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过武术的不多,但知道“南拳北腿,东枪西棍”的人却不少。西棍就是流传在西北地区的棍术,其中包括了西北特有的鞭杆和从外地传入的天启棍两大流派。
天启棍法是西棍的核心与代表,以甘肃临夏地区为发源地,流传近二百年。经历代棍术名家的不断研究和发展,获得了西棍之冠的美誉,得到了广大武术爱好者的珍视与喜爱。其传播地域广至西北五省,衍生出各种天启系列棍术套路近百个。
然而这种棍法究竟是如何流传到西北地区的,长期致力于西北地方武术研究的阎顺义先生,破解了西棍一大流派天启棍的起源,揭开了天启棍二百年间的流传秘史。名扬大西北近日,记者来到安宁区黄河岸边的黄河小区,找到了阎顺义先生。他给我们演示了天启棍法,我们也得以目睹这套在西北流传了二百余年的棍法。
西北被武术界认为是中国棍法的起源地之一,鞭杆源自于草原牧羊人和天水陇南山地的贩夫走卒。在历史上人们对棍的称呼大不相同。棍最早称作“殳”,列为五兵之一;到晋代称作“翘关”;唐代棍称为“掊”;宋代称棍为棒;明代棍有称作“长剑”的,如明代抗倭名将,著名武术家俞大猷写的棍法专著就以《剑经》命名;清代以后均称棍。
阎顺义介绍说,流传在甘肃的天启棍法,风格古朴粗犷,梢把并用,把法灵活多变,转换巧妙,技击犀利刁钻,多用兵法,是少林双头棍揭打流派中的典型代表。天启棍家讲究“棍棍着力”,忌空冷虚华,强调抡棍击打时松肩活肘,伸臂展腰,蹬腿探身,使棍长伸击远,不论是猛抡大扫,还是长劈远挑都重腰部发力,使棍头生风,落地成坑,表现出长而不空,远而不散,粗犷中有法度的运动风格。
其实少林寺功夫出名就出在棍上,阎先生说,那时候有“寸铁不能指人”的说法,对少林寺的和尚来说不能用刀等有刃的武器,因为这类武器容易杀生,这是犯戒的。因而棍术在少林曾经发展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阎先生还说,其实少林棍法和天启棍法同宗同源,若将天启棍和明代少林棍法相比较,两者的相同和神似之处比比皆是。如两种棍法中的二郎担山、秦王跨剑、铁牛耕地等招式完全相同,而《少林棍法阐宗》中的沉香劈华山、金刚抱琵琶等在天启棍法中则称力劈华山和怀抱琵琶等。除此之外,天启棍与少林棍法在技法和演练风格上又基本相同,这些都无一不为两者同宗同源的说法提供了有利的证据。《导河县志》最早记载为何出自少林的棍法会流传到甘肃,这背后有哪些秘密呢?在采访中阎顺义详细给我们讲述了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
关于天启棍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许多具有神秘色彩的说法,然而这些说法都经不起专家学者们的推敲,更无法说清楚来龙去脉,可信度比较低。
据民国年间编纂的《导河县志》记载,天启棍是清代咸丰同治年间从山东传入甘肃的。导河县就是今天的临夏县。
《导河县志》中写道:“王富海,俗名王大脚,咸同年间近古稀,精技击,幼从山东得一拳术,名曰天启棍,内分十二门三十六招,习之娴熟,有滴水不能侵身之妙,故陇上武术家称大脚为宗师。”
从这段记载来看,天启棍是在乾隆年间传入甘肃的,如此算来至今已有二百多年了。后来王富海将天启棍传给了儿子麻狼及魏廷贤等人。
阎顺义认为,《导河县志》的这段记载是最早的文字资料,再无其他更早的确凿证据。而近百年来流传在民间的一些传言也可与县志记载相印证,所以关于天启棍的由来及在临夏地区的首传为王富海应该是准确的。
但是由谁传给了王富海,众说纷纭,都没有任何证据。对天启棍的来历许多人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有人说,天启棍和秦王李世民有关系。在隋朝末年,少林寺的13棍僧营救秦王后,有些人就投入了唐军,其中有一个叫昙宗的僧人,负责为秦王掌军旗,跟随秦王冲锋陷阵,将两军对垒的实战经验融入了棍法中。秦王登基后,他们就重返少林,将棍术进行了改编整理。由于昙宗为秦王掌军旗,秦王后来成为天子,棍法是从为天子掌军旗冲锋中得到提升,就被命名为天旗棍,后来演变为天启棍。
还有人说,少林寺至善禅师在西北传授少林棍法时,在宁夏固原地区传授过天启棍,而固原一带现在流传的三十六棍与四十八棍也确实是明代少林寺的夜叉棍。如果天启棍果真与少林棍法同宗同源,那么这似乎为天启棍可能为至善禅师所传这一说法提供了一些真实性。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因这套棍术是在明代天启年间整理而成,因而被人们称之为天启棍。除此之外,民间对这套棍法还有多种不同的称呼,如天齐棍等。辗转流传 20 0年不衰经过二百余年的传承,天启棍已经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技法。
据阎顺义介绍,当初天启棍的全部内容并不多,而且全是散招,没有套路,为便于记忆,后来的武术家才把散招整理成数招连发的组合,而且也融入了各自的实战经验和技巧。
现在流传的天启棍套路是由不同的组合连在一起的。以轮子为主组成的棍套称为“棍”,而以折子为主组成的棍套称为“条子”,如迎风条子、追风条子、进山条子、黄龙条子、六合条子等。近二百年来,临夏地区在天启棍法的继承、发扬和推广过程中,每代人中都有杰出的武术名家出现。
阎顺义介绍说,第一代宗师王富海三十六式天启棍带回临夏并开山授徒;第二代魏廷贤将天启棍法打出了名声并广为传播;第三代名师为魏廷贤之外甥穆惠来及徒弟梁庚学、冯善成等人,还有回民中的马孝个、马兴燕、拜正雄、苏云山、大古拜等,由于他们的努力,临夏回汉两个民族都在研习天启棍,并承认天启棍同宗同源,使天启棍的演练和传播在整个临夏地区达到了高峰;第四代名师以方学义先生(因在国民军中任过军职,所以甘肃武术界的人士一直尊称老先生为方营长)为代表,包括韩子芳、李静悟、赵硕洲、何玉书等棍家,他们把天启棍传播到了兰州及陇南、天水一带,对西棍系列的形成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第五代宗师则首推方汝楫先生,方学义之子,著名武术家、大学教授,自幼继承家学。半个世纪以来为天启棍的研究呕心沥血,对天启棍的历史源流、名称作了严谨的科学考证,对传统的天启棍术技法、套路、对练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写成了《天启棍研究》的武术文献,这部著作是二十世纪所有棍术著作中最有价值的一部。
目前,阎顺义专心致力于天启棍的研究,在王德功等人的指导和帮助下,他在马颖达、王天鹏等人所传授的天启棍套的基础上,将方汝楫老师所授的天启棍核心技法充实其中,整理出了十趟天启棍套路,进一步发展了天启棍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