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导读: 1、太极图的形体特点 2、万物因阴阳对立平衡而存在 3、阴阳是相互对立又互相转换的作用力
正文: 有“中国第一图”之称的两仪图,相必大家都非常熟悉。《周易 · 系辞上传》曰:易有太极,是分两仪。下图即是描绘阴阳分野的两仪图。它形态优美,内涵深奥,其辩证思想和易变之理,直观的说明了易学真谛。所以它在历史流传中,被人们广为认识和接受,在人们心目中,已成为易学的象征图形。它由太极图演变而来,但习惯上,人们称它为太极图。 首先来欣赏一下这幅太极图,虽然你可能见到它很多次?但如果你未曾注意和研究它,你很难将它准确的画出来。它的外形是正圆形的,内在结构分成两大部分,黑色和白色,像两条鱼一样以反 “S” 形接合在一起,白鱼有黑眼,黑鱼有白眼,并且,两个鱼的眼睛和尾巴及反 “S” 曲线的中心是在一条直线上的。在易学中,以白色为阳,黑色为阴,所以这两条鱼也被称为阴阳鱼。 “ 太极 ” 一词的字面涵义是事物到达极点的意思,我们在此要理解为最大的质量,最大的空间,最长的时间,最大的道理,最终的思想,最基本的原则 ...... 那它到底是什么呢?在人类思维能涵盖的领域里,最大的东西就是宇宙了,这茫茫天宇,最基本的思想是什么?当前天体物理学家普遍认为,宇宙最初是由一个点“无中生有”诞生出来的,其产生是一个偶然事件(量子涨落),在漫长的时间之后,又会坍塌回一个点。相对于“无”的状态,万物称之谓“极”,最初的“无”和最终的“无”,可谓“太极”。相对于“有”的状态,就是一种平衡对立的状态,可谓“两仪”。举例说明:科学家发现物质和反物质相遇,会变成光而消失,物质和反物质是一种对立存在的状态;我们使用的电力能源,也分正负两极,如果两极机遇,也会化为能量而消耗掉;星体之间的引力和离心力是对立平衡关系...... 万物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平衡关系的存在。换句话说,如果平衡关系不存在了,事物也就不存在了。当然这个不存在的事物并不是绝对消失,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消失了的事物会转变成另一种事物。一个事物的平衡关系,就是此事物的生命状态。这句话可能比较抽象,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讲太阳的例子,太阳的生命取决于其核聚变反应质量与核裂变反应质量的平衡。这种平衡是由其质量大小决定的。如果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了,就是它寿终之时。太阳每秒辐射出 38 亿亿亿亿尔格能量,在几十亿年后会因能量减少无法再维持这种平衡会走向衰老及死亡,核裂变反应的绝对优势会使太阳爆炸而使体积增加到几百万倍,从而变成一颗红巨星,然后将 90% 以上的质量耗尽之后,剩余的质量最终变成另一种星体 --- 白矮星。再举一个人类的例子,人的生命从最终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平衡过程,即新陈代谢的平衡。每一个人在出生的同时,就承载着生长的信息和死亡的信息,少年时生长信息优势于死亡信息,所以人就会不断的成长。到青壮年时,这两种信息会被锁定在比较稳定的几十年中,老年时,死亡信息大于生长信息,人就会衰老和死亡。如果你了解中医理论,就更能明白,人体中的寒热、营卫、吐纳等平衡关系。 万物在维持这种平衡的过程中,并不是以静态的形式存在的,只要是有生命的事物,大到宇宙天体,小到蝼蚁草芥,都以动态的形式维持着平衡。而这种动态的形式,最基本的作用力通常是对立存在的,如星体间的引力与离心力;譬如太阳的核聚变反应及核裂变反应;生物的吸收与排泄;这就是两种相反的作用,即易书中写的 “ 太极分两仪 ” 。我们在此就可以接合太极图将这两种作用力称为 “ 阴 ” 与 “ 阳 ” 。 中国古代将阳性的动量定义为:向上的、轻盈的、温暖的、易动的;将阴性的动量定义为:向下的,沉重的,寒冷的,稳定的。但古代同时认为阴阳是相对存在的,产生阴阳的原因是动量的流向造成的。譬如说一张纸水平放置,我们来区分它自身的阴阳动量的话,对着天空的一面为阳,对着地面的一面为阴。但是,如果让我们来区分天花板与这张纸的阴阳的话,天花板为阳,这张纸为阴。所以说,阴阳动量是相对存在的,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阳也就没有阴。阴与阳是一种信息动量,是在物质对立中存在的。 阴与阳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它们会以一种相互转化的方式存在,譬如太阳的核聚变反应,将氢物质聚合成氦物质,但核裂变反应又使氦物质分裂成氢物质;生物所排泄的物质是吸收作用所产生的物质,而其吸收的物质又通常是其它生物所排泄的物质,如此阴阳互换,生生不息,才有事物的生命过程。我们从太极图中可以看出,阴阳二鱼首尾相顾,正是阴阳互相转换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