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可以理解为以研究的态度进行阅读。如果说泛读和精读是立足于“信书”,着眼于“接纳书”。那么,研读则是在“信书”和“接纳书”的基础上,立足于“疑书”,着眼于“发展书”。所谓“疑书”和“发展书”,可以分两方面来说:一是对已被我们“接纳”的知识存“疑”,疑其是否正确。于是,带着这个“疑”去接受实践检验,比较同类知识,若所获知识经得住验证,而且出类拔萃,我们就应宣传、推广,从而“发展书”。二是对书中不明确的问题、待深入的问题、有异议的问题存“疑”,带着这些“疑”去研究答案,找出答案来“发展书”。这一疑、一答,有如一问、一学。问的多了,学到的也就多了,学问也就拓展了。可以说,研读是一种开放式的阅读方法。
笔者对《陈氏太极拳图说》的研读,还刚刚起步。谨从问学所得中摘出几点与宏观把握此书价值有关的粗知,与同仁们交流;也提出一些有待研究的问题,与有志于斯的同仁们一道关注、携手攻关。
研读问题一:为什么在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书末,附录有《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
据查询,获得有助释疑的信息有四:
其一,杜育万(1869-1938),名元化,河南沁阳人。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至1910年间聘温县西新庄任长春为师,学练太极拳。1931年后,杜育万在河南开封以教太极拳为业。1935年5月,署名杜元化编述的《太极拳正宗》成稿。杜在《太极拳正宗•太极拳溯始》中说:“先师蒋老夫子……学拳于山西太原省太谷县王老夫子讳林桢。”这么说,《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中的“山西师”即“王林桢”了。
其二,据1915年出版的《中州文献辑志》和《中州先哲传•义行•陈仲甡》记载,在陈家沟陈氏拳道传习者中,“陈仲甡技称最”,“……传其学者曰陈花梅、曰陈耕耘、曰陈复元、曰陈峰聚、曰陈同、曰李景延、曰任长春,然皆不及陈仲甡。” 陈仲甡是《陈氏太极拳图说》作者陈鑫的父亲。准此,杜元化(育万)从任长春学的拳,应是陈氏太极拳。
其三,1933年开封开明书局出版《陈氏太极拳图说》时,作者陈鑫(1849-1929)已逝世4年。据参订者陈绍栋述(陈东山整理):在陈椿元等参与《陈氏太极拳图说》的编辑者和参订者离开封回温县陈家沟之际,当时在开封教拳的杜育万,私自以订补者的名义将《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一文附于陈鑫著作之末。这说明《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一文,既与原著无关,也与原著的作者和编辑者及参订者无关。
其四,1937年4月正中书局同时出版了徐震(字哲东,1898-1967)的专著《太极拳谱理董、辨伪合编》和《太极拳考信录》两部书。
这位任职南京中央大学国学教授、在太极拳史考证方面成绩显著的研究者,在《太极拳谱辨伪•辨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中写道:“辨曰:此文见陈鑫品三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附录之末。除首四句四言韵语,及后四句七言韵语外,余皆取武禹襄文。其为杨氏拳谱流传后所伪造成者的然无疑。”
徐震还在《太极拳考信录•卷中•正杜武之误第十八》写道:“陈鑫所著太极拳图说,末附杜育万补入歌诀一篇。谓述蒋发受山西师传者,即武(禹襄)氏所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一篇。惟将此篇分为四节,每节摄以七言一句。其前总以四言韵语云:‘筋骨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吾尝问陈子明,子明曰:‘此杨氏之学大行,学者转袭彼说,又附益之,非陈氏所本有。杜育万乃今人,未尝深究其源也。’陈君此言甚是。此文明明为武禹襄所撰,吾前既备列证据矣,谓蒋发受山西师传,显然诬妄。” 至此,“研读问题一”似乎搞清楚了。笔者以为,还有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例如,杜育万说此歌诀传自山西王林桢,可在杜育万(元化)于1935年编述《太极拳正宗》之前,从未听说山西“王林桢”一名。近年,有人说山西王林桢,就是山右王宗岳。也曾有人说,山右王宗岳就是明代内家拳传人西安王宗。究竞王林桢是不是王宗岳?王宗岳是不是王宗?是否确有王宗岳其人?都是有待研究的问题。
研读问题二:依徐震考,杜育万所谓受山西师传歌诀的基本内容,抄自武禹襄。那么,武禹襄的太极拳与陈氏太极拳是什么关系?陈氏太极拳与其他各式太极拳又是什么关系呢?
在笔者查阅的有关文献中,积极支持出版《陈氏太极拳图说》的首席助刊者陈泮岭先生(1891-1967)于1963年著刊的《太极拳教材》一书颇值一读。
陈泮岭先生,河南西平(华)人。自幼好武,早在1920年就在河南开封发起创办“青年改进俱乐部”,提倡武术。随后,担任首任河南省国术馆馆长;继而,受聘为南京中央国术馆副馆长;并于1940年至1944年出任民国政府“教育部及军训部国术编审委员会”主任,组织编辑国术教材。这位自析一生精力为“二分水利,一分党务,二分教育,五分国术”的陈泮岭先生,在其晚年著刊的《太极拳教材•自序》中写道:
“余自幼从先父习少林。民初,从李存义及刘彩臣两先生习形意;从佟联吉、程海亭两先生习八卦;从吴鉴泉、杨少侯、纪子修、许禹生诸先生习太极。民国十六七年间,复至河南温县陈家沟,研究陈家太极拳。
太极拳之盛行于国内者,有杨家、吴家、郝家。而吴家之太极,出于杨家;郝家之太极出于武家;而杨家与武家之太极,皆由河南温县陈家沟所传授,故陈家沟实为近代太极拳之策源地。”
他在该书《太极拳教材•总论》部分再一次强调:“现在之太极拳,皆出于杨家、吴家、武家、郝家。郝家出于武家,吴家出于杨家;而杨家与武家,又出于陈家。可以说现在所研练的太极拳,皆系由河南温县陈家沟所传授;但陈家沟太极拳又是传自何人?尚难找出确实证据。……
太极拳之源流,在今日难以稽考,惟其传自陈家沟,则为今日练太极拳人士之所共知公认者也。”
笔者从陈泮岭先生关于太极拳源流考察的结语中,既看到了“研读问题二”的简明答案,也看到了作者尊重“共知公认”、注重“确实证据”的治学态度,还看到了作者“引而不发”留给读者去思考、去研究的问题。
顺陈先生的文意去思考,“陈家沟太极拳又是传自何人?尚难找出确实证据。”似乎可以理解为:“尚难找出确实证据”证明太极拳不传自陈家沟。那么,就应该以“惟其(太极拳)传自陈家沟,则为今日练太极拳人士之所共知公认者也。”为共识,加强太极拳界的团结,在齐心推动太极拳整体发展的同时,共同提高、一道前进。
将陈先生的考察结果放到太极拳研究的大环境中去思考,唐豪先生(1897-1959)关于太极拳起源的考证结果比陈先生进了一步。唐豪在没有“确实证据”证明太极拳不传自陈家沟的前提下,综合实地考察、文献考辨和拳技研究获得的考据,把“传自”定位到了“源自”的高度。这位将一生献给中国武术史学研究的拓荒者,在1930年时提出了太极拳源自陈家沟的考证结论,并明确指出“太极拳创始于陈王廷”。至1964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了顾留馨完稿的《太极拳研究》一书。此书于1992年经中国武术协会审定,纳入《中华武术文库》“理论部”。书中《第一章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简史》再次论证了唐豪先生1930年时的考证结论。
学术研究是没有止境的。后学者应该借助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才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建树、推动武术的科学化进程。质疑前人的研究成果,同样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的一种方法。陈泮岭先生所谓“找出确实证据”,是质疑的基础。能找得前人未能掌握或未予以重视的“确实证据”本身,就是发现。不论以之质疑原有成果的总体结论,还是枝节问题,都有助于学术发展和学科完善,关键是“找出确实证据”。
研读问题三:一本书的优劣与作者的素养和写作目的有关。《陈氏太极拳图说》的作者陈鑫,在太极拳方面的造诣和写作目的如何呢? 《陈氏太极拳图说》原著者陈鑫,字品三,出生于以家传太极拳著名的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族中。其祖父陈有恒,叔祖陈有本,皆善拳技。其父陈仲甡(后经众议,易名“英义”),兼得有恒和有本传,在当时“技称最”。咸同年间,曾多次在冷兵争锋中显技。有记载述陈鑫在同治六年时亦曾随父参战,胜归。上述详情,在《中州文献辑志》、《中州先哲传》和李裳阶《李文清公日记》中均有记载。
陈鑫在《自序》中说: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少小侍侧,耳闻目见,薰蒸日久。窃于是艺管窥一斑。虽未通法华三昧,而于是艺仅得枝叶。其中妙理循环,亦时觉有趣。”在陈鑫的这几句谦语中,我们可以看到陈鑫从小就随父亲练太极拳,不仅掌握了技艺,而且悟到了“其中妙理”。
陈鑫在撰写《陈氏太极拳图说》时,并未局限于个人所学所悟。他还充分利用“耳闻目见”的陈氏族人练拳经验和多种拳谱,作为写作的素材。
陈氏族人陈绩甫在《陈氏太极拳汇宗•自序》中说:“余从祖品三公,系清贡生,得英义先生亲传,造诣精邃。汇集先世历传拳学真诠,详加稽考,益以己意,编真诠四卷,并武术杂技附本。”
南阳张嘉谋《温县陈君墓铭》刻石云:“君,英义季子也。讳鑫,字品三,廪贡生。承其先志,服膺拳经,综绘群谱,根极于易。”
杜严《陈氏太极拳图说序》说:“品三陈先生,英义先生之哲嗣,夙精拳术,又深学理,积数十年之心得,著《太极拳图说》一书。已巳初夏,策杖过余,须鬓飘然,年已八十有一矣。以弁言属余,其于拳术之屈伸开合,即阴阳阖闢之理,反复申明,不厌求详。可谓发前人所未发。”
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时“反复申明,不厌求详”,与他的写作目的有关。从该书的序言中,我们看到其目的有二。
其一,恐失家学,为族人而写。
陈鑫在《自序》中说:“说中所言,吾不知于前人立法之意,有合万一与否,而要于先大人六十年之攻苦,庶不至淹没不彰也。亦不至以祖宗十六世之家传,至我身而断绝也。……是书传之于家则可,传之于世恐贻方家之一笑。”
郑济川《太极拳法序》云:“我友陈兄品三,英义先生之哲嗣也,承英义先生之家学,谓先大人六十年汗血辛劬独闢精诣,而鑫以二十年继述,心摹手绘,订为四卷,载在陈氏家乘。今特拔出,另成一部,诚恐久而淹没。”(见《陈氏太极拳汇宗》)
《家乘》原本是写给本族人看的。将拳谱“载在陈氏家乘”,其写作初衷已很明确。
其二,恐乱了技术标准,为保持“真传”而写。
陈鑫在《自序》中说:“余今者既恐时序迁流,迫不及待;又恐分门别户,失我真传。”
出于上述两点,陈鑫“课读余暇,急力显微阐幽,纤悉毕陈。自光绪戊申(1908年)以至民国乙未(1919年),十有二年,其书始成。又急缮写简册,虽六月盛暑不敢懈也。”(见《陈氏太极拳图说•自序》)。陈鑫在书成后,抄写了多册。从不同时期、不同作者为陈鑫题写的序言中,已见到不同书名的稿本有《太极拳真铨》四卷、《太极拳图谱》四卷、《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太极拳图说》四卷(参阅陈绩甫《陈氏太极拳汇宗》和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陈氏太极拳图说》一名,是陈鑫原著于1933年正式出版时才由后人议定的。
就这些书名而言,也有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为什么20世纪初年,陈鑫原著各稿书名前均无“陈氏”二字。进入20世纪30年代的1933年,后人才在其书名前加上“陈氏”二字付印出版。
鉴于篇幅和时间,这一问题和其它相关问题就不再一一剖析了。
谨从上述引证材料,已足以让我们明白,《陈氏太极拳图说》全面总结了陈氏数代积累的太极拳传承实录和实践心得,是陈鑫一生心血的结晶。不论从陈氏太极拳在整个太极拳发展中的作用,陈鑫的武术阅历、写作目的与功苦,还是从该书展示出的拳理、拳技和揭示出的陈氏不传之秘去推敲,这部书都称得上是一部值得泛读、精读、研读,乃至值得必读和收藏的拳经。
所谓挤,是指占位性进击,使敌失去重心和有利位置,常有顺彼劲之意。挤劲在活步散手中运用更为方便,如人捋我右臂,我即一臂随之向前伸展,左手搭于右大臂中节,掌心向外,在腰裆的配合下,沉肩坠肘,顺缠竖掌,然后一起向对方身体挤击。
挤劲是太极拳推手的八大劲之一。在运用挤劲时,有背靠之意,若彼在捋的过程中没有过激行为,即没有失重现象,我可有备随之。在向前挤进时,顶劲要领起,精神要贯注,含胸塌腰,裆须开中寓合,挤不可过与不及。过,就会出界失重,会被对方所牵动;不及,若在挤的过程中因失界受制,彼反击则无法补救。所以,在举手投足时要观察明白,探清虚实,欲进时出手先占巧地。要做到彼捋我则随时之,挤时脚欲进,上自领之,且中部应之,上下合之。总之,一进无有不进,一退无有不退,一静百骸听令。做到挤进有方,后退有余,才能在推手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想在推手中充分发挥挤劲作用,演练者必须在实践中多多体会开中寓合,合中寓开,中正不偏,无过无不及之理论原则,并且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去认真领悟。
任何一门拳术要达实用,都必须经过散手训练。散手训练并不神秘,不过单式反复操练而已。有的称之单操,然后随意串接,自由组合,即拆招破式,也称随意变招。广义的散手,还包括接手和实搏训练。太极拳的散手训练与练拳和推手不同,练拳是练基本功,固定间架,达内外协调;推手是练听劲和控劲能力,平衡的协调能力的运用,由连而断手;而散手的目的在用,主要训练打的技能,即“劲力和速度”的训练,由断而沾,以达“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能做到“进打进乘,退打退跟”,“发劲似放箭,无坚不摧”。散手训练的是:打的实际能力,在实搏中,通过一招半式,能有效地、恰倒好处地,把作用力转加到对方身上,以达克敌制胜的目的。拳者若无强大的击打能力,即使知机会用机,也不会用好机,犹如失机。要想用好机,则必须进行有效的散手训练。在传统太极拳中,散手训练方法很多,各门派略有侧重,但都不外乎简单实用,招简效宏。散手训练的目的,不是争天下第一,而是缩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太极拳散手训练的要求,仍然是以腰运身,拧裹钻翻,劲走螺旋,力出自然。下面笔者根据师传,就姚馥春先生在乡所传的,姚氏原传太极拳散手训练方法,精选拳和掌两法技能训练,权作抛砖引玉,望方家指教。 一,太极拳散手训练的基本要求
1,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具备一定的练拳和推手功底。 2,以手领身,以身运臂,头领足蹬,两手相争,吸胯提裆,顶膝撑臂,上下相随,螺旋运动,左右协调,一气贯穿。 3,束身而起,胀身而落,松中求紧,紧中求松,呼吸顺拳,步随身换,拧裹钻翻,劲意不断。 4,腰胯争合,劲出自然,力发瞬间,惊弹抖颤,随发随收,松紧一瞬,不蓄而发,炸力不断。 5,左右同练,先定步后活步,先单式后组合,能动中发力,再双人试手,进而达实用。 6,步法主要有:开步,马步,丁步,弓步,虚步,四六步, 扣步,摆步,插步,撤步等。活步要步随身换,身因势变。
二, 太极拳散手训练基本方法 散手训练不是套路,不过以招为法,借招练功而已。习者不必拘泥,可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拳可变掌练习,掌亦可变拳而练。散手贵在变化,自由组合,可随意连接,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只有你自己的才是最真实的。招不在多,招在变,一变十,十变百,才是好招,乃是胜招。招熟巧妙自绝。通过单式和组合的训练,循环往复,变化无端,使之精熟,无论对方以直勾摆,或扑面击胸,或撩阴打肋,或脚踢侧击,皆可应之自如,化打合一,出手便是。
(一) 太极拳四手连捶
所谓“四手连捶”,不过把拳中“掩.翻.砸.掸”四种劲技,以捶的形式,通过单练.变化.组合,形成一组招功互运,较为实用的连环招法而已。慢练,抻筋拔骨,缩筋转骨,易筋洗髓,增长内功;快练,发力释能,功技同长。(注:以右式为例,左手可随意配合,左右唯方向相反。作解以单接手为主。单式练习,可做起式,亦可不做,下同。) 1,内旋掩手捶 (1)提肘垂拳,拳心容指,两拳沉劲上提,右拳领劲,随腰左旋,向左上拧钻内掩,左臂随腰外旋沉撑。 (2)右拳平眉,拳心向内,止于鼻前,距面约两拳,小臂斜撑,左拳向肘,拳心向下,止于左肋侧,距肘肋两拳。双臂沉拧,成卧虎式。(或左拳止于头左,拳心向外,两拳距七寸许,成双展手式。) (3)落点发力,要点:拧腰落胯,松腰塌劲。 (4)左右同练,势如合手搂膝,双臂以腰为轴,左右拧掩,内掩外旋,左掩右旋,右掩左旋,上下循环,往复守中,重在掩劲。(注:形意称猫洗脸,八卦叫闭门掩肘,大同小异。) (5)技击作用:主要是内接手。如敌以右手击面或贯耳,我则以右拳掩臂内接,接点瞬间发力,并借势反弹,以拳或小臂击其头颈。若敌以左手直击我头胸,我则在内掩接手时,借反向力击其喉头外,亦可内掩拧腰,以肘击其胸肋,亦或掩臂上挫,垂肘击其胸肋。双手配合,则以右手内掩下扣,左手从臂上直击其头胸。(成功的关键,在瞬紧瞬松,下同。) 2,外旋翻手捶 (1)接卧虎式,右拳领劲,随腰右旋拧翻,止于头右,高头拳许,拳眼向下,臂撑圆。同时,左拳随腰前探,拳眼向上,肘对右拳,臂沉劲。双臂争力,成射虎式。 (2)落点发力,要点:旋腰缩胯。 (3)左右合练,双臂随腰翻拧,势如云手,往复循环。 (4)技击作用:主要是外接手。如敌以右手撇捶击我头面,我则以右臂翻旋外接,接点瞬间发力,乘势以右拳击其头面,敌若随劲上架,我则瞬松旋臂,下掸其肋,或用蛇缠手之法接手,瞬间发力旋开敌臂,以腰运臂,用拳或小臂击其头颈。若敌以左臂横击贯耳,我则借旋接手之反弹力,直击其头颈,或顺势曲肘,以肘击其胸肋。(注:心意之虎抱头与此大同小异。)双手合用,除配合双展手外,可接手翻采,另一手贯耳打头颈或击其胸腹肋等。 3,滚手下砸捶 (1)接射虎式,腰胯向左缩拧,右拳沉劲,滚切下砸,止于左胯前,拳心朝上,距腹两拳。同时左拳外旋上翻,止于头左,拳眼向下,拳背向眉,距头两拳。双臂撑圆,成打虎式。 (2)落点发力,要点:落胯塌腰。 (3)左右同练,略同掩手捶,惟不同者,为旋腰滚切下砸。 (4)技击作用:如敌击我胸腹或撩阴,我则旋腰缩胯,侧身下砸,接点瞬间发力,并借反弹力,顺势击其胸腹头面。若接手时,敌继而劈砸我胸,我则以翻手捶反击,或以左(右)掩手捶应之。 4,旋手外掸捶 (1)接下砸捶,腰左旋右转,右拳随腰而拧旋,拳面向外掸出(可前可右),同时左拳内掩外旋,落于腹前或胯侧。双臂弓撑,成跨虎式。 (2)落点发力,要点:开胸展臂,拔身坐胯。 (3)左右同练,掸出之拳,随腰内旋缩翻,后手拳拧掩,交臂掸出。往复循环。 (4)技击作用,掸击可与多种技法配合,以打为主,与撩、抽、削等不同,掸在臂撑,劲在臂面;撩在腕活,抽在臂松,削在掌侧。掸可前后、左右、横竖演化。如敌击我胸腹,我则侧身以臂崩掸,瞬间发力,将敌臂崩出,乘势击之,或掩接而反掸。双手配合,一手掩接反采或旋接翻采,另一手可顺势掸其胸肋或腹阴。 5,活步步法简述 步法并无一定,要随动而动,随变而变,随身而换,以右步为例,简述一二,供初学参研。 (1)掩手捶,右脚可随腰胯左转,扣步或扫步,成内丁八步或点步。 (2)翻手捶,右脚可随腰胯右转,开步,成外丁八步或点步。 (3)滚砸捶,右脚可随腰胯后撤,成弓虚步。亦可拧身坐步下砸。 (4)掸手捶,右脚可随掸手进步,成四六步或弓步。亦可坐步掸出。 (二)太极拳散手转环掌 转环掌是以双手环绕的形式,进行掌法应用训练的散手。双手配合,攻防合一、化打合一,有较强的实战性。掌的用法主要有:穿采捩、探盖拍、切削撩等,劲力以抖颤为主。 1,探爪盖面 (1)起式要求与连捶相同,惟不同者,拳变掌,劲垂指端。 (2)腰微右旋左转,左手外旋上化,撑臂内旋,中线掩拍而下,同时右手内掩,由胸前翻拧探出。 (3)右掌食指齐鼻,沉臂探劲,左手落于右肘下,臂撑圆,掌根沉劲。双臂争力,成探爪式。 (4)落点发力,要点:拔身沉劲。 (5)技击作用 :如敌以右手击我胸面,我则以左手旋拍其小臂,同时右掌探击其面,或塌腕颤击其胸。若敌格我右臂,我则整身沉劲,抖颤而击,或松臂下滑,颤击其胸。 2,穿掌卷背 (1)接探爪,沉臂束身,右掌前探,双掌内掩,掌心向上,随腰右转,右臂回拧,左手同时顺右臂下前穿。 (2)随腰左旋,左臂外翻,掌心向外,右手虎口向上,顺左肘下按出。双臂撑圆,成卷背式。(亦称穿梭式或推窗望月式。) (3)落点发力,要点:旋腰缩胯。 (4)技击作用:如敌以右手采我右腕或小臂,我则从右臂下穿左臂,外旋翻采,右手顺左臂拧回,从左臂下击其胸腹肋,或穿敌大臂,左脚上步扣敌腿,左臂卷背反掌,右掌击其胸肋,将敌击倒。亦或右手反采外翻,左手击其胸肋。 3,云手削掌 (1)接卷背掌,以腰带臂,向右拧旋,左掌内掩旋扣,同时右掌内旋,向外削出,食指齐鼻,左掌交臂下按,止于右肋侧。双臂撑圆,两掌心向下,成云手式。 (2)落点发力,要点:缩胯撑臂。 (3)技击作用:如敌侧身以拳掌击我胸面,我则以左手扣拍下采,右掌削击其喉颈。若敌格我右手,我则翻采,以左手切削其胸肋。 4,旋臂撩掌 (1)接削掌,以手领身,腰左旋,双臂内拧,两手十字交臂外撑,掌心向内。 (2)以腰运臂,左臂外翻,掌心向外,止于头左,同时右臂内掩下旋,由腹前撩出,撑臂松腕。双臂争力,成亮翅式。 (3)落点发力,要点:撑臂展胯。 (4)技击作用:如敌采我右臂,我则以左手穿采外旋,右臂内旋,顺势撩其阴腹胸肋。或右手翻采下按,左手击其头颈。(所谓十字手左右翻,上削下撩不简单。可配合多种用法。) 5,步法示例(仅供参研) (1)探爪盖面,可出右步,亦可退步,可虚可实,可成四六步。 (2)穿掌卷背,可扣左步,亦可插步,成内丁八步或四六步。 (3)云手削掌,可右碾步,亦可前插步,成丁步或四六步。 (4)旋臂撩掌,可右开步,亦可吸步踏出,成丁步或四六步。
共19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