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杨式太极拳拳架概述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从杨禄禅到杨澄甫,经过三代研习,最后由杨澄甫先师定型。目前流传的杨式拳架,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杨澄甫先师的定型拳架,二是早年流传下来的各种老架,三是从早期拳架或杨澄甫定型拳架演变而成的拳架。杨澄甫先师的定型拳架,是传统太极拳的代表拳架。第二、三类拳架,可以统称为杨式太极拳架的“分支”,它体现了杨式太极拳的广泛性和丰富性。 杨式太极拳,历来传说并尊崇武当张三丰为太极拳祖师,属于武当派。由张三丰数传至王宗岳,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陈长兴,陈长兴传杨禄禅。杨澄甫先师在《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中说:“陈长兴师,乃蒋发先生唯一之弟子”。由此可见,杨禄禅向陈长兴所学的太极拳,并非所谓“陈式老架”,而是陈长兴向蒋发所学的太极拳。杨式太极拳的拳架名称、拳架结构和演练风格,都与陈式太极拳有显著差别,所以不存在杨禄禅“改革简化”陈式老架的问题。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从姿势的高低或动作幅度分,有高架、中架、低架、大架、小架等;在演练速度上,有慢架、快架之别;从动作的实用来分,有功架(或称“练架”)、用架(或称“技击架”)之说。为了提高功力,有些分之还传有各种站桩法,如无极桩、川字桩、马步桩等。为了推手散手的应用,在练习慢架的同时,还进行各种单式的发劲练习,有些分支传有一种专门练习发力的套路,称为“杨式炮捶”(与陈式炮捶没有渊源关系)。各种用架、快架,则把发劲练习贯穿于拳架之中。 此外,有所谓“太极长拳”,其含义有三:一是从连绵不断、滔滔不绝的角度讲,太极拳亦称“长拳”。杨澄甫先师经常用“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来比喻“长拳”之说;二是杨澄甫先师所传的一种尚未定型的用架,通称为“太极长拳”;三是唐代许宣平所传“三世七”太极拳(37式),亦称“太极长拳”,杨式太极拳某些分支有传。 实际上,任何一种传统拳架,都可根据各人身体素质采用高、中、低的姿势演练,都是体用结合,具有技击、健身、边沿的三重功能。杨式太极拳的各个分支,只有练功程序之别,大同小异,并无优劣之分。 在杨式太极拳的某些分支中,还吸收、流传一些古代拳架,如“先天拳”、“后天法”等。有些传人在传统套路的基础上,为了各种需要,又自创各种简化套路或竞赛套路,甚至冠以己名,如“郑子太极拳”、“英杰快拳”等,但他们并不自外于杨式,这是杨式太极拳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以杨澄甫定型为代表的杨式太极拳,其特点是: 柔和缓慢,圆活连贯, 舒展大方,松静自然; 身法中正,结构严谨, 虚实分明,速度均匀; 轻灵不浮,沉稳不僵, 绵里藏针,柔中寓刚; 内外相合,上下相随, 体用兼备,老幼咸宜。
第二节 杨澄甫先师的定型拳架 杨澄甫先师的定型拳架,是杨式三代研究习的结晶,也是目前流传最广的杨式太极拳架。国家体委创编的24式太极拳、88式太极拳、48式太极拳,都是以杨澄甫先师的定型拳架为基础简化、整理或创编的。杨澄甫先师的后人、弟子,都以先师的定型拳架为首要传授内容。 杨澄甫先师的定型拳架,应该以先师所著《太极拳使用法》(1931年)和《太极拳体用全书》(1934年)的记载为准。至于有多少式?由于原谱没有顺序号,后人在拳式组合方面有所不同。 《太极拳使用法》前面有动作名称表,题为《太极拳十三式》,表后写“以上太极拳名称三十七,全套七十八个姿势完”。但从动作图解可见,名称表在“左右打虎式”之前漏掉“进步扳拦捶”和“右蹬脚”两个名称,实际为八十式,与陈微明按杨澄甫口授所著《太极拳术》的动作名称相同。 《太极拳体用全书》无动作名称表,只按顺序进行动作图解。其动作名称顺序与《太极拳使用法》基本一致,但在第二个“手挥琵琶式”后多了一个“左搂膝拗步”,实际为八十一式。 下面以《太极拳使用法》的动作名称表为基础,参考《太极拳体用全书》,列出杨式太极拳定型架的动作名称,并略加说明(校勘说明从略)。为了讨论方便,笔者加了顺序号,见表一。杨式太极拳----表一.doc
说明: 1、《太极拳使用法》(下称《用法》)前面有“动作名称表”,内文的动作说明及照片上都有动作名称,但此三者不尽一致。《太极拳体用全书》(下称《全书》)没有名称表,只有动作说明,照片也不写名称。本文通过比较而取其一。如“扇通背”,《用法》的名称表为“山通臂”,而动作及图片说明另有“山通背”、“扇通背”、“扇通臂”三种写法。《全书》为“扇通背”,本文取“扇通背”。 2、凡是左右对称的两式或三式相连,《用法》均作一式,如“左右搂膝拗步”、“左右倒撵猴”、“左右打虎式”等,在名称中,有的注明“左右”二字,有的未注。本文绕一注明“左右”二字。单独的左式或右式,如“左搂膝拗步”、“右蹬脚”,都注明左右。 3、第10式“左搂膝拗步”,《用法》无该式,《全书》多了这一个动作,可能是晚年增加的。 4、原谱中的“单鞭下势”,目前多被分为“单鞭”和“下势”两式。联系到“高探马穿掌,”因“穿掌”与“高探马”的用法有衔接,故为一式,而“下势”与“单鞭”的用法 也有衔接,故而原谱作为一式。 5、上述八十一式,与九九之积相合,亦有妙处,是偶合还是有意,尚难断定。 其他几种动作组合的说明: 杨澄甫主要传人所传定型架,在动作组合上,与上述名称表的区别如下: 杨振铭、赵斌、傅钟文所传为85式,把第1式分为“预备式”和“起势”;第54、73两个“单鞭下势”均分为“单鞭”和“下势”。赵斌、傅钟文把“左右打虎式”分为“左打虎”和“右打虎”;杨振铭在最后一个“十字手”前加了“左顾右盼”一式。这样都出四式。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把85式分为三段,到每个“十字手”算一段。 杨振基所传为91式,将第一个“左右搂膝拗步”分为三式,第二个“左右搂膝拗步”分为二式;将“左右分脚”、“左右打虎式”、“左右金鸡独立”均分为二式,“左右野马分鬃”分为三式,两个“单鞭下势”都分为二式,共多出10式。 杨振铎所传为103式,除与杨振基所分相同外,把三个“左右云手”和两个“左右倒撵猴”各分为三式,第1式分为“预备式”和“起势”,“合太极”分为“收势”和“还原”,比杨振基又多了12式。 由于傅钟文所著《杨式太极拳》是国家体委组织出版的,流传较广,所以人们习惯把杨式传统套路称为“85式”。85式的动作名称顺序及其分段见表二。表二——杨式太极拳85式动作名称顺序.doc
第三节 杨澄甫先师所传“杨式太极长拳” 杨澄甫先师所传“太极长拳”,是在定型架之前流传的太极拳用架,传习者较少,且多自秘惜,是杨式太极拳宝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杨式太极长拳,其动作与杨式太极拳定型架基本一致,但是更接近于技击实践。其演练风格和特点,与太极拳的“功架”有一定差别,主要表现为“快慢相间,刚柔相济”。部分动作要带有发劲。这种发劲动作,不同于外家拳的发劲,仍然是“用意不用力”,即不用拙力,表现为沉、柔、快。其劲力之速,功深者可闻有风声。且在发劲之后不会断劲,一发即松,可随时接转折叠。 从杨澄甫先师的传授情况看,“杨式太极长拳”并未定型。目前流传的太极长拳,有杨澄甫传给杨振兴铭、陈微明、崔毅士、陈月坡的几种。杨振铭所传,有杨振铭弟子马伟焕提供的抄件及谢秉中著《中国太极拳的学与术》两套资料,前者65式,后者70式;陈微明所传,见陈微明著《太极剑》(附“太极长拳”),共59式;崔毅士所传,见孙南馨著《杨式太极长拳》,共123式;陈月坡所传,见张楚全著《杨式秘传一二九式太极长拳》,共129式。其中,杨振铭、陈微明所传大同小异,崔毅士、陈月坡所传大同小异。陈微明又在杨澄甫所传长拳的基础上,自己创编了“增加太极长拳”108式。 下面介绍杨振铭、陈微明、崔毅士、陈月坡所传“太极长拳”的名称顺序。为对比期间,将前二者(表三)表三 杨澄甫传给杨振铎、陈微明的“太极长拳”动作名称.doc和后二者(表四)表四——杨澄甫传给崔毅士、陈月坡的“太极长拳”动作名称.docblank>并列介绍。杨振铭所传又分为(1)(马伟焕抄件)和(2)(谢秉中本)两种。
第四节 杨班侯太极拳架系列 杨班侯先师,曾以绝顶武功与赫赫战绩威震武林,素有“杨禄禅创天下,杨班侯打天下”之说。由于杨班侯性情刚烈,对弟子出手不留情,从学者甚少,所传拳架也流传不广。随着太极拳运动的深入,“班侯拳”的面貌,已逐渐被揭示。目前流传的主要有以下三支: 1、杨班侯传给李万成的拳架: 李万成(1872-1947),永年广府人。其母是班侯家佣人,他一生未婚,一直住在杨家,是杨班侯最小的弟子。传人有林金生、郭振清、郝同文、贾治祥、韩会明、白忠信等人,贾治祥传贾安树(子)、苏学文等。其拳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列,包括大架、中架、小架、快架、提腿架、杨式炮捶、镣挎掌等。先学中架,再学快架、大架,最后学小架。提腿架、杨式炮捶、镣挎掌,都是增长功力的架子。 中架,类似杨澄甫所定型架。其姿势高低及动作幅度均适中,体用兼备,老幼咸宜。 快架,是在中架具有相当基础之时,为增长功力和实用而深入练习的拳架。动作名称与中架相似,其特点是速度快,姿势低,步子比中架大,长功较快,实用性强,亦属低架、用架。 全套要在3分钟内一气呵成,很多完成定式的动作要带发劲。据说杨班侯练快架的“四隅捶”时,四捶听起来是一个声音,使人目不暇顾。 大架,是在快架基础上提高功力的拳架。其特点与快架接近,但比快架更低,步子和动作幅度更大。速度比快架略慢,要求5分钟打完。弓步坐腿,臀部均低于膝,因此可从桌子或凳子底下往返穿越。 小架,亦属高架,是继大架之后更高层次的拳架。其特点是姿势高,速度慢,动作幅度小,30分钟练完。两手常似抱球运转,不带发劲,主要是练气,即由招功,劲功,进入气功阶段。或者由炼精化气,炼气化神,进入炼神还虚阶段,以便达到无形无象,全身透空,肃静自然之境。小架的动作名称,仍与其它传统架子类似,但有许多“开合”动作,这是在其它杨式拳架中所未见到的。 杨班侯所传“杨式炮捶”,目前流传的有三种。一种叫做“四路炮捶”;一种叫做“十三路炮捶”;另一种就叫“炮捶”。“炮捶”都是带有发劲的练习套路,锻炼刚劲,增长爆发力。然而必须在松柔的基础上体现刚中有柔,以意气为主帅。 2、杨班侯传给教练堂的拳架 教练堂,或称“教练灯”,是杨班侯的姨表弟,永年曲陌乡教卷村人。先跟姨夫杨禄禅学拳,后在北京跟杨班侯学拳教拳六年。弟子有张新庆、李双彬等,李双彬传李竹林等人。所传拳架被称为“杨班侯老架太极拳”,也叫“太极十三势”,主要流传于河北永年曲陌乡曲陌村一带。 教练堂所传班侯架,虽属慢架,无论从增长功力和技击应用方面都有显著特点。动作名称与杨澄甫定型架有一定差别,练法也有特点。一般拳架是面南起势,向东西方向左右移动。此架虽是面南起势,但起势后将正面朝东,向南北方向左右移动,最后仍面南收势。 3、杨班侯传给牛连元的拳架 牛连元,本是来往于京津的富商,后在北京与杨班侯结为金兰,并得到班侯真传,尤其是班侯所传“太极拳九诀”,被誉与字字珠玑,句句锦绣,为其它杨式分支所无传者。牛连元传吴孟侠、吴兆峰,吴孟侠传喻承镛等人。1958年3月,吴孟侠、吴兆峰编著《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一书(人民体育出版社),首次公布了太极拳九诀,在太极拳界颇有影响。 牛连元所传八十一式拳架,动作名称与杨澄甫定型架基本一致。与表一名称表比较,只是少了第10式“左搂膝拗步”和第64式“进步搬拦捶”两个动作,在两个“抱虎归山”后面各加一个“斜步揽雀尾”。但在练法上有一定差别。 杨班侯所传拳架中几种有特色的拳架的动作名称,见表五、六、七。杨班侯小架太极拳动作名称(李万成传) 表五.doc 表六 杨班侯所传杨式炮捶动作名称(李万成传).doc
表七 杨班侯老架太极拳(太极十三势)动作名称(教练堂传).doc
第五节 杨少侯先师所传拳架 杨少侯的拳艺,得其祖、父、伯三人亲传,是杨式第三代之最。因其性格亦似班侯,从学者不多。所传拳架及练法,颇具特点,已经面世者,主要有: 1、杨少侯传给吴图南的太极拳用架(亦称“快架”、“小架”) 该架在吴图南讲述、马有清编著的《太极拳之研究》、于志钧著《杨式太极拳小架及其技击应用》、李琏著《杨少侯太极拳用架真诠》中均有介绍。其动作有73式,与杨澄甫定型架基本一致。起特点是短小实用,速度疾快,发劲冷脆,化劲圆活,练习一套一般用两分办钟,要求做到轻灵、沉实、紧凑、快速、坚韧、顺随,由“招功”而“劲功”,继而进入“气功”。 2、杨少侯传给张虎臣的太极拳用架(小快式) 张虎臣,先后从学于杨澄甫、杨少侯,得传杨式太极拳小快式,极具特色。晚年在北京授拳,弟子有王秀田、李顺波、梁礼、蒋林等。永年苏学文,多次去北京向张虎臣的弟子学习,亦得真谛。 张虎臣所传小快式,一是套路长,共255式,见表八。二是动作极为使用,变化神速,防不胜防。教拳的方式是边教边打,要在学拳的同时,即练习散手应用,推手也是推打结合。一般人难以承受,往往一接触就被“打跑”不学了。应该说,这是早期真正的传统训练方法,但只能适用于少数以技击为目的并有相当吃苦精神的学员。 3、杨少侯的其他传人 杨少侯的再传弟子张卓星,曾在贵州传拳,著有《太极拳锻炼要领》,所传拳架为85式,与杨澄清甫定型架基本一致,只是分为六路。其练法与定型架略有差别。 杨澄甫先师的弟子田兆鳞,亦得杨健侯、杨少侯之传,所传拳架及推手散手,具有少侯之风。表八 杨少侯所传255式太极拳架(“小快式”).doc
第六节 杨禄禅所传杨式府内太极拳
杨式府内太极拳,是杨禄禅在清室瑞王府授拳时留下的一个分支。据府内太极拳传人讲,杨禄禅在瑞王府授拳时,王兰亭和富周同时从学。富周传其子富英,富英传萧功卓,萧功卓在保定长期授拳,传人有翟英波、马原年等人。保定市太极拳学会会长王喜禄、李正等,均为翟英波先生的弟子。近年来,李正在珠海、香港等地将府内太极拳进行了更为广泛地传播。 陈微明在《太极剑》(1928年出版)一书中讲到,杨澄甫让他拜访过杨班侯的一个弟子“富二爷”。李正先生认为,这个“富二爷”,可能就是富周之子富英。 杨式府内太极拳,内容十分丰富,有十套拳架及功法,包括“智捶”,“老架”、“大架”、“小架”太极拳,“太极长拳,“小九天”,“后天法”,“三十散手”,“十三总势”,“太极点穴法”,由浅入深,自成体系。此外还有太极球及太极刀、剑等器械练习。 “智捶”是入门架子;“大架”求开展,是太极拳的筑基之法;“老架”在开展只能感求紧凑,身胳便于技击,手法结合实用;“小架”则近乎快打,行如游龙,动若猿猴,出手含招,意动神随;“太极长拳”是以单式修炼为主,并可随意组合的练法;“小九天”是结合吐纳炼内功的套路;“后天法”,工于外形,肘法、膝法较多,较为刚猛;“三十散手”是专练技击的手法组合;“十三总势”,亦称“十三内丹功法”,它不是通常所说的?、捋、挤、按、?、?、肘、靠、进、退、盼、定,而是用十三种动物姿态练习太极内功;“太极点穴法”是最后功夫,含24种手法,72个变化,乃太极拳“节、拿、抓、闭”之密传绝招。 以上功法中,“大架”、“老架”、“小架”,都和杨式太极拳的传统结构相同,而“太极长拳”、“小九天”、“后天法”,则是上世纪初传说的南北朝,唐代所传功法,它究竟是杨禄禅所传,还是府内太极拳的传人后来吸收的,已无法考证,然其作为一种内容丰富的杨式太极拳分支,是值得重视的。 府内太极拳的十套拳架及功法的动作名称见表九。表九 杨式府内太极拳拳谱.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