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鑫说“打拳以鼻为中界左手管左半身,右手管有半身”,从人体解剖学来解释,应当是以人体的纵状面分为左右半身。近代著名太极拳师洪均生先生在教学过程中,认为手心(劳宫穴)斜对心口为界,左手管左半身,右手管右半身,手和躯干的配合界限又进一步分为:正旋的手高不过眼,低不过脐,中不过心口,要求掌心斜对心口,如云手的左右手或拦搡手的右手。左右反旋的手则手顺缠,肘先收到胸前,然后变逆缠,先将肘转贴肋部,再以手领肘经心口与胯齐,再转到高与眼齐为度如一路的十宁手等。手上下反旋的式子最少,只有金鸡独立是两手同走反旋而一上一下,向上的手如托物状向上托起,高度与头顶百会穴齐平;向下的手经过胯前向胯外下按,但不要超过臀部。 手部运动的范围应以两足分开的前后左右距离为界。两足左右分开应以足趾尖踏在同一个圆周上为界限;两足前后分开,以前足趾尖和后足跟踏在同一个圆周上为界限形成一个无形的圆柱体。在推手或技击的过程中,对方身体任何部位一旦进入我的界限内,即运用太极拳的技法进行防守或反击。太极拳主张“彼不动己不动”“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 陈式太极拳要求身法中正,即百会穴至会阴穴成一直线,有利于自然接通任督二脉之气。虽然身法要求中正,但躯干的旋转也有一定界限,在拳式中躯干的旋转角度,经常是45度,而上下配合时胸以下随腰裆劲的下塌转得略多于45度。腰的转动角度,一般以40度为宜,超45度时,必须配合以足的摆扣,或变转步法,以维持平衡。肩关节旋转不能大于腰和裆的旋转角度,肩部随左右胯的运动可以一边略高,一边略低的倾斜,但不可走得太过,这样才能形成螺旋主体。 陈式太极拳特别对长强穴(尾骨下端)有明确要求和界限。洪均生先生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长强穴”微向后翻。有好多练习者长强穴后翻的太过,形成了突臀。陈鑫主张长强穴应微向后翻约15度,陈式太极拳和其他太极拳的根本区别。因为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尾骨后翻小腹下部自然斜向内收,气自然松沉下去。 膝和足的配合也有一定的限度,膝关节略内合,但不能向内合的太过,太过会造成尖裆。膝关节应以膝鹤顶穴与地面的垂直线在地面上的交点位于足趾、足踵之间的内侧为界。凡伸展的膝部要和胯根、足部配合,也是略向里合,成二角形。膝的前后移动应以足趾与足跟之间为界限,向前膝不过趾尖,过之则身体前倾;向后膝不过足跟,过之则身体后仰,下肢劲力松散。 上述提到的只是陈式太极拳界限的极少部分,还有许多复杂的动作需要遵循拳理拳法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前人的经验。 现将冯志强先生论修炼太极拳的十二个思想重新整理,供大家收藏、学习、借鉴。 一、练拳须从无极始
修炼太极拳应处处结合太极阴阳之理来修炼。太极由混沌无极而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通过阴阳的变化,化生出自然界万事万物。因此,修炼内功和拳术时,必须从无极入手,由无极而太极,然后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合一而返无极。无极象始,无极象终。修炼方法一是要专练一个时期的无极桩,或每天坚持练一个小时左右的无极桩。二是每次练功练拳须从无极开始,由静生动,自无生有,练毕回归无极静站片刻,再练下一趟拳。三是每一式、每一动、每一圈均有无极始,再松回无极,式式如此,圈圈如此,修炼无极就是修炼静功、内功,在静修中培养丹田混元气,也就是化生先天太极之气。不修无极,难成太极。
二、练拳似练桩功
练太极拳的过程就是练内功、练桩功的过程。功夫来自桩功,慢练出真功,活桩有奇效。各拳种都非常重视桩功的练习。太极拳是内功拳,尤其注重桩功的修炼,不仅有专门的桩功修炼法,如无极桩、混元桩、采气桩、开合桩、虚实桩、八法桩、九宫桩等,而且将桩功修炼法融进练拳之中,使练拳就是练桩功,练桩功就是练拳,即拳功合一。桩功分定步桩和活步桩两大类。定步桩又称静桩功,活步桩又称动桩功。无极桩是定步桩,练拳是活步桩,拳架套路是各种活步桩的组合,所以太极拳又可称之为太极桩功。因此,行拳走架时要用桩功的思想、桩功的方法来修炼,易慢不易快,易缓不易急,式式是桩,处处是桩,静是定桩,动是活桩,开合是开合桩,转换是虚实桩,进、退、顾、盼、定都是桩。进而推手修炼也是桩,以静待动是定桩,顺势化发是活桩,能如此,则事半功倍也。
三、练拳似画太极图
练太极拳的过程就是描绘阴阳太极图的过程。太极是螺旋运动的环形混元体,通过旋转开合达到阴阳的变化。万物运动皆依此理,太极拳也不外乎此理。拳术套路中贯穿着各种螺旋缠丝和环形开合的动作,其实就是不同方向、不同方位运动的太极图。一动一静无不符合阴阳太极图之法像,一开一合无不都是缠丝混元圈。时而画平圆太极图,时而画立圆太极图,时而画螺旋开合太极图,时而正画,时而斜画,处处似画美丽的太极图。画图时必须与意气结合,使太极图像与意气运动结合起来,以至于只要一想太极图像,意气神形就会整体统一地描绘该太极图。同时凭着肢体描绘的感觉,再去练神、练气,进而使意、气、体三者紧密结合,逐渐进入不知有我,惟有太极图像的境界。
四、练拳似休息
“练拳似休息”是讲:练拳练功要求心神安静专一,全身内外周身协调。练拳的过程就是静养休息的过程,全身内外不得紧张,处处筋肉放松,做到心静安神。太极拳具有消除疲劳、恢复体力、愉悦心情、松弛神经的功能,是一种调养身心的养生运动,而不是疲劳身心的体力劳动,应当是越练越舒服。 “练拳似休息”的思想方法既符合万物顺序自然的法则又符合养生之道,也是一种脱规矩而合规矩的练法。练拳时,全身内外、上下、左右、四肢全体、大脑思想全部放松松开。松则气通无阴力,心不外想,神不外游,目不外视(也可两眼微闭),耳不外听,忘却鼻息,随意漫行,无拘无束,只在意不在形。所以练拳练功是一种养精、气、神的过程,通过练功达到神经细胞的休养,从而保持全身的活力。
五、练拳似练丹田功
练拳的过程也是练丹田的过程。太极拳是内功拳,全在于丹田之功,以丹田之气发动肢体运动,才能真正练好太极拳。所以古人说:“练好丹田混元气,走遍天下都不怕。”丹田功有两种练法。一种是静练,即意守丹田,这是过去道、儒、释三家常用的方法,称之为修真炼丹。一种是静动练,即气沉丹田和丹田呼吸,这是过去练内家拳的人常用的。丹田呼吸是指丹田自然呼吸,是练先天之气,故又称先天呼吸,气由此集散出入。拳书言:“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动与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丹田一呼一吸即为哼哈二气。练功时,意达丹田后,阴阳便会相合,加上哼哈二气一呼一吸,丹田混元气就逐渐发动,再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推动肢体筋骨肌肉,产生拳术运动。 一般来说,丹田功是单练的,须在丹田功(内功)基础上再去练外功(拳术)。混元太极拳汲取了上述两种练法特点,形成了意守丹田、丹田呼吸和丹田内转相结合的红尘,不仅可单练,又可结合拳术练。静、动、内、外同时修炼,拳功合一,事半功倍。即拿住丹田练功,拿住丹田练拳。无极开始,先三性归一静守丹田,待丹田气满充实后,即自然呼吸发动,意想开则气发于丹田充达全身而肢体开,意想合则气收归丹田敛入骨髓而肢体合。开即放,合即收。意想转圈时,则丹田内转,气亦转,发动肢体同时转。如此开合鼓荡,聚散收放,循环周流,越练丹田之气越充盈、越满足,充塞周身,舒张肌肤,犹如充满了气的皮球一般,在旋转,在滚动,不知手舞足蹈,惟有丹田在吞吐呼吸和内转。丹田气越足,则周身气力和内劲越大,练拳如同生龙活虎。 丹田是练精、气、神之窍位,分上、中、下三丹田,又有五丹田之说。上丹田在眼眉间祖窍深处,中丹田在脐与命门之中间,下丹田在会阴穴深处,前丹田在肚脐神阙穴,后丹田在两肾中间命门处。上丹田主练神,中丹田主练气,下丹田主练精,后丹田主练精气转化,是内气出入之门户,前丹田主练神气转化,是心神、肾志交通之门户。练功练拳时,这些丹田都会在发生作用。待功行圆满时,凝神于下丹田则沉重如山,注神于中丹田则得中和之道,凌神于上丹田则至虚至灵。
六、练拳似自我按摩
练太极拳的过程亦是自我按摩的过程。古人称之为“气血周流自按摩”。当练到丹田能自发地一呼一吸,混元气能鼓荡发动时,即腹内松静气腾然,促进了腹肌伸缩和膈肌升降活动,起到了自我按摩腹部和大小肠、膀胱、脾胃、肾脏等内脏器官的作用。当练到会阴下丹田能自动地一伸一缩,而且发热跳动时,起到了自我按摩膀胱和肛门括约肌的作用。练拳时旋腰转脊,两腰抽换,命门与肾发热,起到了自我按摩两肾与命门的作用。胸腹开合折叠,运化胸中太和元气,调节了胸、腹腔压力,起到了自我按摩心肺脾肝肾五脏的作用。周身十八个关节小球的螺旋缠绕,起到了伸筋拨骨,舒缩肌肤、血管、神经,滋润骨膜、灵活关节的自我按摩作用。当练到身上发热、或筋肉跳动、窍位发热发胀或跳动、热流串动、甚至热气盘旋全身时,就起到了自我按摩肌肤、筋韧和穴位的作用。另外,松气震脚所产生的颤震,松气放劲所产生的颤抖,一松一紧时的收敛和充张,以及眼神的收放与顾盼,都具有自我按摩的作用。
七、练拳似吐纳换气
练太极拳就是在练吐纳术,练功练拳的过程就是吐故纳新、采气换气的过程。古人说:“开合即为拳经。一开一合,拳术尽矣。”开合是由内而外的开合,是意气开合带动肢体内外、脏腑经络、筋骨肌肤的开合。开合其实就是吐纳,就是呼吸,就是收放,就是内气与外气的出入交换。首先是丹田开合。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哼哈二气就是丹田的一呼一吸、一开一合、一吐一纳。呼吸往来气通周身,从而带动了全身之气的开合呼吸吐纳。再进一步,周身内外、脏腑器官、经络窍位、肌肤毛孔也都在开合呼吸、吐纳换气。一开气开、窍开、百脉开、肌肤开、毛孔开;一合气合、窍合、百脉合、肌肤合、毛孔合;一呼气呼、窍呼、百脉呼、肌肤毛孔皆呼,排出体内浊气;一吸气吸、窍吸、百脉吸、肌肤毛孔皆吸,纳入清新氧气,甚至眼、耳两窍都参与吐纳换气。这种由丹田先天自然呼吸法形成的周身一家的吐纳呼吸机制,能更有效地促进新陈代谢,清除体内垃圾,增强细胞再生能力,营养内脏组织器官和肌肤骨骼,培植太和元气,涵养浩然正气,充实混元内气,增强卫气能量,形成护体气膜。不仅能防病抗疾,而且能延缓衰老,还具有抗击打能力。
八、练拳似调剂阴阳
练太极拳的过程就是平衡阴阳,转换阴阳,调剂阴阳的过程。易曰:“一阴一阳之为道。”世界上任何事物,包括人体本身,都由阴和阳两方面组成的对立统一的太极整体。“道”是关于世界本原和事物运动规律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太极即为阴阳之大道。太极拳是太极中之小道,是调剂人体阴阳的方法。阴阳平衡,在体则气血两旺,身体健康;在用则周身稳固,不惧他人推撞。偏阴偏阳,在体则气血不和,身患疾病;在用则顶瘪丢抗,受制于人。从事物属性来看,“天为阳,地为阴”,故上为阳,下为阴;“水为阴,火为阳”,故血为阴,气为阳;肾水为阴,心火为阳;柔为阴,刚为阳。从事物运动来看,动为阳,静为阴;开为阳,合为阴;虚为阳,实为阴。所以练拳时,必须阴阳相合,上下相随,气血调和,心肾相交。必须阴阳匹配,左右对称,高下相召,屈伸相应。必须阴阳各半,刚柔各半,虚实各半,不可过阴、过阳、过实、过虚、过刚、过柔,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必须阴阳互为其根,转阴成阳,积柔为刚,由静生动国,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前先生,欲开先合。而又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开中合,合中开;静中动,动中静,虚中实,实中虚;柔中刚,刚中柔。阴阳互济,太极为真。
九、练拳似舒通经络
练拳的过程是气满开窍通三关,以意行气通经络的过程。人体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内存联系的有机整体。经络遍布全身,是人体气、血、津液运动的通道,有如网络一样联系周身,将人体所有的内脏器官、孔窍以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组织紧密地联结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且又有阴阳之分,各有所系和循行位置,宛如一阴阳太极球体。经络具有通行气血,营卫全身,温养脏腑组织器官,濡利筋骨关节,调节阴阳平衡,抗御外邪和保卫机体的作用。太极拳混元开合、螺旋缠绕的环形运动,完全与经络的走向交接规律、表里相合关系以及循环流注次序相一致,如环无端,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如立圆混元圈运动时,气沿任督两脉循环周流;平圆混元圈运动时,气沿带脉环绕盘旋;环形双分开合时,气沿冲脉环周流行;而又同时沿手足阴阳十二经络循环周流。开时,太和元气胸中化,由内向外,沿手三阴从胸开至手,与手三阳交;合时,由手三阳返回,从手走头与足三阳相交,并一起从头走足下交足三阴,再从足走腹而相合,复又交手三阴。如此交接循环,周流全身,疏通经络。这是气满开窍自周流,无须专门导引,只用心意旋转混元太极拳圈即可达到阴阳循环、疏通经络的目的。
十、练拳似在气中游
练太极拳好比是在空气中游泳一样。太极拳是意气运动、肢体运动、外形运动、拳术运动,其实是内部心神意气运动的结果。当练到内气流动与肢体外动相一致时,这才叫内外合一,就会感觉到四肢百骸荡然无存,不知我之为身,身之为我,惟有意气在流动。意开气亦开,意合气亦合,意转气亦转,意升气亦升,意降气亦降,意动全身内气都在动,这才叫周身一家,就会感觉到“虚而灵、灵而通、通而变、变而化、化而虚空、空而飘缈”之内景,飘缈欲仙,似脱胎换骨一样,手虚、脚虚、身虚、心虚、意虚、神虚,处处虚灵。此时内气与空气融合为一体,如同在空气中游泳一般,进退沉浮,左右盘旋,忽上忽下,一片神行。修炼至此感觉,是最佳状态,是高级运动的享受。
十一、练拳似修心养性
练功练拳是修心养性、静养身心的全过程。求无极、养内气、练桩功、调阴阳、通经络、运开合、吐故纳新、丹田用功,这些都是与修心养性分不开的。人有三宝精、气、神,又有七情和六欲。三宝无损身健康,三宝有损则生病,耗尽即死。人在幼年,不受七情六欲之忧,可以保持人身先天之三宝。到成年后,眼、耳、口、鼻、舌、心、意等七窍的活动逐渐增多,太过了则精、气、神三宝逐渐有所损伤,导致阴阳之气不平衡,阳衰阴盛,身体渐衰,抵抗力减弱。若受到六邪外感与七情内伤,就会生病。六邪外感首先是风,一风可生百病,由皮肤毛孔侵入肺,再传至其它各经脏腑。受风后极易感受其它五种邪气,亦可同样传至其他各部位,产生病症。内伤之七情都是由气引起的,一气能生百病,气不顺则血凝,气血不通畅,滞于何脏,何脏即生病。所以要外避风寒内避气,修心养性保三宝,即以修心养性之法来静养三宝、炼化三宝。修心养性,全凭心意用功,锁心猿,拴意马,四门紧闭(指眼、耳、口、鼻),静心修炼。意者心也,心者神也,神者性也,四者为一体也。心神意性贯身中,使精不离位,气不离体,神不离身,养精养气养神,此为静养三宝。眼为见性,耳为听性,心为勇性,三性合一为灵性,静养灵根气化神,养灵养性见天真,使神向下走,精向上行,练精化气,练气化神,此为炼化三宝。气血全身通畅,三宝复亏不愿,既可祛病养生,又能延年益寿,打拳自有威力。同时,修心养性的思想和方法要贯串到人的整个生活中去,十年修炼,十年养气。
十二、练拳似天人合一
修炼太极拳是使天、地、人三才合一的过程。太极是天地阴阳之大道,太极是化生万物之祖气。道即气,气即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包罗万象。太极拳是小道,本于太极阴阳之大道。修炼太极,不仅要修炼拳术之小道,还要修炼太极之大道。道无止境,修无止境。用大道思想来修炼人体自身阴阳,修炼人与人、人与事、人与自然的相互阴阳,不断完善自我,超脱自我,升华到与天地同在。修炼时,要将自身小太极融于天地大太极之中,逐渐达到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境界。动静开合犹如天地阖辟,静则似天地合壁之混沌,动则似轰隆一声天地开。开则人与天地同大,合则天地与人同小,转则似日月乾坤螺旋环绕。站立如顶天立地,好像头顶于天而足踏于地,上天、下地,人居其间,上、中、下一气贯通,任何力量也不能动摇。气化循环亦同天地,海水之化云升腾,降为雨露,即天地间气化循环。心属火为阳,肾属水为阴,以心意之阳下降肾宫,温存守之,心肾相交,水火升降,犹如天日之阳下照江海,阴水得阳火照煦,则化气升腾,云行雨施,泽被大地。升降收放亦连天地,长则清气上升通天阳,降则浊气下降入地阴,收则采收天地日月精华之气,放则内气与外气融为一体。另外还要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因时制宜修炼。
太极拳发劲歌
心里发劲身势松,丹田气鼓劲前冲, 突然全凭神经动,勇敢皆从胆中生, 惊心动魄来的冷,势如狂弩透其胸, 陡然一震五脏烂,方是太极真功夫。 老子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太极拳也是始于足下。拳论云:”其根在脚,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而绝大部分练拳者或认为太极拳要从手上松、从头上往下松。笔者无意否定他家。从人的常理上来说手指松一松,胳膊松一松,感觉上是很容易的。但那是生活中的”松”,而不是太极拳上的”松”。若想入得太极大门,从脚下松是必由之路,也是捷径。 练人极拳起始要从脚下松是很困难的。首先,人体一百多斤的重量全压在一条腿上,可想而知,行动起来有多困难。尤其是在倒撵猴向斜飞式转换过程中,由于连续重心在右腿一条腿上,那时脚、膝盖极其困难,初学者甚至产生怀疑这种观点的正确性。但是,太极拳始于脚下往上松,用祝大彤老师的话就是:太极拳就是一阴一阳的脚下功夫,阴阳变化一通百通。太极从脚下松是无法回避的。祝大彤老师更为精辟的一句话:上下一条线,脚下阴阳变。 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双脚五指平松落地,由大趾、二趾、中趾、四趾直到小趾,节节松开,双脚处于双轻状态,全身自然处处空松。吴图南老前辈告诉弟子们:”五个脚趾要一一松开。”意即练太极拳时脚下要松。笔者随祝大彤老师学拳。他自始至终强调一句太极拳的至理箴言:脚下一松到顶。 太极脚运行的过程是减加法,先减后加。每一动作,先由脚下放松,祝大彤老师用电灯的开关来形容它,当你想让灯亮时要先按开关。阴动脚引手,手是灯泡,当松脚时。太极拳开始运行。由实脚开始松,继而南躁由膝由胯,节节放松。逐渐宴脚变成了虚脚,虚脚变成了实脚。这是减加法。 太极脚在虚实转换过程中,行走的是弧形线,严格按八方线的规矩做。手上轻扶八方线,脚下同样轻扶八方线,每个动作实脚为八方线的中心,例如搂膝拗步,实脚向虚脚转换过程中,由实向虚以减法方式渐变为虚脚,原来的虚脚呈弧形线运行到实脚正前方,在正角位(30度)定住。整个运行过程包含着脚下阴阳变化、八方线、太极减加法。正如祝大彤老师在《太极解秘十三篇》中所言,太极拳脚下虚实变化是渐变,绝对不是突变。从此练法不难看出,太极拳的脚下功夫相当重要,练功的过程,就像大树往地下深深扎根的过程,日久天长,太极脚的功夫自然上身,桩功很坚固,撼之不动。太极脚是太极拳最为朴素的学问。 初练太极拳由脚下松时,会有这样几点感觉:首先,身上处处在和自己作对,全身僵紧。偶尔松一松手指,感觉很舒服,难免使人产生松是否应由手上松的心理。其次,行拳过程中由脚下松,全身会自然平稳,尤其是在祝大彤老师门下学拳特别强调阴阳要分明,实脚要实足,虚脚要虚净。单脚完全重心的情况下更会有婴儿 .学步之感,摇摇晃晃。这种现象在初《学阶段是很正常的。第八十一式全套拳打下来,膝关节有疼痛感,是膝关节着力。以大腿支撑全身,膝关节不负重,疼痛感就将消失。 现以上这些现象是很正常的.甚至身上其他地方的肌肉也会出现难受的感觉。尤其是四十岁左右的习拳者更易出现这种现象。脚下松是习练太极拳的基础。脚是人之根基。人体各个关节,每块肌肉都是紧密相连的,一旦由脚下节节放松,自然由于不可能一步到位,每松一处关节,一块肌肉,其他地方的关节和肌肉就会产生连锁反应,由于牵拉,就会产生疼痛的感觉。这种反应,是我们上下内外不协调的结果, 套多练拳,套路熟了,疼痛感即消失。 太极拳从脚下一松到顶是一项大工程,能够达到从脚下一松到顶也就进入了太极大门,非数年纯功而不可及。但太极学子不可因困难蓄而废。在习拳过程中,要坚持每一动作从脚下松。自己身上各关节、各肌肉每松一处,脚下松功不可没。直到你全身九大关节节节贯通,脚下一松四梢空,自然就体会到太极拳空松的美妙。 最后我用祝大彤老师的一句话作结尾奉献给诸君:“上下一条线,脚下阴阳变,头上虚灵顶,双手空灵转。”
在传统武术中,拆招说手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有些思想保守的民间拳师甚至将此视为“不传之秘”,对弟子非经长期考验而不轻易示之。因此,不明真相者往往将这项“拆拳”内容视为神圣的武功精髓而“敝帚自珍”,让徒弟提前按自己假设好的进攻动作中“大展神威”,关着门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自我陶醉。
其实,本人认为,对传统武术有正确认识和得到明师真传实授者,不会认为上述拆招说手就是技击实战。有过实战体会的朋友都很清楚,在敌我双方激烈格斗的过程中,根本不允许大脑去设想招式以应对,完全凭的是平时格斗训练出的实战反应,见势而动,随机应变。那么,真传传统武术中的散手训练到底是怎样的呢?我认为虽然各门各派的训练手段不尽相同,但基本步骤与过程却是十分相似的,其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在打好各种基础(包括肩臂腰腿的柔韧性、桩功、步法、劲法、套路及各种增强实力的功力训练)后进行的“单操”训练。如我国传统优秀拳种劈挂、通背、螳螂、八极、翻子等都有专为技击实战而设的“单操”训练。尤其是形意拳和心意六合拳及岳氏散手,整个训练过程几乎全是单招单式(如形意的五行、十二形、八字功与心意的十大形等),就是套路练习也十分精炼,决无数十百趟拳械套路可练。就连太极拳与八卦掌都有一套科学的实战专项训练法,决不是人们一般认为的太极盘架与八卦转圈(当然这是太极拳与八卦掌的重点练习方法),而这种实战专项训练很重要的仍然是单操功。这种单操功,就是从套路中抽出或在本门派专设的散招单式。虽然各门派的这些散招单式千差万别,但训练步骤和最终成效却惊人地相似。一般都是先将招式练熟,然后加入实战意识,即“练拳时眼前无人似有人”的心法训练。过一段时日后可由老师或同伴以固定的数招假设打法向练习者进攻,待练习者能随意化解并反击后,再将该单操的变化用法(包括上下左右与前进后退的综合用法)为其详细拆解喂手领打,等练习者能将这些变化用法烂熟于心并举手能用时,陪练者便可采取上惊下取、声东击西、虚实结合、变化无穷的进攻手段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打法向其全力进攻。待在这种情况下练习者仍能以此单操的主要用法与变化用法随心所欲地见招拆招、见势打势后,说明其已初具“以不变应万变、无招而处处是招”的技击境界。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与兴趣喜好同时选择数个兼顾多个方位与角度的单招进行其主导用法的练习,待到能在对方瞬息万变的激烈进攻中随心所欲地根据当时情形灵活交替运用任何招式制人而不受制于人时,则大功告成。当然,要达此境界,也决非易事。若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地配合内功勤苦用功,则有望达到传统武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挨着何处何处击”的境界,此境界即形意拳中所说的“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炼神还虚”境界;太极拳中所说的“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神明境界。当今武林,能臻此境者已如凤毛麟角矣。
共19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