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中心 专题 武林论坛 武林商城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主办  
收藏本站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本厂简介
本站动态 太极天地 名家专栏 少林功夫 实战技击 武林动态 武学研究 珍藏资料 白腊杆专栏 传统功夫 人物流派 太极理论 发源盛地 拳理拳法 谈武论道
最新动态 名家谈拳 名家风采 擒拿格斗 散手技法 竞技武术 文化丛谈 名派真功 心意形意 武当拳系 南拳拳系 八极拳系 八卦拳系 峨眉拳系 健康天地
搜索一下
  关键字:
  范  围:
 
代言人、技术顾问-武世俊大师
最新文章
·佛汉内家拳初探
·民国年间太谷县的学校武术概
·十三太保武艺述真/圆真
·“武术”的文化内涵在哪里
·磨沟民间传统少林武术
·必然所得 深层发现(上)/李
·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新
最新帖子
精品推荐
 
 
 
 当前位置:天下武林>武学研究>发源盛地> 正文
电子版:太极圣地--陈家沟/崔春冬(全集)
来源: 作者:崔春冬 点击: 发布时间:2010-03-03 双击鼠标滚 字体:[ ]
 


 
    “丹田”,是古时道家研炼内气的“丹炉”,通常指脐下一寸三分处,道家早在唐末时就兴起了养炼热潮。及至两宋,更加盛行。尤其从北宋宋神宗即位起,内丹术空前发展,其学说 也日趋成熟,南宋的金丹派尤以修练内丹成为有代表性的主要教派。而后南宋兴起的全真道,又历传金、元时代经久不衰。

     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不断总结经验,经过长期的反复酝酿,终于发展至把吐纳导引之术与养生健体、武术技击、祛病延年结合起来。因吐纳导引以丹田为主,故把丹田视为练制灵丹妙药的“丹炉”。太极拳创始以来,其宗旨也就是采用道家的丹田运转,养固真元这一原理。后来根据这个观点,把丹田(阴丹田)又分上丹、中丹和下丹,即头部两眉间为“上丹”,两乳、心窝间为“中丹”,脐下一寸三分处为“下丹”。通常所说的“气沉丹田”、“意守丹田”即指此丹田,即下丹田。以上所讲的是阴丹田。人们根据这三个丹田同在任脉(阴脉)上的缘故,又把背后与脐对称的部位称为阳丹田,因为它位于督脉(阳脉)上。

    阴丹田的上丹为经气之道,中丹田为心气之居,下丹田为三气之所归。下丹田居人体中心部位,这个范围内有“关元穴”、“气海穴”等重要穴位,是任督二脉等经络的汇聚处和归宿点,又是男子藏精、女子养胎的处所,故人称丹田为“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它是汇聚、储存和运转内气的大本营,又是三气升降出入之基地,所以无论是站桩采气或行功练拳,对丹田之气都不可不察。

    采气法是增强内气运转,动静相兼的综合练习方法。它把意与气及各种技击手法熔为一体,做到练中有养,养中有练,并让内气反复汇合回归,养育于丹田之中,达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练神还虚,复命归根之目的。只有这样,丹田真气才不致于耗散,日积月累,就能气足神旺,形于外的丹田劲才浩然完整,无论是弹抖劲、发劲、拿劲、顺劲、逆劲等,都是丹田之气形于外的迹象。故从这一点说,丹田气也可以说“劲”。气足则劲力充沛,充沛则气自浩然,浩然则无坚不摧。反言之,气弱则劲不齐,不齐则松散无力,无力何能摧坚制敌!相对而言,气为主,劲为副。总而言之,气与劲,实乃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复命归根,须把意与气紧密结合起来,否则达到随心所欲是不行的。应做到意气相连,意气相随,这才是以意行气与养丹存神的总要领。

    意是指采气和行功者的意念活动,它是大脑功能的体现,通过以意导气的形体运动,将气导入人体内的顺逆运行轨道,对人体各部位生理机能产生良好的保健作用。

    这里所指的气,是人体丹田的真气(元气),也包括呼吸来的外气和水谷精微之气,即后天之气(内气)。前面说过,气和意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因气是人类生命活动中的一种基本物质,又是经络、脏腑、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基础,所以采气行功锻炼主要是气,如不能逐步把丹田之气调动起来,积累充实,循经运行,那么练拳就成了空谈。练拳还必须注意练意,要做到周身自然放松,使经络之气顺利畅通,气血调和,意气相随,动静相兼 ,刚柔相济,轻沉兼备。这些都离不开意的引导,这就是意与气的导引关系。

    “丹田”,是三气(肾气、外气、水谷精微之气)所存之处,外气、水谷精微之气化生出后天之气,与元气共称四气,故“丹田”又是四气出入升降的大本营。先天肾气即“先天元气”,生于先天,养于后天,是由母胎所生。婴儿经过母体十月怀胎,全靠母体内的氧气和水谷精微之气来维持生命和生长发育,始而无形,渐变有形,待至形体长大。五脏六腑等各器官发育成熟,肾气随之生成。精微之气是通过胎盘的丰富营养物质直接输入婴儿体内而产生的,未能与水谷食物和宇宙间的阴阳二气相接触,所以婴儿此气是天地宇宙混沌景象所生。肾气是“先天元气”,或曰真气,是人生命之源。人在日常生活中,先天元气在不断消耗,而需后天之气不断地补充,先天元气才能保持充足,五脏六腑、肌肤、毛发才能得到滋养和润泽才能保持人的生命机能。

    所谓后天之气,是婴儿由混沌之境转移到太极阴阳之界后,中断了任督二脉的流通及营养的供应,开始吸清吐浊,自行摄取营养及新陈代谢,吸收各类营养,来填补先天,故称“后元”或“后天”。欲知先天与后天元气,须知精微之气的来源。水谷精微之气,来源于所食的五谷及各类食物之中。它是通过脾胃的消化吸收而来的,以其充实血脉,起着协同外气,促进人体的发育、脏腑运行和经络流通,营卫肌体,抵御外邪入侵,以及促使精气津血之间相互生化的作用。

    所谓外气,是产生于无序化的高能物质,含有静电、生物磁及微粒子等。通过采气法的和套路的长期意念锻炼,能使无序化变为有序化,外气的基础是内气,人没有内气就不可能有外气。四气在体内的形成是人的生命的本源,始终贯穿于周身,无处不达,不达则有病变。流贯于脏腑,则为脏腑之气,如心气、肺气、脾气、胃气、肾气、肝气;流于经络,则为经络之气;流于脉中与血共行,则为营气;行于肌肤毫毛,则称为卫气等。总之,站桩采气或行功练拳,都不外乎培养后天,巩固和充实先天,从而促使周身气血鼓荡于皮,使封闭的任督二脉重新输流,使大小周天畅通无阻,使无序化的外气随着意念在丹田内通过磁化后,协同三气共同转化成有序的听从指挥的内气,从而达到延年益寿及技击应用之目的。
 欲知太极拳的劲,须首先弄清意与气。太极拳的意与气在人体内是无声无息的,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一般说来,意即是心。然而仔细分析,心与意之间尚有区别,这就是心为意之主,意为心之副,心意密切相关。无论是行功练拳或推手,心动则意起,意起则气随。总之,心意气是紧密关联的有机整体。若练拳时不能平心静气,心意则散,意散气则浮。反之,心静则意坚,意坚则气沉。

    气在人体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人体内的气不只是元气,而是四气的总称。首先是元气,没有元气,其他三气就无所依存;二是两肾所生的真气(即先天元气);三是含有物质性并带有磁感的外气;四是人食五谷经过脾胃的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微之气,即为后天之气。此四气总称为内气,也就是练习太极拳所指的“丹田之气”。

    人们都有知道,血是人体中最为宝贵的,然而血与气相比,气则更为宝贵。因为气与血的关系是气为主,血为副;气为阳,血为阴;气为卫,血为营。人的生命全在营卫。若有营无卫,就像一个国家只有内部的经济建设,而国境上没有武装军队的保卫,就无法抵御外来的侵侮。对身体来说,就易受外邪的入侵而染病。若有卫无营,就无法滋养身体。故卫为重,营为轻,血不足尚可暂存,气不足则立危。传统的医学观点认为,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人体就会气血调和,阴阳平衡,生机旺盛。

    古代道家对丹田之气十分珍视,称“丹田”为炼制仙丹的丹炉,可见练习太极拳养丹田之气极为重要。

    练习太极拳以意行气,以气催形,形气结合与练气功是一脉相承的,只是方法上有区别而已。气功是静中求动,练拳时行功、走架是动中求静,通过以意导气训练形体与技击,比专练静中求动的静气功更为高级,所以说练习太极拳可称为高级活气功。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站桩,还是练习太极拳,在行功练气中都要顺其自然,合乎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气血分布周身,均匀连绵,做到练功后面不改色,气不发喘,周身轻爽舒适,决无急促劳顿之感。久而久之,必能充实血脉,协同外气,促进人体发育、气血经络畅通和精气津血之间的相互生化,润泽脏腑和增强机体,抵御外邪的侵入,确保人体的健康和生命力的旺盛,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

    采气练拳定要符合意气之理。若有理无法,则气不能豁然贯通周身;若有法无理,等于舍本逐末。所以初学者不可急躁,即使练习中遇到种种困难,也必须耐下心来,平心静气,遵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在开始就应树立培养中气及浩然之气,不采横气之信念,练拳才能逐渐走入正道,拳技才会由低向高。

    所谓中气,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意。气源于阴阳二气、先天元气及万物所化生的后天元气。气离不开意,意即离不开气,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共同体。练拳时若心意有偏向,气则有偏。所以气只有在意念平和适中的基础上,才能达到不偏不倚,二者有机结合形成中气。中气乃不偏不倚 ,不刚不柔,阴阳相当之正气。至于浩然之气,一般常人更难把握,其柔似棉花,硬似坚钢,无坚不摧,四气皆由五官百骸之中鼓荡于皮,此气坚刚,属于元气,与中气有区别,若得之,非下大功夫不可。至于横气,乃血脉之中流通之气。此气也是练拳者由初级迈向高级阶段的必经之路。与人交手,全凭年轻,力气勇猛,不讲情理,凌压于彼,多以力大偶尔侥幸取胜,这样只能屈服彼身,而不能屈服彼心。若与行家搭手,使已突然感到进不能进,退不能退,浑身无力,犹如在圆石上站立不稳,随时有欲跌倒之势。故曰,练拳应先循规蹈矩,沿其顺逆,自然运行,久则四肢百骸自然灵应,意到气随。拳论云:“以意行气,务令沉着,乃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随,才能便利从心。”总之,以意导气,必须经过长期的意念及形体训练,把气变成有序化的、听从指挥的、具体的活气功动作,在技击应用时,才能达到周身灵敏,心想意起,气催形达的快速整体反应。了解太极拳的意与气,是进一步理解太极拳的劲的基础。
 根据现有文献,太极之名首见于王宗岳《太极拳论》。该书是武式太极拳创编人武禹襄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到他哥哥武澄清任所河南舞阳县时在盐店得到的(也有人认为,《太极拳论》可能是王禹襄托名王宗岳而作)。

    王宗岳《太极拳论》首段即以“太极”立论,他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可以看出,太极拳与太极、无极、阴阳、五行、八卦、气等中国古典哲学概念有关,而其中的贯穿者是“太极”。这一点,可以从太极拳命名的另一说法得到印证。这一说法与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有关。

      杨禄禅三进河南温县陈家沟(被普遍认为是太极拳的起源地)学拳十八年,回到永年教拳,因拳势绵缓,而被称为“绵拳”。后来,杨禄禅去北京教拳,其高超的技艺让光绪帝的老师、大学士翁同龢折服,他对王公大臣说:“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如猿猱,手如运球,犹太极之浑圆一体也”,并题写了“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的联句。自此,太极拳之名得以大定和流传。
 挒劲是根据捋与合的惯性原理,在捋采的基础上,劲路由顺劲变横劲而形成的劲别。挒劲有反关节之意。如在顺步、大捋或捋采的过程中,彼身体则自然向一侧倾斜挤向我身,在彼倾斜的一瞬间,对方本能地自然反应必是肘部上翻,这正合了欲下先上之理。此时采劲正好与彼肘劲相对,所以捋采皆落空失去效应,但应注意的是在彼臂上翻时,有发击下前栽肘之机可乘。在此千钧一发的紧急时刻,我应随着彼的挤劲重心后移,身体略侧转,在侧转中急速改变劲路,以小臂向前发击挒劲。在一肘向前挒击时,另一手正好向内旋转,这两股劲正好反方向错开,一挒即中。

    挒劲有内挒、外挒、带挒、采挒等,使用挒劲需要周身相随,内外合一,劲易短不易长。但劲也不可过大,否则初练者不知掌握分寸容易误伤他人。在初练挒劲时,可先点到为止。只有在实践中反复演练手法,待在四隅手的练习过程中,对各种出手分寸能够准确地把握时,随着身法或采或挒,或擒或放,才能做到心感神知,气劲运走恰到好处。此时在演练过程中既能达到技击应用之目的,又不致于出现伤害对方的事故。

 以单手或双手向对方两臂或上体任何一个部位前推或下按,均为按劲。按劲无论在定步 或活步(顺步)推手中运用都较为广泛。

    按劲有长短之别,发按劲要区别对象,因人而异。在推手中,对于体重较轻、重心较稳固的人,就适于用长劲;若用短劲进攻最易失重,因体轻根稳,变化灵敏,所以应先以长劲逼进,游斗探听彼动,待彼略有被动时,速发短劲取之。对于体重、功夫较差、底盘不稳者,即可采取手指先按,然后以掌后根发劲,以疾速短劲取胜为合适。但在用按劲时,须顶劲领起,精神贯注,含胸塌腰,裆催身进。故有发劲打人如接吻之称,周身一家方可按之有力。无论单手或双手按都须胸含、气沉、束肋、张背,做到落点清晰。在发劲时身体前后须对称,才不致于在发劲时因身体前俯后仰而失重。

    在按劲中手法变换要与呼吸相配合,这是发按劲的关键。如在顺步推手中,甲方由捋复按时,右手外侧轻灵地将乙方右手按至乙方左臂处,然后左手外侧按至乙方左臂肘关节处,使乙方右臂成九十度角时,甲方沉步催身进,双手由两掌外沿按劲变双掌内合。同时在呼气翻掌坐腕的一瞬间,身、步、手一起向对方发击,这样即可达到按劲的完整无缺,整个动作一气呵成。
采劲是建立在捋劲基础上的一种劲别,指的是采拿两臂关节活络处的各个部位。如一手刁拿对方腕部,另一手置于其肘关节处,双手合劲向下沉采,或采或拿等。一般说来,捋、采、挒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待采和捋手法结合应用时,它们的运动方向是一致的。采和挒劲却是恰恰相反的。采是建立在捋的基础上,在捋的过程中侧向采去,使对方重心偏于一方,随着身体.旋转防守不及而趴地。

    直采是搭在肘关节处,以掌根采之。寸采的过程中,在含胸塌腰、沉肩坠肘、扭腰旋背的前提下,掌根直向下发短采(寸采劲),最易使对方趴于地下。我仍屈身下蹲,立身中正,气归丹田,目视前下方。

    总之,在采的过程中,须以意念为主,并且腰、裆、腿、呼吸都必须相应配合得当,才能采得刚猛迅速。这些捋加采,采加挒,是相互并用,综合运用的。在运用时要灵活机动,能捋则捋,不能捋则采,不能采则挒,翻变连环,以不能让彼跑掉为原则。阴阳变幻,翻变连环,招招相衔,运用自如,实非容易之事。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听出对方劲路变化,并在得机得势的情况下,方可出手运用,其中万千技法都是在实践中所得。正所谓:

            千变万化招中来,细心揣摩在其间。

            若不领悟劲中妙,再练也是枉徒劳。
肘劲是小臂内屈时,肘四周的部位所发出的劲。肘的发击方法较多,基本肘法有腰拦肘、顺拦肘、穿心肘、上挑肘、下采肘、挂肘、立肘、双开肘、双扣肘等。

    运用肘法在距离上力求近而有力,在发击前需要与对方近距离接触,一般是一脚插入对方裆内或身后,最少得过半(脚最少超过对方身体一半)。上步欲发时,吸气,精神贯注,含塌腰,双脚蹬地,扭腰旋背,在裆催身进的前提下发肘劲。但在打上挑肘时,以命门肚脐为界,身体上下形成对拉之势,发击点比较清晰,同时,也不致于发劲猛烈引起拔根。

    肘劲有宽面窄面之分,宽面不易伤人;窄面易伤人,一般不可随意乱用。腰拦肘和立肘、顺拦肘属宽面;上挑肘、穿心肘、双开肘、双扣肘、下采肘属窄面。如对方按我右臂贴于胸前,我即内气下行,含胸塌腰,吸气,同时我右臂向右侧引,将对方按劲化空。继而微向左侧身上步,速用左手搭于对方后背向怀中速带,与此同时呼气,并发击腰拦肘。此时带对方于怀中,彼必本能地速向后回身,在对方回身后仰时,也正是我发肘之时。两股劲合成一顺劲,一快一慢,我以已之快催彼之慢,我蓄劲既足,发劲又刚猛,彼何能不被飞掷而出!这非一般功夫所能做到,非下大功夫不可。这种击法也只是在一惊一闪、一呼一吸、一合一开的瞬间,即能发人丈外。总之该法离不开转身弹抖,步健手快,只不过旋转弹抖圈小而已。这就是拳论中所讲的:由大圈而中圈,由中圈而小圈,由小圈渐小渐微,这时蓄劲抖弹无形无迹,发击距离短小,精微巧妙。所以,练习太极拳向极小极微,近乎无圈功夫攀登,方为上乘。那时发劲阴不离阳,阳不里阴,开即是合,合即是开,无形无迹,使对手飞掷而出如在梦中,不知我如何出手发劲,更无法招架还手。这才算是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所向无敌的上乘工夫。


 凡肩的四周在任何角度发出的劲均为靠劲。所谓靠,就是以肩的四周发击对方。靠的威力较大,带有惊闪性,发击时与对方的距离比肘劲更快更近些才为适宜。靠的发击方法较多,有侧肩靠、迎门靠、胸靠、背折靠、七寸靠、双背靠等。靠劲无论是在四正手或四隅手推手中,运用都比较多。除七寸靠、迎门靠、双背靠外,其余都是建立在捋和惊闪基础上的。

    如迎门靠,在双手挽花的基础上,在双手上下挽花的旋转中,要巧妙地变换手法。两手虎口卡住对方双手腕往下按,继而向两侧分开,在两手分开的同时,重心速后移,随即一腿前插,接着以肩侧向对方胸前靠击。但必须做到两手将对方双手分开的同时,重心后移,然后脚步前插、靠击,这些动作皆需要同时完成。就是说,两手分开与撤步、进步、靠击,均须同时到位。再如侧肩靠,侧肩靠的应用是建立在捋的基础上的,对方若用右拳向我正面击来,我则用右手先接而后捋之。在向上捋的同时,随即左手搭于对方右大臂外侧,继而不停地向我右上方捋,速度要快(含有惊带之法),迫使对方身体向其左侧倾斜。此时彼右肋则自然张开,我速上步插于对方裆内,肩向彼肋处击之,此用法非快不可。要把握好惊闪、插步、捋带、发靠,瞬间连续完成,引与击的动作以不超过一秒钟为妙。否则,待对方稳定好重心,再去发击,则有顶劲含于其中,效果自然不佳。故发靠劲,其速度如闪电。此处列举二例,望演练者认真研磨练习,在实践中寻求奥妙。
摔法,是中国武术传统技击法,其威力无穷,可以瞬间制服对方。太极拳的摔法有它独特风格。它是建立在懂劲基础之上的,妙在随机而动,借力摔之。
  
  太极拳摔法要求
  
  一、要遵循“引进落空合即出”的原则,巧用引法使对方身体失去平衡。
  二、要巧用五行步法,稳定自己的重心,控制对方下盘。
  三、要巧用招法破坏对方重心,并且不让对方有“扎根”的机会。
  四、巧用物理学的杠杆原理,以巧破千斤。
  五、摔时应注意用力部位和摔的方向。
  六、摔时要注意上下配合与速度。
  下面介绍太极拳常用摔法,供爱好者参考。
  
  一、金刚捣碓势
  
  1.实战用法之一
  乙方(着黑衣者)上左脚成左弓步,同时出右拳向甲方(着白衣者)胸部打来,甲方身体快速右旋,由双脚并步变为右虚步,同时右手抓住乙方右手腕,左手搭在乙方右肘部,随身体旋转双手合力向下捋采引带(图1)。
  歌诀:搭手抓腕右转身,双手下采裆贵圆,全力引带缠丝转,移重沉肩挒右边。
  接上势,甲方趁乙方仰身回起之机,左手改变力点从乙方右腋下掤托穿掌,同时上左步于乙方两腿间。出右手搂提乙方左腿胭窝处,配合左手,用肩靠击乙方胸部,将乙方摔倒(图2)。
  歌诀:左掌掤撩击乙脸,右手勾提合力添,快速插步人裆间,左转腰胯肩靠前。
  2.实战用法之二
  乙方成右弓步,出右拳击打甲方胸部,甲方向右转腰,内开正中,同时提左膝顶撞乙方右腿,右手抓握乙方右手腕,左手在乙方右肘部配合引带,趁乙方回身之机,双手由捋变挤按,左脚落在乙两腿间(图3)。
  歌诀:搭手抓捋腰胯转,左脚横踢乙膝弯。趁势回折把招变,进步推挤右胸肩。
  甲方左腿撞开乙方右腿后,趁势伸左腿套在乙方独立步后,右手前挤推乙方右腕臂,左手搭在乙方上臂处,用力下采发力,上下配合,将乙方摔倒(图4)。
  歌诀:抓捋引带破乙重,趁势回击套为先,上肢双捆向前推,下肢里勾助上边。
  
  二、斜行搂膝
  
  1.实战用法之一
  乙方成右弓步,出右拳击打甲方胸部。甲方立即向右转身,出左腿放在乙方前弓腿后。同时,右手抓捋,左臂屈臂划弧挒击乙方右肘关节处,这既是实招,也是虚招,借乙方之劲而变,若乙方没被摔倒,甲方立即缠绕挂臂回身(图5)。
  歌诀:闪开正中右高捋,左脚套插乙裆间,沉肩含胸蓄内劲,听准劲别把招变。
  接上势,甲方趁势借力,巧用杠杆原理,身体左转,左肘沉,右手搭在乙方左肩,用横挒劲,双手配合左脚里勾挂,将乙方摔倒(图6)。
  歌诀:右转高捋引乙空,左转肘挂右打肩,左脚里扣配上边,巧用杠杆挒劲添。
  2.实战用法二
  甲方上左腿,用左拳进击乙方胸部,被乙方闪空而捋采住左臂。甲方应沉肩松胯,掤劲不丢。乙方用右步管套住甲方前弓左腿(图7)。
  歌诀:快出左拳击乙胸,乙方接于捋采加,甲方趁势松肩胯,含胸沉气待击发。
  接上势,甲方左腿继续前进插在乙方两腿间,同时,甲方左肘臂缠丝滚动,以于领劲向前穿掌。当于能让过乙方身体后,立即改变方向,用左手搂抱乙方腰部并上提,同时右手搂提乙方前弓的右腿,上下配合,将乙方摔倒(图8)。
  歌诀:左手缠丝穿掌搂,高提左腕用肘肩,右搂彼膝提腰间,上下合力腰胯转。
  
  三、白鹤亮翅势
  
  1.实战用法一
  乙方用右拳或掌击打甲方而部时,甲方用白鹤亮翅先开后合而进击,下肢为左虚步(图9)。
  歌诀:白鹤亮肢瞅时机,开掤缠合内劲蓄,右腿实立左虚步,左脚里扣待发力。
  接上势,甲方趁乙方右手尚未出击之机,立即右手划弧里合,迫使乙方右臂回折。同时,上左步套仲乙方前弓腿,左手抓乙方右手腕,右手推乙方肘尖。上肢划左侧立圆发力,左腿控制乙方下盘,使乙方倒地(图10)。
  歌诀:左步变实套裆间,右手顺缠捆绑乙,上用掤挒左扎根,巧用杠杆组合力。
  2.实战用法二
  当乙方左弓步左拳横击甲方有耳门、右拳虚击甲方胸部时,甲方右手上划弧外挒防护,左手由上向下划弧采挒乙方右手腕,这是白鹤亮翅开击法(图11)。
  歌诀:白鹤亮翅双手开,右捌左采应沉肩,松腰落胯气沉丹,右实左虚随机变。
  接上势,甲方趁乙方回收之机,从左虚步变为左弓步插在乙方两腿间,身体左转用肩头靠击乙方胸部,同时两手配合靠法,左手捋采,右手推撩,将乙方摔倒(图12)。
  歌诀:左步前进插裆间,双手大开用右肩,左手拧缠应下采,右手随肩发力掀。

 
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就要注意“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
   
    人的呼吸流动之气有它的线路和速度,意在气,跟随气的自然节奏,不能符合拳的要求,所以前人指出“在气则滞”。
   
    太极拳对气的要求是深沉缓慢,以及使气以腰为轴、像车轮一般转动起来。前者能使气到身上每一处,舒张经脉,收敛入骨,使气在广度深度上均有加强;后者能使气形成一个运动的整体。再加以鼓荡之意,内气渐能充盈腾然。太极拳的气势应如长江大海一样滔滔不绝、鼓荡波动。到了这一步,再“以气行身”,身体四肢自然能屈伸开合听自由,从心如意。这就是太极拳作为内家拳由内而外的过程。
   
    使气深沉缓慢和转动鼓荡的推动力是心神,所谓“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及“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神越足,心神力量越大,推动力就越大。所以练习时要全身意在蓄神,练拳架时要对照,是否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以及迈步如猫行。这样,就会真正做到“意气君来骨肉臣”。
   
    当然,需要指出,原理如此,而练习并达到要有一个过程。此外,这里讲的气,是指人的呼吸流动之气,和孟子讲的有关人的品格的浩然之气,有所不同。
 
人体任何部位运动的幅度,都会受到人体机能的限制,无限度的超越人体运动生理极限,就会使人体失去平衡,这当然会给自身造成严重的伤害。同样,练习陈式太极拳的过程中,人体的运动要顺其自然,练习者应该知道每一动作都有一个界限,并且必须按照陈式太极拳的界限来运动,这样才能做到“无过而不及”,否则在与人技击的过程中,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陈式太极拳第十六代传人陈鑫在所著《陈式太极拳图说》中有专门论述“界限”的文章,但其内容比较深奥。有多处未体指何为界的文章,使学者读后茫然。因此练习者有必要弄清陈式太极拳的界限,并作为“无过而不及的标准。”
   

共19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0371-65151997)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佛汉内家拳初探
·民国年间太谷县的学校武术概况
·十三太保武艺述真/圆真
·磨沟民间传统少林武术
·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新探/史美
·《张三丰承留》探释/魏坤梁
·中华武术瑰宝 少林、武当一脉相传
·经典告诉我们的历史事实/李 滨
·中国武术各门派的形成与发展
·杨式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拳术历史资料
· 韩鹏尧与五行通背拳
·江西名拳“字门拳”
·谈谈“吴图南”/颜紫元
·洪家拳
·杨式太极拳源流
·沛县传统功夫武当洪拳发展渊源
·浅议武当山道教建筑的特点/周作奎
·天罡绵掌拳在哈尔滨的传承
·淄博武术故事(一)
·破解西棍起源之谜
·寻觅新疆武术/陈青
·西棍之冠天启棍/方汝楫
·陇右地区的撕炮拳/马廉祯
   
【 天下武林 】 copy right (2004)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 版权所有
仓库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82号启福花园大仓库(华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乘83,103,52,201,301,T5路公交车华山路站下车即到
QQ 33493757(服装器械) QQ 493175072(音像图书) 支付宝:使用支付宝购买点这里 谢栋兴 MSN:MSN wulin886@hotmail.com
【天下武林】网站永久性网络实名:武术   无需记住网址,访问本站就这么简单!
咨询电话:0371---65151997 传真:0371-86127866 手机:13653836336   13633719939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序号:豫ICP备050176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