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汪永泉、魏树人先生的太极拳著作之五
作者 魏坤梁
《评汪永泉、魏树人先生的太极拳著作之四》从传统内功基本知识和历史的角度加以论析,说明了这些太极拳著作所说的杨健侯先生所秘传于汪永泉先生的“内三合”之“内功”的说法是根本不能成立的。魏树人先生在汪永泉先生逝世后出版的《杨式太极拳术述真》中又将“内功”称为了“太极功法”。如《杨式太极拳术述真之四·内功修炼法》第1页这样说:“太极功法是融动与静于一体、开发人体神意气潜能的一种高层次的内功练法。”将《杨式太极拳述真》所说的“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改称为“炼神”、“炼气”与“炼意”了。在《内功修炼法》的第3页说:“太极功法由炼神、炼气、炼意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是炼神的程序,第二部分是炼气的程序,第三部分是炼意的程序。”还具体介绍了“炼神”、“炼气”与“炼意”各自三套规定动作。这些说法在称为“汪永泉讲授”的《杨式太极拳术述真》是没有的,当然不可能是汪永泉先生所传授的,更不可能是杨健侯先生所传授的了。不过,只要是传统内功,不是杨健侯先生所传授的又有何妨,那么,这是怎样的内功呢?
从《内功修炼法》中可知“太极功法”与“内三合”虽然称谓不同,但其中的“神”、“意”、“气”是相同的。对于这“神”、“意”、“气”,《杨式太极拳述真》第7页说:“神是指精神、眼神”,“意是指意念”,《杨式太极拳述真》的第6页说:“‘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过程中的‘气’,不是指呼吸之气,而是和中医学中讲的‘气血’之气一致,指的是一种生理功能,是一时还不能完全用科学做出解释的气功。”《内功修炼法》的第24页又说:“气是人体内蕴藏的关乎盛衰、主乎生死的真元之气,与口鼻往来的呼吸之气无关。”《内功修炼法》的第33页还说:“正气、内气,前人称之为真气、元气。至今科学尚未证明这种蕴藏在人体中的内气之实质。”而《杨式太极拳述真》37页又说:“意气……来自练习者的主观意识的产生与变化,故用时则有,用过即无”。
那么,这有先后次序、各有一套规定动作的“炼神”、“炼气”和“炼意”三个程序的大致内容是怎样的呢?《内功修炼法》第5至24页对于第一步“炼神”的介绍是:“随着意念的变换”获得各种感觉,如“头部周围形成一轮光环,宇宙之气自然进入光环”、“背光外放”等所谓“不可思议的神奇现象”等。《内功修炼法》第24至34页对于第二步“炼气”的介绍大致是:动作配合意念想象“内气”进出于身体,如“内气”通出体外“与自然界之大气融合、交流”、“沉至两脚的大趾肚旁入地”、“沉入地下与地气交融后自然由足下生发,沿身两侧向上升腾,柔和地催促两手擎托内气”、“在头顶前上方自然现出一淡桔黄色的气团,双手拢向头前欲抱气团,不待手至,气团便自行斜下入腹而贯通周身”,“内气”还“从上丹田穿经中丹田、下丹田落至两脚大趾肚旁入地”,“将内气贯通的充实感受有意识地存留在体内和心中”等。《内功修炼法》第34至61页对于第三步“炼意”的介绍大致是:“以意引领内气来催动姿势”、“体会意领着形走(即‘意在先’)的动作顺序、运行方法以及由此而衍生的意趣和韵味。”比如“以意领两手内旋,随浩然正气下降而落于两胯旁”。也就是《杨式太极拳述真之一·内功理法》第3页所说的:“拳架中每招每式的演练都要做到拳论所说的‘意在先’,自始至终都是以意念引导形体的运行,绝无片刻只在走‘空架子’。”而这“意的策源地在于内心,发自胸部的十字中心处(即中丹田)”。《杨式太极拳述真》所介绍的“老六路”每个拳式都有这“意”要如何如何的专门介绍。
那么,这“内功”有什么效果呢?《内功修炼法》的第4页说:“习太极功法日久后,能自发地体现和掌握行功时机,并从中领略奥妙的存在与其出现时所显现的灵通变化。”《杨式太极拳述真》7页说:“太极拳内功的奥妙就在于充分运用这种精神力量,并在养生和技击中避免拙力。在练功达到较高水平的时候,这种精神作用就能表现出奇异的功能。例如:练拳时能够体会到内气的存在、运行和发出,揉手时可将人弹到拙力所远不能及的距离等。”
将以上的说法作些整理,概括于下:
①太极内功修炼的程序:第一步是炼神,第二步是炼气,第三步是炼意。是既有肢体动作又有意念活动从而开发神意气潜能的一种锻炼方法。
②“神”就是精神和眼神。“炼神”就是按规定动作运用意念想象来获得某些奇异的视觉。
③“气”就是中医学所说的“气血”之“气”,也就是气功所说的现代科学还不能完全做出解释的“真元之气”、“内气”。“炼气”就是按规定动作和意念想象来达到有实际的气由上至下、由下至上、由体内到体外、由体外到体内地活动。
④“意”就是“意念”,发自胸部的十字中心处。“炼意”就是按规定动作用意念支配肢体动作或意念通过内气支配肢体动作或意念与肢体动作相配合。
⑤内功的功效是能够体会到内气的存在、运行的奥妙、出现用精神作用将人弹到拙力所远不能及的距离等奇异的功能。
这些说法符合传统太极拳经典与道家传统内丹功理论吗?论析于下:
(一)传统内功之“神”不等于一般所说的“精神”与“眼神”
传统内功所谓的“神”不等于一般所说的“精神”,而是指先天之“精神”,被称为“元神”,如宗教气功研究专家陈兵先生在《道教气功百问》中所说的“元神指人一念未生时,未被意识、情绪活动所扰乱波动时的寂定心体。”就是说是属于意识十分宁静之中的精神,日常的精神是不属于这种“精神”的,如果是发生丝毫想象的精神就更不属于这种“精神”了。因此,《内功修炼法》所说的“随着意念的变换”的精神是不属于道家内功所说的这种“精神”的。而眼睛在中医学中被认为是肝之窍,人体五脏六腑的精气都上注于眼睛,眼神就是五脏六腑之精气生理的外表反映,这眼神之“神”的概念是指表情、状态、外在表现,与精神之“神”是两个概念,显然,这“眼神”也不是属于道家内功所说的这种“精神”的;而且,“眼神”在中医学里也不是属于“精神”的。外在表现的“神”怎么可以说成是“精神”呢?可见将“神”解释为一般所说的“精神”是含糊的,而将“神”解释为“眼神”则是错误的。
(二)传统内功所谓的“意”不能解释为“意念”
道家内功也就是传统内功所谓的“意”是指“真意”,道家称其为是虚极静笃之“元神”的活动,如《张三丰大道论》所说的:“意者何?即元神之外用也”,明代内丹功著名大家伍守阳的《仙佛合宗语录》也指出:“真意即虚无中之正觉”。而“意念”是不属于“元神之外用”与“虚无中之正觉”的,所以,“真意”不是“意念”。不仅如此,“真意”与“意念”还是冲突的,要得到“真意”必须使“意念”消失。将引导“内气”运行的“意”说成是意念,这是八十年代新编气功最重要的特征,也是使得数不清的人由于练新编气功发生严重偏差患上久治不愈神经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因而也是“气功”被弄得声名狼藉的主要原因。所以,日常所说的“意念”是练气功所必须排除的“杂念”、“识神”、“妄心”和“阴滓”,是练所有“内功”特别重要的也是第一位首要的禁忌;传统内功所谓的“意”是绝对不能解释为“意念”的,可见把引导气功之“内气”运行的“意”说成是意念是绝对错误的。因此,《内功修炼法》所说的“意”根本不属于传统内功的“意”。
(三)“内功”没有“先炼神,最后炼意”的说法
自古以来,佛教功法中没有“精气神”的说法,“精气神”是道家内功的说法,虽然道家有多种内功,但是锻炼程序的阐述都是一致的,那就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神还虚”是最后的阶段。宗教气功专家陈兵先生介绍:一般能够达到“炼气化神”阶段的人是很少的,这一步也是危险最大的一步;当然这三步是对修炼过程叙述的称谓,不是说第一阶段单炼精、第二阶段单炼气、第三阶段单炼神。由于道家内丹学所谓的精、气、神三者是一体不能分离的,所以内丹功一开始修炼就是三者同炼的;而“意”对于道家内功来说,就是“神”的活动;中医也认为“意”是神的一种反映;其中杂念之“意”是属于练内功所要禁忌之“识神”,而“真意”则是属于练内功要追求之“元神”。内丹功锻炼首先就是要收心、止念,既可说是“炼神”,也可说是“炼意”,由于“意”在五行属“土”,内丹学又称为“己”,所以,练内功首先是“炼己”,如《仙宗丹道真诠》所说的“炼己止念万缘了”。“炼己”的目的就要止息“识神”,将“意”炼成“真意”或称为“元神”。因此明·伍守阳在《仙佛合宗语录》说:“元神、真意,本一物也”;或者说“神”与“意”其实是一回事。用现代催眠术研究的语言说,这“真意”其实就是没有意念活动的潜意识。内丹功的存想、内视、调神主要是由这“真意”来完成的。可见《内功修炼法》将“内功”说成是“先炼神、再炼气,最后炼意”是没有根据的,说“炼神”为第一步功、“炼意”为第三步功这种说法反映了对道家内功的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四)意念想象触犯了内功修炼大忌
八十年代伪气功时期各种没有事实与科学根据的气功神异说法可说是层出不穷、琳琅满目。这类实质为幻觉的神异现象应该是属于北宋邱处机《大道直指》中所说的“十魔”之一,根据道家内丹功典籍,都是属于静功修炼的禁忌,不仅没有任何健身祛病作用,而且有可能走火入魔发生偏差残害身体健康。道家内功有“存思”法,这是人在闭目静极默笃状态中发生的想象,其作用与国外超觉静思之静静地默想某一图象一样都是为了进一步使得大脑入静的一念止万念,最终都是为了达到无思无虑的目的,与这类幻觉有本质的区别。而“太极内功”所谓“头部周围形成一轮光环”、“宇宙之气进入光环”、“头顶上的气团进入人体”、“背光外放”、“内气”进出于身体等所谓“不可思议的神奇现象”正是属于这类实质为幻觉和神经过敏的错觉,无非是将八十年代这种司空见惯的新编气功嫁接为和说成“太极拳内功”而已,其实这种所谓的“内功修炼”完全是属于八十年代新编气功内容的新发展,与太极拳是牛头不对马嘴根本没有关系的,这种凭借意念对幻觉的追求显然还是对二千多年来内丹功理论的扰乱。这种意念想象,根据八十年代伪气功泛滥时期无数练功实例,不但练不出什么内功效果,而且由于是属于触犯了内丹功修炼大忌的胡思乱想,有可能出偏对人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八十年代伪气功泛滥期间,由于这类意念想象法而深受出偏摧残之害的气功练习者是多得无法统计的;张洪林先生在《还原气功本来面目》一书中对此作了大量的揭露。然而,有的人还将“气行”意念想象搬到了太极拳锻炼中去,追求什么“得气”、“行气”,结果发生了偏差从而久治不愈十分痛苦,《太极》杂志2004年6期就有两封读者来信反映了这样的情况。“内功”是具有二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其内容在历史文献中是有据可查的,然而《杨式太极拳术述真》等书这种所谓“内功”修炼法在任何道家与佛家典籍中都是没有根据的,因此只能认为是八十年代伪气功泛滥期间某些新编速成商业气功虚假内容再加工的编造而已。
(五)中医学中之“气”与“气功”之“气”是两回事
中医学中没有“内气”之说,中医学中人体中的“气”分为元气(又称为原气、真气)、宗气、营气和卫气,另外,还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等,这些“气”有物质性的、有功能性的、有兼有物质与功能性的。人体中的奥秘确实还没有被人类穷尽,但中医学中所说的“气”还没有发现有现代科学不能解释的。说中医学中存在现代科学不能解释的“内气”是没有根据的。比如“宗气”主要是指在人体胸部发生生理活动的呼吸进出肺部的空气和血液进入肺部所携带的营养等人体生命所需要的物质。“宗气”无论与气功之气还是太极拳之气都是既有关系又不是一回事的。“营气”主要是指消化吸收的营养等人体生命所需要的物质,其中最主要的当然是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三大营养。“卫气”主要是指人体的抗病免疫功能、散热与排汗等功能。脏腑之气中的“心气”指的是心脏搏动推动血液循环的生理功能活动、心脏的营养与强壮情况等;“脾气”指的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各种与消化有关的腺素以及消化系统的营养与强壮情况等。经络之气是中医学概念上的没有实质形态的人体内的一大循环系统,经络之气的循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自己固有规律的、与人体肢体运动没有关系的。一句话,这些所谓的“气”都是基本上可以用现代医学解释清楚的人体生理性的物质和功能。中医学所有的“气”与“气功”之“气”都是两回事。就是中医学中所说的“真气”与“气功”所说的“真气”也是名同实异的两个概念。中医学所说的“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包括了先天的因素和后天的因素,是不论健康的还是病衰的每一个人都具有的,如果谁没有了这种“真气”,就反映其生命终结了;而气功所谓的“真气”是指练道家气功到了一定层次身上出现的一种气流的感觉,没有练气功虽然很健康和非常长寿的人也是丝毫没有的。因此,如果说“老六路”中的“内气”是中医学所说的“气血”之“气”,那么,这“气”就绝对不是“气功”。而如果说是“气功”所说的“气”,那么,这“气”就不是中医学所说的“气血”之“气”。说“老六路”的“内气” 既是中医学所说的“气血”之“气”,又是“气功”之“气”显然是完全错误的。而无论是“气血”之“气”还是“气功”之“气”,与太极拳“主宰于腰、其根在脚”的“气”又是两回事。因此,无论将太极拳之“气”说成是“气血”之“气”还是“气功”之“气”都是没有根据的和错误的。
(六)意领着形走(即“意在先”)不是内功
“太极内功”的最后一步功“炼意”的一个内容就是练拳时动作与意念相配合。在这练拳动作与意念想象的关系上,《杨式太极拳述真》说得模棱两可。在该书37页的注中明显反映了这种情况,该注说:“杨式太极拳的各种姿势(即形体动作)都是在意气的催动和影响下运行的。意气通过形体动作的转换而进行变化并发挥其作用。因此在练习中不可使形体与意、气有须臾的割裂与分离,要以锻炼内在的意气走向为主,形体动作服从神、意、气的支配与调遣,并主动地与之协调配合,才能圆满无缺地完成各式动作。需要说明的是,意气的走向并不像形体动作那样连绵不断,而有一定的节律,它来自练习者的主观意识的产生与变化,故用时则有,用过即无”。
这段话既说动作是由意气催动,又说动作要主动与意气相配合,而如果动作是由意气所催动的,又何必动作要主动与意气相配合?而如果需要动作主动与意气相配合,又怎么会动作是由意气所催动的?
先以意念主动与动作相配合来分析:练拳时思索动作,或者说“意识支配动作”的说法,最早出现于陈鑫先生的《陈氏太极拳图说·着》中,陈鑫先生明确指出这是学拳的“下手工夫”,这是很正确的。不仅学拳,学习任何技艺的初学阶段都是如此。现代太极拳界广泛流行“意识先于动作”的说法,也就是“意领着形走(即‘意在先’)”的意思,指的就是陈鑫先生所说的初学者的学习方法,初学者的学习方法怎么可以称为高层次的“内功”?
再以气催动动作来分析:太极拳确实主张以“气”来引起动作,李雅轩先生的《随笔》尤其明白地指出了这种情况,但这“气”是腰主宰的起于脚的“气”,实质上是人体传递性的力量也就是“劲”,不是气功之“气”,陈鑫先生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就直接将“气”说成了“劲”。 太极拳经典拳谱所说的“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说的也是人体动作是由实质为传递性力量的“气”作用的结果。太极拳锻炼必须追求动作由这种“气行”所引起,不能是由局部力量所引起。所以这种“气行”与动作是一体的,最终是不应该去注意和思索的,不然必然如古拳谱所说“意……在气则滞”。而《杨式太极拳述真》等书所说的“气”是一种气功之“气”,这种气功之“气”是没有力之效应的,没有哪一本道家典籍说内丹功之“气”会引起动作,任何气功之“气”也是不可能催动动作的;所以这种说法是没有任何文献与事实根据的。这种所谓的“气”也只是一种不存在的想象而已,与动作本来就是没有关系的,将这样互不搭界的两者扯在一起,无论是“意识支配动作”还是意念想象“气行”催动动作,其结果就是“意……在气则滞”;如果用脑电图测试,脑部必定是β波很兴奋,内功是根本练不成的,怎么可以说成是“内功”的高层次功夫呢?
(七)练拳想象“气球”等幻觉不是内功
“太极内功”之“炼意”的一个重头戏就是在练拳的始终都要意念想象,这些,魏树人先生作了大量的介绍,如在《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中介绍了练拳中体外出现“鹄星”、“茫点”,在《杨式太极拳术述真之二·行拳心法》中有更详细的文字介绍,如23页的“在腰的右前方约1米远处,意想有一圆点于迷蒙中渐渐地显现,随即圆点向上下垂直分行”要“全神贯注于意想之圆点的上行”,以这样的方式“带动左腿于不经意间自然向左开。”25页的“两手心擎着两个小气球随内气上行之引领而徐徐上升至胸前。”26页的“两手逐渐内旋将小气球按入胸中……随即两手贴胸内旋而后腾虚将小气球接回手中”,27页的“两手将小气球再次按入胸中,两手贴胸内旋而后腾虚将小气球由胸中引出拢于手心”,在33页开始还强调指出:“先师授拳时讲,盘拳自始至终手中都要有小气球,无论成掌、变拳还是勾手皆须如此。要意想双手心各有一个小气球,这一点无论在盘拳中还是揉手时都至关重要。”并将这种练法称为是“锻炼双手的沾粘连随之内功,渐而求达犹如无手之感。”说是“小气球可以向身外催出,也可向体内纳入”等等。
这些说法存在着一连串的错误和不切实际的说法,分析如下:
①肢体如何正确动作,初学时如果不去意识,那是不可能自动做到正确的,而熟练后如果思想开小差全神贯注地意想什么点、星,对于动作正确也只会造成干扰;这应该是人的常识。
②意想手中的小气球与太极拳的沾粘连随根本就是两回事,沾粘连随的根本性在于随人而动,以沾粘连随化解对方的攻击而置人于背势,是全身的反应;而全神贯注地意想手中的小气球是与别人无关的,是根本不可能取得沾粘连随锻炼效果的。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