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中心 专题 武林论坛 武林商城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主办  
收藏本站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本厂简介
本站动态 太极天地 名家专栏 少林功夫 实战技击 武林动态 武学研究 珍藏资料 白腊杆专栏 传统功夫 人物流派 太极理论 发源盛地 拳理拳法 谈武论道
最新动态 名家谈拳 名家风采 擒拿格斗 散手技法 竞技武术 文化丛谈 名派真功 心意形意 武当拳系 南拳拳系 八极拳系 八卦拳系 峨眉拳系 健康天地
搜索一下
  关键字:
  范  围:
 
代言人、技术顾问-武世俊大师
最新文章
·孙式太极拳精解(上)
·中和太极拳阐秘
·太极拳运动为什么全在用意不
·太极拳的气与功
·孰是孰非缠丝劲
·解析《十三势行功心解》与《
·太极拳理“戏说”不得
最新帖子
精品推荐
 
 
 
 当前位置:天下武林>太极天地>太极理论> 正文
对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的理解(下)
来源: 作者: 点击: 发布时间:2011-06-07 双击鼠标滚 字体:[ ]
 
五、沉肩坠肘

  

  对于沉肩坠肘,杨澄甫解释说,“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又说,“坠肘者,肘往下松坠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这就是说,要“坠肘”,首先要“沉肩”,要“沉肩”,首先要松肩,“沉”是建立在“松”的基础之上的。能松,然后能沉;能沉,然后能坠,然后有力。能松、能沉、能坠,则力能贯之。不能松沉肩肘,最重要的弊端是手臂的力与身体僵持,其劲浮而迟,连带脚下无根,不仅不能发人,反而容易被人所制。能“沉肩”“坠肘”,接人劲时则能将对方来力引落在腰腿间,如水澎舟;能“沉肩”“坠肘”,发人时则能将手臂的力与腰腿连成整体,形成整劲发出,如在箭。

  习拳者最容易产生困惑的问题是:肩肘松了,反觉手软身无力,哪来的劲?其实,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将气血劲力贯注于周身四肢,使两腿足有活根,两臂手有绵劲。这里有个“引”字需要细细体味,比如,在两肩松的同时,两肘尖同时向下“引”,从而产生肩“沉”肘“坠”的感觉,接着再将两掌心微张,五指骨间微开,将肘尖沉劲“引”向五指,这时就有劲贯指梢的感觉。这个过程叫做“换劲”,反之就是“泄劲”。这个“换劲”的过程久久练之,则自能存身,形成“内劲”,达到用时则有,去时则无,纯以意行,就叫“活劲”。王宗岳在解读张三丰的《太极拳经》中“顺项贯顶两膀松”一句时写道:“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两膀松,然后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这里要注意“窒”的含义,它不是将劲或气憋起来窒息、僵滞的意思,而是它的另一层含义——抑制住,使其不发泄,即蓄势待发。这个“窒”,上承“顺项贯顶”的“贯劲”,与下句“束肋下气把裆撑”的‘“束”、“撑”是一种递进关系。另外,“坠肘”的关键是不翻肘,或叫不亮肘。亮肘容易引起抬肩。比如做“起势”,两手下落后,肘尖要不过背,过背就叫亮肘。又如做“白鹤亮翅”,右手上举时容易翻肘,翻肘容易连带肩起,使肋部、背膀部肌肉上提,力就易上浮。要避免这个问题,在右手上举时就要同时收住肩窝,特别是身体右边,肋部肌肉放松,将腰胯收住沉坐,根于足下,此时右手与右足下这条线犹如放起风筝一样的感觉,上有拔劲,下有牵劲,中间有衬劲,这样才做到了“坠肘”。

  那么,怎样检验自己是否做到“沉肩”“坠肘”呢?有四种方法:一是反证法,二是照镜子,三是别人看,四是试劲。第一、二种方法可以结合起来用,就是通过照镜子,运用反证法来自查,自己对着镜子,下意识地将肩端起再下落,这样来对比“起’”和“落”的状态与感觉,从而体会到正确的“沉肩”“坠肘”方法。比如起势,两手平举时容易起肩,可先将肩端起再下落(实际上正确的做法是在举手时两肩同时要下意识地沉住,此处用错误动作进行反证),下落时要感觉到胸背部、两肋下的肌肉群也在下落,气也随着落于丹田,腹部感到松实圆满,两腿足下也感到稳固有力,从而节节贯穿。第三种别人帮着看的效果也比较好,练拳架时只要肩一起,观者就可以敲打一下,这样感觉比较快。第四种试劲,可以通过两人相互托肘的方法来试劲找感觉。托的人将两手托住被托人的两肘尖,随意抚动,被托人将两肘贴于对方手心,感应对方的劲而向下“沉肩”“坠肘”,并随对方的抚动而化解。若被托人的肩肘稍浮,则会感到根不稳而势背。化解对方来劲的关键在于:以两肩作为活的支点,两肘尖找腰眼走圈,两腰眼配合两肘开合抽换,使两肘两肩没有死点僵劲,即可检验是否做到了“沉肩”“坠肘”。

  

  六、用意不用力

  

  所谓“用意不用力”,是指用心意去指挥周身内外上下的运动,不要用拙力。拙力的表现是筋骨不放松或身体某些部位凹凸不顺,使劲力变换僵持、滞浮,而为人所制。

  太极拳并非不用力,其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用时则缓应急随,忽隐忽现。比如出拳的动作,拳在腰间未出之前要虚握,及至伸出虚抵接触点时,瞬间握实而产生松弹劲。其意有两点要注意:一是拳发力时无论是寸劲还是长劲,都要有穿透之意,犹隔山打牛状;二是拳力随伸就屈,无过不及,方能招法连成,变化得灵。

  但我们也要防止另一个极端,就是过于用意,刻意为之。物极必反,这反而会产生拙力僵劲。我在教学中始终强调一点,就是行拳走架时,在意识上不要有“武术就是打人逞强”这样一个先入为主的思想,要把武术动作看成散步,在情绪上首先做到放松,这就能将拳架动作和技击内涵自然地融为一体,而不要刻意为之。

  

  七、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的概念就是节节贯串,强调在动作中要上下呼应、左右顾盼、前后照应,突出手、眼、身、步的整体协调运动,一处动处处都动,一处静处处都静。这里有几个细节需留意:

  一是贯串与整体的关系:如“十要”所讲“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需完整一气”。比如后坐向前按推,习练者容易机械地一节一节向前伸展,这反而失之贯穿,失之劲整。应在脚来发力之前,掌上着力点已暗人对方之骨,一经身形动展,对方已被发出。张三丰的《太极拳经》“莫教断续一气研”之句,即指此意。

  二是势与劲的关系:仍举上例,由后坐向前弓步,后腿膝关节部应主动向后绷起而产生向前之蹬力,称之为“蹬之于足,行之与腿,纵之于膝”。若无此动作,腿部就无力,只是形似地向前位移;同理,前进之中,若肘关节不同时沉展,腰部不同时后顶,仍然达不到姿势与劲力的统一贯穿,放人不远不脆,这叫虚架子。

  三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行拳走架时,一处动,周身骨节处处俱动,特别应注意脚部与手部。比如手掌,前推时手心要微开,·五指要微扬,掌骨要微张,如呼出之状,使气贯五指,劲满掌缘;反之,虚守时则掌心微吸,手掌微合。无论是开是合,均以自然为度。脚下也如此,弓步时后腿脚下掌与跟要互碾,虚步时前脚跟或脚掌总要落实入地三分。如此脚手配合,才能较好地达到上下相随、劲势匹配、通身贯穿的协调一体的效果。

  

  八、内外相台

  

  “内外相合”讲的是意识与动作的统一。“内”主神,神即意识;“外”主体,体即身体动作。“内外相合”是心意身形一开俱开、一合俱合,包括“内三合”与“外三合”。内三合指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合;外三合指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外三合在动作中不能机械地理解为肩要与胯对齐、肘要与膝对齐、手要与足对齐,而是指它们在劲、势上的相合呼应,做到劲势合四方、周身得劲即可,不必刻意追求是否对齐。

  太极拳有一个修炼的过程——“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要达到“内外相合”,意识与动作的统一,须经“先求形似”的数年磨炼阶段,动作熟练纯正后才能渐至“神似”,进而阶及“外之所形,无非内之所发”,意识为先的“神明”层次。它好比骑自行车,初学时不稳,熟练之后则人车一体,身形动作虽似无心而能随心所欲。

  

  九、相连不断

  

  对于“相连不断”,要从“形”与“劲”两个方面理解。

  先说“形”。练太极拳要练单式,练单式又叫拆架子。拆架子既有单式独立的打化技术含义,又有几招连用的组合变化技术含义。比如对方推来,我掤接捋化,将对方捋倒制胜;但若对方随按即挤靠,我则不能尽是捋,而是要在捋中含回挤按推,再次用招来遏制化发对方。这种劲势相联的“运动战”式的技术动作变化,就形成了典型的“相连不断”的推手动作。

  再说“劲”。技击是武术运动形式的本质。武术运动是技击的表现形式,两者缺一不可,相互衬托。太极拳套路就是由多个技击的单式和组合动作相连而成,其势“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故又称长拳。这就提示我们,在行拳走架时不能单单追求“相连不断”的外在运动形式,而要处处体现其技术内涵。要达到这种外形和劲势的“相连不断”,就要做到:势断劲不断,劲断意不断;一处虚则另一处实,虚实互依;旧力虽去,新力已生;周而复始,循环绵绵,行云流水一般同。

  

  十、动中求静

  

  太极拳“动”与“静”的关系是统一的,“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在运动中求松静不仅是技术要求问题,也是一个意志修养的问题。能静则能心宁,能宁则能致松,能松则能致微,致微才能致灵,致灵才能致变,致变才能致动,且能达到以少胜多、四两拨千斤之战术效果。故有“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之说。这种劲在人先、更为快速的反应能力,是在“动中有静”中求得的。

  顺便提及一点,对于杨澄甫提出的“练架子愈慢愈好”,我们要正确理解。这句话是从如何有利于呼吸深长、气血畅通、功力增长、品味太极真谛的角度讲的,其中包含着慢中寓快之灵机。若机械地理解,为追求慢而失去灵机就反而成“滞”,若为技击而一味求快则会失去内涵而成“浮”,或动作干燥,二者都不可取。其实,练太极拳所追求的是从有意到无意,从有象到无象,从有快慢到无快慢,能从心所欲而不失其内涵,顺达自然为好。

  从总体来看,“十要”中的前五个要领(“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论述和规范了人体头部、躯干、四肢的做法,这是基础,也是根本,后五个要领(“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是指在练拳过程中对心(心意)、体(体内体外)、形(运动形态)整体协调一致提出的要求,它与前五个要领不能截然分开,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因此,“十要”中的每个要领都不能割裂开来、孤立地看待。比如“含胸拔背”动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受到“虚灵顶劲”动作质量好坏的制约,头“悬”不起来,则“背”拔不起来,“含胸”也难做好。另外,还要注意这些要领在行功走架的动态中要保持一致、贯彻始终,避免时有时无、时好时坏的现象。

  总之,杨澄甫的《太极拳术十要》总结概括了历代太极拳经典理论的精要,并在其晚年定型的拳架演练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可以说超越了一般武术运动形式的层次,成为融合技击、健身、艺术、哲理等为一体的高级武术运动形式。他的理论(“十要”)和实践(八十五式拳架体用)已成为后人研习效仿的典范。我们应当将理论与实践都完整地继承下来,反复揣摩,经年研习,以求提高。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0371-65151997)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孰是孰非缠丝劲
·太极拳理“戏说”不得
·杨班侯大功架简化太极拳(全)
·太极拳“五要”证悟
·陈家沟枪法是外来传入的
·太极拳的三合六进
·太极拳中的辩证法
·三丰清虚自然太极拳理法阐真十三势单
·太极拳精典口诀记忆知识
·《内功经》中的内气运行路线
·武当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之之区别/王
·太极内功修炼
·武式太极拳背丝扣演练法/张修睦
·太极拳呼吸法的掌握与运用/王寿山
·谈太极拳的松功/祝大彤
·孙禄堂谈内家心法-龙虎二气
·太极拳呼吸法的掌握与运用/王寿山
·太极拳的巧妙摔法/张迎忠
·武式太极拳背丝扣演练法/张修睦
·太级推手体悟漫记/杨 波
·浦汉健给太极拳下定义了吗?/李秒丰
·正统太极拳的技击形态/山令誉
·习练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六要领(李文
·太极真功紧与松
   
【 天下武林 】 copy right (2004)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 版权所有
仓库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82号启福花园大仓库(华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乘83,103,52,201,301,T5路公交车华山路站下车即到
QQ 33493757(服装器械) QQ 493175072(音像图书) 淘宝旺旺:使用支付宝购买点这里 谢栋兴 MSN:MSN wulin886@hotmail.com
咨询电话:13653836336   13633719939 传真:0371-86127866
【天下武林】网站永久性网络实名:武术   无需记住网址,访问本站就这么简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序号:豫ICP备050176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