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汪永泉、魏树人先生的太极拳著作之二十一
作者 魏坤梁
汪永泉先生自叙诞生于1904年,是太极拳界的老前辈;可以完全确定的是汪永泉先生于七十年代开始就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杨式太极拳,为太极拳的现代普及做出了贡献。尊敬老前辈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汪永泉先生自然是值得尊敬的老前辈。然而,尊敬老前辈与正确评价拳艺是两回事。仅从网上汪永泉先生约1分钟的太极拳演练录像中就可以发觉他的演练拳架存在着某些不足和错误,这些不足和错误既与他向杨家学了十多年拳的自叙相对照不相称,也是不应该当作杨式太极拳的学习楷模和加以赞扬的。现将这些不足和错误陈述于下:
⑴弓步侧凸臀:
太极拳的弓步被杨家太极拳老前辈们称为川字步,要求从俯视角度看两大腿的前后延长线基本上形成平行线,身躯中轴垂线应该落在这两条平行线的正中间,这样的步型有利于后脚劲力的传送,也有利于步型稳固与灵活。而汪永泉先生的两个搂膝拗步在推掌时与搬拦捶打拳时所形成的弓步,前弓左脚的大腿与后伸的右腿从俯视角度看明显形成了一个角度,即前弓左大腿的后延长线与右腿的前延长线形成了一个顶角在前的三角形,右脚朝向了偏右后方,前弓左大腿的膝盖朝向了偏右前方,身躯偏于左腿一侧,反映了左臀侧凸。这是许多初学者常见的错误。
⑵没有拳从心出
任何拳术都有“拳从心出”的要求。当然这不是指凡拳都要从心的部位打出去,而是说很多拳式的拳与掌在自己的身躯正中与正前方的这条线上都要有一段运动距离。对于搂膝拗步而言,前推的掌应该经过肩上的近耳旁,在自己的鼻前与正前方这条线上应该有一段运动距离。然而,汪永泉先生两个搂膝拗步的掌都是从肩外直接斜向地推向前方的,违反了“拳从心出”。这也是许多初学者常见的错误。
⑶前俯后仰
前俯后仰必然身体重心前后移荡浮动,破坏行走的沉稳。然而,汪永泉先生在演练中就反映了前俯后仰。如搬拦捶的打拳时上身明显前俯,接下去的倒撵猴又明显后仰。这也是许多初学者常见的错误。
⑷左歪右斜
左歪右斜必然身体重心左右移荡浮动,破坏沉稳。然而,汪永泉先生在演练中就反映了左歪右斜。如在提手上势转变为白鹤亮翅之间,先是左肩往左斜,接着右肩往右斜。这也是许多初学者常见的错误。
⑸违反了支撑八面、有前必有后
太极拳的始终应该是支撑八面、有前必有后的。如打拳、推掌时应该命门后突、拔背,从而沉着而立身中正。然而汪永泉先生在演练中并不是这样。如搬拦捶的打拳时上身明显过分往前,明显成了“有前而无后”。这也是许多初学者常见的错误。
⑹过分转身
很多武术由于放长击远,主动地窜蹦跳跃,转身幅度往往较大,如向正东行走的左弓步右冲拳,上步至顺右肩冲右拳,身躯转动从朝向东南变成朝向东北,往往转动达100多度,然而太极拳是没有这种情况的。太极拳与不少武术的一个重大区别是随人而动,反映在转身是无过无不及、不先不后、不多不少、适得其中的,因为转身即使多几度就可能会形成背势,这种后果在推手中有十分明显的反映。太极拳套路练习的一个重要目的也就是要养成转身无过无不及、不多不少的习惯,套路练习中的转身以模拟正好能够化解敌人的攻击、使其落空为准,因此太极拳套路中的身躯转动都是很小的。然而,汪永泉先生在演练中的转身幅度都大得出奇。如搬拦捶的拦,身躯的转动达到了100度左右。如果正前方是敌人,那么,这样的拦时,左肩外侧就完全暴露给敌人而明显形成背势了。这也是许多初学者常见的错误。
⑺时失掤劲
太极拳的一个重大的特征就是自始至终双臂如同围抱着一个或大或小的球体,所有动作两腋下都如同各夹着一个时大时小的球,肘部是不进入胸腹部的,不然就是失去掤劲的“匾”了,在推手中往往被对方控制就是因为发生了“匾”。然而,汪永泉先生在演练中就时不时地出现失去掤劲的“匾”。如斜飞式右臂未向右上挒时,右臂就几乎贴胸而且肘部进入了胸部、白鹤亮翅前也发生了这种情况。这也是许多初学者常见的错误。
⑻手腕越界
太极拳由于“开合按势怀中抱”所决定,两手的腕部是不会超过胸正中线到胸部的另一侧去的,被称为“两手各管一边”,或称为“左手管左边,右手管右边”,不然就表现为了丢失掤劲与匾,然而,汪永泉先生在套路演练中的搬拦捶之拦、白鹤亮翅转搂膝拗步之搂、斜飞式之抱球都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这种错误在练拳中也是不应该出现的。
⑼时失沉劲
太极拳无论是轻灵还是沉稳都依赖于沉着,无论是化解与置人于背势的沾粘连随还是攻击人之发劲也都依赖于沉着,所以,在练拳时如叶大密先生所说是有无数个“沉”的,因此练拳中必须时时处处注意沉着,直至形成条件反射,养成习惯;在每一个拳式形成(被称为定式形成)时尤其要注意。然而,汪永泉先生在演练中就不太注意。如斜飞式,右上斜挒是在右弓步这一步型基础上完成的。可是,汪永泉先生当右臂的右上斜挒尚没有到位时,左后脚居然已经离地提起了。这也是应该是初学者出现的错误。
⑽方向偏离
虽然套路中各个拳式的朝向会有不同,但都是有规定的,比如搬拦捶假设的敌人都是在正前方,拦、搬、捶的方向都是正前方,其中搬拳与捶拳的方向应该是同一的。然而,汪永泉先生在搬拦捶的演练中,如果以进步的方向为正东,他搬拳的朝向至少是南偏东(在其右方)了,在演练录像的画面中拳是朝向画面的左方了,而捶拳的朝向则是正东方(其前方),在演练录像的画面中是朝向画面的正方偏右,搬拳与捶拳是两个方向,即攻击方向失去了同一性;如果是在实战中,那就是搬拳搬到敌人身体的左侧落空了。这种错误在练拳中是不应该出现的。
⑾横向侧上步
武术中的左虚步变左弓步,左脚提起向前伸时,身躯是应该朝向正前方的,因为在模拟的实战中,敌人是在正前方,是不应该左肩外侧朝向敌人、侧着身躯侧横向上步的,然而,汪永泉先生在套路演练中的白鹤亮翅转搂膝拗步却是这样侧着身躯略后仰横向上步的。这种错误在练拳中也是不应该出现的。
⑿失去武术意图
白鹤亮翅转搂膝拗步的右手向身前下降反映了与前方的敌人“接劲”或其它,是应该朝向正前方假设之敌人,沿着自己鼻胸正中与正前方敌人的这一条线,手臂呈弧形伸直下降的,然而,汪永泉先生在演练中不仅大幅度向右转身,而且右手臂是沿着右肩前方几乎是以肘领先向下降落的,失去应该存在的武术意图,不能认为这是正确的练法。
杨澄甫先生的弟子、亲属虽然练拳各有风格,但在总的要领上都是一致的,如现在幸存下来的有牛春明、董英杰、濮冰如、傅钟文、杨振铎等先生或长或短的片段或全套太极拳录像,郑曼青先生的简化套路录像,这些录像都可以作为学练楷模而堪称经典。将汪永泉先生的演练录像与这些前辈的录像相对照,以上所述的错误与不足就更明显了。现在社会上有很多老前辈很早就学习传统杨家太极拳或国家88式太极拳,但其中有不少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不少动作姿势都不是很规范,有的不规范是属于拳术错误,然这样的前辈在七十年代也有做过太极拳老师的,现在有的已经七、八十岁了还在练太极拳,不规范的动作仍然没有纠正,但这些老前辈自娱自乐,目的在于健身,对于他们当然也不必要求过高,只要他们乐在其中、对健身长寿有利,也不必去评论非议。汪永泉先生应该也是属于这样千千万万个老前辈中的一位。然而,将这样的拳架作为学习杨家太极拳的楷模那是错误的。将这样动作不是很规范的拳架说成是“原汁原味的杨家正宗太极拳”那是不符合事实的,将这样的拳说成是杨健侯先生所亲授的,那是无法令人相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