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论精神
依据流传的五篇《拳谱》,其中有关“精神”方面的论述还有:
1.神宜内敛;
2.精神能提得起,则无滞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3.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4.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
5.神静体舒;
6.内固精神;
7.全身在意在精神;
8.尾闾中正神贯顶,共八条。
精神是包括五个因素的总称。这五个因素是:
1.气力;
2.勇敢;
3.耐力;
4.机敏;
5.坚强。
这五种素质积蓄在身体各部,素质的多与少,表示了精神状态的差别,又表现于日常工作上的效果。素质与人的精神表现极为密切,比方有人说:“打了太极拳之后精神好的多了”,实际在说素质改善了,素质有所改变了,因此必须锻炼。
太极拳锻炼的方法,内外兼顾,注重在精神意气,它既有体疗的价值,又有技击的效果。从体育的观点看,一切人体运动时促使随意肌的收放,不随意肌的蠕动,及血管壁的舒缩动作,间接影响不随意肌的运动,而增加它的力量,借以改善组织和促进发育完善。过去所谓有“内家拳”(注)即太极拳之说。这是旧社会残留下来的宗派门户之见的说法,实际许多拳种都是要求刚柔相济的,不同的只是形式上采用的锻炼方法,最终还是殊途同归的。
太极拳的方法是通过掌握六个法则,以锻炼精、气、神,五官是表现精神的机件,除注意定式的挺拔之外,头部要保持端正,面容要保持自然,不要紧张,不要嬉皮笑脸,更不可做出多种表情,如紧锁眉头,瞪眼怒目,这都不合乎要求。
眼:专心一意,焦距集中。古人说眼为心苗,一切行动意图,都是先流露于眼神。练习眼神有两种方法:一、眼看在东,出手在西,称为虚佯诱哄之法;二、眼神要不努而自威,以眼神倍增慑服对方,这就是《拳谱》说的,“耄耋能御众之形”,所以平日锻炼不要眼皮下挂,切不可“半开半闭,呆视一隅,目光咫尺,毫无神色”。运用目光原属技击需要,但是单练也可采用,能够起眼睛保健操的作用,即使无眼疾的人,也能练得目光锐利而奕奕有神。
口:“唇宜轻闭,齿宜轻口,不宜闲谈,舌宜上百抵”。不闲谈以免精神涣散,舌上百民能生唾液,以免呼吸加快而引起喉头的干燥。如感呼吸不适,可以吐气调节。
耳:耳的锻炼方法,也有两法:一、凝神静息的耳听八方,辨别微音,识别方向。二、专注一方,听其声不辨其音。两者交替锻炼,久而听觉自然灵敏。
鼻:打拳的时候,必须保持用鼻子呼与吸,不要一上场就紧张地打起拳(械)来,这样难免使鼻子来不及喘气,出现面红耳赤,血脉贲张的现象。必须先行柔和肌筋,转动关节,等到身体滑润,然后认真练习。主观上要做到呼吸平静,切不可憋气。
每日晨起,打打太极拳,久而能养成习惯,如此每日交换大量的新鲜空气,促使新陈代谢的功能,自然神清气足。每日有充沛的精力是做好各项工作的保证,自觉游刃有余。俗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点不错。为什么打太极拳不觉得累,反而精神充足呢?由于法则“顶头悬”的提纲挈领,促使分布全身的通讯网中枢神经,因纲举而目张,引起其它系统兴奋,所以不觉疲劳。相反某些晚睡晏起,没有朝气蓬勃的精神,久而反应迟钝,目无神色,动辄就气喘身摇,这就是衰退和容易生病的征兆。如今世界上流行的一句话:“生命在于运动”,是很有道理的。其实,我国前人诸如“流水不腐,户枢不蠡”这样的论述,要早好几个世纪。
太极拳的传统套路,是由简到繁的教育程序,根据各自不同的年龄和健康状况,适当掌握运动量,循序渐进,逐步增加运动量,全面锻炼,利于改善体质,练出气力、勇敢、耐力。在60岁上下者心跳不要超过120次,测验的方法很简单,即超过了要喘大气,脖子上鼓青筋,头脑朦胧现象。相反,如心不跳气不喘即是没超过120次,如此可以逐渐加大些运动量。现代世界医学界,从生理科学的实验中得出结论说:心跳180次减年龄为合度的运动量,这个实验的标准是符合一般规律的。合理的从事太极拳的锻炼,不但精神矍铄,而且延缓衰老过程,预防年老性肌肉萎缩,或脂肪过剩而引起与这方面有关的疾病。
〔注解〕:
内家和外家之说,不见于正史,仅见野史。清康熙年间蒲松龄写得《聊斋志异》第四卷中“武技”一文。与蒲同时代的进士王渔洋,增加批语说:“拳勇技击,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丰为内家。三丰之后有关中人王宗,宗传温州陈州同,州同明嘉靖间人,故今两家之传,盛于浙东。顺治中,王来咸家征南,其最著者人也。雨窗无事,读李超事始末,因识于后,渔洋书”。传统《拳谱》没有提到内家与外家,只是提到与别种拳术,练法上的不同。按《十三势行功心解》,“行功心解”:四字的含义,即行动在外,心解在内,内外同时锻炼的意思。
解放前书刊介绍和一般人的传说,说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这三种是内家拳,其余北方长拳、短拳、像形拳,南方的南拳等都是外家拳。还说内家练精、气、神,外家练筋、骨、皮,所谓“内练一口气、外是翻筋斗”。由此而产生的武侠小说,加油添醋,更说得头头是道,神乎其神。这些都是我们学习各种拳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应当把它搬掉。按照运动学的解释,没有内外之分,内动外也动,外动内也动,这是生理上必然的连锁反应,事实上所谓内外,只是练习的方法有所不同,有柔和、剧烈、机巧、持久等项目之分。如果我们在练习运动时,只注意外形肌肉的锻炼,忽略了呼吸的延绵。或只注意内部的蠕动,忽略了肌肉的弛张,这都不是完善的体育项目。
(九)、论风格
打太极拳,好比写文章,用起、承、转、合的方法,去表达意念:又好比音乐,抑扬顿挫旋律分明。练太极拳一样有闪展腾挪,转换变法。手的劲别,步的桩型,要随手而出,要做到这步功夫,在学习程序上,不能操之过急,每日要有一定时间作深刻的研究和锻炼,时间长短可随个人条件而定,但须持之有恒。如仅作为健身之术,两三个月的学习,可见其成。要练出特点和风格,须懂攻避方法,练劲之术,每招每式,要一一弄清弄懂,按法则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意在动作之先务必正确,审度整体,顺势滑动,力求刚柔相济,贵乎沉着,而渐至从心所欲。风格是多种多样的,现在见于社会流行的,太极拳名称也不尽相同,动作姿势特点和风格,也各有所长,但各流派所遵循的原理法则八劲五势,则是大体一致的。
杨氏太极拳的特点和风格是动作舒展,架式大方,体态中正庄重。
吴式太极拳的特点和风格是动作潇洒,形像优美,内大外小,节奏清楚。
陈式太极拳的特点和风格是动作快慢相间,缠丝发劲,明显的刚柔相济。
李式(李亦畲)太极拳的特点和风格是动作明快,缠绕抖擞,活步多姿。
武式太极拳的特点和风格是活动左右手各管半个身子,不相逾越,出手不过脚尖,姿态平稳,动作较小。
孙式太极拳的特点和风格是动作简捷,活步随手,合形意拳、八卦掌而为一体。
这六个流派,人们为了鉴别,能够达意、所指,称他们某派某式,是有原因的,并不是宗派的记号,因为这些特点风格的创造者,生前没有说自己是某派的创始人,是后人给予分别而加以命名的。风格的潇洒活泼,肃穆庄重,有赖于平日的研究和实践,套路的造型美,动作的难度高,都能够轻松地完成得很好,自己也感到身心愉快,对旁观者,起到行人驻足,心潮随我的动作而起伏,一时寂静无声,一时啧啧称道,这是功夫的感染力。比如唐朝的颜正卿书法好,学他字体的代有传人,钱南圆、何绍基、翁方纲、唐驼等,皆各有风格,人们依然说他们写的是颜体字,因为他们纳古法于新意,用古法于新体,所以练习太极拳,须根据自己体格的特点,取消宗派门户和自满狭隘之见,博取众长,不拘泥于老框框,打出自己的风格来,一定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