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村中街有四座建于明代的院落,它是李岩的父亲李春茂为四个儿子建造的。如今不少房屋已经倾颓,原来的四合院建筑格局不复完整。三百六十多年前,李岩、李牟、李仲哥儿几个就是从这里走进历史的风云。图为明代李氏家族的两层小楼。
李自成把自己的国号定为“大顺”,名为大顺,其实并不顺,甚至可以说是非常“背”。 大顺定国号于1644年1月,年号是永昌。李自成称王,追尊其曾祖以下,任命六政府尚书,大封功臣。当时拥有步兵四十万、马兵六十万,声势极大,“出横门,至渭桥,金鼓动地”。 最初的两三个月,李自成真的是“大顺”:二月从西安起兵,三月中旬就打到北京城。北京经过数百年经营,城池极为坚固,在冷兵器时代,这样一座大城,守个一年半载都不稀罕,最不济也该守一两个月。而吴三桂正率辽东精兵赶来,南方勤王部队也在召集之中。但李自成没有给明朝任何机会,他拿下北京城只用了不到三天时间。 《明史》记载,李自成在北京安插了大批间谍,朝廷有什么谋划,“数千里立驰报”。当他到达昌平,兵部派出骑兵前去侦察,起义军“勾之降”,结果这些侦察兵“无一还者”。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先头部队到达平则门,“京师犹不知也”。战斗还没开始,北京城外明军三大营数十万人全部投降。十八日傍晚,大太监曹化淳打开彰义门,起义军一拥入城。明朝守北京的大营兵四十余万,部将数以千计,而“临敌力战,死于疆事者仅二人而已”。 真是太顺了!四年前,李自成还在鱼腹山中寻思如何自尽痛苦会少点,转瞬间他已坐拥北京城。虽然此时李自成的势力范围只有河南、湖北、陕西、山西和北京,但在中国历史上,占领北方就意味着有了一统天下的资本,隋、唐、宋等朝代都是如此。当是时,没有人不认为中国历史会添一个大顺朝。 但李自成在北京只待了42天,紫禁城的龙椅都没暖热,就被迫撤回陕西。不久清兵攻破潼关,他又仓皇南逃,被几个山民用锄头拍死在湖北九宫山。在北京那42天,决定了中国没出现大顺朝,而有了200多年的大清朝。 那42天,是什么东西如幽谷中的雾气般悄悄弥漫,最终导致曾强大无比的李闯王变得不堪一击?无数的人在探究,有人说,是一场瘟疫在作怪;有人说,李自成的士兵腰包装满了金银,打仗不再勇猛;更有人说,李自成缺乏安邦定国的政治智慧,不能理解李岩的远见卓识…… 1644年,中国出现了四个皇帝:崇祯、李自成、张献忠、顺治(实际为多尔衮),历史最终作出自己的选择。有人说,如果把甲申年发生的一切看作是一场历史的交媾的话,那么不妨这样比喻:崇祯把房间打扫干净,李自成把床铺好,张献忠替人家宽衣解带,最后多尔衮兴冲冲地云雨巫山。 而所有这一切,最应该感到遗憾的,是李岩。 半个月前,在酷热的阳光下,记者徘徊在博爱唐村李岩故居。不少房屋已经倾颓,原来的四合院建筑格局不复完整。一座建于明代的两层楼虽还巍然挺立,但外墙的涂层已全部脱落,赭黄色的土坯墙体裸露在外,久被风雨剥蚀,宛如老人松弛粗糙的皮肤,诉说着岁月的沧桑。360多年前,李岩、李牟、李仲哥儿几个从这里走进历史的风云,李岩、李牟再也没能回来,而李仲远走他乡后回到这里颐养天年。安详的风中,他安详地坐在这楼下的摇椅上,给儿子讲述跌宕起伏的往事。于是,我们今天看到了家谱里李岩真实的足迹。 吴三桂冲冠一怒真为红颜? 山海关上,后来著名的大汉奸吴三桂下令他的5万大军缟素举哀,一时关上关下遍地雪白。这是1644年三月二十八日,李自成占领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之后10天。 吴三桂并不是要誓师报仇,相反,他已决心投降李自成。 北京被占,崇祯殉难,在当时的人看来,这些都意味着明王朝寿终正寝,新王朝即将诞生。很多明大臣投降了李自成,只等新皇登基分一杯羹。据说在崇祯帝停尸的地方,李岩和宋献策看见明朝的大臣锦衣而行,绝不回顾,不由感慨不已。 对吴三桂来说,此时也是人生的十字路口,他必须做出选择,寻找出路。他帐下的辽东将士加上家眷共20万人,这个庞大的利益集团集结在山海关上,需要他带离困境,谋取到最大的利益。吴三桂不是没有资本,他拥有五万精兵,并且占有举足轻重的山海关。关外,是日益兴盛的满清;关内,是刚刚占领北京的大顺。从某种意义上说,处在两大势力的夹缝中,吴三桂很难独存;但换个角度看,他又是双方之间的门户,谁得到他,谁就有了可以掌控历史进程的先机。 吴三桂并不是天生汉奸。他与关外的清兵浴血搏杀了十多年,绝不甘心投降他们,而且投靠满清将招得千古骂名,这一点他很清楚。投降李自成,或许是最好的选择,父母与妹妹等亲人三十余口尚在北京,吉凶未卜,让他揪心。但李自成能长久吗?他会怎样对待自己和下属?山海关上,吴三桂焦灼、苦闷,徘徊不安。 同一个时刻,北京紫禁城内的李自成也在为吴三桂寝食难安。他深知吴三桂的重要,在谋臣建议下,他决定招降这员辽东虎将。刚占领北京不久,李自成就派降将唐通前去山海关,携四万两银子犒劳辽兵,并以敕书一通,封吴三桂为侯。同时唐通还带来吴三桂的父亲吴襄的一封劝降信。 吴三桂所期望的得到满足,在与部将商讨后,他作出投降李自成的决定,“报使于(李)自成,卷甲入朝”。 三月二十八日,吴三桂下令全军缟素,为崇祯治丧,以此表明自己不忘明室。 著名清史专家李治亭在他的《吴三桂大传》中写道:吴三桂将山海关交唐通守御,自率所部进京谒见李自成。一路上“大张告示:本镇率所部朝见新主,所过秋毫无犯,尔民不必惊恐”。四月四日,吴三桂到达永平(今河北卢龙县)西沙河驿,从北京逃出的家人前来禀告说,他父亲已被捕,被拷打追赃。三桂并不在意,说:“此胁我降耳,何患!”家人又禀告说,他的爱妾陈圆圆已被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掠去!吴三桂顿时勃然变色,怒发冲冠:“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见人耶!”当即下令挥师返回,并一改“秋毫无犯”的保证,一路“纵掠”,杀回山海关。唐通所部,毫无防备,仓促应战,被杀得人仰马翻,仅剩八骑逃还北京。山海关再次被吴三桂拥有。 自此,大顺朝的厄运开始降临。 陈圆圆的故事,300多年来成为人们热衷的话题。蔑视吴三桂的人,嘲笑他“冲冠一怒为红颜”,推重他的,则认为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愿意为爱情发动一场战争的人。但那年33岁的吴三桂真的是为了女人或者爱情?李治亭认为,这样看吴三桂,是忽略了问题的实质:陈圆圆的事,让吴三桂顿时明白,自己和辽东将士在投降后将得不到礼遇和尊重,切身的利益根本无法保证。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5万辽东精兵才会唯他马首是瞻,而不认为他为了一个女人而置兄弟们于不顾。 北京城发生了什么?吴三桂这么重要的人物,他的家属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待遇?吴襄和陈圆圆所受到的待遇,如冰山一角,只是北京城内混乱极小的一部分。 李岩难阻42天纵情享乐 李自成攻打北京时,其势锐不可当,42天后当大顺军被迫撤走时,却一败再败,真可谓“进城如排山,出城如山倒”。短短的42天,一支庞大的军队为什么发生了如此不可思议的变化? 有人推测,1644年的春天,北京发生了一场可怕的鼠疫,一种在空气中传播的病菌,决定了中国的历史。李自成的大顺军兵临北京城下时,正是疾病的爆发期,明朝官兵失去防御能力,所以大顺军攻打北京才那么“顺利”。而40万大顺军在北京与百姓混居,很快染上疾病。李自成前去山海关征讨吴三桂时,疫情处于潜伏期,军队战斗力还比较强,但在山海关的战斗中疫情爆发,大顺军遂一败涂地。而吴三桂之所以先降后叛,不是因为陈圆圆,而是由于了解到北京的大疫情,才决意返回山海关。 这种猜测没有什么史料的支持,并且显然是根据前几年的“非典”流行情况作出的“合理想象”,很难让人信服。 还有人说,大顺军失去战斗力,是因为将士“个个身怀重资”,“人人有富足还乡之心”。吴三桂反悔不降的消息传来,李自成下令讨伐,但这时他的士兵“腰缠多者千余,少者亦不下三四百金”,这样一支部队,怎么能舍生忘死奋战沙场?这种说法有足够的史料支持。当时的史料大多是士大夫所记述,由于对农民军的偏见不乏夸张失实之处,但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反映了当时的状况。 艰苦奋战多年,繁华的北京城呈现在面前,金山银海、如云美女让大顺将士眼花缭乱。大家都认为天下太平、大功告成,陶醉、懈怠和骄纵在全军弥漫。 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认为,大顺朝的成功似乎来得太容易了,“在过短的时期内获得了过大的成功,这使自成以下如牛金星、刘宗敏之流,似乎都沉沦进过分的陶醉里去了。进了北京以后,自成便进了皇宫。丞相牛金星所忙的是筹备登基大典,招徕门生,开科选举。将军刘宗敏所忙的是拶夹降官,搜括赃款,严刑杀人。纷纷然,昏昏然,大家都以为天下已经太平了。近在肘腋的关外大敌,他们似乎全不在意。山海关仅仅派了几千兵去镇守,而几十万的士兵却屯扎在京城里面享乐”。 郭沫若说得比较含蓄,“几十万士兵在京城享乐”意味着什么?对北京城来说,这是一次灾难性的经历。 追求享乐,从李自成以下的将领们开始。一入繁华的北京,李自成入居皇宫,各将帅则“分居百官第”:刘宗敏占都督田弘遇府第,李过占都督袁?府第,谷可成占万驸马府,田见秀踞曹驸马府,李岩占嘉定伯府等。为犒赏部下,李自成把宫女集中起来,分赐给诸将,每将各三十人,而牛金星、宋献策等文臣各得数人。 级别较低的将领则“多踞富民巨室”,顺带“占其妻子”,“子女玉帛尽供其用”。 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往昔严明的军纪,如“不得藏白金”,“犯淫劫者立时枭磔,或割掌,或割势”等,全然被忘却。 李自成在向北京进军途中,宣布“三年免征”,军队的财政开支,靠向明室宗亲、勋戚、官僚“追赃助饷”来维持。进京后,从宫中缴获崇祯所藏大量金银,据说足够军队两年的开支。此时当务之急,应该是稳定大局,但李自成没有改变策略,继续向各级官员“追赃助饷”。 入城的第二天,农民军“遍街提士大夫”,以大册登记姓名,每一百人为一组,由八名骑兵武装押送到各营拘禁,不管摊派数目多少,敢说一句“不办”的话,立即用夹棍严刑拷追。至四月一日,追赃刑拷扩大化,“各处搜求渐宏,贩鬻之家稍有资产,则逮而夹之,老稚冤号,彻于衢路”。所用“夹棍”皆有棱,且用铁钉相连,用此棍夹人,“无不骨碎立死”。很多将士借机掳掠,中饱私囊。 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身为“御营提督”,也被大将刘宗敏“拷追”赃银,而得知陈圆圆“美艳不可方物”后,更“拷追”美女。由此引发吴三桂“冲冠一怒”,致使战略形势急转直下。 在危机来临之前的狂欢和沉醉中,也有头脑清醒的人,如李岩等。当时的李岩,“每劝闯贼申禁将士,宽恤民力,以收人心”。但李自成对此并不介意。为此李岩不怕触怒众将,专门上疏进谏:一、请李自成不要急着住进皇宫,应修葺洒扫后,举行盛大仪式,由百官迎进。二、追赃应有区别,贪污者令刑官严追,清廉者让其自愿助饷。三、军兵不宜借住民房,应退出城外听候调遣,“今主上方登大宝,愿以尧舜之仁自爱其身,即以尧舜之德爱及天下”。四、招降吴三桂,分封明太子,“则一统之基可成,而干戈之乱可息矣”。 这四条意见,条条切中要害。但李自成只在李岩的建议书上批了三个字:“知道了。”最终也没实行。李自成为什么没采纳李岩建议,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有一点是没有疑问的:1644年的李自成,表现得实在不像是一个创业之君。 吴三桂在山海关举旗反叛时,李自成决定亲率大兵征讨,李岩和宋献策又站了出来,主张不可出兵相逼,而仍应招抚,“三桂来,于三桂不利;主上去,于主上不利”。但李自成再次拒绝了李岩的劝告。 山海关前,大顺军与吴三桂殊死决战,当吴三桂军力尽难支、败象呈现时,十万清兵突然现身,猛攻过来。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首席记者姚伟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