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中心 专题 武林论坛 武林商城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主办  
收藏本站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本厂简介
本站动态 太极天地 名家专栏 少林功夫 实战技击 武林动态 武学研究 珍藏资料 白腊杆专栏 传统功夫 人物流派 太极理论 发源盛地 拳理拳法 谈武论道
最新动态 名家谈拳 名家风采 擒拿格斗 散手技法 竞技武术 文化丛谈 名派真功 心意形意 武当拳系 南拳拳系 八极拳系 八卦拳系 峨眉拳系 健康天地
搜索一下
  关键字:
  范  围:
 
代言人、技术顾问-武世俊大师
最新文章
·解析《十三势行功心解》与《
·太极拳理“戏说”不得
·顾式太极拳推手(二)
·极左思潮与顾留馨的太极拳研
·杨班侯大功架简化太极拳(全
·《太极文武论》序
·太极拳“五要”证悟
最新帖子
精品推荐
 
 
 
 当前位置:天下武林>太极天地>太极理论> 正文
孰是孰非缠丝劲
来源: 作者: 点击: 发布时间:2011-05-25 双击鼠标滚 字体:[ ]
 
看过元庄先生整理,并在《武魂》2004年二、三期上发表的顾留馨先生遗作《从缠丝劲问题谈起》一文,先是惊异,次是不解,继而愤慨。读完之后如鲠在喉,不吐难论”的绝大多数老一辈太极拳家已经作古的今天,将其父快。既然元庄先生在41年前参与“缠丝劲问题讨所遗高论付梓,那么,我们就不能不谈谈看法了。

  首先,我们必须告诉年轻读者,1964年的那场太极拳界关于缠丝劲问题的大讨论,源起于1963年由上海出版的一本名曰《怎样练习简化太极拳》的书。这是一本与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于1956年编印的《简化太极拳》分庭抗礼、另搞一套的小册子,主张把缠丝劲加入“简化太极拳”中。其始作俑者,就是顾留馨先生。由于太极拳界流派纷呈,好多太极拳大家尚健在,他们提出了反对意见,即不同意在由杨式太极拳基础上编订的“简化太极拳”里加上表现陈式太极拳特点的缠丝劲。这本是学术上的一次争鸣,但由于讨论后期出现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倾向,所以才告停止。41年过去了,国家体委编订的“简化太极拳”并没有按着顾先生的一已之见而加上缠丝劲,但它勃勃的生机和被它引领进太极拳运动的数以百万计的练习者,已经给那场辩论写上了铿锵有声的注脚,无须我们多言。可奇怪的是,把顾先生生前写于1964年的讨论文章拿到今天发表,实在是与当前社会及武术界所出现的大好局面不相和谐。我们再也不能容忍学术讨论中的极左思潮泛滥,也不允许个别人向已故的老太极拳家扣大帽子。为了便于读者诸君比较和鉴别,不妨抄录顾先生原文一段,奇文共赏:

  “徐、赵、李三位都承认了缠丝劲在推手技术上的独特作用,但把它限制在陈式现尚保持的擒拿法之内,以示与他式的推手技术无关;李先生并进一步说成缠丝劲是难度大,动作繁复的,企图以此吓唬年老体弱者和神经衰弱者。这就不是对陈式拳无理解,就是别有用心了。如我们所述,缠丝劲并不难练,难度和运动量跟缠丝劲是两个范畴,怎能混为一谈。难度大小是拳套的动作结构问题,运动量大小取决于架势的高中低,运动时间的强度密度,各式太极拳都能调整运动量;怎能说有了缠丝劲才是运动量大难度大呢?李先生说陈式是

  技击性上最强的拳套了,其他各式只能是疗病保健的拳套了。我们可以肯定,其他各式太极拳家一定不愿意自认为是病夫老弱之拳的!综上所述,看来先有一个框框子,‘简太’不应该有缠丝劲,于是说话颠三倒四,自相矛盾。李先生把编成‘简太’说成是:‘果然!此拳一出……’渲染了编写者的个人作用,而把党和政府积极倡导体育运动的作用,忘得一干二净,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从个人和少数人的愿望出发来谈问题,也就不足为怪了。”

  

  一、缠丝劲与抽丝劲是否同一概念?

  

  《上海武术》2003年3月号在刊载顾文时的“编者按”中写道:“今细读此文不仅有史料研究价值,而且足以澄清很多似是而非的糊涂概念。时间虽然过去四十年,正可以验证论文的价值。”那么是谁的概念糊涂?

  顾先生武断地把缠丝劲和抽丝劲等同起来是没有理论上、实践上和文字表述上的根据的。他说:“缠丝劲和抽丝劲是名异实同的同义语”。并把“缠丝劲”说成是太极拳的核心,这样的论断是极其错误的。

  首先,我们认为太极劲的核心是弹性劲,就是通过太极拳的训练,练就人体从内到外的弹性劲,即老一辈太极拳家常说的,要把人练成一个膨起的太极球,具有八面劲(指浑身均含弹性)触之即弹。清代著名太极拳家李亦畲在《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中曾形象地说:“胞弟启轩尝以球譬之,如置球于平坦,人莫可攀跻,强临其上,向前用力——后跌,向后用力——前跌。”这种弹性劲在表现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了太极“八法”。而缠丝劲和抽丝劲也正是这种弹性劲的不同表现。这两种劲诚如一个是弹簧压缩或拉伸产生的弹性力,而另一个是橡皮筋拉长或甩动所产生的弹性力。这两种力,前者走缠绕,而后者不走缠绕,怎么能说是名异实同的同义语呢?大部分太极拳“明师”往往告诉学拳者,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肢体要在意念引导下对拉拔长,意念要放长出去,才能发人以远,这和走缠丝劲根本不是一码事。换言之,缠丝劲这个“筐”,不能装尽太极拳的所有“东西”。例如吴式太极拳名家杨禹廷、王子英从未称过“缠丝劲”,陈老前辈发科先生经常教导学拳者要“塌住劲”,这个劲也不是指的缠丝劲,而是浑身的弹性劲或者进一步说是气沉丹田而产生的内劲。“塌住劲”就是“沉下去的劲”。

  其次,所谓“抽丝劲”,还是表述为“运劲如抽丝”为妥,不要把它简化成“抽丝劲”,更不能把“运劲如抽丝”这样的表述与“缠丝劲”等同起来。“运劲如抽丝”的本意是在走架推手过程中要把持的一种运动状态,即使内劲源源不断地,稳、匀、细、准地放出去和收回来。尤其是练拳架过程中,没有这种“运劲如抽丝”的训练,就很难练出棉里裹铁,外柔内刚的太极劲来。

  其三,“抽”和“缠”,从字义上相去甚远,这绝不是古人和前辈们没有搞懂的名异实同的两个字。“抽”是拉拽之谓也,而“缠”则是以条状物回旋地束缚在他物上之谓也。这两个字后边虽然都与“丝”字相联而构成词组,但表达的意思却截然不同。“运劲如抽丝”是对内劲往来运行的一种要求,而缠丝劲则是用自己的内劲和肢体缠缚在对手的劲路和肢体上的表示。凡是打过杨、吴、武、孙式太极拳的人都知道行拳过程中没有“缠”的意思。至于“丝”字则是形象地说明这两种劲都有细致、匀称的属性。

  其四,说杨、武、吴、孙各式太极拳来源于陈式太极拳就必定有缠丝劲,是一种强加于人的观点。顾先生在其文章中说:“杨武两氏学拳于陈氏,为日久而用功深,不明缠丝劲是不可理解的”。这个观点又是在偷换概念。对陈式拳的缠丝劲,杨、武二氏明不明白是一回事,而在杨、武二流派的拳中有没有缠丝劲或是不是以缠丝劲为“核心”又是一回事。太极拳的继承和发展是与时俱进的。从太极拳初创时期的“英雄所向无敌”到后来的“益寿延年不老春”,亦即从以技击为其主要目的,到以强身健体为其主要目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战争手段的改变而变化的。杨、武二式,以至发展到后来的吴、孙各流派,之所以可以称其为不同流派,而非陈式拳的子派和孙派,就是因为他们与陈式拳有不相同的特色可以成为派。但源和流不同,流和派也不同,是先辈太极拳家们(尤其是杨、武二式)在陈式基础上对拳式劲道以及手、眼、身、步进行“扬弃”,亦即批判地继承和创新发展的结果。是“扬”了“运劲如抽丝”的内家拳的基本要求而“弃”了“刚发弹抖”及难度较大,运动量较大的“缠”法。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扬弃”过程,才逐渐形成了杨式的舒放洒脱之势,武式的简洁朴实之型,吴式的粘随柔化之功和孙式的灵活紧凑之巧。这种百花齐放,色彩纷呈的局面,绝不是用一个“缠丝劲为核心”所能统驭的。况且,杨式、吴式太极拳传人一直坚持张三丰创拳说,认为陈长兴传给杨禄禅的拳,是蒋发所传,与陈式炮捶没有渊源关系。在这些问题没有澄清之前,硬把陈式的缠丝劲强加到杨吴各式,也是没有道理的。

  顾留馨(1908—1990)初练六合拳,后据说曾从多位杨、吴名家学习太极拳。数位杨吴名师是否对其教授过“缠丝劲”,他在文章中没有说。而他什么时候拜在陈发科(1887—1957)先生门下学的“缠丝劲”,人们就更无从得知。

  

  二、在学术讨论中是谁在“别有用心”?

  

  顾先生的遗作《从缠丝劲问题谈起》一文,在篇尾签署了1964年10月20日初稿,11月5日发稿的字样。篇内多处把讨论的学术问题引申到了政治问题上。如果说在那个“政治挂帅”的年代写出那种文字也不奇怪,然而作为一名太极拳研究家,把自己的观点当成党的体育政策,居高临下地教训1人,还是难以让人理解。何况,拨乱反正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了,再整理、发表这类挥舞政治大帽子的学霸气十足的文章,恐怕也不合时宜。

  学术本来就需要百家争鸣,更需要宽松、平等的讨论氛围。关于太极拳技术理论问题的讨论有助于太极拳运动的健康发展,可是顾文在讨论中给持不同意见的一方扣上“唯心主义世界观”、“别有用心”、“门派思想”、“从个人和少数人的愿望出发谈问题”等等大帽子,就不免使人反感。

  

  (一)将徐致一先生的观点指责为唯心说,有“别有用心”之嫌

  顾先生在他的文章中专门写了一段“看法的分歧不限于缠丝劲”。那么,看法不同是什么呢?不限于缠丝劲的讨论又是什么呢?他说:“技术观点上的分歧,总是有一定的世界观作为指导的,争鸣的焦点是缠丝劲,争鸣的实质是‘一柔到底’论和‘刚柔相济’论之争,是唯物的阴阳学说同唯心的阴柔学说之争”。这段文字不仅吓人、压人,尤令人费解。顾先生断章取义地把徐先生说的吴式太极拳主柔化的概念说成了是所谓阴柔学说指导下的拳法,而把自己赞同的“刚柔相济”说成是唯物的阴阳学说指导下的拳法。我们看不出“缠丝劲”、“一柔到底”和“刚柔相济”究竟与唯心、唯物有什么关系?

  顾先生曾是旧社会上海私立文治大学的学生,也曾师从蔡和森先生学过“社会发展史”,对于中国的古典哲学恐怕不会太陌生。老子是中国古典唯物主义和朴素辨证法的创立者,是他“建立了中国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体系”(引自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也是他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提出了“养生”“养气”和“专气致柔”的观点及“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思想”,其唯物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是“道”。他比较系统地揭示事物的存在是相互依存的,而不是孤立的,如美丑、难易、有无、刚柔、强弱、攻守、进退、轻重等等,都是对立的统一。他并指出事物都向着它的相反方向变去。从这一原则出发,他主张“贵柔”“守雌”“以柔胜刚”“以退为进”等等。这正是习练太极拳的人所要坚持的理论原则和要追求的高深境界。对讨论的对方——顾先生当年曾求教过的武术名家徐致一先生(这段史实见顾留馨著《炮捶——陈式大极拳二路》再版序第2页)提出的“致柔”观点,怎么会在顾先生眼里就成了唯心主义了呢?如果不是对徐先生的不同意见进行了“阶级分析”或“别有用心”的话,是不会拿唯心主义世界观这顶大帽子往徐先生头上扣的。顾先生认为凡是太极拳就必须有缠丝劲,反之就不是太极拳,即顾先生所谓的“拳简理不简”。但事实胜于诡辩。杨、武、吴、孙各式太极拳都没有传授缠丝劲的文字记载,难道就认为他们不是太极拳吗?

  

  (二)说李经梧先生“不是对陈式拳无理解,就是别有用心”其实自己才是“别有用心”

  在41年前那场讨论中,当代著名太极拳家李经梧(1912—1997)先生应国家体委武术处的要求参与发表了自己的一些意见,其文章《对缠丝劲等问题的看法》被发表在1964年10月21日的《体育报》“体育研究”专栏中。李先生是遍研过陈、吴、杨、孙四式太极拳的练家。在陈式,他是陈发科入室弟子(1946拜师,时值陈发科先生60大寿),并被陈师称赞为最像自己拳架和理法的著名弟子(陈先生同另一入室弟子洪均生的对话)。在吴式,他是赵铁厂(音庵)、杨禹廷二位大师的人室弟子(拜赵为师是1939年,拜杨为师是1953年)。他是陈、吴太极拳的正宗传人,并且是一位毫无门派思想的太极拳家。解放后,他积极协助当时的国家体委武术处推广“简化太极拳”和“八十八式太极拳”。这两套新编太极拳套路都是以杨澄甫架为母本的太极拳。新中国的第一部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简化太极拳》科教片,就是以李先生的拳架为示范蓝本的。李经梧先生在其讨论文章中提出了抽丝劲、缠丝劲、螺旋劲是有区别的观点,这是他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的非常精确、诚实的观点,是他多年切身体悟的认识,而不是从文字到文字的空洞理论。他的观点是就学术问题而表达见解,既朴实无华,又说理精当,没有什么“力学研究”,也没有上升到哲学中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但是,顾先生却从这些中肯见解中读出了弦外之音,并斥之为“李先生并进一步说成缠丝劲是难度大、动作复杂的,企图以此吓唬老年体弱者和神经衰弱者。这不是对陈式拳无理解,就是别有用心了”。这哪里是在进行学术讨论?哪里还有一点点平等态度?分明是在进行攻击了。至于李先生对陈式拳有无理解,顾先生是最清楚不过的了。1958年,受国家体委的委托,李经梧先生同唐豪、顾留馨、李剑华、陈照奎诸先生共同编写《陈式太极拳》一书,其中“陈式一路”的动作说明由李经梧先生演练口述,由李剑华先生执笔。这一书稿《陈式太极拳(一路)》是由5人编写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的。当时因故未能付梓。之后,李经梧先生因工作调动去了北戴河。后来该书稿被顾先生从国家体委借走,再到后来,顾先生与沈家桢却于1963年出了一本《陈式太极拳》。这件事,武术界的知情者现在健在的人还不少。宽宏大度的李先生并没有向顾先生提出著作权问题,顾先生反倒斥李先生为别有用心,究竟谁在别有用心,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吧!至于练陈式拳同练其他各式拳哪个运动量大,哪个难度大,练过这几式拳的人都能做出直快的回答。用不着顾先生耗费那么多笔墨,又是谈拳架高低,又是谈运动时间长短云云。那么,谁三、究竟是谁“渲染个人作用?”

  

  对于国家体委审定的《简化太极拳》,李经梧先生只是一位呕心沥血的实践者、宣传者和大力推广者。他的拳架被拍成电影作教学片,正是因为他的示范动作精确到位,舒展潇洒,内涵浑厚,气势恢弘,韵律优美,堪称典范,是推广《简化太极拳》的样板。但是,李先生从未对他自己的作用进行任何渲染。他在《对缠丝劲等问题的看法》一文中,认为“源于杨式太极拳的简化太极拳,是不可能表现缠丝劲的”。“若将缠丝劲加给简化太极拳,势必要改变简化太极拳的套路架子的。简化太极拳是在大跃进的形势下,为了满足广大群众的要求,普及和推广太极拳运动,利于增强广大群众的体质,从而利于社会主义事业,才产生了简化太极拳。果然,此拳一出,太极拳运动以从来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忽略了简化太极拳的普及意义和群众性,就不可能正确地理解简化太极拳,对于开展太极拳运动是不利的。”显然,这是强调简化太极拳的普及性和群众性,及其在太极拳运动中的作用。

  然而,顾留馨从豆腐里挑骨头,断章取义,歪曲原文,说“李先生把编成‘简太’说成是‘果然!此拳一出……’渲染了编写者个人作用,而把党和政府积极提倡体育运动的作用,忘得一干二净”。试问,在李先生的原文中,哪有一点涉及“简太”编者的内容?“编成”二字到底从何说起?顾先生的责难,除了显示他制造政治棍棒的水平,还能说明什么呢?

  当然,渲染个人作用的人不是没有,请看《顾留馨自述》(《武魂》杂志2005年第10至12期连载)中的一段精彩叙述。

  1960年1月30日,顾留馨在广州给江青教拳告一段落,将要离开,顾留馨记述道:

  “当晚,江青请我吃晚饭……说:‘你有什么意见或想法,尽管对我说。’……(我)想到一件事,就说:‘我没有别的想法,我觉得太极拳疗效很好,也有健身技击作用,全国还没有普遍开展,能不能请你向主席讲一下,主席能讲句话,各省市推行太极拳就不一样,太极拳也能更多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江青高兴地说:‘顾老师,你放心,我一定把你的话带给主席。”’

  在《顾留馨自述》最后一节,他说:“自从向江青提出请毛主席对太极拳讲句话不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我听说毛主席在关于卫生工作的一份批示中写道:‘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体操,打球类,跑跑步,爬山,游水,打太极拳及各种各色的体育运动。’毛主席又在一次大区工作会议上也讲了:‘你们年龄都大了,身体也不好,太极拳这项运动对老年人的强身健康有好处,我希望你们回去以后,有机会的话找个老师跟着学习。”’

  真是鲜为人知!原来毛主席关于太极拳的“最高指示”。是顾留馨通过江青给毛主席吹的“枕头风”而产生的。此前,太极拳在“全国还没有普遍开展”,所以全国太极拳运动的蓬勃开展,当然是顾留馨之功了,“简太”编写者算什么!

  请经历过“文革”的人们评价一下,《顾留馨自述》如果发表在“史无前例”的年代,将有如何后果?恐怕是“恶毒玷污最高指示,贪天之功据为己有”的大罪吧!性命也难保。就是今天看来,难道不是在拙劣地“渲染个人作用”吗?

  

  四、在六十年代太极拳劲路问题大辩论中顾留馨扮演了什么角色?

  

  我们必须指出,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那次争鸣、辩论已时过40多年的今天,孤立地读顾先生这篇《从缠丝劲问题谈起》,对于年轻读者和在当时没有关注那场辩论的人来说,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而对于知道那次辩论的原委和看过诸多太极拳家参与讨论文章的人来说,就感到《从缠丝劲问题谈起》一文,表面上看应该是一篇学术研究文章,但实际上,此文的产生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偏见,并非是纯粹的平等意义的学术探讨。而且,作为著述颇多的顾先生,怎么会把别人的观点直接搬过来放到自己的文章中呢?

  首先,我们需要介绍一下,当年参与讨论的太极拳家和他们的文章。顾先生在他的《从缠丝劲问题谈起》一文中谈到的持第一种主张,即不同意在“简化太极拳”中加缠丝劲的太极拳家有徐致一(文章两篇:《略谈太极拳的缠丝劲问题》和《〈再谈太极拳的缠丝劲问题〉答罗宏基先生》),赵任情(文章两篇:《太极拳缠丝劲和抽丝劲的异同》和《用阶级观点考查太极拳的历史》),李经梧(文章一篇:《对缠丝劲等问题的看法》)。持第二类主张的太极拳家有洪均生(文章一篇:《对缠丝劲实质的看法》),广东罗宏基(文章两篇:《略谈太极拳的缠丝劲问题》和《(太极拳缠丝劲和抽丝劲异同)的我见》。那次讨论虽然源起于顾留馨先生的《怎样练习简化太极拳》一书,但在讨论当时,除上述8篇文章,我们未见到顾先生参与讨论的文字。正可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这情形与当年五人小组共编《陈式太极拳(一路)》,而最后是个别人得名得利何其相似。顾文中出现的“共性”、“个性”论是罗宏基先生《略谈太极拳的缠丝劲问题》一文的中心论点。受过高等教育的罗宏基先生在关于缠丝劲问题的讨论中,引进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概念,即矛盾的普遍与特殊性,亦即事物的共性和个性这样抽象的东西,跟只读过几年私塾的老太极拳家们进行讨论,又大讲经典力学中的“质点运动”、“位移”和“路程”之间的区别、关系等,真是使没读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理论物理学的太极拳家们感到雾里看花。他们只能从自己实际练功,练到身上的体会去说问题,而不会上升到那么高深的理论上去给以回答。这双方也就有一个实践出真知,还是理论出真知的问题了。人们白会明白孰明孰晦,谁实谁虚。如果就缠丝劲与抽丝劲相较,正好与罗、顾的观点相反,我们赞同“抽丝劲”,更准确地应该叫“运劲如抽丝”是各式太极拳(包括陈式)所共有的属性,而缠丝劲则是陈式拳所独有的特点。这个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是再清楚不过了。顾先生不是不明白,而是为了证明自己往《简化太极拳》中加缠丝劲的“正确性”而先从“缠丝劲是太极拳的核心”这个结论出发,反推出所谓的“缠”、“抽”之间的共性个性、关系。他之所以借用罗先生的观点,也正是这种武断的立论方法所使然。如果不是借用,那么,就是二位事先商量好了,顾先生拿罗先生当枪使。

  顾留馨先生文中说:“李先生说,陈式太极拳是技击性上最强的拳套了,其它各式只能是疗病保健的拳套了。我们可以肯定,其它各式太极拳家一定不愿意自认为是病夫老弱之拳的!”可是,通读李先生全文后,不难发现,李先生根本未说过“陈式太极拳是技击性上最强的拳套”这样的话,至于“其它各式只能是疗病保健的拳套”,则更是空穴来风。李先生只是在文中写到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所独有”。可见,顾文的指责是凭空捏造,强加给李先生的。行文至此,不用多说,是谁“别有用心”?是谁无事生非?是谁歪曲他人文义?已一目了然。我们建议读者诸君不妨寻李经梧先生原文一读,以正视听。

  像上述套用他人的观点(有的来自罗宏基先生的文章,有的来自洪均生先生的文章)以及曲解讨论对象观点的问题有多处,这里就不再一一指出和剖析了,显然就不仅仅是学风问题,而且是文风问题了。我们不想把学术讨论再扯到别处去,只是为了让年轻一代太极拳爱好者,多了解一些历史,多听一点不同学术观点,让他们自己去选择正确的理论,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练法,进而少走些弯路,使太极拳的传承沿着它自己的发展规律前行,使太极拳运动健康开展。

  结束本文之前,也为《上海武术》的编者按语的措词而担忧。因为对这样一篇产生于极左年代且文义别有用心的文章,如此推重,恐致误导,而不利于太极拳学术研究的正常进行。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0371-65151997)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太极拳理“戏说”不得
·杨班侯大功架简化太极拳(全)
·太极拳“五要”证悟
·陈家沟枪法是外来传入的
·太极拳的三合六进
·太极拳中的辩证法
·三丰清虚自然太极拳理法阐真十三势单
·太极图与张祖意合太极拳(下)
·太极拳精典口诀记忆知识
·《内功经》中的内气运行路线
·武当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之之区别/王
·太极内功修炼
·武式太极拳背丝扣演练法/张修睦
·太极拳呼吸法的掌握与运用/王寿山
·谈太极拳的松功/祝大彤
·孙禄堂谈内家心法-龙虎二气
·太极拳呼吸法的掌握与运用/王寿山
·太极拳的巧妙摔法/张迎忠
·武式太极拳背丝扣演练法/张修睦
·太级推手体悟漫记/杨 波
·浦汉健给太极拳下定义了吗?/李秒丰
·正统太极拳的技击形态/山令誉
·习练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六要领(李文
·太极真功紧与松
   
【 天下武林 】 copy right (2004)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 版权所有
仓库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82号启福花园大仓库(华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乘83,103,52,201,301,T5路公交车华山路站下车即到
QQ 33493757(服装器械) QQ 493175072(音像图书) 淘宝旺旺:使用支付宝购买点这里 谢栋兴 MSN:MSN wulin886@hotmail.com
咨询电话:13653836336   13633719939 传真:0371-86127866
【天下武林】网站永久性网络实名:武术   无需记住网址,访问本站就这么简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序号:豫ICP备050176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