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近些年太极推手的赛事中,我们经常看到以力降力的“顶牛”现象和相互僵持较力的摔跤却又不如摔跤的场面。这种状况已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少说也有20多年。远的不说,2005年第三届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太极推手擂台赛如此,2006年邯郸举行的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太极推手比赛也是如此。为此,《河北日报》曾发表文章《太极推手变摔跤顶牛》,指出太极推手的这种不良状况应该引起武术界广大同仁的重视,特别是应该引起研习太极拳和太极推手的人们高度重视。那怎样才能使太极推手比赛变得更精彩呢?下面我们还是先看一看、想一想太极推手比赛中存在的问题;想一想、看一看太极推手比赛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模式。
一、“顶牛”与“摔笨跤”是太极推手的最大问题
众所周知,太极拳自创造以来,就是突出“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轻克重、以巧制拙、以小力胜大力、以四两拨千斤”的拳术,作为其独特较手形式的太极推手,本来更应该突出这个特点。然而在近些年国内举办的各种太极推手的赛事中,这种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的精彩场面很少见到,代之而来的却是双方拼尽全力,你把我推过来,我把你推过去,寸步不让的“顶牛”,或者是互相僵持搂掳的摔跤,却又不敢进绊,擒拿却又不知怎样下手,发放却又没有功力的“摔笨跤”场面,而且这样的场面占据了太极推手比赛相当大的时间。这种平淡乏味的较手不但失去了武术的技击意义,也降低了它的趣味性和观赏性,而且还给人以错觉,使人们误认为太极推手就是这个样子。“顶牛”和“摔笨跤”的式样是太极推手的基本技法和传统形式吗?不是!绝对不是!
我们的先贤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讲:“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说明了“以力降力”不是太极拳的技法,不是太极推手的形式。他还讲:“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进一步说明了太极拳较手技法的神奇与奥妙。
太极拳以巧取胜,丝毫不硬顶硬抗的神奇技法是享誉武林,名扬古今的。这一点我们不仅可以从当年杨露禅交遍国内名流高手,号称“杨无敌”得知,还可以从身材矮小的李亦畲常将身强力大的人引进落空、乘势发放得到证明。另外,一代宗师孙禄堂,号称“赛猿猴”,可想而知其体力不是很大。他没有举百钧的力,却专打那些能举百钧的洋鬼子。他融形意、八卦、太极(武式)三拳为一炉创造的孙式太极拳及其推手更是轻巧灵敏,其较手技法肯定不会趋同那种“顶牛”与“摔笨跤”的较力模式。
太极拳的奥妙就在于虚实变化,太极推手的奥妙就在于虚实莫测。太极拳及太极推手自创造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太极拳家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使得太极拳的技法达到了“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至臻至善境界,使得太极拳美名远扬,太极推手魅力无限。如果杨露禅、李亦畲、孙禄堂等太极拳家以凭借蛮力取胜于人,太极拳早就不是“四两拨千斤”的拳术了,也不可能形成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独特的太极拳武术文化而源远流长了。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吾,牵动四两拨千斤。”这是多么精彩绝妙的太极拳《打手歌》!这里面岂有半点“顶牛”与“摔笨跤”的迹象!这不是虚妄的传说,而是对太极推手技法和模式的精辟总结。
综上所述:“顶牛”与“摔笨跤”的模式违背了太极拳较手的理论,也不符合自古以来太极推手沾连粘随、不丢不顶、四两拨千斤的传统与实际,这种模式的较手不是太极推手的基本技法和传统形式,它必然不被广大的习武爱好者所认可。
二、为什么太极拳练得不太好甚至不会练太极拳的人积极参加太极推手比赛,而太极拳练得好的人却不参加或很少参加太极推手比赛?
太极推手是太极拳更深层次的内容,太极拳活动的蓬勃开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太极推手运动中,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在许多太极推手的赛场上,人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太极拳练得不太好或者不会练太极拳的人都积极参加太极推手比赛,而在太极拳大赛上获得冠军或优异成绩的人却不参加或很少参加太极推手比赛。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大家知道太极推手是检验习武者特别是习练太极拳者知劲、懂劲与技术运用的一种方法。在太极推手比赛中,本来优秀的太极拳习练者要比没有练过太极拳的人与太极拳练得不好但力气大的人有一定的优势。然而由于“顶牛”和“摔笨跤”的取而代之,使太极推手变成了一种以蛮力为主的较量。所以,许多身强力大者尽管练习太极拳的时间很短,还练不好或者还不会练太极拳,但他们看到在这种以较力为主要内容的比赛中会占有很大的优势,甚至还有人错误地认为太极拳没什么实用的技法,太极推手也没有什么奥妙,太极拳练得好与不好,或者会与不会与太极推手没有太大的关系,只要把二十四式比划下来,能通过所谓太极拳的“考核”,就能“一力降十会”,所以他们参加太极推手比赛的积极性很高。而那些“太极拳练得好的人”,其中有许多练拳时间并没有几年,且平日练拳只追求拳架表面的造型,而不研习每招每式更深刻内涵的太极拳习练者,这些人把练拳与实用脱节,甚至不赞成太极拳本来就有的技击意义,把太极拳的“武之神韵”演变为“舞之美姿”。他们华而不实的表演虽然能够蒙蔽一些裁判的眼睛,被裁判“捧”到了冠军的位置,但是经受不住太极拳功夫的“试金石”——太极推手的考验。对于这种“花架”拳术,著名的太极拳家杨澄甫早有评说:“虽能依样画葫芦,而实际未得此中三昧。”这些人凭力气没有别人大,凭太极拳的真功夫又没有学到手,拿什么去与人家较技呢?所以他们不参加太极推手的赛事是不足为怪的。
另外,也有一些太极拳练得很好,推手也很不错的人,由于《规则》限制了正常技术的发挥,不愿意参加这样的比赛。
太极拳练得好的人不参加太极推手的比赛,而太极拳练得不太好或者不会练太极拳的人却积极参加太极推手的比赛,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出当前存在的华而不实的练拳现象,以及我们的太极推手比赛还处在“拳不攻力”的较低水平,距古人的水平差之甚远。另一方面这种“对伸拉长”的反差,必然会使太极推手陷入非良性的发展,使其失去阴阳转换、动静浑然、开合相寓、虚实渗透、刚柔互运的太极味道,使其脱离掤、捋、挤、按、采、、肘、靠、进、退、顾、盼、定的传统技法和模式,朝着“顶牛”与“摔笨跤”的歧路越走越远。这种情况应该引起有志于弘扬中华武术的各界仁人志士的高度重视。
三、怎样使太极推手的比赛更精彩?
其实这种低水平的太极推手比赛的状况早已引起武术界同仁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他们提出了许多建议,许多的改进办法,做了许多工作,但是收效甚微。例如,为了使太极推手比赛更加精彩,减少每局非对抗的时间,把搭手后左右各推两圈的四正手改为左右各推一圈,甚至改为搭手后不划圈,只听主裁判发出“开始”的口令。再有,在第三届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太极推手擂台赛上允许了“脱手掌击”,为了增加一些摔法(擂台赛的前半程)还尝试将推手比赛的服装改为中国式摔跤的跤衣……,这些改进不但没起到应有的效果,反而引起许多质疑,使有关部门不知如何是好。所以找准太极推手传统的、精彩的形式,并以此制定出相应的比赛规则已成为搞好太极推手比赛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那么传统精彩的太极推手是怎样的形式呢?
太极推手自产生以来就是以沾连粘随为特点的综合打、摔、拿于一体的多技能的,文明高雅的武术技击形式。虽然各派太极拳的衍生和发展使其推手的风格与特点各有所长,有的讲究发放,有的讲究柔化,有的讲究摔跌、擒拿……,但是自古至今各派太极拳推手都遵照拳理,以“顶”“抗”为病,并且讲究顺其自然,舍己从人,引进落空,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以四两拨千斤。从来没有任何一种太极拳推手讲究以“顶牛”取胜为其风格特点。所以太极推手应该是较手者智慧、技术、体能、胆量等综合素质的反映,而不是单纯蛮力的较量。太极推手将中国武术技击中的打法、摔法、拿法各取所长,而且用沾连粘随的方法和特点将其融为一体,既减少了打法中突施冷手,乱踢乱打的伤害性,又给乘势而摔和巧取擒拿的发挥打开了广阔的空间。沾连粘随的方法还对抓住不放、搂住不放、相互搂抱的贪摔,以及死握对方、生掰硬撅的贪拿加以限制,既避免了将太极推手变为单一摔跤和擒拿的形式,又使技击中最主要的打法得到充分的发挥(点到而已或者发放),使这种推手成为打中有摔,打中有拿,摔中有打,摔中有拿,拿中有打,拿中有摔,打摔拿互相交叉,互相转换,互相制约的多技能的武术技击的形式。在这样形式的太极推手比赛中,那些不习练太极拳,不知劲,不懂劲,仅凭蛮力,仅凭单一摔跤就来参加比赛的人将无优势而言,那种长期困扰太极推手向前发展,使太极推手失去武术技击意义,失去观赏性、趣味性的“顶牛”与“摔笨跤”的模式将被自然淘汰。
另外,透过太极拳练得好的人不参加或很少参加太极推手比赛的情况,我们不仅可以看出现在许多人把练拳与体用脱离,太极拳的技击意义正在被我们有意的或者无意的淡化。而且还可以看出,近些年太极拳和太极推手的比赛相互脱节,互不相关,以及现行的太极推手比赛规则确实存在不符合太极推手实际情况的条款,影响了这项活动的开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反思一下:太极拳和太极推手是什么关系?衡量一个人太极拳练得好与不好的标准是什么?是否仅凭赛场上的一练就能确定?如果太极拳练得好的人而在实际较手中虚实不分,刚柔不辨,动静不察,开合不明,不知劲、不懂劲,这能说他太极拳练得好吗?所以建议我们今后的太极拳赛事应该把练太极拳的比赛与太极推手的比赛结合在一起搞,不要再延续那种把练拳与实用脱节的比赛方法,以使太极拳与太极推手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至于太极推手规则的修改,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太极推手是以沾连粘随为特点的综合打、摔、拿于一体的多技能的武术技击的形式考虑,将约束掤、捋、挤、按、采、、肘、靠、进、退、顾、盼、定正常发挥和促成“顶牛”与“摔笨跤”的条款废止,扩大攻击部位,并且制定出切合太极推手实际情况的章法,使其既保持中国武术传统的多技能技击的丰富内涵,又大大提升较手技击的文明高雅程度,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太极推手一定会沿着古人留给我们的“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轻克重、以巧制拙、以小力胜大力、以四两拨千斤”的传统,向前发展,并且焕发出无穷的魅力,变为既精彩又文明,既安全又激烈的比赛,给习武者和广大的观众充分的享受,使人们越看越爱看,越看越想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