都是贯通的,总得专注才可能取得些微成就。
   
  太极拳是大道,不是小术。人非有夙慧难以窥其门径,毕一生之精力难以有所成就。人们没有非要学练太极拳的理由,但是一旦下决心学练,就千万不要忘记她的灵魂。
   
  编后提问:此提问只是编辑过程中的偶一闪念。现提出求解:
   
  上文说:“杨露禅学成后来到北京。以其天下无双的武艺打出威名,名扬海内。王公贵族竞相求学。露禅传艺的对象不是年轻的小徒弟。只得去除高难激烈的动作,极力凸显太极拳松柔轻灵的特点,学徒众多。桃李满天下。从此,太极拳成为纯粹的内家功夫”。编者的疑惑在于:太极拳作为内家拳出现的原因.是因为露禅传艺的对象是王公贵族且并不年轻.只得去除高难激烈动作的缘故吗?换句话说,是不是当时如果求学者不是这些年纪不轻的王公贵族.用不着“只得去除高难激烈的动作”.纯粹的内家功夫太极拳就不会出现了呢?如果此问成立,杨禄禅在到北京教王公贵族之前,“学成”的是什么拳呢?是“内”还是“外”呢?

  掤劲是长期演练太极拳产生的内劲形于外的一种劲别形式,也是在练拳第一阶段练精化气的结果。

    太极拳在演练时处处采用螺旋缠丝劲运动,走架时无论是顺缠、逆缠、上缠、下缠、左缠、右缠、里缠、外缠、平缠、立缠、正缠、侧缠百般缠绕,都是以腰为主宰的。在一动周身上下无不全动的原则之下,演练者在促使身肢放长的情况下,内气由内向外鼓荡于皮所产生的一种弹性劲为掤劲。掤劲在练拳或推手中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掤劲在推手中的应用尤为重要,它在以腰脊为主宰的轴心作用下,左旋右转,并采取螺旋缠丝势的弧线走化,在推手中运用表现于外的触点为主掤点,主掤点是由内形于外来达到技击之目的。这些都属于掤劲的外在表现。

    掤劲与放松、僵劲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练习太极拳和推手演练者必须弄懂的关键问题。掤劲又是练习推手的八门劲别之最,如果没有掤劲,周身的其他劲别就无所依存,练拳和推手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掤劲是建立在放松基础上的,运动中只有周身关节、肌肉自然放松,由内形于外的掤劲才能自然畅通,鼓荡于皮。若松得不彻底,势必导致掤劲不足,这就是太极拳论中所说“一分柔一分刚”的道理。但柔不能全然无力,无力则为丢劲,丢掉中气就是“失掤”。只有在放松的前提下,中气才能由内形于外,才能做到柔中寓刚。此掤劲来源于内气,日积月累,愈练愈足,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灵活多变的浩然之气。僵劲则是僵直、硬化、紧张、呆板之笨劲、拙力。它是周身筋骨、骨肉僵直、紧张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外劲,气易上浮,横气填胸。横气乃血脉之气,运动时转关不灵,不易变化,易受制于人,纯属刚猛、断续、阳多阴少的呆拙力。此劲犹如雨后洼水,有减无增,是不能采纳之气劲。望演练者在练习过程中逐渐体会,明辨丢与松、松与丢、掤与僵、僵与掤之间的辩证关系。只有明辩它们之间的关系,才不致于入歧途、走弯路,以致枉费工夫。正所谓:

            十年苦功无边际,辩识不清白费心。

            劲路正确最重要,积功神力扫千钧。

捋劲是在掤劲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劲别。捋劲的形成和掤劲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先掤后捋,欲捋非先有掤劲不可。

    捋时须以腰脊为轴心,通过两腿的虚实变化,由裆劲的辅助来完成。至于捋的角度、方位、轻重,力的大小等种类甚多,在应用时须加注意,否则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左捋、右捋、前捋、后捋、上捋、下捋、捋采、采拿、捋肩、捋肘、捋靠、捋坐(坐掌)、捋撞、捋甩、捋回、捋拌、捋钩等,这些技击用法都离不开先掤后捋。但在微妙的变化中也常伴随有惊弹之劲。故掤捋兼用,其目的是在捋的前提下,使彼重心遭到破坏失重后,我使用弹抖劲进击比较便利,这里掤捋劲和弹抖劲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结合。具体用法,这里可举一例说明。如第一路中的“拦扎衣”一势,定势后其重心是右七左三,右臂开中寓合,左臂合中寓开,左手插于左腰间,然后松右胯身体右转,同时左手由左向右与右手构成捋状。继而松左胯,腰劲下塌,扭腰旋背,左手抓住敌左手由外向内旋转,使彼左臂有被动之感。右手搭于敌左大臂,再向左移动重心,在扭腰旋背拧裆的前提下,身向左转,双手随之向身体左侧偏左下捋出,并可渐捋渐采,又可复挒,使对方只有招架之功,无有还手之力,岂不妙哉!但在捋的过程中,手切莫自贴已身,肘不能贴肋,否则在运用中则失掉掤劲,若彼反击时则自身转关不灵。在练习中只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逐渐领悟捋劲在各招势中的奥炒。

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自1933年由开封开明书局出版发行后,引起了武坛广泛、持续的关注。70年后的今天,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为了适应当代读者的需求,拟于近期内重印此书合订本,并邀我写点导读的话叙于书首。思之再三,谨将我读《陈氏太极拳图说》的心得概要为泛读、精读、研读,名之为《三读<陈氏太极拳图说>》,与读者诸君进行交流。

  一、以泛读明其概要

  “泛读”,可以理解为泛泛地读,或者说是快速地翻阅一遍。凭此了解全书的概貌和特色,获取是否值得精读和研读的信息。

  原版本《陈氏太极拳图说》分为卷首、卷一、卷二、卷三共四册。在其后出现的翻版和重印本中,有的将四卷合订为一册。该书内容可概要为四部分:

  其一是陈氏太极拳架64势的练法。这部分所占篇幅最多,是该书卷一、二、三的主要内容。
                     
  其二是太极拳的基本理论。这部分内容,不仅有集中于卷首的阐述太极拳与《易》相融的图文4则和《太极拳经谱》等11篇太极拳论文,还有分散于64势各势练法图说中的拳理和拳诀。
                         
   其三是太极拳的文化基础。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于卷首,包括有40则介绍周易知识的图文和12则介绍人身经络穴道的图谱和歌诀。

   其四是阐述陈氏太极拳发展脉络和时人评述陈氏太极拳的文章。包括辑录于卷首的河南西平(华)陈泮岭《太极拳谱题词》、与温县邻里相望的卫辉汲人李时灿(敏修)序、邻人杜严序和作者陈鑫的自序;附录于卷三的《陈氏家乘》(节录陈王廷以后部份)、《陈英义公传》、《陈仲甡传》、《温县陈君墓铭》、李春熙《跋》、刘焕东《后叙》,另有沁阳杜元化(育万)以订补者名义加入的《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一则。

   通过泛读,我们发现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是一部全面介绍陈氏太极拳历史、理论、技术,以及相关知识的专著。全书有着图说详明、技理交融、以诀示要、适用面广等特色。

   图说详明是《陈氏太极拳图说》的第一个特点。此书以“图说”的形式,展示全书的内容。着墨于《易》时,易图与易理相连。介绍到经络穴位时,经络图与歌诀兼收。图说拳式动作时,不仅有整体姿势图,还有上肢运行图、下肢运行图、步位图、运动气机图、内气运行图、缠丝劲图、内劲图等;而且,不仅每一图皆附有相应的文字解说,还用线条将文字解说和身体某部相连的方式,针对性极强地图说身体各部的运动要领。藉此,将拳势图说得清晰细微,将拳理剖析得深入浅出。从这种详明的图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渴望读者能看懂、学会的心愿。
                          
   技理交融是《陈氏太极拳图说》的第二个特点。此书在卷首中集中辑录了作者的太极拳论文,介绍了作为太极拳文化基础的易理和中医经络知识。然而,大量带有指导意义的拳术理论和相关传统文化知识,都出现在与拳势相应的解说中。
                           
   例如,在解说“第一势金刚捣碓”时,作者在描述了外形运动方法、内劲运行方法,动作的攻防作用,身体各部的姿势要领后,以《总论》为标题,论述了太极拳运动的阴阳总则,指明“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进而以《取象》为标题,取象乾坤,以“乾健坤顺”、“阴阳合德”,说明运动的阴阳法则。其文云:“当其静也,阴阳所在,无迹可寻。及其动也,看似至柔,其实至刚;看似至刚,其实至柔。阴阳皆具,是谓阴阳合德。”随后,又以5首“七言俚语”进一步描述练习“金刚捣碓”的要求。最后,注明了练习此拳势时需要注意的“百会”等穴位的位置。此外,解说文中还包含有一些习武常识。如在道德教育方面,强调“打拳,亦所以修身正、卫性命之学也。”要“中礼”、“能敬能和,然后能学打太极拳。”在练习场地和方位的选择方面,指出“平素打拳,因地就势,不必拘定方向而守一定之位置。”在练习要持之以恒方面,提出了“拳打万遍,神理自现”的练习要求。其它各势的解说也都是循着这个大致的格式展开的。从这种技理交融的写法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力图引导读者在理论指导下学好太极拳,在中华传统文化启迪下练好太极拳、拓宽太极拳锻炼价值的一腔挚情。
                         
  以诀示要是《陈氏太极拳图说》的第三个特点。作者在阐明太极拳理论和揭示太极拳技术要领时,普遍采用歌诀、韵语、俚语的形式进行表述。例如,列于太极拳理论之首的《太极拳经谱》、《太极拳拳谱》,是以四言句写成的论文。太极拳总论,是一首七言韵文。推手的要缔,被总结为二首七言歌诀。在各势练法解说中,也都是以四言、或五言、或七言、或长短句俚语作为结语。这些朗朗上口的歌诀,便于读者颂读、记忆。同时也有助于读者借助这些歌词去领悟太极拳的技法、练法和功用。

  适用面广是《陈氏太极拳图说》的第四个特点。《陈氏太极拳图说》富含的知识量很大,好武者皆可“开卷有益”。
                         
   此书作为陈式太极拳的专著、名著,专门习练陈式太极拳者读之,可以较快地了解本拳系的始末和概貌、掌握本拳系的技法诀窍。习练他式或兼练多式太极拳者读之,可以深化对太极拳共性特征和基本法则的认识,还可借此找出陈式太极拳与其他式太极拳架、理法的异同点,从而在保持太极拳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去发展其他架式的个性特点。即使是其它武术拳种的传习者、乃至广大武术研究者和爱好者,也都可以“开卷有益”。首先,可以借助此书了解陈氏太极拳,吸取其中精华以丰富个人所学。其次,可以借鉴和仿效《陈氏太极拳图说》的编撰体例和表述方法,以完善自家之学。再次,还可以从武术整体的角度或某一拳种的角度对《陈氏太极拳图说》进行比较阅读,以获取更多的体悟、拓开更广的视野。

  二、以精读取其精髓

  精读,可以理解为反复仔细地阅读。通过精读读懂、读通、读会,乃至得其精髓,举一反三。换句话说,要想读懂这部四卷本的名著,必须花时间、下功夫进行精读。要获取全书的精髓,必须精读全书。要想获取其中某一部分的精髓,必须对该部分进行精读。总之。要根据不同的读书目的,采取不同的精读方法。
                        
   最通俗的精读方法,就是依原书的顺序一点点读。读懂一则,再读下一则。学会一势再学下一势。逐步读完全书,悟通全书。
    
  在泛读的基础上进行分类读,是精读的又一种方法。依笔者在前文对此书内容的分类来说,我们可以先集中学练拳架,按照书中对陈氏太极拳架64势的图说,逐步学会整套动作。随后,重读每势图说的技法理论,严明每势的技术标准,掌握同类动作的运动要领。然后,再集中阅读太极拳论文,从总体上运用太极拳理论去指导学习、深入实践。最后,阅读太极拳的相关文化知识及历史脉络,加深对太极拳理论和技术的理解。

  在分类精读《陈氏太极拳图说》技理内容方面,顾留馨先生下了很多功夫,成绩卓著,堪称楷模。在沈家桢、顾留馨合著的《陈式太极拳•第五章
     
  陈式太极拳拳论》首段中写道:“作者(顾留馨)素爱太极拳并穷究其理,故由他从几本书中分类摘录陈鑫的拳论,以便练拳时参考和揣摩。”
                        
   顾留馨把论述太极拳运动对身体各部姿势要求的语录归类为19目。此19目即:头、眼、耳、鼻与口、项、手、拳、腹、腰、脊与背、裆与臀、足、骨节13目,加上顶、肩、肘、胸、胯、膝6目。

  顾留馨把陈鑫论述太极拳运动原理的拳论归类为13类别。此13类名为:心静身正,以意运动;开合虚实,呼吸自然;轻灵圆转,中气贯足;缠绕运动,舒畅经络;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着着贯串,势势相承;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运柔成刚,刚柔相济;先慢后快,快而复慢;窜奔跳跃,忽上忽下;刚柔俱混,一片神行;培养本元,勤学苦练。

  顾留馨还把陈鑫论述太极拳擖手(推手)的拳论归类汇编为:擖手论集录、擖手十六目、擖手三十六病、掤 ■ 歌二首。

   顾留馨先生这种分类集录,分类揣摩的精读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在泛读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习拳进度和在练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选取相应的内容进行细读,也是精读过程中的重要方法。这样读,有的放矢,常能从书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启示,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以研读拓展学问

共19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0371-65151997)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佛汉内家拳初探
·民国年间太谷县的学校武术概况
·十三太保武艺述真/圆真
·磨沟民间传统少林武术
·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新探/史美
·《张三丰承留》探释/魏坤梁
·中华武术瑰宝 少林、武当一脉相传
·经典告诉我们的历史事实/李 滨
·中国武术各门派的形成与发展
·杨式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拳术历史资料
· 韩鹏尧与五行通背拳
·江西名拳“字门拳”
·谈谈“吴图南”/颜紫元
·洪家拳
·杨式太极拳源流
·沛县传统功夫武当洪拳发展渊源
·浅议武当山道教建筑的特点/周作奎
·天罡绵掌拳在哈尔滨的传承
·淄博武术故事(一)
·破解西棍起源之谜
·寻觅新疆武术/陈青
·西棍之冠天启棍/方汝楫
·陇右地区的撕炮拳/马廉祯
   
【 天下武林 】 copy right (2004)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 版权所有
仓库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82号启福花园大仓库(华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乘83,103,52,201,301,T5路公交车华山路站下车即到
QQ 33493757(服装器械) QQ 493175072(音像图书) 支付宝:使用支付宝购买点这里 谢栋兴 MSN:MSN wulin886@hotmail.com
【天下武林】网站永久性网络实名:武术   无需记住网址,访问本站就这么简单!
咨询电话:0371---65151997 传真:0371-86127866 手机:13653836336   13633719939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序号:豫ICP备050176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