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汪永泉、魏树人先生的太极拳著作之一》清楚反映汪永泉先生的“老六路”套路就是崔毅士先生1945年之后在北京所传播的杨澄甫先生的后期套路,与现代所广泛传播习练的杨式太极拳套路基本上没有区别,不可能是杨健侯先生所秘传的,杨家也不可能有“老六路”的称谓。
网上有一段汪永泉先生的太极拳演练录像,依次演练的太极拳式子为左搂膝拗步~进步搬拦捶~倒撵猴~斜飞式~提手上势~白鹤亮翅~左搂膝拗步,其中没有重复的拳式总共是6个。从这段录像中可以发觉汪永泉先生是灵活变化了传统杨家太极拳套路拳式顺序演练的。因为这段录像中的进步搬拦捶接倒撵猴是杨家套路所没有的,也是“老六路”套路所没有的。当然,拳式在套路中的次序是可以自由变化的,尤其在很短的时间中示范性的演练是可以随意选择几个拳式灵活连接的。单从拳式动作而言,如果汪永泉先生是1917年开始学练杨家太极拳,那么,这段录像中汪永泉先生所演练的就是他练了60多年的太极拳式了。但是,《杨式太极拳述真》等书所介绍的“老六路”中这6个拳式动作却与汪永泉先生录像中练了60多年太极拳的拳式动作迥然不同,与网上汪永泉先生的弟子朱怀元先生的太极拳演练录像中的拳式动作也是迥然不同的。《杨式太极拳述真》中这6个拳式与汪永泉先生录像中的拳式动作相比照,每个拳式的动作都发生了改变和增加。这样铁铸一样的事实显然无可辩驳地反映《杨式太极拳述真》等书所介绍的“老六路”拳式动作并不是汪永泉先生在他录像中演练的套路动作。现将《杨式太极拳述真》一书对这6个拳式动作的说明参照书中图照加以文字整理后与汪永泉先生太极拳演练录像中的动作大致说明加以对照于下:
1、搬拦捶:
※汪永泉先生演练录像反映的:
①由左搂膝拗步两手在身前顺时针绕转至右手收向腹前变拳,右脚前进一步,右拳外旋经左前臂内侧向前翻抛。
②左脚上步,体微右转,成左弓步,再体微左转,右拳收至右肋侧,左手经前向左逆时针划弧向左前方拦出。
③右拳向前直出,拳眼向上。
※《杨式太极拳述真》与《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音像反映的:
①由左搂膝拗步两手在身前顺时针绕转至右手收向腹前变拳,右脚前进一步,右拳外旋经左前臂内侧向前翻抛,左手沿右前臂下侧收至右肘下方。
②左脚上步,体微右转,成左弓步,再体微左转,右拳收至右肋侧,左手经前向左下方划弧搬出,再逆时针划弧向左前方拦出,右拳外旋向前上方伸出。
③重心略后移,右拳收至腹前,随身体微左转重心前移,右拳向前直出,拳眼向上。
2、倒撵猴:
※汪永泉先生演练录像反映的:
①由搬拦捶右拳变掌外旋落于腹前手心向上,向后上方划弧平举,肘微屈;左手翻掌向上。
②体左转,右手屈肘推向前,掌心朝前;左手屈肘收于左肋外,左脚后退一步成右虚步。
③体再左转,左手向左后划弧平举,肘微屈;右手翻掌向上。
④(左右相反重复①动作。)
※《杨式太极拳述真》与《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音像反映的:
①由肘底看捶右手内旋变掌下落经右侧向右上方划弧右肩前方,略高于肩,手心向下;左手内旋收至腹前再向前下方穿伸,略高于腹,手心向下。
②左脚收于右脚内侧着地,体微左转,两臂外旋变拳经外侧划弧收于腹前,两腕交叉相搭,拳背朝前下,左拳在内,随即两拳向前上撑出至与胸同高。
③左脚向后退步,体左转,左拳变掌收于腹前,手心朝上,右拳经腹前向前翻转抛出,拳背朝前下,随即内旋变掌前伸与肩同高。
④左手内旋弧形向左前上方展开,略高于肩;右手收于腹前再向前下方穿伸略高于腹,手心朝下,体左转。
⑤(左右相反重复②动作。)
3、斜飞式:
※汪永泉先生演练录像反映的:
①由倒撵猴右脚收于左脚内侧,体右转,右脚前上一步,右手落于腹前,左手右移与右手上下成抱球状。
②两手右上左下扇形分开,左手落于左胯旁,右手高于眼平。
※《杨式太极拳述真》与《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音像反映的:
①由倒撵猴右脚收于左脚内侧,右手落于腹前,与左手相合拢,随即左手内旋手心朝下搭于右手之上。
②右脚后撤一步外撇,左脚内扣,体右后转重心前移成右弓步,左手按于左胯侧,右手提经胸前向前上方穿伸,高于眼平。
4、提手上势:
※汪永泉先生演练录像反映的:
①由斜飞式左脚跟进半步,重心移于左脚,两手略回收。
②右脚向前略移脚跟着地成右虚步,两手前上按,右手在前上,手心斜向前下。
※《杨式太极拳述真》与《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音像反映的
①由斜飞式左脚跟进半步,左手外旋穿于右手之上相合拢,两手手心都向上。
②两手下降于两胯侧,然后重心后移于左脚。
③右脚向前略移,两手向外分开弧形向前上方伸展略合拢,手心向下。
5、白鹤亮翅:
※汪永泉先生演练录像反映的:
①由提手上势体左转两手向左下划弧,右脚提起稍后移脚尖内扣落地,重心移于右脚。
②体右转,两手在胸前抱球,左手在上。
③体左转,两手右上左下分开,左手落于左胯旁,手心向下,右手置右额前上方,左脚略前移成左虚步。
※《杨式太极拳述真》与《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音像反映的:
①由提手上势右脚尖内扣,重心移于右脚。
②左脚跟内旋,重心移于左脚;右脚略前移,体左转,右手外旋下落。
③右手手心向上经腰侧向前穿伸,左手搭于右手腕内侧,协助右手前伸。
④体微右转两手先向右前方划弧,再向左下方禾采落,移至身前。
⑤左手贴右手掌心向左胯前下方下沉,右手屈肘内旋收于右肋侧。
⑥右手向上螺旋形伸展,重心移于右脚,左脚稍前移脚跟微抬。
6、左搂膝拗步:
※汪永泉先生演练录像反映的:
①由白鹤亮翅左脚踏实,体右转、右手落于腹前外旋,然后向右后划弧至右肩外侧,与耳同高处,左手向右上划弧于右胸前。
②体左转,左脚向前迈出成弓步,右手屈回右耳同高,左手在左膝上搂过至左胯旁。
※《杨式太极拳述真》与《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音像反映的:
①由白鹤亮翅左脚踏实,体右转、右手落于腹前外旋变拳,拳心朝上,左手向右上移动后按于右手腕上。右拳向前上方伸至与肩同高。
②体微左转,右拳内旋变掌,掌心向下逆时针划弧向右前方伸出,左手按于左胯前。
③体微右转,右手外旋,手心向上,屈肘收于右胸前,左手伸向左前方。
④重心移于右脚,左脚提起,左手贴于左膝内侧,搂过左膝,体再左转,左脚前方落地变左弓步,右手内旋掌心向下前伸。
从以上对照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网上汪永泉先生演练录像中的拳式动作与社会上广泛习练的杨式太极拳的动作轮廓上没有区别;然而,《杨式太极拳述真》介绍的“老六路”中的这6个拳式动作与汪永泉先生演练录像中的拳式动作是很不同的。不仅这6个拳式,《杨式太极拳述真》中“老六路”的所有拳式动作都与社会上广泛习练的杨式太极拳的动作不同。由此可见《杨式太极拳述真》所介绍的“老六路”不是汪永泉先生据说从1917年开始习练了六十多年的杨家太极拳,当然,更不可能是杨健侯先生所秘传的了,应该是汪永泉先生演练录像拍摄后有人首创的。如果汪永泉先生演练录像是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那么,《杨式太极拳述真》所介绍的“老六路”套路应该是在八十年代之中所首创的,首创人要么是汪永泉先生,要么就是魏树人先生。
当然,上世纪80年代首创的太极拳套路也不见得不好,如果新编套路要比原来传统太极拳对于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更加符合,锻炼沾粘连随与劲力传递更加好,那当然是更好了,因为太极拳的理法是可以由多种套路加以体现的,所以很多非太极拳套路中的动作也是可以按照太极拳的理法来锻炼的,这就象陈炎林先生在《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中所说的只要是符合太极拳理法的,能够体现太极拳方法的,即使是少林拳的动作也是可以当作太极拳来锻炼的;然而事实上虽然许多少林拳类武术有的动作是可以当作太极拳来锻炼的,但很多动作却是不能当作太极拳来锻炼的,因为很多少林拳类武术的动作体现了主动与强行用力,没有模拟为沾粘连随,比如查拳一类武术中的左右花手,可以演化为多种武术用途,然而这些武术用途,即使是顺势而为的,也只能是主动的,强行用力的,所以,尽管左右花手既很具武术价值又很具观赏效果,也可以做得很舒展柔软,但是没有办法体现随人而动的沾粘连随,这样的动作即使添加进太极拳套路也不可能是太极拳的动作。八十年代首创的“老六路”套路的每一个拳式虽然都表现为柔软,然而所改变的动作正都是体现着主动与强行用力,根本没有办法模拟为随人而动的沾粘连随,因此,这种套路只能认为是慢练、柔练的外家拳而已,根本不是太极拳,难道这不是很清楚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