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汪永泉、魏树人先生的太极拳著作之四
作者 魏坤梁
《杨式太极拳述真》等书尤其强调的是据说汪永泉先生得到了杨健侯先生所秘传的“内功”。“老六路”之尤其吸引人,也是因为这连杨健侯先生的亲生儿子杨澄甫先生与杨健侯先生亲自接纳和传授太极拳的牛春明、田兆麟先生等杨澄甫先生前期弟子都没有继承的“内功”。据说这也是汪永泉先生的“老六路”与杨澄甫先生及其所有弟子所传授的太极拳最主要、最根本的不同之处。
那么,这是什么样的“内功”呢?
《杨式太极拳述真》的第6页说:“一般来说练内功就是指练神、意、气,使三者相互结合,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又说:“前面讲过的‘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三合等,它们的意义、道理与这里要讲的‘内功’是一致的。‘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表明神意气在内功修炼中的相互关系,”《杨式太极拳述真》的第21页还说:“在练习中我特别强调内功劲法的运用,因为它是太极拳区别于外家拳的关键”。《杨式太极拳术述真·拳苑记事》则说:“故永泉公深得杨家内功劲法之真传……他始终坚持早年和父亲一道从健侯公所学的老六路拳架的原始练法、所习、所传拳架与杨澄甫南下上海等地所教的套路动作及练法不一。”
上述这些话可以简要地归纳为:
①“内功”就是“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内三合”。
②杨澄甫先生所传授的太极拳没有内功。
③内功是太极拳与外家拳的区别所在。
这些说法对吗?论析于下:
(一)中国传统的内功是怎么样的?
应该明白所谓“内功”在中国是有多个概念的,有五省一市千余位学者专家等历时近20年编纂而成的《汉语大词典》对此作了扼要的概括,那就是“①指道家修炼内丹的功夫。②锻炼身体内部器官的武术或气功。”这一将中国传统内功归纳为两个概念的解释是很精到的。这两个“内功”概念其实也是相连的,第二个概念就是第一个概念的引伸。中国武术界广泛流传的“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中的“功”指的主要就是这第二个概念,这“功”与一般所说的“功”又不同,一般所说的“功”可以表示“功夫”、“造诣”、“本领”、“水平”,比如“唱功”、“说功”、“演功”、“武功”。因此武术套路的演练水平也可以称为“武功”,但这种“武功”往往是指“武术水平”,不是指“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中的“功”。“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中的“武功”主要是指站桩、排打、插沙、打纸墩、金钟罩、铁布衫、红砂手等一类目的在于获得的一些常人所没有功能的武术锻炼,比如具有了尤其的抗击打能力、具有了断铁碎石的击打能力、具有了尤其的抗热能力、具有了尤其的抗寒能力、具有了尤其的准确能力、具有了尤其的辨别能力、具有了尤其的柔软能力等等,这些锻炼往往都是借助于从事道、佛一类的静功修炼而获得的。而所谓的“内丹功”,现代被称为“道家气功”,是指借用了春秋时某些人也就是汉代出现的道教徒的前身人物修炼“外丹”之名词术语的一种道教静功修炼方法,这种修炼法将人体称作为“炼丹的炉子”,将有特定含义的“精、气、神”当作是“药物”,以“炼精化气”为第一步,通过长期静止、持续地静极默笃,而在小腹所谓“丹田”部位出现一种感觉而称为“气”。“内丹功”认为“精气神”三者是一体的,即“精”和“神”都体现在“气”中,所以“炼丹的药物”主要是指由丹田发生的可有流动性的感觉,这种感觉是物质性的,一般是具有客观性的温热,最后能够自觉在小腹所谓“丹田”部位出现“内丹”感觉,从而能够超常地提高人的生命活力、提高人的免疫、祛病、延年益寿等能力。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所谓“内丹功”就是人经过长期大脑安静的锻炼,尚没有进入现代科学研究范围的、某些平常人所不具有的中枢神经的某些潜能被激活开发。“内丹功”对“意”十分重视,“意”在道家典籍中被称为作媒的“黄婆”;“意”的大小又被称为“修炼内丹的火候”。但这“意”不是指现代所说的“意识”或“意念”,现代所说的“意识”或“意念”被道家内丹功认为是“后天之意”而称为“妄心”、“阴滓”,不能用来“炼内丹”,而且是“炼内丹”的妨碍;“炼内丹”必须用“先天之意”,用现代语言说,“先天之意”其实就是大脑意识长期宁静中形成的潜意识,或者称为“无意识”。这种锻炼法有十分严格的程序和规定,尤其强调自然与安静,不能有意念活动,不仅与肢体动作没有关系,而且至少开始阶段姿势变化越少效果越好。无数历史事实反映:以“内丹功”锻炼身体是不能脱离身体运动的,是必须以适当的身体运动作为辅助的。因为“内丹功”虽然追求身体渐渐达到如同返回到刚出生时这种无疾无伤的状态,但这种修炼并不能使得人变得强壮,内丹功所谓的“气”也不能使人增强体力。从古以来历代的著名内丹功家吕洞宾、陈抟等很多内功大家,没有一位是被记载为身强力壮成为大力士的。人要变得强壮和增强体力是非得依赖适当运动不可的。如果仅仅修炼内丹功而忽略适当的运动,要想具有强壮的体魄是不可能的。因而某些柔软缓慢简单的肢体活动所谓“导引”就成了有利于“内丹功”的先导的辅助功了。古代的这种“内丹功”到了唐代才渐渐兴盛起来,开始主要是在道教徒中流行,渐渐某些佛教徒和社会各界某些人士也引入采纳了这种锻炼法,但是正宗的佛教修炼法中是没有所谓“丹田”与“气”这种概念的。历代有很多道家典籍都对这种“内丹功”锻炼作了阐述,现代宗教专家陈兵先生在《道教气功百问》与《佛教气功百问》两书中有很精要专业的介绍。“内丹功”是所谓“道”的一个内容,是中华民族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当然,八十年代气功热时期,中国出现了很多新编速成气功培训,其实大多是属于欺诈性的商业活动,虽然这些气功培训也使用了一些道家气功的术语,然而这些气功培训强调的大多是自编的动作配合意念想象有“气”在身上流动,实质是诱导出现神经过敏的错觉,而且有不少人由于这样的用意念而发生偏差诱发难以治愈之神经性的疾病,这些情况,当时中国中医研究院气功研究室主任张洪林先生在1996年出版的《还气功本来面目》一书中,作了详细的揭露。虽然某些人在还没有得到一定层次气功效果的情况下,由于意念适当,这种意念想象活动还没有发生偏差,也有一定低层次的促静作用,但这种意念想象实质上并不属于道家内功法,不可能有任何传统内功的效果,对此,近代名医张锡纯先生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也作了介绍。因此可以肯定任何意念想象法都是不属于传统“内功”的。
(二)内功是区别太极拳与其他拳术的关键吗?
中华武术有别于世界其他搏击术最独特的区别就是绝大多数的中华武术无论是外家拳还是内家拳都讲“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虽然这种“功”与“拳”往往都被称为“武功”,但这是两种不同的“武功”。这种“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之“武功”既与实质为拳术的“武功”不能相互代替,却又可以使得拳术锻炼更加高效,很多中华武术拳种的上乘者都是凭借了这种“功”而具有了一些超人的本领如抗击打能力、疗伤能力、尤其的反应迅速能力等的。这种“武功”的基础功往往就是道或佛的静功,而这种“武功”与道或佛的静功又是不同的“功”。这种“功”与“武功”的关系就象是体育锻炼与智育学习的关系,体育锻炼能够提高智育学习的效率,智育学习应该与体育锻炼相结合,但体育锻炼与智育学习是两回事,不能说体育锻炼也是属于智育学习。这是因为这类“武功”都与力量或武术技能训练有关,比如少林拳的“硬气功”就是属于这样的“武功”,而道或佛的静功也就是一般所谓的“内功”与力量或武术技能训练是无关的。所以虽然这种“武功”与道或佛的“内功”关系密切,但两者还是属于两回事的。太极拳应该与“内功”相结合,“内功”与“武功”都能够提高太极拳的锻炼效果,但“内功”与太极拳是两回事。道家“内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讲“丹田”,中华武术许多拳种包括内家拳和外家拳也都讲“丹田”,这就反映许多拳种包括内家拳和外家拳所锻炼的“内功”都是属于道家内功,并且许多武术锻炼到了上乘还往往将练拳当作了是修“道”的一种辅助,比如孙禄堂先生在《拳意述真》中就明确指出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个拳种的共性就是“拳即道”。而形意拳、八卦拳与太极拳是具有根本性区别的。这就无可辩驳地反映了内功修炼绝对不是区别太极拳与外家拳的关键,也绝对不是区别太极拳与其他非太极拳术的关键。将是不是有“内功”当作是不是太极拳的一个标准,无疑是十分错误的。
(三)杨澄甫先生传授的太极拳没有内功吗?
从《杨氏老谱》中出现了很多道家内丹功的术语可以知道杨家太极拳与道家内丹功有密切的关系,太极拳先人就是如《杨氏老谱》所说的将太极拳当作修炼道家内丹功达到“尽性立命”、“乃圣乃神”的一种辅助手段,而必经的起步功夫就是杨澄甫先生反复多次强调的练拳中的“澄心息虑、心无所思、意无所感、专心练拳”这样的要求,尤其要求在练拳之前要默默静站“精神内固”,这些都是内丹功正确自然的起步功夫;不仅如此,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中还指出“练太极有静坐养神法”,其实就是指静坐式的内丹功修炼。瞿世镜先生在《武林》杂志上的文章指出杨澄甫先生传授太极拳分为三步,第一步是拳法、第二步是用法、最后一步是内功心法,反映杨澄甫先生的传授内容中是有“内功心法”的。郑曼青、黄景华先生是杨澄甫先生晚期收纳的弟子,杨澄甫先生在患了当时难以抗拒的急病逝世之前卧床期间,由于尚没有教他们内功,还特地命其弟子张钦霖先生回沪代其向郑曼青、黄景华俩先生传授内功。而李雅轩、郑曼青先生在他们的手稿和著作中所反映出来的这种内功正是道家内丹功中的小周天功。田兆麟先生的弟子陈炎林先生在《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中还专门用了《太极拳之与养生》、《太极拳之与静》、《论意与气》、《太极拳中气之呼吸及运气法》四个章节对杨家所传授的这种道家内丹功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当然,这些介绍所反映的内功虽然是小周天功,并不是说杨澄甫先生所传承的仅仅是小周天功。另外,杨澄甫先生的所有弟子也不一定个个都得到了杨澄甫先生所有内功的传授,但杨澄甫先生曾经向李雅轩、张钦霖先生等弟子传授过内功是可以确定的。
其实,杨澄甫先生所传授的还有一些与力量与技能有联系的太极拳特殊的武功。根据一些资料与老前辈的回忆,杨家教拳是十分保守秘密的,尽管杨家向某些多年追随的弟子传授了某些拳秘,但仍有某些拳秘是只传亲人绝不外传的。牛春明、田兆麟等先生学拳都是追随杨家十多年的杨健侯先生给予赐名的爱徒,名义上拜杨澄甫先生为师,实际上是由杨健侯先生传授的,杨健侯先生这样做的一个重要的目的显然是为了激励杨澄甫先生的功夫上进。可能牛春明、田兆麟等先生拜杨澄甫先生为师时,杨澄甫先生的功夫也尚没有令杨健侯先生满意;杨澄甫先生1912年中山公园开设拳场时,当时牛春明、田兆麟等先生的功夫也不一定差于杨澄甫先生,然而,杨澄甫先生的功夫突飞猛进,没有多少年,其功夫令牛春明、田兆麟等先生不能望其项背,很多前辈都传说田兆麟先生因此于杨健侯先生逝世后的上世纪二十年代重新向杨澄甫先生拜师学习。杨澄甫先生的功夫之所以能够突飞猛进,掌握了家传的某些拳秘诀要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因素。叶大密先生在1967年的一篇《谈谈我的推手体会》中有这么一段话:“靠壁运气(墙壁、板壁、门都可以)自在无碍(此法是先师河北永年杨澄甫老先生在沪时来我家亲自传授,师娘不知道,在他家是不会传我的,故我异常感激,特志此以为纪念)……”,从叶大密先生的这段话中可见杨澄甫先生掌握着不轻易外传的特殊武功,一时兴起还会松了口将某些拳秘外传;然对于保守拳秘,杨澄甫先生还要受到家属的约束。这其实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民间习俗,因为民间很多拳家总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永远保持这一领域领先的地位,尤其对于以教拳为生的,还要为了保证自家的经济收入,因此不可能将拳秘全盘托出,也是不可能将某的拳秘传给外人的;仅在某些不得己的特殊情况下才会将某些一般绝不外传的拳秘传授给外人。杨露禅因此才三赴陈家沟,化了十多年的时间才幸运地等到了陈长兴将绝密之拳技功夫罄囊相授的机会。杨家是以专业授拳为生的,这种习俗是不可能不遵循的。另外,道家内功并不是学练太极拳非练不可的,练太极拳中的追求静其实也是可以作为道家内功之基础训练的,因此,杨澄甫先生将“内功心法”作为最后传授的课程是正确的。由此可见杨澄甫先生不仅既掌握了家传道家内丹功一类的“内功”,也掌握了一些特殊的“武功”;也有一些拜门弟子得到了杨澄甫先生这些“功”的传授。由此可见所谓杨澄甫先生传授的太极拳没有“内功”的说法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四)“内三合”是杨健侯先生秘传的内功吗?
自古以来的中华各种武术都讲究“外三合”与“内三合”,“外三合”与“内三合”是中华所有武术无论是外家拳还是内家拳共性的要领。所谓的“合”主要是指协调,无论何种拳术都是追求这“外三合”与“内三合”在瞬间都要同时协调的。其中“内三合”的内容就是“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用现代的语言可以大致理解为:“神与意合”就是精神意愿与神经反应协调;“意与气合”就是神经反应与体能协调;“气与力合”就是体能与力量协调。“外三合”与“内三合”最终都是为了攻防力量的高效、正确、准确的使用,都是属于武术锻炼的内容,不是属于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中的“武功”锻炼内容,更不是属于“武功”的基础功道家“内功”的修炼内容。当然各种拳种对于“外三合”与“内三合”有各自具体的概念。对于太极拳而言,这“气与力合”就是传递性的功能与称为“劲”的体力协调。也就是说“内三合”的“气”是指与体力有关的功能或能量。《杨氏老谱》就明白反映太极拳之“气”就是一种与一般的“出于血肉皮骨”之力不同的“走于膜络筋脉”的力量。自古以来的任何武术虽然都讲究“内三合”,但自古以来从来也没有哪一门武术将“内三合”称为“内功”的;任何道家典籍与《杨氏老谱》也都没有将“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称为“内功”的。道家内功的修炼对象不是“神、意、气、力”,而是人体的“精气神”。“神、意、气、力”反映的是武术内容,“精气神”反映的则是传统道家“内功”的内容。《杨氏老谱》就有很多篇目提到了“精气神”。这“精气神”都是指没有力量成分之生理性的,如果道家内丹功的修炼发生了体力的参与,内丹功修炼也就被破坏了。而且传统内功中这“精气神”是不能分开的,如果缺失了“精”,这“气”与“神”就不一定是传统内功所说的“气”与“神”了。因为在古文化中,“气”与“神”都是多概念的,尤其是“气”是一个可以万用的代词,无论是精神的或物质的、固体的或液体的或气体的、看得见的或看不见的都是可以用“气”来表示的,所以,往往古代同一段话中出现的几个“气”其实是不同概念的,但是对于古人而言这些不同概念的“气”是容易区分的,这就象现代人对于“旅行”、“银行”、“行为”、“行会”,用不着解释都知道这四个词中的“行”的概念是不同的一样。这道家内功“精气神”之“神”与“气”与“内三合”中的“神”与“气”的具体概念就是不同的。无论哪种武术所讲究的“内三合”中的“气”都是与力量有关的。所以,自古以来,“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之“内三合”不可能是“内功”。不仅如此,“老六路”所谓“内三合”的“神”与“意”实质上都是指意念想象,不仅与道家内丹功文不对题,而且正是道家内丹功练功所必须摒弃的容易发生走火入魔等偏差之主要原因的“妄心”、“阴滓”。从这一点看,“老六路”这所谓的“内三合”之“内功”根本不属于中国的任何内功。杨家世代相传的《杨氏老谱》也只有“精气神”的说法,没有“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之“内功”的说法。既然在传统内功中没有“内三合”之“内功”,《杨氏老谱》中也没有“内三合”之“内功”,“内三合”也不可能是“内功”。这所谓“内三合”之“内功”怎么可能会是杨健侯先生的秘传呢?可见,将“内三合”说成是杨健侯先生秘传的“内功”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