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中心 专题 武林论坛 武林商城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主办  
收藏本站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本厂简介
本站动态 太极天地 名家专栏 少林功夫 实战技击 武林动态 武学研究 珍藏资料 白腊杆专栏 传统功夫 人物流派 太极理论 发源盛地 拳理拳法 谈武论道
最新动态 名家谈拳 名家风采 擒拿格斗 散手技法 竞技武术 文化丛谈 名派真功 心意形意 武当拳系 南拳拳系 八极拳系 八卦拳系 峨眉拳系 健康天地
搜索一下
  关键字:
  范  围:
 
代言人、技术顾问-武世俊大师
最新文章
·佛汉内家拳初探
·民国年间太谷县的学校武术概
·十三太保武艺述真/圆真
·“武术”的文化内涵在哪里
·磨沟民间传统少林武术
·必然所得 深层发现(上)/李
·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新
最新帖子
精品推荐
 
 
 
 当前位置:天下武林>武学研究>发源盛地> 正文
电子版:太极圣地--陈家沟/崔春冬(全集)
来源: 作者:崔春冬 点击: 发布时间:2010-03-03 双击鼠标滚 字体:[ ]
 

      学到了真功夫,又是来到刻苦练习的问题。现在我们一般的太极拳爱好者都是业余的,很难抽出许多时间练习,这是会限制我们水平的提高的。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并不是真的需要成为陈发科,但是我们都希望能掌握太极拳高层次的东西。只要我们坚持练习,尽可能抽多一点时间练,忙时少练,闲时多练,就一定会不断提高的。事实上有一个原因使我们减少了许多的练习,就是当我们练习到一个阶段后,我们对以后的学习不明白,练习了许多并不会进步,使我们怀疑,因而提不起兴趣,把本来就不多的时间也用来做其它事了。如果我们能明确所学的东西,在练习中常常觉得会进步,那么我们就会乐于练习,把一些不重要的事放下,练习的时间就多起来了。我们若能坚持不懈追求,多学习、多练习,成不了陈发科,但成为一位真正的太极拳家并不是不可能的,而且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经验来教导后来的人,或者他们中间能出几位陈发科,那也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了。


一、劲与力的区别
    劲与力,在未学拳术之前,常无法区别其不同,但已学拳术后,就不可不分析清楚了。曾见学习武术数年之久的人,对于劲与力仍莫明所以,殊属憾事。
  应当知道,力由于骨陷于肩背而不能发,劲由于筋能发,并达于四肢。力爲有形,劲则无形,力方而劲圆,力涩而劲畅,力迟而劲速,力散而劲聚,力浮而劲沉,力钝而劲锐,这是力与劲的不同。
少林拳中的力,有直力、横力、虚力、实力之分。直力显而横力隐,虚力刚而实力柔。未学者力直而虚,是真力,已学者力横而实,这是劲。劲之中,又分创劲、功劲、崩劲、粘劲等。初学者多创劲、功劲、崩劲。创劲太直,难以起落;功劲(艺劲)太死,难以变化;崩劲太促,难以斩接,都是强劲露形而不灵。艺高者多爲粘巧劲,又灵又捷,不见其形,手到劲发,未中之先无劲,既中之后无劲,唯中肯之顷,疾如闪电,一发便收,敛气凝神,毫不费力。阳劲以刚胜,阴劲以柔胜,如大风过处,百草俱偃,这是少林拳中的上乘功夫。太极拳亦然,全尚巧劲而不尚拙力。
  一般而言,其人呆力愈大愈厚,则巧劲愈小愈促,所以,劲的门类繁多。例如,沾粘劲、听劲、懂劲、走劲、化劲、借劲、发劲、引劲、提劲、沉劲、拿劲、闭劲、开劲、合劲、拨劲、掤劲、捋劲、挤劲、按劲、采劲、挒劲、肘劲、靠劲、搓劲、噘劲、卷劲、鑽劲、截劲、冷劲、断劲、寸劲、分劲、抖跳劲、抖擞劲、折叠劲、擦皮虚临劲等,其中尤以沾粘劲、听劲、懂劲、化劲等数劲爲太极拳中所擅长的特点。如果能将这几种劲瞭解清楚,用之于身,就可以明瞭太极拳的奥妙。
虽然说太极拳至大成时,仅尚意而不尚劲,但初学者升阶由级,入室由门,必须从劲着手。因爲不知用劲,即不明运气之功,也就不知太极拳的真意。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可见用劲实爲学习太极拳的初步纲要。
二、沾粘劲
  粘劲即不丢之劲,主前进,是太极拳中最需要的基本内劲,由推手而来。
初练沾粘劲时,两手不知所觉,犹如木棍,一段时间后,才由手到臂、到胸、到背,以至全身皮肤,逐渐生有感觉。有感觉才可沾粘,才可将敌吸住,爲我所制。这种沾粘,须由高明教师引领,就如蓄电池的过电,教师系有电的发电机,学习者爲无电的蓄电池,引领犹如过电,功成则如发电机已将电输入蓄电池中,之后蓄电池亦能单独发电。欲称这一过程爲喂劲。就如慈母喂食小孩,日久以后,小孩亦知自食的方法。
  所以,练习这种劲到相当程度后,皮肤上有似云似雾的气,如漆似胶,一遇敌手即不丢离。非但两手如此,周身亦如此。其艺愈高者,气愈厚,面积也愈大。但此气看不见,仅能自我感受,或使具有同样功夫者互相感觉。因此,艺高者与人推手时,一搭手即知对手程度,其道理即在彼此沾粘圆圈面积大小。此劲是练习太极拳推手中最重要的内容,必须练习。否则,就不能研究其他诸劲,初学者不可不注意。
三、听劲
  听劲中的听,是指周身皮肤感觉的听。所以,在未练习听劲之前,必须练习沾粘劲,如果不明沾粘劲,就不能听。
  有的人认爲推手的纲领全在懂劲,而不知道不听就不能懂(懂其劲作变化)。犹如言语,如不用耳静听,就不会解人意,所以欲懂非听不可。太极拳的听劲亦然,非先将己身呆力俗气抛弃,放鬆腰腿,静心思索,而敛气凝神以听不可。因爲不听,就不能懂;不懂,就不能走;不走,就不能化;不化就不能发。由此可知,太极拳中的听劲,甚爲重要,望学习者注意。
四、懂劲
  能听,然后能懂,这虽然是一定之理,但是如果听不准确,也不能全懂。所以懂劲一门也很困难,非由名师口授与自己切实研究不可,而且经相当时期后,才能全明其理。
  在太极拳推手中,未懂劲之前,虽然易犯顶、偏、丢、抗等病,但是懂劲之后,往往也有断、结、俯、仰各病,这是因爲后者正处在似懂非懂之间。断结无一定的标准,都因视听不能准确,尚未达到真正懂劲的境界。如能闪、还、撩、了、转、换、进、退行动自然,随心所欲,才可谓真正懂劲。真正懂劲之后,即能得屈、伸、动、静之妙,开、合、升、降之效。见入则开,遇出则合,看来则让,就去即升,果然能达到此地步,可入神明之域。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懂劲后愈练愈精。
在未懂劲前,如果先求尺、寸、分、毫,这是小功,不过是末技而已。所谓能尺寸于人,实非懂劲。必须懂劲后,神而明之,自能量尺、量寸、量分、量毫,能量,然后能节、拿、抓、闭。到此境界又分自己懂劲,于人懂劲两种。自己懂劲,接及神明,能反探战己身中之阴,时时皆然,欲谓阳得其阴。水火既济,乾坤交汞,性命葆真,这是修道的要诀。若于人懂劲,视听之际,随遇变化,不着思虑形相而无往不宜,自得太极之妙,此即技击中之要纲。上述两种是太极拳大成的标致。所以,习练太极拳者,非懂劲不可,如莫明此道,则难与之论说太极拳。
五、走劲
  走劲即不顶之劲,主后退,由懂劲而来,不懂如何能走?譬如人来势,或高或低,或横或直,或左或右,或  长或短,原本没有一定标准,如果不懂其势,如何能走?
  走者,走避人的重力,而不与之相抵。因此,推手时,手部一觉人有重意,即变爲虚。如遇偏重则偏鬆,遇双重则偏沉之,泻去其力,随彼方而去,不稍抵抗,使人处处落空,毫不得力。正所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然而,初学者不遇大劲不走,是尚有抵抗之意,并不是懂劲后真走。走劲的枢纽全在腰腿,腰腿无功,亦属徒然。学练者对此不可不知。
六、化 劲
  化劲由粘劲与走劲而成,不丢不顶,随感随化,前进后退,左顾右盼,相济不离。化之要点,全在我顺人背。若能达此境界,则彼虽有千斤之力,亦无所用。所以,化劲在太极拳中极爲重要。
  化劲中应略含掤劲,无掤劲则不能化。化劲并非以手或肩化之,而全用腰腿。若用手或肩,是谓硬拨,不是太极拳的化劲。如果能顺人之势,或高或低,或横或直,快慢相合(化之太快,不能引其入榫,过慢仍未化去),即能沾而化之。至于直来曲化,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是顺彼劲路变化方向,随机应用。但往返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使人不知己之劲路,直到对方势背爲止,是谓真化。
  化后可拿可发,要点是不化尽。化尽则己的沾粘劲易断,而去势随之远矣。也不能化之过后,过后则势背,不能前进。至于化敌的发劲,要待敌劲将出而未全出,将至而未全至之际,随势而化,不要太早,或过迟。太早未到,无有所化,过迟已着,化之无益。至于化圈的大小,艺愈高者圈愈小,反之愈大。
有人认爲太极拳全尚软化,并不正确。该拳实乃有化有发,化之得势,则发亦自可,化不得势,何能言发,全由习者领悟运用。艺高者后化即前进,其上身似往后化退,但下步同时已前进。这是以退作进之法,奥妙无穷。反之,初学者多以退步爲后化,实不知这是逃避,并非真化。上乘者外操柔软,内含坚刚,此坚刚非有意识的坚刚,实乃练功日久后自然增长的内劲。所困难的是内含坚刚而不施于外,即迎敌化人时,亦以柔软应付坚刚,使人坚刚尽化无存。这步功夫非常玄妙,要不是沾、粘、连、随已由懂劲而达神明之域,就不能轻灵玄妙,收四两拨千斤之效。
七、引 劲
  引劲即人不动,而引其动,或人既动,而引其入于己之路线。人仅知化劲、拿劲、发劲,而不知有此引劲,实际上引劲处于化拿之间,而较化劲更难。因爲对方来势不能随己心欲,所以必须引之。譬如两物行走,方向不一,则无法相合,必须引之,然后才能相合。
  至于引的方法,须化到对方的劲将尽未尽时,才能引之入彀。换言之,引劲是欲引出对方背势中的焦点。如遇对方是艺浅者,固易爲之,若是稍有功夫者,还须用假引之法。如引高打低,引直打横,或故出一虚拳以引之,使彼丹田气上升,重心不稳,在惊惶之际出其不备,即可拿而发之,所以,在发之前,须有拿;在拿之前,须有引;在引之前,须有化,这是一定之理。
  上述引劲之法,不专门练习几年难以掌握。因爲引劲不仅手引,同时也须应用身法、步法、腰法等。引之愈长,发之愈有势,正如太极拳论中所谓: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但其要点终不离沾、粘二字。

练太极拳的过程亦是自我按摩的过程。古人称之为“气血周流自按摩”。
    当练到丹田能自发地一呼一吸,混元气能鼓荡发动时,即腹内松静气腾然,促进了腹肌伸缩和膈肌升降活动,起到了自我按摩腹部和大小肠、膀胱、脾胃、肾脏等内脏器官的作用。
    当练到会阴下丹田能自动地一伸一缩,而且发热跳动时,起到了自我按摩膀胱和肛门括约肌的作用。练拳时旋腰转脊,两腰抽换,命门与肾发热,起到了自我按摩两肾与命门的作用。胸腹开合折叠,运化胸中太和元气,调节了胸、腹腔压力,起到了自我按摩心肺脾肝肾五脏的作用。周身十八个关节小球的螺旋缠绕,起到了伸筋拨骨,舒缩肌肤、血管、神经,滋润骨膜、灵活关节的自我按摩作用。
    当练到身上发热、或筋肉跳动、窍位发热发胀或跳动、热流串动、甚至热气盘旋全身时,就起到了自我按摩肌肤、筋韧和穴位的作用。另外,松气震脚所产生的颤震,松气放劲所产生的颤抖,一松一紧时的收敛和充张,以及眼神的收放与顾盼,都具有自我按摩的作用。

太极拳是我国古老拳种之一,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现在对太极拳的探讨研究,基本上还处在传统的古典理论之中。时代在前进,科学在发展,太极拳的古典理论,也将用科学原理来说明,太极拳只有纳入科学研究的轨道,才能更加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太极拳的理论本身涉及到多种科学原理,在这里,我仅用现代物理学和医学的某些原理、观点来分析陈式太极拳的松柔和技击这两个方面。
太极拳理论认为,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复归柔,刚柔相济。因此,可以看出,松柔是积累太极拳功夫的基石,是入太极拳之门的第一个阶梯。既然松柔这么重要,那么,什么是松柔呢?怎样才能做到松柔呢?为什么要松柔呢?

  大家都知道,太极拳是内功拳种之一,是练“静”练“意”的。在动作上,它要求松柔。但是,对松柔的理解是各有不同的。我认为,松不是松驰,是松开,放松。用物理学的观点来说,就是全身无数个分重力自然下垂,由无数个分重力所组成的总重力,自然下垂落于底盘之内(底盘指的是脚或手落于地面所圈成的面积)。松是紧的反面,但也决不是懈。懈而无绷劲,就不是真正的柔。由此,可知松柔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要是松不开,柔就没有来的可能。

  太极拳,是从多方面进行松柔的。首先,从意念上来讲,思想要放松,只有大脑中枢神经充分放松了,肢体、内脏等,全身处处才有松柔的可能,这是松柔的最主要的前提。第二,从动作的静态来讲,太极拳要求是要稳,要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塌腰、屈膝圆裆和泛臀等等。这些要领,实质上反映了身体各处自然放松、自然松沉,从而形成了上下一条线,上虚下实的姿势。这个姿势,贯穿于动作的全过程,无时无处都不能被破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它是动作动态中的静态,在动作中要自始至终,保持这个静态。这就运用了物理学中的重心稳定原理。这一原理是说,在动作步法转换的过程中,人体重心始终要落在底盘之中,人体才能稳定。因此,当提腿迈步或退步的时候,重心仍要控制在支撑腿上,当迈步或后退的脚跟或脚尖着地时,重心才能缓缓移动,这样迈出或后退的腿,就能放松、轻灵,体现出“迈步如猫行”。同时,由于身体稳定,整个身体才能自然松沉。所以重心稳定原理,是保证静态,达到放松的重要条件。第三,从动作的形态来讲,要求要圆,就是在腰脊的带动下,螺旋运转,决无直来直去。很多人都有这样体会,沿着一条直线跑步到时候,要是突然改变了跑步的方向,就需要较大的力。要是沿圆弧改变跑步的方向,就感到很容易,省力的多。也就是说,在圆弧运动中改变方向惯性力容易克服重力,省力,放松和柔和。第四、从动作的速度上来讲要缓慢便于放松。第五、从动作的用力程度上来讲,要求要轻。太极拳不可能不用一点肌肉的收缩力,要是不用一点力的话,动作就无法维持。但是,动作中要用的力,只是用来克服各肢体的重力,而保证动作的运行,不至于用多余的力,这样用力轻,从而达到松柔。

  太极拳强调的松柔,是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主要是在健身和技击两个方面。由于人的全身放松,运动柔和,对人身气血的运行能起抑制、疏导、协调作用,只要坚持锻炼,气血就会随着运动,很自然的形成柔缓匀顺地进行运转,对气血的升降,心脏的跳动都可以起到抑制协调的好作用。现代医学证明,人体各部分的表面上,每平方厘米上约有两万多个毛细血孔,在正常的情况下,只有几十个毛细血孔大大地增加,达到拳论上所说的,气血无微不至。从而大大增强了血液循环系统的机能。由于全身的松沉,动作的柔和顺当,又结合腹视呼吸,对人的五脏六腑,自然而然起着蠕动作用,这就增强了消化和吸收食物的能力,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了食欲,改善了肠胃功能,这是太极松柔运动对人体消化系统的作用。由于全身放松运动,可以使我们全身各个关节间的韧带拉长,身躯韧带松开放长,关节之间就产生了缝隙,拉长了距离,活动起来就灵活多了。这就加强了肌肉、骨骼系统的机能,对慢性关节炎,老年骨质硬化都有一定的疗效。总的来讲,太极拳的松柔运动,对生理各方面的健康,防治各种疾病,都起积极作用,太极拳可以锻炼我们的意志,培养我们的情操。太极拳是以柔克刚的。长练太极拳,可使气血随之下沉,归于丹田。身体重心下移,下肢稳健,桩基稳固象盘石一样。形成了上虚下实,当你要和对方技击站得稳,不会轻易地被对方牵引或被对方**。至于松柔在技击上的其它作用,在我讲第二个方面技击问题时,还要讲到,在这里就不讲了。

  现在我就讲第二个方面,技击问题。技击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技击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取胜,战胜对方,把对方**。要把对方**达到取胜的目的,涉及到的方面是很多的:有双方内在功夫的差别问题;技击指导思想问题;原则、方法运用问题;技击中时机火候把握问题;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问题等等。今天,我就只谈谈陈式太极拳技击中的最基本进程是什么?在这一过程中,运用了那些物理力学原理。这一最基本过程:首先是以静待动,其次是运用“听劲”,侦察了解对方,再次是运用化劲,也就是引进落空,最后把对方发出去,一下子把对方**。

  太极拳理论上说:“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彼不动,我不动”。在这里我所说的静,是指我方的静,表现在动作上,外于相对的静止状态;表现在我方的思想上,处于高度集中状态。这里所说的动,就是对方的出手。以静待动,就是以我方相对静止状态,等待对方的出手。为什么要这样呢?我们知道,太极拳在技击时,侦察了解对方的主要手段是通过肢体的接触,用皮肤的灵敏感,了解对方,要通过皮肤的感觉,必须要等对方先出手。如果对方不出手的话,我就没有感觉的对象。因此,拳论上说,要以静待动,后发制人。但是,我的静,并不是绝对的,思想有个初步的估计。对方如要出手,我就采取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迅速了解对方。就是要知道,对方来的力量大小、方向、作用点,这在物理学上,叫力的三要素。同时还要知道对方来力的快慢。要了解对方来力的三要素,我所用的手段是“听”。这里所说的“听”不是耳朵的听,而是我的肢体、皮肤,同对方的接触,用我方的皮肤灵感,来探知对方。

  太极拳功夫高深的人,用皮肤的灵感来探知对方来力大小、方向、作用点、快慢,是很准确的能够做到,麻雀放在手中,不能飞走。为什么麻雀飞不走呢?大家都知道,麻雀要起飞时,首先要使身体下蹲,紧接着就是伸腿吃劲蹬地,给地面一个向下的作用力,向上飞起的。不仅麻雀起飞是这样,所有的鸟类起飞都是这样的。连人走路也是这样的。麻雀放在手中时候,要起飞和地面上一样。因为手的灵敏度很高,当麻雀下蹲时,伸腿蹬手的时候,我们手立即感觉到麻雀起飞向下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快慢、手相应地向下微微松沉。同时手掌向下心松凹,减缓并消除了麻雀向下的作用力,没有这个作用力,也就是说,我们的手没有给麻雀向上起飞的反作用力,,麻雀起飞向上起飞的反作用力,麻雀再使大劲也不能飞起,由麻雀飞不走的例子说明,手的灵感度是很高的。麻雀的一举一动,我们的手都能感觉到,从而消除了反作用力。所谓“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正是皮肤这种高度灵感的表现。皮肤这种高度灵感,不是吹牛,这种灵感度是在松柔的前提下,通过长期的练拳和练习推手中得来的。使丹田内气十分旺盛,也就是我们陈式太极拳中所说的,丹田有浩然之气,而打通了奇经八脉和十二正经,内气在人体内日日灌输、周流无滞,最后到达皮肤之外。气是我们的肉眼看不见,手也摸不着的,它就好象一团云雾包围着人的整个身体。当对方有来力时(对方打来)首先来力传递给气,气再给皮肤一个压力效应,皮肤就有了感觉,通过感觉神经,传递给大脑,从而迅速准确地探知了对方来力大小、方向、作用点。当然这一过程的时间是很短暂的,是一眨眼的功夫。以上说明,我们通过“听”,就能迅速准确的掌握对方来历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快慢,达到了知彼的目的,为我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通过“听”知道对方的来历,如果很大、很猛时,我方马上松柔走化。

  太极拳走化时,通常用以下几个物理学原理:

  1.分力:当对方有一个很大的力向我打来时,我要落空他,只要用一个小力,从侧面加在大力上,对方从我身侧落空。

  2.转动(公转)指通过肢体的圆弧运转来使对方的来力变成我圆上的切线方向力,从我身侧落空。

  3.滚动(自转)指人腰脊或肢体的自转,实质上也就是圆转。比如,当对方来力作用在我身臂上,我手、腕、肘、胳膊、顺应来力(打来的力)滚动,使对方来力的作用点发生改变,形成对方落空。转动与滚动,都是使对方来力,从我圆弧的切线方向落空。我的肢体,就象一个由无数个轴的圆球一样,对方没胡来力时,轴没有定下来,对方有来力时,就有了一个确定的轴,手如车轮。

  4.松沉:对方的来力时,我肢体顺着来力松沉,减缓到消除对方的来力,不给对方的反作用力,使对方落空。松沉的例子:我的徒弟朱光明,有一天,他很想和我练习推手。当时,他出手较快、较猛,来了一个向前,向下的来力打我,从我前面打来,我眼明手快,我左手由上向左下弧形松沉,落空了他来的力。由于他重心前倾,惯性较大,一下子前跌在我的面前地上。他握着我的手说,真妙,我再一次拜你为师。以上四种手段,都是对方打来较大的力,我方用较小的力,人刚我柔,以柔克刚,实行走化。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里的拨,就是改变了对方来力的方向、作用点。达到了引进落空的目的。不仅是这样,引进落空,往往还会使对方由于惯性的作用,移动了重心,失去了平衡,成了我顺、我背之势,为我发放打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时机。当对方来力被我的分力化解之后,对方就会沿着合力的方向,由于惯性,失去了平衡。对方为了保持平衡,害怕前倾跌倒,会仓惶后退,我眼明手快,乘机出击,顺水推舟,顺着对方后撤方向,干脆加力直线发放,对方后撤力和我的发放力两力相加,打在对方的身上,对方会向后跌倒。当对方有一个来势很猛的力,从我前方打在我的右肩时,我身右转圆弧,把对方来力改变为我圆弧切线方向的力,化解了对方。同时我圆弧运转,自身切线力和对方的切线力两力相加,就会使对方沿切线方向惯出去,就象扔手榴弹一样,这就是即化即打,化打同时。如果对方用的力越大,对方就会被打得越远,越狠。这就是我以小力胜大力,借力打人。当对方来力不很大的时候,我也能利用自身的圆弧切线力将人扔出去。大家都知道,一个小石子落在一个高速旋转的砂轮上时,小石子立即沿着砂轮旋转的切线方向飞出去,再如砂轮打磨铁器,飞溅出火花,就是切线的作用,这里因为砂轮旋转速度高,切线力大。太极拳运行圆转时,不可能象砂轮运转那么快,没有那么快,也就是没有那么大的切线力。那么,我应该用什办法来产生那么大的切线力呢?也有办法。通常用抖劲,抖劲的特点,是速度快,内劲足、时间短。根据物理学的原理,也就是冲量大,这时的圆转切线力也大。所以能把对方扔出去。这里有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我的堂叔陈照旭的打我堂哥陈立治的例子:

  有一天,立治哥冷不防的,从照叔的背后,两手紧抱住他的右膀臂,全住劲,反关节猛往下采。同时,还问九叔,你怎么破?照旭叔一百一十多斤,立治哥一百六十多斤。照旭叔要解一百六十多斤的大个子,是不容易的。可是,只见照旭叔,一边将右臂自上而下,再往上一抖,立治哥就被腾空扔起了,他头朝下,脚朝上,蹬到三米多高的屋梁上,来了个倒裁葱。照旭叔害怕摔伤了他,就急转身来抢前一步,弓起右腿,用手接住了他的腰,顺随着他的身体斜着落下,把他平放在地上,把他吓得面色苍白。

  第二个例子,就是我的族老爷蓦地陈尧打我族伯陈子侠的故事。一天,陈尧老爷没事干,出外闲游散步。正好走在我村南边下坡路上。这个坡很陡、很长、子侠伯看见了,就悄悄的跟在他的后边。陈尧老爷正要从坡高头往下走,子侠伯就从他背后,猛推尧老的右肩膀,想试试尧老的功夫。尧老稍向左转身,子侠伯就从尧老的右肩头,头朝下,脚朝上,一下跌在坡底下去了。头破了,衣服扯烂了。在上边两个例子里,我把技击的基本过程和这个过程中所用的物理原理,都说了。在技击中是千变万化的,是复杂多变的。从时间上来说有长有短,从用着数来说,有多有少,不一定就是这样一个较为完整的过程。可能是这一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特别是陈式太极拳的螺旋缠丝劲,把上面所说的分力、合力切线力、滚动力等都融合成为一体。空间螺旋的公转线,任何一点,都同时存在着三个互相垂直的分力,这三个分力都对,对方打来的力,三力相加,起着或化或打,或同时化打的作用。所以,功夫高深的人,在化发对方的时候,能把对方微带螺旋地腾空扔出去,而且扔的力量很大,而且扔的很远。这里我亲眼看见堂爷陈发科推手打人的实例。有一天,在陈家嗣堂里,看他的徒弟们练推手,我偷偷坐在桌底下,看爷爷和他徒弟们的功夫。三爷推手发人时,也就是打人时,他使用螺旋缠丝劲,把对方打在墙壁上,对方以从墙壁上,反螺旋的摔倒在地面上。这就是空间螺旋缠丝劲运用的结果。对立的双方往往在哼哈之间,就决了胜负。上面,谈技击所用的原理是宏观方面的,至于与技击有关系的内气方面,是属于微观方面的。由于拳术界直到科学界,对内气的本质,尚未认识清楚,在这里我也就不谈了。
夫物,散必有统,分必有合,天地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各有所属,千头万绪, 攘攘者自有其源。盖一本可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於一本,拳术之学,亦不外 此公例。夫太极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於一,夫所谓 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俯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 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 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後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 之谓欤!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之也。当时而动,如龙如虎,出乎而尔, 急加电闪。当时而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 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前後左右均无游疑抽扯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 沛然莫能御之也。若火机之内攻,发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不烦拟议,诚 不期然而己然。盖劲以积日而有益,工以久练而後成,观圣门一贯之学,必俟 多闻强识,格物致知,力能有功,是知事无难易,功惟自进,不可躐等,不可 急就,按步就序,循次渐进,夫而後百骸筋节,自相贯通,上下表里,不难联 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总归於一气矣。 

第一章 气 

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常有直而无曲者矣;盖物有对待,势有回还, 古今不易之理也。常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夫主於一,何分为二?所 谓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阴阳也。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呼则为阳, 吸则为阴,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上 升即为阳,阴气下行仍为阴,此阴阳之所以分也。何谓清浊?升而上者为清, 降而下者为浊,清者为阳,浊者为阴,然分而言之为阴阳,浑而言之统为气。 气不能无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鼻不能无呼吸,口不能无出入,而所以 为对待迥还之理也。然则气分为二,而贯於一,有志於是途者,甚勿以是为拘 拘焉耳。 

共19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0371-65151997)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佛汉内家拳初探
·民国年间太谷县的学校武术概况
·十三太保武艺述真/圆真
·磨沟民间传统少林武术
·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新探/史美
·《张三丰承留》探释/魏坤梁
·中华武术瑰宝 少林、武当一脉相传
·经典告诉我们的历史事实/李 滨
·中国武术各门派的形成与发展
·杨式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拳术历史资料
· 韩鹏尧与五行通背拳
·江西名拳“字门拳”
·谈谈“吴图南”/颜紫元
·洪家拳
·杨式太极拳源流
·沛县传统功夫武当洪拳发展渊源
·浅议武当山道教建筑的特点/周作奎
·天罡绵掌拳在哈尔滨的传承
·淄博武术故事(一)
·破解西棍起源之谜
·寻觅新疆武术/陈青
·西棍之冠天启棍/方汝楫
·陇右地区的撕炮拳/马廉祯
   
【 天下武林 】 copy right (2004)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 版权所有
仓库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82号启福花园大仓库(华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乘83,103,52,201,301,T5路公交车华山路站下车即到
QQ 33493757(服装器械) QQ 493175072(音像图书) 支付宝:使用支付宝购买点这里 谢栋兴 MSN:MSN wulin886@hotmail.com
【天下武林】网站永久性网络实名:武术   无需记住网址,访问本站就这么简单!
咨询电话:0371---65151997 传真:0371-86127866 手机:13653836336   13633719939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序号:豫ICP备050176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