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 篇 语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般凤凰。道教发源圣地,千古绝唱,惟我吕梁武当,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卓越辉煌。信步吕梁武当,阅历四千五百年沧桑。社稷千秋,祖宗百世,几多荣辱沉浮,几度盛衰兴亡。圣贤典籍,浩如烟海,传承文明,环球共享。缅怀漫漫岁月,凝聚缕缕遐想。? 回首历史,江山激昂,民心振奋,春风又绿神州,华夏再沐朝阳。? 登山远望,前有古人,星光灿烂,后有来者,群英满堂。看乾坤旋转,乾恒动,自强不息之精神,坤包容,厚德载物之气量。继往开来,浩浩荡荡。立民主,兴文明,求统一,图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定将皇天昭晖,磅礴东方,后土雄峰,屹立世界强国之林。
吕梁北武当山的来历
吕梁北武当山,据孟门源神庙墓塔记载,原名“当山”,帝舜举荐禹为继承人,禹遂即天子位,建立夏朝后,为祭父鲧将其分封为水神,在当山创建(前2581—前2537年)玄天庙供奉之,称为“玄武大帝”,从此“当山”易名“武当山”,俗称“龙王山”。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追尊为“镇天真武灵应?圣帝君”,简称“真武大帝”,亦称“武当山”为“真武山”。吕梁北武当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圣地,迄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了。? 吕梁北武当山,是由27峰、36岩、24涧组成,主峰香炉峰,海拔2254米,景区面积为150平方公里。这里有重峦叠嶂的山峰,嵯峨奇丽的怪石,惊险危惧的石阶,苍翠多姿的古松,古老宏伟的庙宇,蜿蜒缠绵的溪流,素有“三晋第一名山”之称,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圣地,又是西周成王(前1123—前1086年)时,晋国祭祀皇天的神山……古往今来,一直是吸引仕宦游客的人间仙境。? (一)北武当山道场? 从西周穆王朝代(前1009—前954年)开始,吕梁北武当山玄武道场开始向外扩展道院、宫、观。据《穆天子传》曰:“天子北征,乃绝漳水。于是即井?NFDE5?山(太行山)之下。癸未,雨雪,天子猎于井?NFDE5?山之西河。”《帝王世纪》曰:“穆王修德教,会诸侯于涂山。命吕侯为相,或谓之甫侯。五十一年,王已百岁老耄,以吕侯有贤能之德,于是乃命吕侯作《吕刑》之书。”这就是说,西周穆王北征至漳水即清漳河、浊漳河两源之今山西省东南部即太行山之西河,得知吕侯有贤能之德,扩展吕梁武当山道场。穆王修德教,途经吕梁山诸侯之会,命吕侯为相,加快了吕梁武当山道场的发展速度。? 1?为了祭祀鲧禹治水之功绩,此时,吕梁武当山道场在今柳林孟门的庄王山麓大禹石附近创建了源神道院。主殿曰:“源神殿”,供奉着夏帝禹父神鲧。配殿有龙王庙、火神庙、土地庙,还有道学教院。据塔陵古碑记载:此道院是由“当山监寺□(禄)公”、“当山提点□(寿)公”和“雄辩演教大师福公讲主”等道士人等,在孟门创建的道院。据《南山灵泉寺始末碑记》曰:“余弗获辞以残珉蚀篆应之曰:此山在太原西北四百许,春秋晋地,战国时为赵之著名禅院(道院)。”? 2?炎帝之裔,伯夷之后,共工氏之子,即姜太公先祖句龙,为四方部落首领之一,辅佐大禹治水建立了丰功伟绩。大禹即天子位,建立夏朝后,被封到申国为王,其地在今陕西、山西之间,都城今吕梁山石楼县。武当山道场在石楼县创建了后土皇地庙,即启圣院。? 3?临县小甲头乡正觉宫。创建年代无所稽考,但位于正觉宫东侧有呈“一”字形排列生长的人工栽植的12株侧柏,名称“十二元辰”。其最粗者是由东向西排列生长的第八株,胸径1?90米。根据树干基部的年轮数推测,此树已有3000多年的树龄。由此证实,正觉宫创建于公元前1000多年,即是西周穆王时代。这是祭祀殷商第七位帝王“小甲”(前1736—前1719年在位)的宫殿。? 4?继而先后又创建了6院、14宫、30观。如曹家沟太和宫、鹧鸪紫霄宫、下昔凌虚宫、松窝复真宫、河庄静乐宫、峪口静峪宫、大武紫微宫,离石凤仙道院、迎恩宫、洞阳观、玄都观、卧龙观,柳林玉虚宫,中阳钟楼禅院、玄都清虚观、龙泉观、天真观、修真观,石楼洪福院、般若院、普济院、清凉院、元天宫、东岳观,隰县北极观,浮山龙角宫,芮城永乐宫,汾阳长春观、玄真观、仙槐观、太符观,孝义清虚宫、玄都观、希真观,介休龙泉观、太虚观、三清观、保阳观,平遥太平崇圣宫、上清观、崇寿观、柏仙观、瑞云观、洞玄观、清虚观,临县明真观、西云观、浩然观,陕西佳县白云观,神木天台观。宋朝谢?撰平遥《修清虚观碑记》中说:“清虚观建於唐高宗之末年”,“观之成功属武当,从事谢?为之记”。? (二)北武当山道士? 吕梁北武当山道场系玄门正一道教,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圣地,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太霄经》曰:“周穆王因尹轨真人制楼观,遂召幽逸之人,置为道士。”离石宝峰山道观创建自西汉平帝年间(1—5年),也比东汉顺帝(126—144年)时,张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的天师道(俗称“五斗米道”)早近140年。所以,北武当山名道士颇多,仅本道场兴盛时期长有出家住山道士、学者数百人,在家居士1000多人。有史可考者:轩辕黄帝的上古道统学术思想,是道学文化思想的渊源。所以,轩辕黄帝,被当作我国古史传说时代最早的一位宗祖神;是中国道教始祖。轩辕黄帝将宝鼎埋藏在石楼殿山,以志纪事。赤松子,黄帝时雨师,号太极真人,曾在武当山洞阳观炼丹。虞玄武大帝庙在北武当山,瘗其骨于今石楼县西陵山丘陵墓。后土皇地句龙的丘陵坟是石楼殿山启圣院。夏大禹父神鲧庙是柳林孟门源神庙。商道学鼻祖、帝王宗师姜太公是今石楼义牒人氏。西周穆王(前1009—前954年)时代,有当山雄辩演教大师福公讲主、当山监寺禄公、当山提点寿公。尹轨真人制楼观於离石凤仙道院。? 夏商周三代以后,春秋鬼谷先生,随老子西出函谷关,后返中国,居北武当山云峰观,弟子百余人,以苏秦,张仪最有名。西汉武帝(前140—前87年)求仙于武当山凤仙道院,重修石楼殿山启圣院。戴孟,本姓燕,名济,字仲微,东汉明帝(58—75年在位)时人,少好道德不仕,周游名山,后居北武当山,寝息无所常。西晋涵谷子先生,一十七岁入蟾山习练,后入北武当山修炼,名著《悟性穷原》,西晋名道士希真子为之作序。张玄宾,魏武帝(424—451年在位)时,定襄人,师事西河蓟公,受服饵方术,后遇真人樊子明于少室,授以道变隐景之术。唐朝人张果老,交城人,北武当山的大阿苏山上有其活动“仙迹”,至今,隐居石窟犹存。天宝年间,唐玄宗曾召北武当山凤仙道院姜抚道士为其炼丹。姜真人墓碑至今在石州凤仙道院尤存。女仙崔少玄,封号玉华君,是唐朝汾州刺史崔恭的小女儿,曾游习北武当山。五代宋初希夷祖师(871—989年),在北武当山虔心研究《河图》、《洛书》、《太极图》和《易经》,撰写出《河洛理数》。通家治生陈仁锡为之作序於龙泉观介石居。? (三)北武当山“太乙五行拳”? 凡修道者须要知觉性而明觉命,既曰学道,所学何事,莫非是“修心炼性,性命双修”。所谓“修心”,就是修“五行之气”,即仁、义、礼、智、信;“敬敷五教”,即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常之教。以此“教化万民”,“惟愿人人忠孝节义,报答天地君亲”。所谓“炼性”,就是修金丹大道,应以身为本,“修长生久视之道”。即炼金石,成丹药,采木草,服天地之气,欲求长生不死,以为神仙矣。在北武当山,西汉就有道士练功的《导引图》之44种导引姿势,此养生疗法可除260多种病。谓“导引之法,深能益人延年,与调气相须,令血脉通,除百病”。希夷祖师在北武当山著有《指玄篇》,言导引养生和炼丹之事。? 北宋道士张三丰,平阳人,在北武当山练“太乙五行拳”,名满天下。元末明初张大全,石州(今离石)人,入北武当山,虔心性命之学,俱戢德弗耀,能文善武,威震武林。到明代永乐年间,成祖朱棣为了维护他的帝位,赠北武当山道士“太乙五行拳”师张让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而后,北武当山道士、太乙五行拳门人石州张氏,在明代累官兵部侍郎。张文绅,初封监察御史,历赠大理寺左少卿、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张珩,正德年间初授监察御史,进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陕西三边,累立战功,拜户部尚书;张平路,授奉政大夫南京户部贵州司郎;张维,封中顺大夫云南武定府知府前南京工部郎中。?张珩之子明恩生正路,字子涵,职封不仕,长住北武当山,道号三峰,为“太乙五行拳”的传人。? (四)北武当山印经处? 吕梁北武当山道场,在庙宇建筑方面保持了“石自天成”的自然风貌。但在宏道传法利生方面,她确是中国古代文化重要的发源地。在北武当山圣母洼设有印经处,因此,“武当山存板”石印、木刻“印送善书”很多,原存版本有《老君碑》、《元始天尊说北方玄武妙经》、《太上五斗金章受生妙经》、《斗母元尊九皇真经》、《高上玉皇心印妙经》、《皇太子修行武当山》、《北斗本命延生真经》、《玄武出山记》、《玄武四世修行》、《太上感应篇》、《感应篇直讲》、《关圣帝君觉世真经》、《文昌帝君阴骘文》、《金阙化身玄天上帝宝卷》、《观音梦授真经》、《指玄访道篇》、《全体大用》、《忌口真言三归五戒》、《玄门日诵早晚课》、《推背图》、《修建武当山宫观感应之图》,特别是存有涵谷子《悟性穷原》、陈希夷著《河洛理数》等经集。
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