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祥全
(天津体育学院武术系天津300381)
“作为一代英杰的李小龙,他区别于一般武术拳师和武打明星的最根本地方,是他有着内涵十分丰富而又深刻的武学观念,提出了自己的一整套武术哲学,是一位具有哲学气质的武术家,是善于思辨和融会贯通的武学学者。正因为如此,武学思想才是他的精魂所在,是显露他灵性和天才的光点。……所以,在李小龙研究的一系列课题中,‘武学思想’是最重要的,然而,以目前状况看,却又是最薄弱的方面。”〔1〕李小龙是武术哲人、功夫明星,其所创立的截拳道融中外思想、拳术于一体,是中西武技融合的典范,其思想值得研究,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纵观李小龙武学思想的发展历程,本文将之划分为传统武术时期、改良国术阶段、寻求自我的自我拳道阶段和截拳道时期四个阶段。
1传统武术时期
1940年11月27日,李小龙出生在美国加州旧金山唐人街的一家医院内,排行老四,英文名字Bruce Lee,中文名李振藩,乳名小凤(粤语读作细凤),小龙是他的艺名。其祖籍广东省顺德市均安镇上村,祖父李震彪是顺德一带有名气的武师,曾在佛山镖局当镖师,父亲李海泉,粤剧“四大名伶”之一。母亲何爱瑜,具有典型的混血儿特征,生活习惯中西混合,是一个比较欧化的女性。
1941年2月,李海泉带领孩子和戏班回到香港,从此,李小龙就生活在香港,直到1959年去美国,这一段时间是他虔诚地学习传统武术的阶段。
“每当他老老实实坐着的时候,人们就会认为他一定是病了”(李忠琛),李小龙天生近视、顽皮、好动,与他的女性名字判若两人。为“学习如何保护自己”〔2〕P15,李小龙开始学习武术,父亲是他的第一位武术老师,李海泉有意地让他练习太极拳以陶冶情操、锻炼身体,但这种拳并不适合李小龙。
13岁的时候,李小龙不小心踩了一个粗壮胖墩的脚,两人打了起来,但李小龙学的太极拳丝毫没有用处。为此,1954年,李小龙经好友张卓庆(叶问弟子)介绍到九龙咏春拳拳馆正式拜叶问为师系统学习咏春拳,入门授业者是师兄黄淳梁,待打下基础后,叶问开始教授他。
“一般的老师,均对我起不了任何的启蒙作用,因为他们本身都处在形式的束缚当中不能自拔,他们的观念与技术都是僵化的,他们又怎能教出开明的弟子?倘若他们的弟子并未获得成功,他们也会说是弟子们修习不够或其自身的努力程度不够,而不去发掘属于自身的问题或那些属于教学方法上的问题,这样就使中国武术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直至碰上了叶问师傅,我才知道了什么叫‘老师’,因为他首先是一位精明的学者,他很了解我的个性,知道我真正需要什么。他甚至在我踢打得浑身没劲时才让我学习一些新的动作,以磨练我的耐性。由于这时我已没有了体力,故练习起来便不会心焦意躁。他的这种教学方法对于一些武师来讲可能会感到难以理解,但我却练得很开心,并且绝对不迟到,相反还会早到。我已完全沉醉在这个独特的咏春拳世界里了”〔3〕P13。
李小龙非常佩服叶问,加之咏春拳讲究实用,追求速度,学习一段时间后,李小龙再在街头斗殴时发现所学确实管用,他开始对咏春拳深信不疑,并虔诚、自觉刻苦地进行训练,其功夫突飞猛进。
为提高自己的功夫水平,寻找值得学习的东西,李小龙除不断地街头斗殴外,还不断地找人“讲手”,不断地汲取别人的长处,为此,他还向谭师傅学习过洪拳、向陈师傅学习过蔡李佛拳、向日本人学习过柔道、向梁子鹏学习过内家拳、跟少林僧人学习过罗汉心意拳、向武打影星邵汉生学习过节拳〔4〕P20。
1957年12月20日,台湾举行“台港澳国术大赛”,赛前李小龙师兄、文武全才的黄淳梁呼声较高,但外围赛就败在台湾拳师吴明哲的脚下,此事促使李小龙开始分析咏春拳的优缺点,他最后得出了咏春拳优于进身搏击,但短于远距离攻击的结论,这是中国武术自身存在的缺陷,为此,他开始向他的哥哥学习西洋剑、向体育教师爱德华学习拳击,并改写了洋人一统天下的历史,成为香港校际拳王。练拳之外,李小龙还喜欢、精通恰恰舞〔5〕P23,所有这些为李小龙创设截拳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改良国术阶段
打架斗殴使李小龙得罪的人越来越多,另外母亲何爱瑜认为李小龙是美国公民(但不是美国人),理应接受美国的教育,极力让李小龙离开香港,加之亲戚、师兄弟都建议李小龙去美国,于是李小龙踏上了他出生但十分陌生的国土,截拳道的发展由此进入到改良国术阶段。
1959年4月29日李小龙乘邮轮出发,于5月17日到达美国旧金山,并于9月3日,进入了西雅图的一所爱迪生技术学校进行高中教育。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立的国家,李小龙不得不为自己的生计考虑,从而开始了边学习,边打工、教武术的生涯,在此期间,他认识了一生中重要的武术合作者木村武之。李小龙练拳、教拳主要以在香港学的咏春拳为主,也穿插一些他所学的其它武术流派,在教学过程中,他常常能推陈出新,不断融会到自己的武学体系中。
1961年3月27日,李小龙进入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心理学系哲学科,开始学习中西哲学,研究老子、庄子、尼采和萨特的思想。1960年5月,李小龙在给师弟张学健的信中虽已计划1961年进入大学,但“尚未决定选读何科”,并已开始自立,已清醒地意识到跳舞只是一种消闲娱乐,“相对起来,还是读书实际得多,因为个人的将来完全取决于学识”〔6〕P21。至于为何选择主攻哲学,李小龙认为:“武术和哲学看来是两个互不相干的概念,但是我认为国术中的每一个动作,都似乎应有它的道理。而国术的内涵部分,现在已经日渐晦暗。我想,国术应有一套完整的道理才对,我希望把哲学精神融进国术里去。所以,我坚持读哲学”〔7〕P273,另外李小龙还认为自己读哲学与自己童年的好勇斗狠有关,“我常问自己,胜了又怎么样?人们总会把荣誉看得那么重要,然而什么样的‘战胜’才是光荣的?于是,以我的发问精神,导师认为主修哲学最适合我。他曾对我说,哲学会告诉你为什么活着”〔8〕P25。
1962年4月,在木村武之的帮助下,李小龙的“振藩国术馆”(Jun Fan Gung-Fu Institute)在西雅图唐人街挂牌成立,自此,李小龙辞掉了打工生涯,而专心致力于中国武术的普及工作。“现在随着我的武学境界的加深与提高,我亦开始感觉到外国人也可以接受中国武术,只是中国武术不肯接受外国人罢了。……打破传统体制与观念束缚的任务可能将落在我的肩上,所以目前我会首先把这家‘振藩国术馆’办好,然后再使其像开枝散叶般在美国遍设分馆。当然这可能要用10年或20年的时间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并需付出很大的代价,但现在武术已是我生命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只要能达到目的,我也就在所不惜了”〔9〕P36。他的武馆发展极快,名声鹊起,以至于把奥克兰的华裔武术家严镜海都吸引过来,成为他的弟子,严镜海无私地把他的健身法传给李小龙,并对他在美国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963年初,在严镜海的帮助下,李小龙开始了武术表演的旅程,名声进一步提升。不久,李小龙接到美国政府的征兵通知书(开赴越南),于是他回香港探亲,并进一步练拳、充电,并用相机摄下恩师叶问的练功照,以便回美练习、研究之用。8月,李小龙赶回美国,参加征兵体检,因不合格而未能入伍。同年,他撰写完成《基本中国拳法》,对自己所掌握的中国武术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我这一生中,最大的收获,我认为并不是武道上或电影表演上,而是娶得了一位好妻子。她为人很贤惠并能处处迁就我,重要的是在我困难的时候她鼓励我并给予我信心。是她使我不平凡”〔10〕P48-49。1964年8月13日,李小龙和女友、具有英国和瑞士血统、正在华盛顿州立大学医学系读书的美国姑娘琳达正式结婚,一个中西结合的家庭组合而成,琳达的安静、贤惠给李小龙以坚强的后盾。
3寻求自我的振藩拳道阶段
李小龙考察后认为西雅图是一个比较保守的地方,而加州是一个开风气之先的地方,奥克兰更适合武术事业的发展,因此,在严镜海的帮助下,他毫不犹豫地在奥克兰办起了振藩国术馆,并于1964年8月3日正式开课。
在严镜海的推荐下,1964年8月李小龙作为嘉宾参加了在加州长堤举行的“国际空手道锦标大赛”,并表演了“中线重拳”、“闭目粘手”、“寸劲拳”等振藩功夫,使人耳目一新,获得极大的成功,结交了“美国跆拳道之父”李俊久、“菲律宾魔杖大师”伊鲁山度等,与他们的交流、学习,大大开阔了李小龙的眼界。
李小龙坚持教授外国人中国功夫,这种悖逆古训的做法引起了在美华人的不满。1964年12月底或1965年1月初〔11〕,矛盾开始激化,他不得不在奥克兰振藩国术馆内接受了旧金山传统武术界代表黄泽文(Wong Jak Man,有的翻译为黄泽民)的挑战。李小龙以咏春拳的技法迎战,虽然最终取胜了,但离李小龙的想象差得太远,他根本不满意自己的表现。
“奥克兰比武事件”引起了李小龙思想上的大震动,促使李小龙开始反省传统武术,从而逐渐地跳出传统武术的圈子,开始下决心突破咏春拳的框架而寻求自我的武术,由此,李小龙的武术进入到了振藩拳道阶段。
1965年5月,由于电视剧《陈查礼之子》和《青蜂侠》的拍摄工作迟迟没有动静,李小龙一家三口回到香港。在香港的四个月,李小龙除练功外,就是看书、买书、思考和撰写武学笔记,并在老子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武道哲学理念。四个月的休整与锻炼、思考,李小龙的武学思想进一步成熟,李小龙咏春拳的成分越来越少,“不要管套路”、“抛弃传统”、“武术的最高境界是无形”、“东方武术九成九都是花巧不适用的”成为李小龙的口头禅,他不断地宣扬自己的武学主张:“配合自己的特点加以改进,乃施运简单技术的窍门。但若要将简单技术的真正威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就必须具备‘用拳如腿击般劲猛,踢腿似出手般灵巧’的条件。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不受对手类型、身材或战术的牵制,且能在举手投足之间,消解复杂来袭,撕破敌人防御,并抓紧瞬间即逝的致胜破绽”〔12〕P60。
李小龙对以往自己所学的繁杂东西进行了清理、改革与简化,他曾对严镜海说:“在雕刻塑像的时候,你不能在雕塑上添加东西,而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把一些非本质的东西凿掉,直到创作的真实性毫无障碍地呈现出来为止。因此,和其它风格的功夫相比,掌握与练习我的格斗术系统并不意味着增加更多的非本质的东西,而是不断去减少那些非本质的东西,或者说在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就要再进行消化与吸收。功夫就是这样一个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过程”〔13〕P60,就这样,“李小龙在早期振藩功夫的基础上,逐渐构建起了一种以改良的咏春拳、西洋拳击及西洋剑术原理、原则和经典技艺为中心,以交叉训练和全接触实战训练为基本特征,踢、打、摔、拿技艺全面,立战、地战整体融合的全新格斗体系——振藩拳道”,同时还“形成了他独特的腿击术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全接触搏击的踢拳体系”,“堪称今日世界MMA(mixed martial arts)无限制综合搏击的先驱性成功实践和革命性启蒙”〔14〕。
4截拳道时期
1967年2月5日,洛杉矶“振藩国术馆”成立,副馆长兼助教为伊鲁山度。在这段时间内,机遇开始向李小龙倾斜。
1966年6月,李小龙获得机会拍摄自己进入美国影视界的处女作——26集的《青蜂侠》。在这部电视剧中,李小龙扮演男主角“青蜂侠”的助手兼司机“加藤”。该片自1966年9月9日在美国直播直至1967年7月14日停播。由于李小龙的出色表现加之耳目一新的真功夫,求学者纷沓而至。顺应这种潮流,《黑带》杂志派人在洛杉矶振藩国术馆采访了李小龙,并于1967年10月号、11月号分两期长篇连载《“加藤”的功夫》专访文章。面对记者的采访,李小龙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武学思想,在11月号《黑带》连载文章中,李小龙更是首次在媒体上公开了自己独创的武学体系,正式公布其名称为“JEET KUNG DO”(截拳道),同时阐释其为“The Way of Intercepting Fist”(截击拳法之道)〔15〕。走向个性之路的截拳道强调“武术因人而异”,讲究“简单、直接、非传统”,认为截拳道的修习就如同雕刻一尊雕像,不是不断地增加,而是不断地减少、不断地抛弃不必要的东西,所有这些标志着李小龙武学思想的成熟。此时,李小龙已经登上了实用美学的颠峰〔16〕。
实际上,李小龙截拳道武学思想的形成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早在1964年“奥克兰比武事件”后,李小龙就开始寻求自己的路——创立“截拳道”,由于其武术与哲学体系不完善而没有公开这一名称〔17〕P5,8。另外,据李小龙传人伊鲁山度回忆,1967年初的一天,李小龙与伊在开车途中讨论西洋击剑术时,李小龙说西洋击剑术最精湛的技巧就是它的“阻击”(stop-hit,意即防守-反击),防守与反击同步,这样大大提高了搏击效率,然后李小龙说:“我们应把我们的技击方法称做‘阻击之道’或‘截拳之法’。”当伊问“这一名称的中文称谓是什么”时,李小龙回答是“截拳道”,它的理念、主旨是将传统的防守与反击分成两步的做法合二为一,防守与反击同时进行〔18〕P9-10。
“大多数武术的练习只是一种模仿性的重复,一种工厂制品,失去了独特性”。1967年,经过三年的探索,李小龙最终抛弃了套路,终于公开将“从实战出发,讲究效率,简单实用”的武学体系正式命名为“截拳道”,强调“武术因人而异”,从而走向了个性解放之路,标志着李小龙武学思想的成熟。
李小龙创立截拳道并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获得心灵上的宁谧,不使永恒的生命失去生机,换言之,就是为了不使中华武术落入拳套形式的桎梏中”〔19〕P26,他认为“截拳道只是名称罢了”,是为了称呼的方便而已。
武术是一种“求真”的艺术,体验的功夫。截拳道“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作为自己的最高宗旨和哲学核心,以“吸收有用的技术动作,加上自己的特长,从而增强实战能力,向学以致用的方向发展,探求和创造真正属于自己的武技”作为自己的总原则〔20〕P12。当你掌握了“截拳道”以后,你发出的一脚、打出的一拳应当属于你、而不是李小龙的。
大学学习哲学的李小龙对禅宗、道教哲学有自己的理解,另外“20世纪最卓越的心灵导师”——印度圣哲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完全彻底破除形式,消灭权威的空灵思想给李小龙武学境界的提升以极大的帮助。1971年,彻悟的李小龙将自己的武学心得撰写成《从传统空手道中解放出来》发表在当年9月的《黑带》杂志上,对固守传统的陈旧观念进行了抨击。
“截拳道”与李小龙开始所习练的咏春拳有明显的不同,朱建华认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融合与被融合、借鉴与被借鉴的关系,而不是什么继承与被继承,或是简单的武技延续或翻版关系,这就像意拳(大成拳)虽然和心意和形意拳颇有渊源,但意拳(大成拳)绝对不是心意和形意拳的翻版一样”,两者之间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不同〔21〕:一,截拳道是融自我解放的灵性哲学、人生哲学和科学的街头格斗技为一体的完整的武道系统。二,咏春(拳)以埋身阵地战为特色,而截拳道则以机动控距的运动战为特色,从而使其技战术重心有别于咏春(拳),更加强调步法移动,讲究依靠节奏破坏、角度和路线的多变来调动对手,从而打破其心理和生理之平衡,创造最佳的攻击、截击时机,并运用全面的技术,踢、打、摔、拿,像水一样流变配合,发挥人体武器立体运用系统功能,达成攻击目的。三,截拳道的训练重点和结构模式,以及采用的整体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与咏春拳有着本质性的差异。截拳道意味着吸收有用的,抛弃无用的,加上自己独有的。创新、强调个性是截拳道的重要思想。
5李小龙之后的概念派与原始派之争
“人的灵魂是肉体的芽胚,死亡之日便是苏醒之时,而精神将永远存在。”〔22〕1973年7月20日,李小龙不幸去世,之后,截拳道的传播出现了“原始派”和“概念派”之争。
截拳道就是李小龙的基本格斗体系,“现在大概只有百分之一的人在讲正宗的截拳道”。原始派的代表人物为黄锦铭,该派在李小龙武学思想的指导下注重对李小龙原传技术的继承,他们认为要了解截拳道“就必须对李小龙本人有个完整而正确的认识”,截拳道“是李小龙的个人表达和其武术不断演化的结果,不管在外在的表现形式还是在其概念上,它们都贯穿于李小龙的整个人生轨迹之中”,“但如果要适当地描述李小龙,唯一的方法是去描述李小龙生前已有且确定的东西,比如他练习过的以及教授的武技。这样可以避免因推测而误解李小龙”,他们还认为“某个人或许可以学习振藩截拳道,然后传授给他的学生。但如果他加入了自己的东西,那么他所传授的只是他自己的武道,而不是李小龙的截拳道了”,李小龙的截拳道适合李小龙、属于李小龙,我们只能利用它发掘自己的潜力而不可能改变它。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掌握截拳道,“在真正掌握这种武技后,它将不再是李小龙的截拳道,而成为你自己的独特武技”〔23〕,最终找回自己、形成自己的风格。
“截拳道只存在概念”,“现在最常见的误解,是把截拳道当成一种传统武术门派或有固定套路的体系”。截拳道概念派的代表人物为伊鲁山度,该派以李小龙的武学思想为指导,在李小龙原传技术的基础上,注重吸收其它武术流派的技术,以形成个人风格〔24〕。“截拳道不能标准化”,截拳道的训练方法和格斗技术并非一成不变,他们认为截拳道的学习就是不断“剔除无用的,吸收有用的,创造适合自身的技艺”的过程。不但如此,伊鲁山度的学生保罗·胡奈克在写给“振藩截拳道总会”的信内,一方面支持师傅的“概念说”,另一方面还提出截拳道是伊鲁山度与李小龙共同创造的观点,这样说实际上是在表明截拳道并非只属于李小龙,伊鲁山度亦是开山祖师之一〔25〕P236。
“如果事先不了解截拳道,人们可能认为李小龙在西雅图的学生与洛杉矶的学生从师于不同的人,甚至学的是不同的武术门派”〔26〕。截拳道是李小龙自己的东西,是李小龙在学习中国传统武术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发掘自身潜力而逐步形成的自我武术。原始派与概念派之争其实并不矛盾,它们之间是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的关系。
“迷时师渡,悟了自渡”,李小龙本人不愿把截拳道固定为一僵化的模式。1971年,李小龙曾试图收回截拳道的名称,而改称为Tao of Chinese Gung Fu(中国功夫道、中国武道、武道)〔27〕。尽管如此,李小龙依然为学生制定了一套完整、系统的训练步骤,指导训练。这其实就像渡河的船、伤者手中的拐杖一样,一旦你过了河、能健步如飞了,船与拐杖就失去了“工具”的作用。为此,我们应当:一方面,可以学习它,从而了解李小龙、了解截拳道。如果我们把受截拳道影响、启发而产生的、适合自己的武术体系当做截拳道,就有可能曲解截拳道、使截拳道面目全非。另一方面,武术的学习并非仅为了继承(当然这也是极为重要的),我们还有责任在前人的基础上前行一步,推动武术的发展。为此我们学习李小龙的精神,在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条件对武术有所创新,对武术的发展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关文明.李小龙研究的现状与发展〔C〕// 纪念李小龙先生诞辰六十五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内部资料:49-50.
〔2〕〔4〕〔5〕〔25〕春亭.李小龙大传〔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3〕〔6〕〔7〕〔8〕〔9〕〔10〕〔12〕〔13〕〔19〕关文明.一代英杰李小龙〔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
〔11〕〔16〕琳达.当准备与机遇相会〔J〕.中华武术,2008,
8:63.
〔14〕〔21〕朱建华.截拳道就是咏春拳吗?〔J〕.中华武术,
2006,11:22.
〔15〕朱建华.《黑带》杂志与李小龙真功夫革命〔J〕.中华武术,2007,4:19.
〔17〕〔18〕〔20〕陈琦平.振藩截拳道入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2〕陈琦平.李小龙年表〔C〕//纪念李小龙先生诞辰六十五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内部资料: 56.
〔23〕黄锦铭,汤米·江.振藩截拳道:李小龙的个人表述及武术演化〔J〕.史旭光,朱鹏,编译.中华武术,2006,11.
〔24〕钟海明.李小龙武学思想与传统武术观之博(下)〔J〕.中华武术,2006,7:7-9.
〔26〕朱建华.李小龙的振藩功夫及其武术发展理念〔J〕.中华武术,2007,3.
〔27〕钟海明.李小龙,改变世界的男人——电视连续剧《李小龙传奇》引发的思考〔J〕.中华武术,2008,1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