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太极拳
蒋玉?
按:蒋玉?,杭州人,南京中央国术馆优秀学员,著名武术家。他7岁随舅父习武,14岁拜韩庆堂为师,学少林拳及摔跤。1930年进浙江国术馆从杨澄甫专心习练太极拳、剑,得真传。1933年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中央国术馆深造。得刘百川、姜容樵、黄柏年、龚润田、杨班候等亲授,成绩优秀,受馆长张之江的赏识。此外他还跟杜心武学自然门武拳术,跟黄元秀学武当对剑。他在武坛上叱咤风云,成绩辉煌: 1930年在浙江省不分轻重级别、无护具的打擂比赛中夺得第一名;1933年在南京国术馆年终考核时获全馆拳术第一名;1948年在上海举行的旧中国第七届全运会上获摔跤轻甲级冠军、器械第三名、拳术第五名的好成绩;1956年在北京全国武术比赛中获得散打和摔跤两项冠军;1975年被国家体委聘为全国武术辅导员集训队教练。 他悉心继承传统,完成了大量的太极拳械著作。如:《中国武术论谈》、《杨家太极拳各艺要义》、《杨氏大功架太极拳》、《杨班候小功架太极拳》、《太极对拳》、《武当对剑》、《太极刀》、《太极对刀》、《太极棍单练及对练》、《太极枪》等。 多年来,蒋玉?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才,为社会作出了效大的贡献。1986年6月4日,因病于北京逝世。
(一)论法则及其重要性
太极拳法则歌
顶头悬使身中正,尾?收时即中定。
含胸扩背扇两腋,沉肩垂肘臂膀松。
周身关节齐转动,虚虚实实把裆撑。
拳法用意不用力,腹助呼吸劲分清。
自明清两代以来,许多太极拳爱好者,著书立论,都说太极拳,不但在技击上有显著的实用效果而且对健康也有重要的帮助,能却病延年。练习方法简便,着重在自我控制,用意识带动身体内外的活动。怎样去理解旧的以阴阳五行立说的神秘论点呢?事实上这些论点,是属于朴素的哲学范畴,至今我们还不可能加以更明确的科学解释。现在我们应该用众所周知的,人体内在活动和外来因素的感觉,诸如口、眼、鼻、耳、身触觉的“信号回授”,来对太极拳(械)加以现代的科学的理解。什么叫做“信号回授”?比如手脚的投高投低,这次手投高了一点,自己觉得轻飘无力,没有准绳,或投脚的方位偏了些,上下不能协调。那么下次注意手投低一点,脚投正一些,就能觉得出手沉绵有力,对劲了,或者还差一点,再在下次巩固或进行改正,这即是拳谱所说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就是这一点,不是亲身经历过的人是看不出的,也就无法提出办法来纠正,这种微细而重要的偏向,只有“信号回授”这位自我老师,能启发我,告诉我纠正的方法。我国有句格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可作为“信号回授”的写照。又比如,在人们失脚跌倒的刹那间,本能地也可以说是下意识地?用手支撑地面,用脚交错平衡,这种须臾的本能保护,就是意识信号像电波给予自身的回授,迅即纠正失误。因此说,一切精神活动,技击动作,锻炼治疗,是与身心内在的机构息息相关的;所以用意识控制自身的机能,用以医疗疾病,防卫身体,自然是合乎逻辑而可以做得到的事情,条件是全身放松。我们练习太极拳其主要的目的即在于加强身体内外的“信号回授”以达到体格强壮,举止轻捷的目的。
拳论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阶及神明”(注),这样一个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其主要在初学阶段就必须注意。太极拳(械)所特定的六个法则,即:顶头悬、尾阔收、含胸、扩背、沉肩、垂肘,通过躯干的运动,来调节内脏的活动,如果在练拳(械)不明白法则的重要性,不加以熟习运用,就不能收到练习拳(械)的效果。此外还有练习拳(械)时的三个准则,即:不出现动作的断续,不出现姿势的凹凸,和不出现对法则方面的缺陷。
人体的基本论廓。从人体外形看:分头部、颈部、躯干、四肢四个部分。从外往里看,表面是皮肤,下面是脂肪层,再下面是肌肉。肌肉附在全身206块骨头上,骨头连结在一起,构成了人体的骨路是保护和支持人体的结构。从内部由上往下看,有三个腔:颅腔、胸腔和腹腔。
颅腔内有大脑和小脑,脑干通脊椎的推管。头部包括五官组织,颈部联系躯干,躯干包括胸腹和小腹,胸部和胸腔里有心肺,腹部的腹腔里有胃、肠、肝、肾等机件。上胸与下腹之间,好像二层楼,有横隔膜分开。四肢包括一对上肢,一对下肢。许多机能相近的器官以一定的次序结合起来,共同完成一种连续性的生理活动,叫做系统。人体可分为运动、消化、循环、呼吸、神经……等系统。这些系统是在神经系统的直接或间接的调节下,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完成各自的生理机能的一种动力。上面所说的神经系统,对太极拳(械)的意识引导动作是非常重要的,这项属于柔和的特种传统体育项目,对中、老年在练习后,可以减少心肺功能的早衰现象,有益于心脏循环及各组织系统的新陈代谢作用,恢复健康,可以避免老化的机件容易疲劳的情况,而且不易感冒,增强了对环境气候的适应力,能任重,能耐劳,能防远,能攀登高峰:对青少年的练习,可以辅助发育强壮身体。太极拳(械)、有许,多课题足资探讨,因而能够自动去锻炼,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注解〕:神明——不可知之为神,明是明察,即明白不可知的事物,不可知而知之称为神明,另一种解释,神明作精神讲,即到达有精神的阶段,两者都讲的通。
1、顶头悬
《十三势歌诀》说:“满身轻利顶头悬”。这是说要有沉着堂堂正正的气概,要使周身轻松利落,做到“岳镇而安,川浮而动”的地步。必须掌握“顶头悬”,“顶头悬”这个法则关系到轻松利落还是笨重涩滞的问题。俗话说:“上不正,下牵错”,上头还摆不正,下面自然出现偏倚俯仰,东倒西歪,这样对发劲施招很难能够干净利落,因为自己身体的均势还保不住,那能够在出击时施展有效的手法呢?!要施展有效的手、法,必须先行稳固自身,“顶头悬”就是稳固自身方法中的一种。顶头悬应当如何掌握呢?这要从悬字着眼,从顶字着手。“悬”的意思虚领是属于柔,“顶”是颈直肌轻度收属于刚。具体做法,在发劲施招一眨眼之间,头像“牛头拱”似的使身体成为一个整体冲撞出去,随即变为悬虚领,就是说在不发劲施招的时候是悬领的。领会运转而产生的惯性力和体内牵动的规律,这就是现代世界上科学家们所研究的,称之谓《最新的治疗万法》《生物回授》。其实我国早在两千年以前,秦汉时期就有〈心音回授〉的养身延年的学说了。古人咏太极有首诗说:一片灵机写太和(虚实会合),全凭方寸(心意)变来多,有心运到无心处,秋水澄清出太阿(宝剑名)。翻作白话是:通过虚实的交替,凭意识引导肢体,有意无意地动作,变来了刚柔相济。这首诗含有“信号回授”的意思。
2、尾闾收
《十三势歌诀》说:“尾闾中正神贯顶”。《十三势行功心解》说:“立身须中正安舒”,这两句话所指的也就是《太极拳经》上所说十三势劲法之一的“中定”。这个“中定”的姿势,现在很少人注意,各种出版书刊也未提及,对这个《拳经》上所提出的战术(见拙作小功架太极拳),并不是不懂,而是有所忽略。中定的具体做法即“屈膝沉裆”也就是“尾闾收”,即经常所说的“顶头悬使精神衷,尾闾收时即中定”。开裆、圆裆、松裆、小腹前合,不要厥臀,都是做好“尾闾收”的必要注作,而其中含有“中定”的意思,尚有撑裆,多少含有分开双腿加大底面积之意,沉裆除身体重心主降之外,主要是指“中定”。太极拳是武术,每一式有每一式的作用,是依据人体解剖和生理的规律而组成的解数(注),人们只有根据规律去作,才能达到增强体质的功效,合理地发挥技术作用,并不是划道道儿就可以达到预期效果的。所以在每式变换之时,意欲发劲施招之前,必须屈膝沉裆(即中定)。这等于人们所习见的在用大力之前两脚踏稳、腰肌放松的姿态是一个道理。这样做身体的重心放低,不易被人推倒,利于用腹肌的弛张为导致神气鼓荡提供条件,从而不致气喘身摇而有耐久的战斗力,这是“尾闾收”法则的目的。另外尾闾收裆胯总是保持平正,可以避免动作出现凹凸。初学者宜注意研究,不可疏忽。《练习太极拳十要》是近代解释古拳谱比较全面的一篇文章,可惜未把“尾阔收”这条非常重要的法则收入论文。其它也有移植形意拳种的法则,用到太极拳上的,有的丰富了太极拳的内容,例如“弥之六合”即内三合和外三合(注)。也有移植不恰当的,不合太极拳特点:轻松圆活,柔和自然。例如把“尾闾收”,说成是忍粪状态,谷道上提(提肛),把圆裆说成要尖裆,把沉裆说成吊裆,把松裆说成裹裆,如果按照“说成”的做法,不但形相难看,而且动作僵硬,记此数则,提供学者参考。
〔注解〕:解数:武术专用词,一进攻,一解脱的招法。
“弥之六合”: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功能使精神抖擞。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