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汪永泉、魏树人先生的太极拳著作之七
作者 魏坤梁
“老六路”之“乾三连、坤六断”气圈是所有中华武术都没有的神奇功夫。那么,这种神奇功夫是怎样的呢?《杨式太极拳述真》第24页说:“内气随着身中垂直线向下延伸而逐渐向肩、腰、胯的周围均匀地散开,形成直径约一米左右的气圈,肩圈、胯圈的大小相同,腰圈略小。”怎样能够由上而下依次散发出去气圈呢?《杨式太极拳述真》第3页说:“在运用内气使全身放松时,可以想象内气通过小腹丹田,经两腿内微前侧下行,过内踝到达足心涌泉穴,再由外踝向两腿外侧上升引至两胯,并且以意导气,向四周散出去,想象其形成一个直径约一米左右的气圈,胯在气圈之中。‘散’的过程可以比喻为石头投入水中形成的波纹逐渐散开。运用这种想象之功,可以把内气散发出去。”《杨式太极拳述真》第17页说:“……变换时,要和终点的姿势连接起来,运用圆活的气圈把散发出去的神意气接收回来,再变换为下一个姿势。……‘发于中,形于外,达于四围’,是形成气圈的关键”。这就是说:先是用意念想象有气散发出身体外面形成三个气圈,之后身体外面就会实际出现以人体中轴线为圆心的由扩散出躯体的内气形成的三个气圈了。这三个身体外的气圈还能够收回到身体中去。《杨式太极拳术述真之一·内功理法》第29页又说:“内气应毫无滞机地流走在开胸、张肘、塞腰、鼓腕、沿腿下行复上行并散发出三道气圈的全过程中。”《内功理法》第26页又补充说:“以意引领内气向胯的四周散出直径约1米的胯气圈;同时胯气圈中心的内气仍继续上行至腰间,圆散出直径约80厘米的腰气圈;腰气圈中心的内气继续上行至胸上方,再向四周圆散出直径约1米的肩气圈。自意想开胸起到散出肩气圈止,内气运行得流利酣畅时约需要两分钟。待内功进入较高层次后,内气的运行速度便需快则快、要慢则慢,”更明白地说明这三个气圈是由下而上散发出身体去的。《杨式太极拳术述真之二·行拳心法》第14页又说:“在盘拳时,只要身体一旋动,身外的三道气圈即在腰气圈的带领下同时旋转,由此做到内旋外转或外也转内也旋。……肩气圈主于引领两臂的运行;胯气圈主于引领两腿的起落与移动;腰气圈是肩、胯气圈的主导与媒介。”《杨式太极拳述真》第9页还指出这三道气圈有养生的和技击的区别说:“养生架子侧重于圆活舒畅,以意引导内气围绕自身三个完整的气圈合规律地运转并带动身形的运动,使拳术的习练有益于内气的增长,促进身体的健康。老拳谱上以‘太极图说’形象地解释此种练法为‘乾三连’,即强调太极拳练习中的和谐统一的方面。技击架子侧重于内功发力,招术结合。原来练养生架子时围绕自身的三个整气圈,由中线断开分为左右共六个半圈,意引导内气围绕自身三个完整的气圈,老拳谱上称之为‘坤六断’。练技击架子时强调的是对立冲突的方面。这两种练法不能截然分开,而应相互补充,相互作用。”《杨式太极拳术述真之五·内功劲法》第10页则再进一步解释说:“‘坤六断’的技击架子是从‘乾三连’的养生架子中衍生而来。通过盘养生架子培养元气使之渐充,浩然正气便可以由会阴周围升腾至百会周围,将胯、腰、肩三道气圈由中线向左右分隔,形成六个半径圈。揉手时可任意运用这六个半径圈去迎击对方。”《内功劲法》第11页继续补充:“运用纯熟时,可使六个半径圈任意地朝各个方向旋转发出不同作用的内劲来催发对方。”
概括这些介绍的大意:
①练“老六路”和“揉手”,随着“内气”在身躯中垂直线的向下再向上流动会由下至上依次在胯部、腰部和肩部向身躯外扩散出三个气圈;开始是想象的气圈,以后会成为实际存在的气圈。
②三个气圈的胯和肩气圈的直径是1米,腰气圈的直径是80厘米,每个气圈的厚度没有说明;三个气圈形成有益于内气增长,促进身体的健康。
③三个气圈中的肩和胯气圈在腰气圈的主导下同时旋转,肩气圈引领两臂的活动,胯气圈引领腿的活动。
④三个气圈会左右各断为两半,变成六个,称为六个“半径圈”,具有武术攻击作用,就象上下三个同轴的吊式电风扇的风叶那样可以任意向各个方向旋转,发出不同作用的内劲攻击人。
⑤这种气圈情况杨家老拳谱的《太极图说》里记载为“乾三连”和“坤六断”。
这种气圈功夫是杨健侯先生的秘传吗?这种气圈功夫是真的吗?可以作如下分析:
①所谓“乾三连”和“坤六断”是古人对八卦中“乾”卦符号和“坤”卦符号的形状如何记忆的描述。而“乾”卦在八卦中的意义是代表了天,不是说“三连”形状的物体就是“乾”;“坤”卦在八卦中的意义是代表了地,不是说“六断”形状的物体就是“坤”;除此以外,“乾”卦和“坤”卦还表示由“天”或“地”引伸出的多种自然与社会的各种事物现象的抽象概念。至今已知的杨家所珍藏的家传老拳谱,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王宗岳等古代拳谱,二是大多以“太极”冠名的四十篇拳谱。然而在这些杨家世代相传的、现在也已经全部公开的拳谱中根本没有什么“太极图说”,更没有什么“乾三连”和“坤六断”的记载。因此,说“老拳谱上以‘太极图说’形象地解释此种练法为‘乾三连’……‘坤六断’。”显然是空穴来风、毫无根据的编造。
②从古到今的任何道家和佛家气功中都没有人会出现气圈的说法,即使八十年代伪气功泛滥时期也不存在有人会出现气圈的说法,近代所有太极拳著作中也没有杨健侯先生有发生气圈这样轶闻的说法,可见这种“气圈”之说与杨健侯先生是没有关系的。
③如果说“老六路内功”的“内气”是“气功”之“气”,那么,从《杨氏老谱》和近代太极拳家的著作中可以知道太极拳的内功就是道家内功,然而道家小周天功的“气”是行于躯体前后的任督脉,不是流行于“身中垂直线”的;更没有道家什么功中有“气”行于“身中垂直线”的。而如果说“老六路”的“内气”是属于佛教气功,佛教气功中的密宗瑜伽虽然有观想中脉的说法,但并没有什么“内气”流行的说法;因此这种“内气”流行于“身中垂直线”的说法也是没有任何依据的。
④“乾三连”和“坤六断”的三个气圈是有颜色的还是可以触摸到的?如果既没有颜色又触摸不到,说肩气圈和胯气圈直径各是1米、腰气圈直径是80厘米,是根据什么测量出来的?
⑤任何道家内功都强调要养气,八十年代气功热时期虽然有“内气外发”之说,但也都认为“内气外发”是要伤身的,说将“内气”散发到身外去有益于内气增长,促进身体的健康,究竟根据是什么?
⑥既然三个气圈是在腰气圈主导下同时旋转的,也就是同向旋转的,然而太极拳中手足的运动方向不是都同向的和相同的,同时同向旋转的肩和胯气圈怎么能够使得手足发生不同的动作呢?
⑦既然这“乾三连”的三个气圈是人的“内气”扩散出体外形成的,这“内气”不论是气功之“气”还是中医所说的“气血”之“气”,都是与力量没有直接关系的,也都是没有力量作用的,怎么会变成有强大力量效果之“坤六断”气圈呢?
⑧既然三个气圈是能够以旋转的方式,在离人体中轴1米的范围内无须自己的肢体与别人接触去攻击人的,其力量强度当然应该相当于飓风的强度,那么,即使这三个气圈是肉眼看不见的,也应该是有应用实例和可以用简单的测风仪、甚至可以用纸风车测试其力量强度的;为什么至今没有这样的应用实例报导与简单测试的文字记载和视频公开?
⑨既然说这“坤六断”气圈是以身中垂直线为轴心旋转的形式攻击人的,然而太极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中只有捋劲和挒劲有这样旋转的情况,其它劲都不是旋转的,怎么可以说气圈旋转时可以发出不同作用的内劲来呢?
⑩如果人真的能够散发出三个气圈,在离人体中轴线1米直径的范围内可以肢体不与人接触以这种“坤六断”气圈的旋转攻击人,太极拳又何必锻炼追求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与《杨氏老谱》所说的“柔软”、“沾粘连随”、“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与近代太极拳家所说的“听劲”?这种“坤六断”气圈有哪一点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说的特征呢?有哪一点太极拳的气味呢?既然没有一点太极拳的气味,怎么会是太极拳的功夫呢?
由上述这10个方面的质疑分析可见这三个气圈功夫已经超出了武术的范畴,应该属于《封神演义》里神仙“斗法”的“法术”了,自古以来所有太极拳谱都反映太极拳是不可能有这种“法术”的,承传太极拳的杨健侯先生怎么可能秘传这样的气圈,太极拳术也根本不需要这样的气圈;这种气圈不仅在自古以来的任何气功中即使是八十年代的伪气功中都是没有根据的,也是根本不可能得到科学与实际检验证明的,难道不是纯粹属于杜撰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