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祥全
(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文化研究中心)
一百多年前,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此时,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中国向何处去”成为炎黄子孙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于是,革命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学术救国、军事救国等多种救国方案应运而生,“体育救国思潮”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中出现的救国方案之一。该思潮认为体育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不武者不足以为国民”、“强国之道,体育为先”、“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从而将体育提升到强种、救国的高度。正是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伴随着西方“洋体育”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中国的“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亦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其中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明珠”、“中国人存在方式”、“中华民族名片”的武术更是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被一度作为“国术”来看待。
“人不可以无学,学又不可以无会,不学则孤陋寡闻,无会则团体涣散。”伴随着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国术馆、精武体育会、体育传习所、太极拳研究所、国术研究会、净业国技研究社等各种各样的武术组织纷纷建立起来。
“南有精武会,北有武士会。”在众多的武术组织之中,成立于上海、以“研究我国数千年原有之技术,以求适合于国中人人之练习,使普及全国,确定为我国之体育科学,以期显扬我国家之光荣”为宗旨的精武体育会和成立于天津、以“发展中国固有武术,振起国民尚武精神”为宗旨的中华武士会遥相呼应,是当时中国最为著名的两大民间武术组织。两者都因其为中国武术的大普及、大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在武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精武体育会活动不断,其影响进一步扩大,其作用更加凸显。2007年,继精武体育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政府又专门制订了《2008-2010年精武体育三年保护规划》,对精武体育进行重点保护。与之相比,中华武士会则黯然失色得多。
中华武士会自1928年解体,其主要成员分散于中央国术馆、河北国术馆及各民间武术社团后,中华武士会成员的活动逐渐转入民间,其影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这显然与中华武士会的历史地位和目前的非遗保护、体育与文化强国建设以及天津的文化强市建设等是极不相称的。
今年恰逢中华武士会诞辰100周年,庆幸的是在有关部门、学者的积极努力下,天津、山东、台湾等地已经有一些有识之土在积极行动。仅天津而言今年就已经在红桥区、市图书馆、中山公园等地举办了几次活动,对中华武士会的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充分地研讨。另外,由天津记忆志愿者团队主办的《天津记忆》还出版了天津武学专号之二——《中华武士会百年纪念集》,对中华武士会的地域传承、主要人物、重要史料等进行了研究与介绍。目前,一支热心研究、宣传中华武士会的队伍雏形已经形成,中华武士会主要成员的后人和再传弟子也在积极的联系中,且已达到预期的目的,这些都是很好的开端。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需求。中国武术的主要功能在历经古代的“保家卫国”、近代的“体育救国”后,已经发展衍变为现代的“体育强国”、“文化强国”。“卫国”、“救国”、“强国”一字之差,其内涵与外延却有天壤之别。
“体育强国”所要求的中国竞技体育均衡发展、切实发展群众(社会)体育以增强人民体质、体育产业兴旺发达、中国的体育文化在世界上有相当的影响力等重要指标,对民族传统体育、对武术、对武术组织等均提出了新的挑战,当然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这个新时代语境中,中华武士会应如何作为呢?这是我们在从事中华武士会相关活动时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期待我们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期待我们的体育强国与文化强国建设能够早日实现!
期待中华武士会的明天更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