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中心 专题 武林论坛 武林商城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主办  
收藏本站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本厂简介
本站动态 太极天地 名家专栏 少林功夫 实战技击 武林动态 武学研究 珍藏资料 白腊杆专栏 传统功夫 人物流派 太极理论 发源盛地 拳理拳法 谈武论道
最新动态 名家谈拳 名家风采 擒拿格斗 散手技法 竞技武术 文化丛谈 名派真功 心意形意 武当拳系 南拳拳系 八极拳系 八卦拳系 峨眉拳系 健康天地
搜索一下
  关键字:
  范  围:
 
代言人、技术顾问-武世俊大师
最新文章
·浅谈太极拳以后的推广和传承
·习中华武术扬华夏国粹 武德
·武搏会武术再成表演项目 国
·多元文化视角下武术发展冷思
·评汪永泉、魏树人先生太极拳
·“老六路”的单掌、四正揉手
·汪永泉先生的拳架是原汁原味
最新帖子
精品推荐
 
 
 
 当前位置:天下武林>武学研究>谈武论道> 正文
“老六路”的劲源理论是杨健侯的秘传吗?
来源: 作者:魏坤梁 点击: 发布时间:2010-09-02 双击鼠标滚 字体:[ ]
 
——评汪永泉、魏树人先生的太极拳著作之八
作者 魏坤梁
《杨式太极拳述真》等书提出了古代和近代所有太极拳著作闻所未闻的内劲劲源说法。如《杨式太极拳术述真之一·内功理法》第18页说:“劲源是内劲的发端地。劲源在人体有两处。一处位于背后两肩胛骨下角连线正中。另一处须待内功进入较高层次时出现在手掌心偏上的中指根处,先师传此谓之“劲源上手”。”又说:“练拳时,背部之劲源是全身内劲的集散之处,每一拳势所需的内劲都要由劲源发出,经两臂的上线或下线通向两手。”《内功理法》第20页又说:“手上劲源与背部劲源不可同时应用。待功深后运用手上劲源时,其速度、威力远比背部劲源来得快,即所谓“接手点中求”。”因此,《杨式太极拳述真》第8页说:“……要把内劲由中指根发出,”《内功理法》第18页还说:“内劲到达预定的落点后劲源便马上变空,故前人讲劲源的奥妙是“一通即空”。” 概括这些话的意思,那就是:
①人体的劲源有两点,一点在背后两肩胛骨下角连线正中(也就是第七胸椎棘突下的至阳穴),一点在手掌的中指根,
②劲源是全身内劲的集散处,两个劲源不可同时使用。手中的劲源出现于内功层次较高时,速度、威力远比背部劲源来得快。
③背部的内劲是经两臂的上线或下线到达手上的。
④内劲到达目标后,劲源立即变空。
这种说法符合太极拳经典吗?符合实际情况吗?论析于下:
(一)人的“劲源”应该在哪里?
所谓“劲源”,就是说力量的始发处,也反映这种力量是传递性的,因为如果不是传递性的,何来“源”之说?人的确是可以发生传递性的力量,现代运动力学称之为“动量传递”,太极拳称为“劲”。然而任何拳术包括太极拳都没有“劲源”之说,只有“劲”由何处而起或“劲”之根在何处之说。这就象对于自来水,城市里的人都会说自来水是由自来水厂的水塔而来的,但没有人会说自来水厂的水塔是自来水之源。“劲由脚起”是许多武术共同的拳法和要领,太极拳尤其强调“劲由脚起”,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多处提到了这一拳法和要领。在太极拳谱中“劲”也被概括地称为“气”,这“气”其实就是人体力量作用于地面反作用引起的肌肉力量向上反馈所形成的。由于站立行走的人是下支撑稳定的,实质为“动量传递”之“气”必然是由下支撑的最下端也就是脚开始的,所以,“气”或“劲”就必然是“其根在脚”的。按照一般将“源”理解为始发处,那么,“其根在脚”和“由脚而起”不等于脚就是“劲源”。对于太极拳而言,“气”或“劲”是属于全身力量的作用所形成的,因此太极拳的“劲”被称为“整劲”也就是“全身整体力量之劲”。在这个整体力量形成“气”或“劲”的过程中,顶头悬、气沉丹田、命门后突、蹬之在脚等等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太极拳之“劲”虽然“其根在脚”、“由脚而起”,但“劲源”在全身,绝对不可能只在某个点。不然就不可能是太极拳。而如果“劲源”可以指中转的第二个始发处,以江河的“源”来比喻太极拳的“劲源”,也可以将脚视为“劲源”。这就象长江源头现在确定在青藏高原的当曲,但当曲长江源头的水并不是当曲生成的,而是来源于雪山等地的,然而参照国际上确定江河源头的三个标准“源唯长”、“流唯大”、“与主流方向一致”,当曲就被确定为是长江的源头了。太极拳如果也按照“源唯长”、“流唯大”、“与主流方向一致”,这“劲之源”也只能是脚。其它任何部位都是不可能成为传递性力量之“劲源”的。
人体有运动肌的部位都可以发生力量,但根据运动力学,人体任何部位发生的力量没有支撑反作用是不可能传递的。《杨氏老谱》则将能够传递的力量称为“气”或“劲”,不能传递的力量称为“力”(就是现代太极拳界所谓的“僵拙力”)。所以不是“其根在脚”、“由脚而起”的力量只能是“力”,不可能是“气”或“劲”。当然,古代的“力”也是多概念的,广义的“力”也包括了“劲”。因此,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所谓的“力由脊发”的“脊”并不是说“脊”就是“劲源”,而是说这“脊”是“劲”上传的一个重要中转站,而且这个中转站不是指第七胸椎棘突下的胸脊,而是指腰脊,是“主宰于腰”的另一说法。所以,如果背部的至阳穴部位和手掌中指根真的能够发生力量,这种力量一般只可能是不能传递的“僵拙力”而不可能是全身的“劲”。由此可见,背部至阳穴与手的中指根部位是不可能成为“劲源”的。说这两个部位为全身劲力“集散”的“劲源”是完全违反古代太极拳经典拳理的,是与传统的太极拳背道而驰的,也是违反运动力学的,是不可能被验证证实的,根本不是太极拳的东西。
郑曼青先生在《郑子太极拳十三篇·视本末》中陈述:杨澄甫先生在分释太极拳诸要点时还“且戒之曰:健侯老先生之教人,每引拳论曰:‘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又曰:‘其根在脚,发乎腿,主宰于腰,行乎手指’,谓手必要相随,不可自动。”就是说杨健侯先生经常援引拳谱中的这些话,可见杨健侯先生对“劲由脚起”的重视到了何种程度。杨健侯先生对“劲由脚起”的重视是完全符合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的,显然这一记述是可信的。而《杨式太极拳述真》的两个“劲源”显然是违反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的,也是不符合杨健侯先生在世时之经常教导的,因此,这两个“劲源”说法不可能是杨健侯先生的秘传。
其实,《杨式太极拳述真》在有的地方也已经自我将这种至阳穴和手中指根的“劲源”说否定了。如《杨式太极拳述真》第237页说:“腰的内劲可以随时由肩、肘、腕、手发出(起到后援作用)……我用肩、肘、腕、手击发对方,都能以腰之内劲作为后援。”《杨式太极拳述真》第244页说:“将腰部的内劲由肘通过掌,由掌拍出手外。”《杨式太极拳术述真之五·内功劲法》第12页说:“当与对方接手即将发劲时,要将脊内劲上提至背部“劲源”处。”既然手和背部“劲源”的力量还要来于腰部,不是已经将这背部至阳穴为“劲源”之说否定了吗?
(二)背部的至阳穴部位和手掌中指根部位不可能发生强大力量
人体局部的力量都是由于肌肉的收缩所发生的,肌肉的收缩包括缩短收缩、拉长收缩与等长收缩,都与肌肉的横截面积、预伸长、肌肉收缩的神经反应速度等有关。然而,至阳穴没有发生较大力量的肌肉条件,即使至阳穴周围这样一个部位也没有这种肌肉条件,中指根即使整个手掌也没有发生较大力量的肌肉条件,因为那里的肌肉都不多,比起四肢来要远小得多了,肌肉的预伸长也极小,因此背部与中指根所发生的局部力量远比手臂、腿脚发生的力量要小得多的,因此背部和中指根这个点或部位不仅根本发生不了能够传递的“内劲”,而且也是根本不可能发生强大“僵拙力”的。这可以用一个简单试验来证明:将某物体或放在至阳穴部位、或放在中指根部位,身体其它部位都放松不用力,试验这两个部位能够将这个物体弹出多少距离,就可以知道这两个部位究竟能够发出多少局部力量来了,可以说这两个部位连10公斤的物体也是弹离不了10公分远的,因此说这两个点为劲源和手上中指根部的劲“其速度、威力远比背部劲源来得快”纯属毫无事实根据的、经不起检验的、不可能演示的臆说。
(三)劲能够在手臂上单在上线或下线传递吗?
人体的劲力是沿肢体包括骨骼和肌肉传递的,力量的传递有自己的规律,在手臂中传递只能是整个手臂。因此说力量只在手臂的桡侧和尺侧一侧传递而另一侧没有传递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显然这种说法是将针灸治疗中的循经感传与劲力相混淆了。八十年代伪气功泛滥时期,有的新编气功大师将内丹功之气与中医针灸的经络之气相混淆,又将经络之气与循经感传相混淆,从而出现了气功之气循经脉流行的说法;这种“内劲……经两臂的上线或下线通向两手”显然是将八十年代这种新编气功大师的“气行”与太极拳的劲力传递相混淆了,因而是错误的。
(四)“一通即空”符合太极拳经典吗?
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所说的“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主要是指太极拳的劲气,所谓“滔滔不绝”就是前浪未消,后浪已生,太极拳的劲力正是如此;怎么会发生“内劲到达预定的落点后劲源便马上变空”?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还指出“有前即有后”,《十三势行功心解》还指出:“发劲须沉着松静,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这些都反映了无论是行气还是发劲,气或劲到达目标时其劲之根是绝对不能“空”的;如果“空”了,这到达目标的气或劲也就是“有前没有后”了,就是失去了支撑而没有作用了。古拳谱所谓的“沉着”就反映了反方向的“实”,也就是“劲”到目标的同时其根必须有反向支撑。许多太极拳家都将“劲”称为弹簧一样的力量,如果弹簧的一端刚接触某物体的同时,弹簧另一端就失去底座的支撑而空了,这样的弹簧怎么能够作用动所接触的物体呢?所以如果发生“内劲到达预定的落点后劲源便马上变空”,这种“内劲”是毫无武术作用的。可见这样的“劲源”情况对于任何武术都是错误的,对于太极拳而言,就更是错误了,也根本不是太极拳的东西,这样的“劲源”怎么可能是杨健侯先生的秘传呢?
(五)《杨式太极拳述真》关于“内气”、“内劲”还有一个尤其令人瞩目的说法,那就是《杨式太极拳述真》第16页所说的“技击拳架要求把内劲通出手外……做到内劲通出手外一至三尺,然后还能将意气顺着原路收回,机动灵活地变换姿势。”与“把渗入对方体内之内劲通过顶点吸回”。所谓“内劲通出手外一至三尺”显然就是身体中的力量能够脱离身体在一至三尺内凌空攻击人,这种“内劲”就象是消防水管中的水可以喷射出水管一至三尺。当然,如果真的能够这样,太极拳所谓的“沾粘连随”、“引进落空”等等都不需要了,攻击人靠的就是这可以喷射出去“凌空劲”力的大小了,那么,即使有这样的本领当然也不是属于太极拳了。更加令人瞠目的还有发射出去的力量还可以从对方胸咽之间的“顶点”被吸回自己的身体,也就是说这可以喷射出去的“内劲”还象是绳标,射了出去还可以再拉回来重复使用。然而,不论这种“内劲”是什么,既然有力量的作用就是属于力,而一个物体之力的实质上就是物体的质量发生了速度变化,一个物体要将力作用于另一个物体,没有相接触是不可能发生力量作用的;而一个物体的速度使得与另一物体相接触,就必然会引起另一物体的加速度或变形,从而发生能量转换,这个力也就消失了。既然自己的力量进入到了对方的身体,已经发生能量转换消失了,怎么能够“把渗入对方体内之内劲通过顶点吸回”?这可也是从古至今连八十年代伪气功泛滥时期也没有出现的怪异说法,难道有这种可以被验证的事实吗?
综上所述,上述“劲源”等都是没有根据的、不可能被验证的、凭空编造出来的错误的臆说,怎么可能会是杨健侯先生的秘传呢?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0371-65151997)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浅谈太极拳以后的推广和传承以及发展
·多元文化视角下武术发展冷思考
·汪永泉先生的拳架是原汁原味的杨家太
·“老六路”的“八劲”是杨健侯秘传的
·“老六路”的“炼神、炼气、炼意”是
·评汪永泉、魏树人先生太极拳著作之前
·魏树人先生的“老六路”是谁首创于何
·闲话“气功”/干祖望
·对武术散打鞭腿技术动作防守方法的讨
·野山武道的秘密
·答“卢氏结构”问(一)/李紫剑
·武学修炼与房中术/张方
·[转帖]我看黄忠达太极养生馆的郑重声
·不传之秘/匡常修
·郝家太极梅花螳螂拳第一跌招――玉环
·武学的谎言/张 方
·“老六路”的“气球法”是杨健侯的秘
·“老六路”的“枣核”等劲是杨健侯秘
·“老六路”的姿势等要领是杨健侯的秘
·“老六路”的十九种“内功劲”是杨健
·汪永泉先生得杨健侯秘传的历史可信吗
·汪永泉先生的拳架是原汁原味的杨家太
·“老六路”的单掌、四正揉手是杨健侯
·评汪永泉、魏树人先生太极拳著作之结
   
【 天下武林 】 copy right (2004)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 版权所有
仓库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82号启福花园大仓库(华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乘83,103,52,201,301,T5路公交车华山路站下车即到
QQ 33493757(服装器械) QQ 493175072(音像图书) 支付宝:使用支付宝购买点这里 谢栋兴 MSN:MSN wulin886@hotmail.com
【天下武林】网站永久性网络实名:武术   无需记住网址,访问本站就这么简单!
咨询电话:0371---65151997 传真:0371-86127866 手机:13653836336   13633719939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序号:豫ICP备050176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