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兵器吧 天魂地鬼
抛开各类上古神话中的神剑宝刀之外,现实世界的古代刀剑,最为著名的大抵是所谓的三大名刀,即所谓日本刀、大马士革刀、马来克力士剑三样。当然了,这所谓的三大名刀,实际上只是中国人自己编出来的传说而已,但随着其传播到中国的各个角落,相信的人也就愈发多了。这时候,一个新的问题出现在了人们的心头——怎么世界三大名刀没有中国人的份呢?
应运而生的日本刀祖先
到了新世纪,通过各路龙泉刀剑厂商和某些爱国收藏者一同努力,终于发明……不,发现了日本刀的祖宗原来是中国的一种刀!这个祖先关系是如何构建起来的呢?首先是在日本的文物中,出现了几样名字带有“唐”字的古董。比如正仓院那把金银钿装唐大刀,这把大刀具体来历究竟是日本自造的仿唐风大刀,还是中国进口的大刀,至今尚未有结论,毕竟从唐以来到现在中日交流极为频繁,但无论如何有唐的性质是毋庸置疑了。
正仓院博物馆官网的唐大刀图样与注释
另一方面,在唐代的墓葬壁画中,也看到了类似的刀剑形象。唐代懿德太子墓壁画仪卫图中,几位仪卫的腰间挂着一种刀剑,从复原画面来看,这种刀似乎无镡(刀柄和刀刃之间护手的部分),或有个很小的镡,通体修长挺直。整体上,和正仓院的那把唐大刀风格也非常接近。
从中国刀剑历史来说,至少汉代起,中国的刀一直都是环首刀形制,也就是在刀柄上有一个圆环,这一圆环可用于配重、防止脱手、缠裹织物等等作用。而不管是日本正仓院的唐大刀还是懿德太子墓的壁画上的刀,刀柄上都没有那个圆环,这么明显的特色,很自然让人想起某些传承关系。
唐懿德太子墓壁画仪卫图局部
再想想之后的日本刀的样子,一样没有环首啊,要知道青铜时代的日本刀可也是有环首的,这突然变成没环首的样式了……可不就是学中国的嘛!你看都没环首,都是窄刀条,所处时代还都在日本那些武士刀啊太刀啊之前,没得说,可不就是东传的唐刀变成了日本刀嘛!
既然样子是学中国的,那造刀技术没得说也肯定是学中国的了。于是现代的中国刀商们心安理得的将日本刀锻造的覆土淬火等等技术从“徒弟”那取了回来,堂而皇之的用在了现代的唐刀上,这样唐刀工艺上就不比日本刀差了。而进一步,又出现了新的说法,日本刀之所以后来变弯,是因为技术达不到唐人老祖宗的水平,淬火控制不好所以日本刀就变成弯的了,而弯刀虽然割肉厉害,却不能破甲,而直刀唐刀那是和突厥什么的游牧铁骑作战的战场上的刀,那挺直的刀条和特殊的刀头造型都赋予了唐刀强大的破甲能力,相比之下,大抵日本刀只能算是黑社会混混的玩物。
现代“复原”出的唐刀形象
后来,随着刀商们广告越做越多,还有以某复姓人士为首的古兵文玩界造势,中央电视台的《探索·发现》节目中出现了这样一段,大讲唐刀之威武,节目称唐代军队高达30%装备这种直刀,而这种刀用来自中亚的优质钢材制造,经过30次反复折叠锻打,还用上了昂贵的包钢工艺,锋利无比,一般盔甲都根本无法抵挡……
其实说到这里的时候,有心的人就已经发现某些不对劲了——假若百万大唐军有30%都装备这种刀,那又怎么会采用极其昂贵的进口钢材,而不选用国内自产的优质钢材呢?
破绽不止这一处,我们慢慢来看。
唐刀神话并无考古支持
如果说懿德太子墓的仪卫图证明了无环首刀的存在,那么更多壁画、雕塑还有稀少的出土实物都反过来证明着另外一件事——环首刀才是唐代佩刀的绝对多数,这种无环首的直刀反而是凤毛麟角。我们可以从李寿墓壁画、章怀太子墓壁画、长乐公主墓壁画、韦贵妃墓壁画、乾陵翁仲像、顺陵翁仲像等等唐代遗产上看到,其中仪卫、武士以及翁仲们拿着的都是环首刀。
左起分别为章怀太子墓壁画、长乐公主墓壁画、韦贵妃墓壁画、顺陵翁仲像
和这些画像以及雕塑情况类似的是,在至今考古出土的唐刀实物中,都能发现刀柄上依然装着圆环。而和传说中的这种无环首唐刀类似的,反而只有某私人收藏家手里的一把来历不明十分可疑的唐刀……作为佐证的另一点在于,如果唐刀有如此优秀的性能,在紧接着唐的宋朝,没有理由这种刀会突然销声匿迹。然而在宋代官方修订的军事百科《武经总要》中,我们没有看到这种无环首直刀的痕迹,有的依然是演变后的环首刀。
在央视的片子中,唐刀消失的理由是制造成本太过昂贵,然而既然唐朝都能造的起,那么经济方面更加繁荣的宋朝就绝无理由反而造不起了。但事实中,宋朝《武经总要》所收录的八款宋军用刀,唯一一款短兵手刀是有环首的宽刃弯刀,和人们想象的唐刀毫无相似之处。
宋朝手刀虽然环首已经变小但并未被取消,大刀环首直到抗战时依然在用
切刃破甲等传说难经推敲
在唐刀的神话中,切刃是一个重点概念,始作俑者将唐刀刀尖部分的款式称之为“切刃”,就好像刀条被斜着切了一刀,切出了个刀尖来。根据传说,切刃本是日本刀的刀尖形制之一,因为唐刀与之相同,于是人们将此名称直接拿了回来。然而问题是,切刃和钝角刀尖在日本刀相关知识中,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
“切刃造”一词本是日本造刀行当的名词,所指的是刀条截面的一种造型,也就是你把刀条掰断,在断面看见的形状,根本就不是刀尖的造型名称。而对于唐刀这样的刀尖部分,日本的真正称呼是“魳切先”,唐刀对这些概念的挪用完全错了茬。可想而知,在唐刀神话的构建中,因为编制者自身知识的不足,充斥着大量的低级谬误。
左1是想象的唐刀刀尖,右4是日本刀切刃造等名称对应的刀条截面造型
而抛开这种名称上的谬误,这个刀尖造型本身也并无特异之处。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能找到类似这样的刀尖,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生活在北欧的古代日耳曼人——维京人的刀。当然,从未有过维京刀如何善于破甲的传说。说到底,能不能破甲,看的只有压强的大小,只要超过了盔甲的强度极限,盔甲自然就会被击穿。要带来压强,你可以靠速度,可以靠重量,如果是像钉子一样的造型,也能集中压力到很小的地方产生巨大的压强,但拿来砍的刀,仅仅一个刀尖造型是平滑过度还是钝角折线的区别,想也知道并不可能有多大区别,即使在折角处有一点点优势,实战时也没法保障正好那个地方砍中敌人。
有趣的是,后来,制造出唐刀破甲论的当事人自己又发布了文章《关于“唐刀破甲论”——原作者狐狸勘误》,否定了这一说法。昵称狐狸的网友2010年在百度百科上对唐刀词条进行修改,首次提出了唐刀破甲论,而在新文中,他承认是“当年对刀剑知识尚不熟悉的狐狸,喝醉了之后写的一句话”。也就是说,唐刀破甲论调从一开始就没有任何可靠证据或物理计算,仅仅来自一句酒后的大话而已。
维京人的“切刃”刀复原图和遗留实物
中日锻冶技术南辕北辙是根本性差异
如果说,上面关于环首的讨论,关于传说中不靠谱的内容都只能动摇神话而无法推翻祖宗论,那么冶金技术的根本性差异就决定了日本刀制造技术绝然不是继承自中国。我们知道中国是最早大规模应用铸铁的文明,因而整个铁器生产技术都是基于铸铁而成的。在制造刀剑时,中国需要从铁矿石冶炼出铸铁,将铸铁炒炼成熟铁和低碳钢,熟铁和低碳钢锻打成刀条后,再渗碳提高硬度,从而形成刀剑外层高碳坚硬内层低碳柔韧的效果。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