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明珠。 为什么太极拳可以起到健脑、嫩肤、健美的作用?除了上述 它那些运动方式上的特征之外,其奇妙的内功——丹田内转法, 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关于“丹田内转”,在顾留馨、沈家帧著的 《陈式太极拳》及顾著的《太极拳研究》等书中,都曾提及“气 沉丹田与丹田内转相结合”,但其功法如何具体运用到拳术之中, 其机理的依据是什么,均未详述。作者自1972年至1980年从师 陈照奎老师学习陈式太极拳,深得老师口传身授的太极精义。现 将陈式秘传有关丹田内转功法之要点简介如下。
一、丹田内转法是陈式太极拳的精华
丹田内转,从武术和劳动角度来说,它是使人体产生松活弹 抖型的爆发力的太极内功;而从养生健身角度来说,它又是“炼 精化气”、“还精补脑”的重要养生功法。 古往今来,人类在不断探索健康长寿的方法。那么养生大道 最首要的问题是什么?是“炼精”。没有“炼精”的功夫,也就 谈不上“化气”、“化神”和“还精补脑”。当然炼精也离不开真 气的带动。炼精、化气是相辅相成的。但炼精毕竟是养生的筑基 功。梁代医学家陶弘景云:“养生之道,以精为宝。”《性命圭旨》 把炼精列为“首关”,有云:“初关炼精,为动静兼用之功。”一 些炼功的人往往只讲练气、养气、运气等等,而很少谈及炼精之 法。无精,气从何而来?触及到“精”字,也是多讲“保精”、 惜精”、“戒欲”、“节欲”、“禁欲”、以及“上士分床,下士 异被”等控制性生活诸法。只讲“节流”,不讲或很少讲“开源”。 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何谓精?这里讲的精是指人体的内分泌腺特别是性腺的分泌 物,即激素(荷尔蒙)。这种激素进入腺体周围的毛细血管,随 血液循环到身体各处,以调节身体的生长、发育、物质代谢和组 织器官的活动。按“炼精化气”的原理,它可转化为真气、顺经 络循环到身体各处,充盈周身,维持和增强人的生命力。这种激 素过多或缺乏,都会引起各种疾病。产生这种生命要素的主要部 位在丹田,即小腹。 丹田,向来是为养生家所重视。道家养生家认为丹田是练功 的“根”,为“安炉立鼎。炼金丹的地方。《黄庭经》的“黄庭” 二字即指此处,认为此处是“积精累气”之所。《胎息经》所言 胎息的部位也指此处,认为此处为人体生命之源(人体力学家认 为此处是人体重心、中心所在)。前人讲:“抓住丹田练内功,哼 哈二气妙无穷”。太极拳家则把丹田称为“太极点”,系太极拳运 动的轴心,故又称“太极核”。由此可知,太极拳的创编人陈王 庭遗词所云:“一卷《黄庭》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 ……”(《陈氏太极拳图说》),当时造拳也是参照《黄庭经》,抓 住了这个炼功的关键部位,而提出了“气沉丹田和丹田内转相结 合”,作为太极拳的内功功法,从而使太极拳成为一套内功、外 功兼练的拳种。 丹田,一般都指脐内向里斜下一寸三分(又称一寸半)处。 即小腹之内,骨盆之中,膀胱之后,骶椎之前,气功家称此处为 储藏真气的“夹室”。其实,此处是人体许多重要脏器所在之地。 尤其是生殖器官聚集的地方。由外及内进行剖析,首先是腹肌, 腹肌是牵动人体腰部及下肢力量的关键,它并对小腹内的脏腑起 保护作用。其内部则是生殖腺聚集的部位。如精囊腺、前列腺、 女性的卵巢等性分泌腺。科学家认为增强这些内分泌脏器的机 能,是增强人体生命活力的重要措施之一。这些性机能的增强, 可以保证人体产生自身所需要的性激素。这些激素是促进人体各 器官生长、发育,并持久地维持其正常状态,延长寿命的极其重 要的生命原素。运动这个部位,即某些运动家提倡的“腹部体 操”、“骨盆体操”等,也就是太极拳运动强调的“丹田内转”之 内功功法,可以增强消化系统的吸收功能,增强性功能,培养真 气,增强内分泌,产生性激素,从而达到健美、健脑、嫩肤。这 种丹田内功与整体运动(外功)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祛病延年 健康长寿的境域。 从技击角度分析,这种丹田内转功法,则是太极拳所特有的 螺旋型的松活弹科劲的动力源泉。拳论所谓“主宰于腰”,实质 上就是主宰于丹田。太极拳运动发劲时,丹田内部潜转活动的离 心力和向心力表现在:发,则放射到四肢,即气贯四梢;卷,则 从四梢收到丹田,即气聚丹田。但这种力量的收和放,都不是直 线的,而是通过人体所特有的一系列的螺旋动作、节节贯穿地来 实现。平素的套路锻炼,推手、单式锻炼,一招一式都着眼于丹 田内转,着眼于丹田内转带动四肢乃至周身,不断发挥丹田内转 这种人体的枢纽作用,对于增强人体的自卫、技击能量,无疑是 十分重要的。拳论中所谓: “周身柔软似无骨,忽然放出都是 手,”即这种丹田爆发力的形象描述。 二、丹田内转功法的基本特征
怎样“抓住丹田练功夫”?各种功法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方 法,有的取站桩功,有的持静坐法,有的则配合以简单动作,称 为动功,还有更简要的方法采取揉腹法、揉肾囊等,方法各异。 陈式太极拳则与众不同,它是在复杂的拳势演练过程中(第一路 83式,近400个动作;第二路71式.近300个动作),意注丹 田,以意领气,气沉丹田,然后取逆腹式呼吸法,以真气带动, 调动丹田内转,丹田内转又带动全身的螺旋式运动。形之于外则 为“顺逆缠丝”、“胸腰折叠”诸形式。而且强调丹田内功与四 肢、躯体动作完全协调一致,叫做“一气贯穿,周身一家”。拳 论云:“内不动、外不发”;“腰不动,手不发”。打起拳来, 小腹内部内气鼓荡,翻江倒海:外形则转臂旋腕,旋腕转背,旋 踝转膝,以丹田内转为核心(原动力),贯串整体一系列的螺旋运 动,非圆即弧。这种丹田内转功夫,可以使腹部脏器,特别是盆 腔内的脏器,通过自我摩荡,自我按摩,而增强其机能,生精化 气,有益于打通前后三关,舒通经络,通任督二脉。 丹田内转,是陈式太极拳拳理拳法有机整体中的一个组成部 分,要了解丹田内转的功法,必须与了解太极拳的整个拳理拳法 相结合。现在,只能从这套拳艺的一个侧面来阐述一下关于其内 功(丹田内转)的一些特征。 (一)意注丹田,气沉丹田,丹田真气充盈,是发动丹田内 转的基础。打拳时,先入静片刻,洗心涤虑,壹志凝神,检查全 身放松状态,引真气下行,意注丹田,感到真气充盈丹田(发 热)之后,再由丹田内转启动周身。而且是以外呼吸引动内呼 吸,以真气带动小腹内的诸脏器取螺旋形式转动起来。所以,我 主张上场打拳起动之前,要适当延长预备式的时间。 (二)由外及内,由内及外,内外结合,促使丹田内部转动 起来。即拳论中讲的胸腰折叠与丹田内转结合。丹田内转、与其 他功法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不是孤立的动,不是静坐中求内动, 而是内部与整个躯体一起动,动功与静功相结合。从打拳讲,打 拳强调走身法,在身法端正的基础上,胸腰走螺旋劲,“刻刻留 心在腰间”,以腰为轴,以太极核的离心力和向心力带动全身, 走立体螺旋劲,从腰到四肢,都是顺逆缠丝劲,所有动作都是 圈,这种周身的螺旋运动是丹田内转的实质。整套拳的大小动作 都要与丹田内转相协调一致。如拳论所述:“内不动、外不发”、 “腰不动,手不发”,“出肾入肾是真诀”,“节节贯穿,周身 一家”。而且强调以这种内动作用为主、为先。同时又注意内动 与外动(内功外功)相结合。丹田内转的方式,包括前后、左右、 上下、斜向、横向等多种立体螺旋方式。但都要与外形协调一 致。如丹田走前后圈时,外形也走前后卷放、开合、蓄发,如 “左冲”“右冲”等式;丹田走左右圈时,外形也要走左右螺旋, 如“掩手肱锤”、“三换掌”诸式;丹田走斜圈,外形动作也是斜 向旋转,如“白鹤亮翅”、“六封四闭”等拳式。 (三)以提肛、松胯和两臀翻沉为特征的骨盆动作。陈式太极 拳的丹田内转法,是呼吸运动、腹部运动、骨盆运动三结合的一 种锻炼方式。拳论强调“裆走下弧”、“提肛、松胯”、“吸气收 腹,呼气突腹“,“沉左臀翻右臀、沉右臀翻左臀”等等。这些措 施实质是增强骨盆运动。人体骨盆及骨盆肌正好象一个保护盆, 从左、右、后、下几个方面来保护人体小腹内重要的脏器,手臂 和脚腿则可以从前方保护它。打拳时经常提肛、松胯、沉翻左右 两臀、会阴处一提一松,骨盆处髋关节立体螺旋式的上下转动, 即斜向走“∞”字形的运动,都可以使人注意会阴穴,增强人体 下部的活动,从而使大脑皮质与下部内脏器官关系密切起来(即 气功中讲的心肾相交),以调节内分泌机能。并且可以使腹肌、 骨盆肌,以及下部器官的各种括约肌、提肌、竖立肌等等,保持 良好的弹性,这对增强性机能和增加性激素有积极作用,有助于 取得“炼精化气,还精补脑”之功效。 (四)外呼吸与内呼吸相结合,呼吸与动作相结合。丹田内 转,其实质就是一种丹田呼吸法,它与肺呼吸、体呼吸谐调一 致,故称为内呼吸。所谓呼吸与动作相配合,主要是指这种以丹 田呼吸为核心的鼓荡之内气与拳架动作相随,所形成的人体特有 的一种“周天开合呼吸法”。同时,陈式太极拳的呼吸法注重呼 气。这种注重呼气的练拳方法,是许多武术门派所重视的,它既 有利于呼净肺部的浊气,吸进新鲜空气,又有利于导引真气下 行。根据现代医学家分析,常常注意呼气有利于肌体放松,对神 经系统有好的影响。从丹田内转的功法考虑,注意呼气可以使真 气顺任脉下行,气聚丹田。(关于内呼吸与外呼吸、呼吸与动作 如何相配合,见作者另文《周天开合论》) (五)动功、静功和辅助功相结合。陈式太被拳是动功静功 相结合的一个拳种。这种动功静功兼练还含有双重意义:一是指 打拳过程中,达到动(体)静(脑)相结合;二是打拳之外要单 练静功。打拳时怎样使大脑得到平静?这其间有微妙的道理。因 为两套拳有155个式子,700多个动作,为了节节贯穿、连绵不 断、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打起拳来只能壹志凝神,循规蹈矩。 脑子一点也不能“走私”。每次运行,大脑都要专注于那些复杂 而又已熟悉的动作,从而使大脑得到平时难以得到的平静。而四 肢和躯体,则在进行难度较大的运动。即“以一念代万念”,使 人体“司令部”在肢体运动中得到休整。正如艺术理论家温克尔 曼所讲述的一种状态,“就象大海的深处永远停留在寂静里,不 管它的表面多么狂涛汹涌”。陈式太极拳这种运动方式,比某些 动作简单的运动方式效果好就好在这里。因为跑步、简易体操等 运动方式,在运动过程中,大脑往往可以“开小差”。 关于太极拳的静功,其功法与真气运行法基本相同。关于辅 助功法,可以因人而异(有的是为了提高技击功夫,有的则是为 了健身的需要),比如拧太极尺,抖大极杆,百把气功桩等等功 法,都可以与丹田内转功法结合练习。此外,练功的人,还要重 视道德修养(养性功夫)。如此,持之以恒,必然会使你的精气 神得到全面锻炼。
有人对我说过,如果太极高手真的可以凭“内劲”,不接触对方.就能“四两拨千斤”,就能击倒对方,那就太好了。世界拳击比赛的冠军,非中国莫属。那些外国大力士,还没有扑过来,太极高手一发劲,就用“内劲”把他击倒了。这是多么美妙的事啊!可惜这种美事至今没有出现过。一个优秀的拳击手,一拳出去足有千斤之力,如果你自己没有千斤之力,是无法招架的。你的“四两之力”能拨动他吗? 力的两大要素就是力量与速度。这是一条不以人们的意志而转移的力学规律。太极拳家常说:“千招万招快为第一招”,“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武禹襄《太极拳论》)。“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打手要言》)。“来宜听真,去贵神速。一窥其势,一觇其隙,有隙可乘,不敢不入,失此机会,恐难再得”(陈鑫《太极拳经谱》)。 由此可见,太极拳也是强调速度的。发力速度一般为0.08秒,经过训练的人的速度可以大大提高。一般一个动作的反应速度为O.02秒,经过训练的人的反应速度可降为0.01为秒。真正的太极拳高手,l其出手速度是“迅雷不及掩耳”,神I速之极。有种劲叫寸劲,只要腰板一动就把人发出了,加上穿的是宽的太极服,所以一般人以为他没有动,不接触对方,就用内功把人发倒了。还有一点,就是太极高手的“静力性力量”(弹力势能)特别大,肌肉的长度不改变就能把人发出,这也使人误认为是无需接触对方就能把人击倒。 我认为,现在练太极拳的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为了修身健体,祛病延年,至于一些人想练太极拳克敌防身,用于技击,那么,即使你“十年不出门”,一味大松大软,也是很难练出真功来的。要出真功,必须有强大的体力做基础,也就是先要“外练筋骨皮”。要想学技击的人,练太极拳之前最好先练少林拳,或者形意、八卦等。郝为真是先练外家拳,后练太极拳的;孙禄堂是先练形意、八卦,而且他精通多种外家拳,到50岁后才向郝为真学太极的。 其次在选择套路时,要选择技击套路,不能光选择养生套路。孙禄堂先生教我岳父陈健侯的“三十六手”太极拳,难度相当大,一个指裆捶,矮步(又叫挖地步:脚尖着地,似在挖地)前进,人蹲得很低,碎步前进。孙禄堂在示范这式时,地上留下了三个深深的脚印。而拳形也不是现在的一般拳形,是食指弯曲,形如一个锥子,击出时是螺旋进击。此拳名之为“金刚拳”。 再次,在盘架子时先要武练。武练又叫武功,属应敌技法。各式太极都有技击法。武练既是练技法,也是练“筋骨皮”。“筋骨皮”练好了,再文练——“内练一口气”,打通任督二脉,能气沉丹田,直达会阴,这时就会全身血液鼓荡,气力培增。真正的内劲也就形成了,但这种内劲的本质还是肌肉力。一种具有整体性、灵活性、爆发性、隐蔽性、穿透性的肌肉力。所谓“外家”与“内家”,其实只是他们的训练体系不同、开发潜能的方法不同而已,而其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最终练出强大的内劲。
揭开太极拳内劲的神秘面纱 凡学过太极拳或读过太极拳文章的人,都知道有一个词最迷人,最神秘,使用频率也最高,这个词就是"内劲"!
何为"内劲"?各家各派的解释都不同。
现在我们看看当代一些武术名家对"内劲"的论述。
"内气"在祖国医学理论中叫作"元气"、正气、经络中通行的气、"先天气"等,认为是从母胎中秉承下来的;在针灸和气功疗法中,至今沿用此说。武术家们把这种气叫做"中气""内气""内劲"等,认为练到有了此气出现并掌握此气,功夫才算"到家"(沈家祯、顾留馨《 陈式太极拳》 第5 页,人民体育出版社,1963 年12 月第1 版,1952 年第4 次印刷)。
何为"内劲"?神气合一而已。随着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炼虚合道,神气藕合为协同有序,内劲渐纯。故内劲是习者身心有序协调达致中和时,肌体产生的一种潜能。内劲无声、无嗅、无形无迹,无一定处所,惟有求中和以致神气合一,方可得之。(孙剑云《 孙式太极拳诊真》 第16 页)
凡是配合呼吸和全身统一的用力都能称为劲,弛时呼气为内劲,一张一弛轮换而行,一内一外互为其根,可见决无外劲脱离内劲,也无内劲脱离外劲。关键是起作用的是哪一种劲。用内劲作发劲的称为内家拳,用外劲作为发劲的称为外家拳。(王培生《 太极拳的健身和技击作用》 第150 页)
此外,还有人认为"内劲"是"阴阳混合"之气,是一种"生物电",甚至有人认为是"人体的特殊功能"。总之,说法各异,莫衷一是。要解开这个"秘",首先必须对人体运动系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解剖学知识告诉我们,肌肉收缩产生动力,牵引骨杠杆,绕关节运动轴进行各种转动。在人体的复杂运动中,骨为杠杆,关节为枢纽,肌肉为动力。肌肉在人体内分布极为广泛,全身肌肉约有500 余块,其重量占体重的40%,四肢肌肉则占肌肉总重量的80%。肌肉的基本特征是收缩和放松。肌肉收缩和放松是由神经系统支配而产生的。肌肉收缩引起运动,是由肌肉附着在骨上的位置而决定的。关节周围的肌肉可单独收缩,也可以联合收缩,各式各样的活动就是肌肉以各种方式联合收缩的结果。
所以,我认为内劲就是一种力,一种肌肉力,内劲也可称为"内力"。祖国医学理论中叫作"元气""内气""中气",俗称"气力"。这种气力,是人生而有之的,直至生命结束,才完全消失。人生下来以后,随着生长发育,随着人为的锻炼,人的气力也会增大。这一点是每一个人都会体验到的,并没有什么神秘可言。武当赵堡太极拳传人郑深说得好:"内劲就是身体内部在意念的支配下,中枢神经指挥身体各部骨骼肌(运动肌)运动时产生的能力。"(《 太极道诊真》 第81页)"在意念的支配下",也就是在"神经的支配下",而我国古代并无神经之说,只说在"意"和"气"的支配下,所以俗称"气力"或"力气"。"意"和"气"是抽象的,是看不到的,太极拳家叫我们要练气,"意到气到力到",其实是形成的一种新的肌肉用力的配合方式,民间常把这种力叫作"丹田力"。这就蒙上了一种神秘色彩。
太极拳的"内劲",不能混同于一般的外劲,它除了具有力的共性外,还有它的个性,即普遍性中寓,有特殊性,它的特殊性也就它的特征性。具体表现在:
首先,太极拳的"内劲"是一种"整劲"。也就是就说,太极拳的内劲带有整体性,它是全身的肌肉协调动作所发出来的,其根在脚,劲起于脚跟,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发于脊背,由脚而腿而腰完整一体。所以这种力是超常的,是巨大的。其次,这种内劲,也具有灵活性和爆发性。它是在千钧一发之际,审时度势,灵活运用,掌握对方的动态变化,抓住对我有利的时机(例如,在双重情况下),瞬间爆发出来的,它具有不可阻挡的摧毁力和杀伤力。
最后,这种内劲,也带有隐蔽性和穿透性。这种内劲不像外劲,一拳打出去,就会使对方脸青鼻肿,是人们所能观察到的,而太极拳的内劲是隐蔽的,带有穿透力,对方受的是内伤,而不是皮肉伤。孙禄堂对他的弟子陈健侯说过:"太极拳的内劲特大,受伤者往往外不露皮肉伤,而五脏六腑却会受到严重的损伤。"
那么,这种"内劲"是怎样形成的呢?
首先要有一个好的身体素质。尽管唯物论者不相信"天才"之说,但先天的身体素质,是产生内劲的基础。身体健康,肌骨细腻,富有韧性。回顾一下古今太极高手,哪一个自身素质不是特好的?拿行话说,他们生来就是"学拳的料子"。王宗岳的《 太极拳论》 中有:"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而有(为)也。"对于这句话虽然后人有不同看法,但我认为是有相当的道理的。关于写诗,也有人讲过"诗中有别肠,非关学也"。学拳其实与学诗一样,也有一个先天的素质问题。
其次要勤学苦练。孙禄堂曾说过,练拳的唯一秘诀就是一个"练"字。陈健侯说:"没有坚贞恒,真传学不成。"具体说来,要做到
① 要练好扎实的基本功。不同的套路,有不同的基本功要求,但桩功是不可少的。要下苦功练好桩功,例如无极式、三体式等。桩功要认认真真练,一丝不苟地练,发展力量与耐力。据说,孙禄堂令他的学生齐公博,站三体式达三年之久,"站至胸腹空空,手足相通""一通百通",拙劲变成了整劲,所以后来齐公博的武功不凡,内劲特大。
② 练好套路。目前太极拳的套路可以说,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要选择最适合你需要的套路来练。如果你练拳只是为了修身养性,强身健体,那么目前的《 简化太极拳》 和各家的太极拳传统套路,是你最佳的选择。如果你是为了参加太极拳套路比赛,那么竞赛套路则是你的最佳选择。如果你学拳不仅是为了强身健体,而且是为了防身克敌,甚至是为了将来做保镖工作,那么你必须选择技击套路,例如陈式太极拳、二路炮捶、杨式太极88式、太极拳三十七势、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等。这些套路较传统套路的动作技击性强,难度大,要求高,年老体弱的人,一般是不适宜选用的。所以,学者要量力而行。另外,各种套路,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选好一种后,就要认认真真练,踏踏实实练,一丝不苟地练。根据太极拳的要领(如虚领项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坠时等)力求姿态准确无误,一招一式不能丝毫马虎。有时为了练好一个架式,往往要练千遍万遍,历时一年半载也不算多。据一位赵堡太极拳的传人说,练技击一天要练百遍,而修身健体一天只要五六遍即可。练到"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和"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上下一体,节节贯通,这时"内劲"自生,懂得自身之劲的来龙去脉。这里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在练套路时,不能一味强调"松"。我认为,如果你练拳只是为了健身,强调大松大柔是对的,但如果是为了技击,就要强调"上弦"。所谓"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拿"松肩"来说,要先"裹肩"后"松肩"。"塌腰"也先"束腰"后"塌腰"。先裹后松,先束后塌,这都是辩证的。如果一味松,岂能发劲呢?当代太极名师王培生说:"'弓'要用时先要上弦,这在练拳也是一样,必须'上着弦',不能尽量放松,否则就没有弹性了。"陈、武两家的太极拳也有"一身备五弓"的说法,所以对"用意不用力"这句话要具体分析,这里所说的"力"是指拙力、死力,而"上弦"所用的力是活力、巧力。练套路的目的,是为了疏通体内的劲路,伸劲拔骨,"节节贯通",以便内劲能快速传递。
最后,要有名师指导。太极拳历代师承强调"口授身传"。《 十三势歌诀》 说:"人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没有良师的教导,是很难人门的。在武术史上不乏从师艰难的故事。同样的一招一式,有多种练法,有多种要求,有一些难以言传的"规矩",这些"规矩"一定要靠师傅口授身传。特别进人推手和散打阶段,更是离不开师傅的指导了。古往今来,学拳千千万万,但能人门的却寥寥无几,其原因之一,是因为没有良师的引导。
太极拳的内劲在和人推手或散手时,释放出来就是"功力"。这种"功力"是可以划分等级的,有的划分成七层,有的划分成九层。我认为,是否简化一些,划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级阶段。这个阶段在练好桩功的基础上,能熟练盘架子,姿势正确,像模像样,克服自身的硬僵劲,做到轻灵自如。如果练拳为了修身养性、延年益寿,做到这一步也就可以了。
第二阶段,中级阶段。也可称人门阶段。这个阶段,盘架子速度由漫到快,但劲别分明,并且已学会了推手,初步懂劲。"盘架子懂自己的劲,推手懂他人之劲"。懂得自己的手劲、腿劲、腰劲、脚劲、档劲,懂得棚、将、挤、按、采、例、肘、靠八劲。与人推手时会"舍己从人",运用沾劲、粘劲、连劲、随劲,随人之动而伸缩进退,能不丢、不顶、不抗。能听劲,"听"并不是声音人耳的意思,而是听察的意思,探听审察,通过触觉、视觉、听觉,来觉察对方劲力的大小、长短、快慢及劲源动向,依着何处即从何处反击,称为"听劲"。能化劲,即听劲后,能采用沾、粘、连、随之法化之。能发劲,化则进,柔化刚发,干脆利落地能把人发出去,使之失重或摔倒。
共19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