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中心 专题 武林论坛 武林商城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主办  
收藏本站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本厂简介
本站动态 太极天地 名家专栏 少林功夫 实战技击 武林动态 武学研究 珍藏资料 白腊杆专栏 传统功夫 人物流派 太极理论 发源盛地 拳理拳法 谈武论道
最新动态 名家谈拳 名家风采 擒拿格斗 散手技法 竞技武术 文化丛谈 名派真功 心意形意 武当拳系 南拳拳系 八极拳系 八卦拳系 峨眉拳系 健康天地
搜索一下
  关键字:
  范  围:
 
代言人、技术顾问-武世俊大师
最新文章
·太极拳理“戏说”不得
·顾式太极拳推手(二)
·极左思潮与顾留馨的太极拳研
·杨班侯大功架简化太极拳(一
·《太极文武论》序
·太极拳“五要”证悟
·道门太极拳之特点
最新帖子
精品推荐
 
 
 
 当前位置:天下武林>太极天地>太极理论> 正文
解析《十三势行功心解》与《打手要言》之谜
来源: 作者: 点击: 发布时间:2011-05-25 双击鼠标滚 字体:[ ]
 
 太极拳论中的《十三势行功心解》(简称《心解》)与武禹襄的《打手要言》(简称《要言》)有异有同,人们的说法也各异,着实让太极拳圈中的人迷惑。为廓清疑惑,特作解析,与同好共研。

  笔者受朋友之托,在对姚馥春、姜容樵(以下简称姚姜)合著的《太极拳讲义》中王宗岳古拳谱释义进行白话校注时,古拳谱引起了笔者的兴趣,特别是《心解》与《要言》之异同,引起了很多思索。因孙禄堂先生与姚姜二先生为好友,著《讲义》时同在上海,交往甚密,孙先生乃郝为祯(郝和,字为真)亲传,为开合太极,在《讲义》中说明,并未提及《要言》之事。“关于太极拳者,无不搜罗殆尽”(《姜序》)。不可能不向孙请教,孙亦不可能不说,《讲义》所述不同,唯“开合”而已。而孙氏拳谱中所列拳论亦无《打手要言》,《十三势行功心解》仍为《心解》。今大多把《心解》亦列入武禹襄名下,似觉不妥,二者不仅有同,而且有异,应慎而待之。

  为解心疑,笔者又查阅了很多资料和参考书,特别是对顾留馨先生的《太极拳研究》、《太极拳术》进行了深研细读。并反复与他家拳谱中所载拳论及其他有关资料比照分析,更觉姚姜得于乾隆年间的古拳谱弥足珍贵,其体例均未见于他谱,以古谱早于武氏所得之王宗岳谱。日本武术家、著名的中国武术研究家松田隆智先生1979年12月写的《中国武术史略》一书中对《太极拳讲义》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之为“研究中国各派太极拳术的重要文献之一”。

  在历史上,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发现与传承,对太极拳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各派太极,尽管套路不一,架式有别,然其要旨、劲意归一,内质相合,这不能不说是太极拳论的伟大贡献。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经著名的太极拳研究专家唐豪先生考证,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作于清乾隆年间,与姚姜所得古谱记载的时间相吻合。姚姜民国以前在姚先生家乡河北遵化,同学太极于保定汤土林先生,并得谱于汤先生。汤为定县许占鳌先生之高足弟子。然许先生之太极非入室所传,乃以友谊关系学于陈耕耘之子(据考证为陈延熙)。汤先生时任遵化知州侍卫,于古拳谱曾给姚姜详细解说,古拳谱共分七诀,除《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和《二十字诀》外,每诀均有四句七言诗开头,其后为释义,比世传之谱多数百字,内容多三分之一。古拳谱之体例曾见于《武当》1996年第3期李师融写的《王宗岳是清代人吗?》一文中。文中转引了陈鑫的《太极拳图说》末尾增补的《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与《讲义》中古拳谱《歌诀二》的四句诗一致。除个别字有别外,句意相同。李文中说:“歌诀与杨澄甫著《太极拳使用法》(1931年文光印书馆版)第12页的‘禄禅师原文’一节‘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和该段所附之‘原注云:此系武当张三丰老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是一脉相承的。”这句话在姚姜得于民国元年的古谱中列在了《歌诀五》之后。《十三势歌》中的“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句显系对上述话的推演。然而,这一段在顾留馨先生的《太极拳术》一书中却被认为是杨氏弟子篡改了武氏的《要言》最后一段的开头两句,又加了王宗岳的个别句而作为张三丰拳论的。因这段的确出现在李亦畲赠郝和的影印件中。待后文辨析。

  

  一、姚、姜得古拳谱分析

  

  从《讲义》书中最后一段文字看:“以上原文,相传为王宗岳著,余(姜容樵)与姚君馥春得乾隆时之抄本,复得光绪之年木板书,与近世所传者大同小异,其理与法则一耳。”姚姜虽得王宗岳古拳谱,因系抄本,怕后人伪托,遂未下定语,就连谱中疑为错误处,亦未改动而原文录出以保其真。可见二先生治学之严谨。古谱源流清楚,谱载时间明确,又经光绪初年之木刻版书印证,其真实性极高。下面作简要分析:

  古拳谱《歌诀一》,除个别句被他家承谱摘录外,包括武氏拳谱均未载。如:

  “顺项贯顶两膀松,束烈下气把裆撑。胃音开劲两捶争,五指抓地上弯弓。”

  《讲义》中疑“胃音”等字为错误,在歌诀下以小字注:“胃音束烈皆存原文”。以笔者推测,“束烈”好理解,乃静心去躁之意;而“胃音”二字按句意应为“微蓄”之笔误较合原文之意。其下为释文: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提顶调裆,心中力量,两臂松,然后窒(窒,折扣之意,即扣肩——笔者注)。开合按势怀中抱,七星势(手足、膝肘、肩胯、头),视如车轮,柔而不刚。彼不动,己不劲,彼微动,己意已动。由脚而腿,由腿而身,练如一气,如转鹘之鸟,如捕鼠之猫。发劲如弓发矢,正其四体,步履要轻随,步步要滑齐”(《讲义》中句号下为姜姚解释句,原文用小括号括起,今去释而录——笔者注)。

  歌诀语句古朴,释文按句解义,其中句意也成了《心解》阐释的依据根源,如“发劲似放箭、神如捕鼠之猫、形如搏兔之鹘”等。除此之外,更具研究价值的是《心解》与《歌诀七》之关系,各家所承拳谱皆列在一起,合为《心解》,而武氏又入《要言》。近观新出各种拳谱皆署名武禹襄,不仅廉让堂本《太极拳谱》无《心解》之名,就连李氏抄赠郝和本亦无《心解》,更让人迷雾蒙蒙。

  从古拳谱的《心解》内容看,是由“以心行心……进退须有转换”止,而《歌诀七》则是先列出古诗:“极柔即刚极虚灵,运若抽丝处处明。开展紧凑乃缜密,待机而动如猫行。”

  四句七言古诗均不载他谱,且与前五歌诀形式相同,其下为释文: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静,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后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似车轴,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藕断丝亦连。”

  《歌诀七》之释语,显然是对歌诀的解释。就《歌诀七》释语之风格看,与《心解》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心解》中多用四六句式,意蕴舒缓,而《歌诀七》释语,则句式跳跃,比《心解》活泼得多,意蕴迭宕,显非一人之风格,当不属一人之作。他谱中将两个风格不同,显非一人之作的内容归在一起,显系后人集合。在廉让堂本又将“先在心……腰如车轴”和“彼不动……”等句加在了王宗岳《太极拳论》之后。李亦畲又归在了武氏《要言》中。然所谓的《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在姚姜谱中,乃是《歌诀三》与《歌诀四》的释语部分,“太极者”亦非开头之句,显系后人整理,因《歌诀三》的四句古诗为“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动分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太极者”是对“动分静合”的解释,之前尚有“拿住丹田之气,练住元形,能打哼哈二气”句开头,乃是依歌诀而释。

  

  二、武氏《打手要言》析

  

  武氏的《要言》,无论从语言风格上,还是内容上看,更是一篇集合之作无疑。从李亦畲之《跋》中亦能证实。《跋》云:“此谱得于舞阳盐店,兼积各家讲论”。李氏的“各家讲论”虽未道明哪家,却已经非常明确地肯定了不是武氏独论。另有后语为“有者甚少,间有一二,亦非全本”。虽然“有者甚少”,必然武氏之外仍有,进一步说明了得拳谱者非武氏一家,也不可能是王宗岳的拳谱只落舞阳盐店一处。况且在姚姜的《讲义》中明确地说明了除乾隆年间的古抄本外,光绪初年即有木刻版书问世,其传播范围当比抄本要广。据有关人士考证,杨氏在清朝年间就有大量秘抄古本,包括内功等,均系他家所无,武氏亦不见有。武氏得谱之初绝不轻易授人,就连李氏教郝和还要看上几年才始真传,这在顾氏的《太极拳术》中叙述很清楚。光绪时之木刻版书绝非出自武氏,这一点应是肯定的。另一方面,杨氏亦有得古拳谱的可能,因杨氏弟子要比武氏多而广,得古拳谱亦在情理之中。而古拳谱中的“张三丰遗论”或“所著”亦非杨氏弟子编造。再以古拳谱中的《二十字诀》为例:“披闪担搓歉,粘随拘拿扳,软掤搂摧掩,撮坠续挤摊。”在《讲义》中,《歌诀一》被认为是王宗岳著的长拳之要窍。武氏谱中未见,而在牛连元弟子吴孟侠先生所著的《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1958年版)一书中有见,称为杨班侯秘授牛连元,只不过一字扩展为五字,称为“五字经诀”。与《讲义》中的解释大同小异,却更加规整,显系后人深化加工之作,似未见他谱。杨氏得王宗岳之拳谱已是事实。

分析武氏的《要言》可以看出,第一个解曰,明显为以论解论之作。这在李氏抄本影印件中可以看出。“所谓”句乃以小字低行列出,痕迹明显。其被释部分的“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句见于《讲义》中的《歌诀一》中,其它句见《心解》,只是个别句前后颠倒而已。第二个解曰,较前段变换说法较多,重复句亦多,且显杂乱,如“行气如九曲,立身中正,先在心,后在身,一动无有不动,运劲如抽丝”等句,前后均有重复出现。而后面的“又曰”更显系他人之作,而武氏之说,只是与他谱前后颠倒而已。再与姚姜之古谱对照,除了“彼不动,己不动”句在《歌诀一》中外,还有前文说的《歌诀二》外,均在《歌诀七》中,只是把《歌诀七》中的“似松非松”句加在了“彼不动”句之后,这两句话本身就不存在意义上的必然联系。可见,武氏所得之谱已经残缺,而非完整的全谱了。唐豪先生亦推见“禹襄所得王谱已有漫漶”。武氏或李氏将残缺漫漶的《王谱》整理杂合乃是不争的事实。郝和得李氏抄本一套,时间是1881年,这时正是光绪初年,木刻版古谱即已传世,武、李的秘传,对外界来说已是公开的秘密。

  从顾氏《太极拳术》中李氏写给郝和的影印件看,唯见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一篇,似与武氏得王宗岳拳谱难以对号。难道武氏有意而隐?抑或武氏所得乃残本,由武氏而集。从廉本的“解曰”、“又曰”归于王论,到李本的归于《要言》便可见一斑。李氏之《跋》“兼积各家讲论”已明确非武氏独创、独论。《要言》的出现,不仅不能否定他家传承古拳谱的存在,反而为古拳谱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旁证,《心解》和他谱中“张三丰遗论”本身就存于古拳谱中。顾氏在《太极拳术》一书中认定的,因陈微明1925年出版的《太极拳术》一书中“张三丰拳论”与《要言》末尾一段相同,便认为杨氏弟子篡改武论,似有些证据不足,可说有些武断。顾氏之所以武断,在于缺乏历史资料,没有历史地分析研究,仅以抄本中有“禹襄武氏并识”唯据。其实“并识”并非独识、独创,乃有“同识、共识”之意。更不知光绪初年就有木刻版问世,而归于武氏一人所作,把问题主观化了,犯了逆向否定的逻辑错误,将成为太极拳研究史和发展史上的一大憾事。当然,仅此一点不能否认顾氏在太极拳研究中所做的其他贡献,顾氏《太极拳术》一书乃是当今太极拳学中最好者之一,很值得研读。

  

  三、关于顾氏书中的其它疑点

  

  笔者在细读顾氏《太极拳术》后,除《要言》外,尚有其它一些疑点述之,与爱好者共研。

  其一是言王宗岳学的陈氏拳而作拳论。这一结论,不仅盲目,无事实依据,更无史料可考,实属猜测或推测,完全是一种臆断。第一,陈氏拳规向之甚严,在陈长兴传杨露禅之前从不外传。第二,王氏拳论之精奥,非一年半载之事,这一点外行人不知,对于太极人不言而喻。太极拳的深奥在于内在的意气结合的运用,不是一看便会的。陈氏历代文武兼备者绝非一人,就连陈拳集大成者陈长兴亦无此精论。陈氏文武全才的陈鑫在陈拳体系发展完备的情况下,立志著书阐释理法,其《太极拳图说》尚用了十几年,书虽巨,然其理论杂而无章,实不成体系。顾氏亦认为很不系统,还要顾氏为其摘录归纳与王氏拳论套之。可见王学陈拳之论是不成立的。第三,若王氏为陈拳而作论,不可能不向陈氏请教和交流,更不可能不将为陈拳而论的太极拳论回归陈氏,然在其若干年,陈氏家族竟无人知晓,亦无传承,这可能吗?况陈氏一族历来对王论不屑一顾,并不认为与陈氏有关。

  其二是陈王庭创造了太极拳。历史上,《陈氏家乘》虽有陈王庭“闷来时造拳”的记载。陈氏拳虽世代相承,但陈王廷所造之拳并不等于今日之陈拳。其间已经数代演化,吸纳出新乃是客观事实。仅凭“闷来时造拳”一句就断定陈王廷创造了太极拳似有不妥。犹如顾氏之陈王廷虽取式戚氏《拳经》诸式,但不等于戚氏创造了太极拳一样,只是一种渊源关系而已。在陈氏,关于太极拳的称谓起自何时、何人,亦说不清(陈鑫认为陈卜,陈子明附唐、顾说),陈长兴和陈清萍亦说过,外人更难辨原委。这一点在杨、武两家的述源中可以清楚看出。若陈氏知陈王廷创造太极拳,不可能在外传时不告知,杨、武若知不可能不述。因古人尊师胜于今人,也不可能否师而另立三丰为祖师。尽管按顾氏所说,李亦畲在小序中自纠其说,把张三丰创拳改为“太极拳不知创自何人”,亦未说陈王廷创太极拳,也不能证实陈王廷太极拳。以上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太极拳渊源在王宗岳之上。太极拳理论成熟于王宗岳,太极拳中兴于陈长兴、杨露禅、武禹襄,王宗岳之论由武氏首传。

  其三是关于张三丰创拳说。关于张三丰的考证,论述颇多。据有史有据可考的,史有其人,而且历史上非一人,这也是众说不一的根本原因。按照辩证唯物的观点看,“神仙造拳”实不可取。然而,无论神话,还是历史传说,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在历史上都能找到他们的印记。如去玄考实的话,按道家的说法,“玄帝”乃真武,真武即太极之别体。太极理论在中国已有千年以上之历史,太极、阴阳理论早被道家所用,三丰依据太极理论造拳亦有可能。大家知道,古之拳不入正史,道家更有言道不言武的规矩,历来亦是口传心授,在后公开也是可能的。在《讲义》中太极拳述源说:“其流派大别有五,宋张三丰乃大昌明者,称为鼻祖焉。”与吴图南先生立论一致,吴先生早年亦曾亲下陈家沟,入少林考证。由三丰一脉相传者,“明初传关中王宗,再传温州陈州同,至嘉靖年间传张松溪、张翠山,是名温台派,俗称太极十三势”。可见那时亦未称太极拳,各大派别名称亦各异,只是理论相同而已。姚馥春先生在自序中说:“遍渴大江以南诸老名宿,得观温台派之太极,并彼此研究,盖河南陈家沟子之嫡传也。”从以上可窥见太极拳之渊源关系。但就目前而言,有据可考的,一些太极拳传承皆受自于河南陈氏乃是不争的事实。但陈氏中谁把拳定名为太极拳并不清楚。其它说仍须考证。古之十三势与今之太极拳是体系的推演,还是仅在理论上的继承,或与陈拳的融合仍是一大谜宗。

  其四是太极拳论之说。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今各家已奉为太极拳经典,各家所承之论皆以“太极者无极而生”开篇,篇名皆定为“王宗岳太极拳论”。然从姚姜所得古谱看,并非首句。姚姜所传之古谱与各家相比,一是体例古朴;二是内容全面;三是时间吻合;四是未经后人加工,比较原始和真实;其五又经光绪初年木刻版书印证,虽系手抄本,亦应属原作,可与各家相互认证。而武氏所得之谱,无论抄本抑或王氏原作,经唐豪先生考证,已是残本无疑,很难窥到全貌。况顾氏所依据的只是李氏抄本,后人加工痕迹较多。笔者分析对照后认为“太极拳论”乃武、李所加,与唐先生的考证一致。原论只称十三势而非太极拳。武、李为突出首得太极拳谱而为,把“太极者”提到句首,抑或残本已不见开头两句,将残本集合而成。

  其五是姚姜所得古谱早于各家之论。除前述十三势外,如《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还有一个证据可以看出:古谱中的“如转鹘之鸟”和“形如搏兔之鹘”中的“鹘”字,在他家谱中皆为“鹄”字。二字虽同音为“胡(hú)”,但不同义,“鹘”乃为捕鸟之鹰,隼也。而“鹄”则为天鹅,是不能搏兔的,显系后人传抄时之笔误。这一字之差,绝不是一个小问题,乃是历史真实的见证。所以说,姚姜所得之谱,不仅古朴、全面,亦当为原作。

  其六是古拳谱非一人一时之作。第一是语言风格不同,第二是文字中反映出的认识也不同,互有矛盾,如关于“气”的认识,观点相反,一种认为:“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一种认为“气以直养而无害,敛气入骨,气贴背,运气如九曲珠”等。也正是这些相反的观点使不少太极人迷惑至今。

  以上所论纯为学术研究,而无个人成见,望明人指教。



↑上一篇:一代太极宗师牛春明   下一篇:李派太极探秘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0371-65151997)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太极拳理“戏说”不得
·太极拳“五要”证悟
·陈家沟枪法是外来传入的
·太极拳的三合六进
·太极拳中的辩证法
·三丰清虚自然太极拳理法阐真十三势单
·太极图与张祖意合太极拳(下)
·太极图与张祖意合太极拳(上)
·太极拳精典口诀记忆知识
·《内功经》中的内气运行路线
·武当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之之区别/王
·太极内功修炼
·武式太极拳背丝扣演练法/张修睦
·太极拳呼吸法的掌握与运用/王寿山
·谈太极拳的松功/祝大彤
·孙禄堂谈内家心法-龙虎二气
·太极拳呼吸法的掌握与运用/王寿山
·太极拳的巧妙摔法/张迎忠
·武式太极拳背丝扣演练法/张修睦
·太级推手体悟漫记/杨 波
·浦汉健给太极拳下定义了吗?/李秒丰
·正统太极拳的技击形态/山令誉
·习练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六要领(李文
·太极真功紧与松
   
【 天下武林 】 copy right (2004)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 版权所有
仓库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82号启福花园大仓库(华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乘83,103,52,201,301,T5路公交车华山路站下车即到
QQ 33493757(服装器械) QQ 493175072(音像图书) 淘宝旺旺:使用支付宝购买点这里 谢栋兴 MSN:MSN wulin886@hotmail.com
咨询电话:13653836336   13633719939 传真:0371-86127866
【天下武林】网站永久性网络实名:武术   无需记住网址,访问本站就这么简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序号:豫ICP备050176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