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本人习武多年,深有感触地认为中国武学与中国文学一样,其内容灿若星河,博大精深,融《易经》哲学、经络学、中药学、养生保健等祖国医学、象形取义等仿生学为一体,理法玄奥,深不可测;出现了一代代的武林高手,名家辈出,百花齐放。
对于为“中华传统武术立言”这样的总纲,笔者结合个人的学武经历、学武感想、工作实践等情况,放胆一言,不当之处请各位前辈、各位老师指正。
我在吴县中学读书时,就对体育老师所教的初级长拳很感兴趣,记住招式后,空闲下来就在没人的操场或角落练冲拳踢腿,甚至晚自习时也要练个三招五式才过瘾。遗憾的是当时的学校里没有正规的武术课程,很多青少年都在学校外面模仿“瓦尔特”打拳击,或模仿“姿三四郎”互相摔跤,绝大多数青少年不知道本国的武术,更不知道南拳北腿、武当少林、峨眉崆峒等武术流派了。这是当时(1981年左右)青少年学武术的一个真实的社会写照。
传统武术在现在的社会情况下必须赶紧挖掘、整理、入档、推广,尤其是在青少年中推广。 因青少年活泼好动,求知欲强,接受能力好,他们是继承中华传统武术的中间力量,是民族的未来,武术的希望。对此,笔者深有感触。1985年5月,笔者去扬州探望自己的四爷(本人祖父的第四个兄弟),得知四爷刘桂岐竟是当地很有名望的一位拳师,持有武协颁发的优秀拳师的职称。大喜之余,就向四爷提出要学武术的愿望,四爷答应了。他让我压压腿,我的下巴碰到了脚尖;四爷又让我练练正踢、侧踹、旋风脚、摆莲脚等基本功,点了点头。在后来的日子里,四爷教了我一趟“龙行剑”,一套“八步连环拳”。我父亲告诉我:他少年时也向四爷学过88式府内派太极拳、四路通背拳和一套万胜刀法;之所以能在徐州读书,下得了煤矿,扛得住艰苦的生活,良好的体质就是和练武术密切相关的。四爷既是国家二级汽车司机,又是当地的武术名师,在当时跟着四爷学车技学武艺的徒弟就有7、8百人,其中有个徒弟悄悄地告诉我:四爷那里有一套武当拳,极少展示给人看。劝我好好学习。那时候我已经知道中国武术分内外两家,也知道张三丰、丘处机、甘凤池等内家拳祖师与名侠;但究竟什么是内家拳、“武当、峨眉有异人”是否是真的?我尚不清楚,觉得神秘;暗下决心要把这套武当拳法学到手。因假期短,我学会了“龙行剑”与“八步连环拳”以后,就回苏州到单位继续工作了,准备着假期来临再到扬州四爷处学拳。然而春节到了,我再准备去学拳时,四爷却辞世了!我极度懊悔,深感时间不等人,这等绝佳的学习机会我错过了!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是深深的遗憾,我的武当梦也因此杳杳成空。所以,抓紧当下的时间,奋力抢救、挖掘、整理传统武术迫在眉睫,这也是武林志士的责任与义务。
传统武术要大力普及。武术在我国民间,尤其是在北方地区还是很有群众基础的。但随着各种其他体育形式的冲击之下,有兴趣练武的人较多,但能坚持的人较少,能坚持数十年如一日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武术如其他体育形式如篮球、乒乓球一样,必须拥有雄厚的群众基础,才能广出人才,才能继承与发扬。就拳法套路而言,去繁存精,变长为短,例如将108式的太极拳精炼成36式或48式,在群众之间广泛推广与普及,筑成较好的群众基础,引发民众的喜爱与兴趣,最后再掌握108式的原版套路与要领。这样,这路拳法就继承下来,在民间流传;不仅保存下来了,有教得好的师傅,也许会产生一代名家亦不可知。传统武术和其他信仰、哲学、学术、学说一样,必须扎根于民众之中,才能生根开花、发展兴旺。传统武术的普及、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不然的话,先贤先辈们的宝贵精粹就会濒临失传、灭绝的危险。
传统武术需要技击。技击是所有武术的重要功能或根本目的。中国武术的高境界之一,笔者认为是内涵深,形态美,武术即格斗艺术。《水浒传》里面有多处将某某某好汉“有一身好武艺,二三十人近他不得”等描述,“武艺”就是这个意思。拳法没有技击含义,那这个套路就是舞蹈或广播操。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和体会说两件事情:其一,这个事件非常令人痛心!笔者所在的城市是人间天堂,每年都有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这个城市,给治安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2007年4月,吴中区年轻的协警员小何与其他几位协警、联防队员一起在商城闹市区发现四名嫌疑人员,就上前盘查,四个嫌疑人慌忙逃跑,小何奋起直追,当小何追上最后一名嫌犯欲抓捕时,嫌犯突然拔出短刀转身对小何连刺数刀,可怜小何倒在血泊之中!虽然事后四名嫌犯全部逮捕,但小何终因伤势过重,以身殉职,年仅22岁!据后来报纸报道说,小何非常仰慕武侠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因嫉恶如仇,才来做治安工作。试想小何若是会武术,尤其是会实战的武术,这种血的教训就不会发生,或者发生发机率非常小。其二,笔者与其他警务人员在一个天蒙蒙亮的早晨发现了偷运电动车的运赃团伙,于是跟踪追击,在一个废弃的菜园子的门卫室后面,几个贼正在对偷来的电动车撬锁、拆卸,见到巡警冲进来,慌忙四下逃散,笔者紧追一个毛贼至围墙旁边,毛贼见无路可逃,突然转身两记左右横拳一记勾拳打过来,笔者左躲右闪,瞅准时机侧身一个单鞭”抹眉红”,右掌击中毛贼的额头,毛贼向后一个趔趄,纵身一跳,双手搭上围墙,欲翻墙逃跑,笔者赶上一步,抓住毛贼的一只脚踝,用力往下、往后一拽,哗啦一声,毛贼俯身摔趴下,笔者上前一脚踩住毛贼的后背,将其双手反剪起来,束手就擒。如果没有武功基础,如果没有实用的武术技击,这场战斗的结果很有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那如何提高传统武术的技击能力呢?河南卫视的《武林风》、央视的《武林大会》等栏目所做的擂台赛,就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也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传统武术可以在民间用打擂比武、搏击交流这样的形式以提高技击能力。关键是要组织好,规则要细、要严,宣传要广。笔者深信:博大精深的各类传统武术技击若与任何外国武术较技,都可胜券在握。
需要提示的是:千万不要忽略了武术的精神。笔者的一位师傅一一苏州武术名师陈松生老先生,对当前社会上那些舞蹈化了的拳术很不以为然,“那些玩意儿都是捣糨糊啊!”陈师傅如是说。笔者与陈师傅探讨拳术的功能和武术精神,老人家回忆当年学小洪拳、大洪拳,江南船拳、岳氏散手等拳法,更提到了上海的精武会:“精武精神,强调用武术增强国民体质,用武术反击外来的寻衅入侵,武术没有技击,怎么保护自己?倭寇若再来,那些玩意儿管用吗?”笔者顿时想起了戚继光、俞大猷等明朝抗倭名将对武术的贡献:戚氏32式长拳、刀法,俞氏的《剑经》已是如今的武学经典。技击,是武术的根本。
传统武术要推广,要走向世界,就要一定程度的包装。笔者收集了一些武术与跆拳道的资料,说是教武术收入不多,而跆拳道则非常流行,因此教跆拳道赚钱多;实事情况也确实如此,很多原来教武术的教练纷纷改行教起了跆拳道。因为学跆拳道的青少年很多,所以教练员的收入相对也多,由此跆拳道馆遍地开花。这对传统武术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也给传统武术敲响了警钟:如何展示自己,给国人、给世界一个出众的亮相呢?这是一个课题。跆拳道的服饰、刚健有力的招法、踢法,而且入门简单、容易上手是吸引青少年的主要原因。笔者斗胆小言:认为是否也在服饰、礼仪、规则、甚至武术文化上进一步美化、规范化,用点措施,下点力度,将传统武术的原汁原味不仅保存下来,还要拿到国内的竞技场上去展示,、去到世界其他地方进一步发扬光大。包装是必要的,酒香虽然不怕巷子深,但是要拥有更广阔的武术市场,还要靠吆喝啊!将传统武术包装后隆重推出!立足华夏,推向世界。
传统武术要走向世界,离不开文学艺术的宣传与推广。不言而喻,很多年前的一部电影《少林寺》,轰动国内,影响海内外,以致大批的青少年从全国各地涌向河南登封县少林寺,少林武术不仅名震全球,还获得了无数的后继之人,形成产业化发展。这就是电影的魅力。另外,金庸先生、梁羽生先生的各类武侠小说也使得不少年轻人爱上武术,纷纷走上习武之路,那些爱读书的中年人、老年人也练起了心意拳、太极拳、八卦掌。笔者所在的社区体协印证了上述的情况:许多上了年纪的老爷爷、老奶奶是看了电影电视、武侠小说、健康保健杂志而耍起剑,舞起了棍,操起了刀,开始学练各式太极拳。这足以说明影视、文学作品对人们思想、生活的影响。当然,我们需要优秀的武侠文学,通过武侠文学让更多的人了解武术,让更多的人去练武术,让更多的人去自觉地继承武术这一宝贵的民族精粹,让更多的人运用文学艺术的样式将传统武术发扬光大,进而推向世界。这就是文学艺术的功能,这就是文学艺术的力量!唐代诗人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贾岛的诗《示剑》、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破阵子一醉里挑灯看剑》激起了多少文人志士拿起了三尺龙泉剑;成语“闻鸡起舞”更是耳熟能详了。可见各类文学艺术形式对武术的影响之大,宣传之广,阐理之深。
写到这里,因篇幅与时间的问题,我将要叙述的想法粗略地写出来,提供给各门派的老师、武术爱好者们看看,其中一些粗浅的想法就当是抛砖引玉,毕竟笔者个人水平有限,以搏同道、同好者一笑。
我借此机会正好总结自己的习武体会,看看自己能为传统武术做点什么,若能尽一己之力,担民族传统武术振兴之任,与有志之士同进同当,同工同享,那就是人生的快慰了。
悠悠中华,六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巍巍武当,千百载武功名震华夏。笔者仅是武术爱好者,武术,它给了我健康,自立,思想,以至修道。愿普天下的武术爱好者,肩负起振兴传统武术的使命,继承好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使武术——这项国粹,如巍巍武当,万载不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