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内外合一论
学习太极拳,在姿势正确,动作熟练之后,必须进而注意由表及里,从外至内,默认内动规律,以求达到内外合一。要能掌握太极拳运动达到如此境界,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兹写《太极拳内外合一论》作为参考。
一、凝神静心、补形侯气
在盘架子时,思想要高度集中,主观上做到心静凝神,环境虽噪,而自身须趋于安静状态,全身贯注于每个细致的动作之中,认真做到完全符合拳理的要求。
首先要用意识引导动作,连绵不断,一似行云流水,行止无端,势若波兴,随风而转;决不可浮躁,紧张、强劲;要补形侯气,摆开架势、顺势而行。其目的是使动作与意识密切结合,达到意动身随,得心应手的境界。其方法主要做到“顶头悬”,否则,即精神不振,目无神色。因顶头悬能使意识集中,使大脑清楚一切杂念,聚精会神,结合有节凑有规律的内外器官的活动;这样,有助于大脑皮质即最高神经中枢的功能调整,而起到体疗疾病的作用,这是太极拳的特点。
我们常见坚持练太极拳的人,身体外表一似平常,但工作劳动精力充沛,原因在于大脑皮质能保持平衡,内外各器官平均发展,各器官又互相协调。所有这些,只要认真坚持锻炼,就能达到。淡然,也不是完全依靠太极拳,还要有其他的条件,如生活的调摄,精神上的愉快等等,但作为综合治疗疾病老说,太极拳是一项有效的体疗措施,这是已有事实可资证明的。
二、外示安逸,内实精神
在盘架子时,要注意风度,庄重严谨或轻松飘逸。庄重而不迟钝,严谨而不拘束,轻松而不懈怠,飘逸而不轻浮,必须神态自若,动作匀缓。练拳之先,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尽我所能,要求打出风格。练拳前,可以先做准备活动,如抖松肌肉,滑润关节,撑长韧带等。盘架子时注意躯干和四肢不要相互压抑,双手要朋满,不能出现折线;双足虚实交换清楚,要用意识带领动作;这样气势自然鼓荡,有圆活之趣,如珠走玉盘,鱼游于水,婉转生姿。任何动作都不要棱角,不要用拙力,即使在出击时,该用力的地方,也只是肌筋前伸于刹那之顷。转换变化,要分清朋、捋、挤、按,采、列、肘、靠和搬、挡、踢、蹬等劲路,须轻微使劲之外,其它一招一式的运行,全部过渡动作,都要求做到全身放松。切忌生硬造作,横眉怒目,伛偻曲背,直膝尖裆,俯首看地,寒肩扬肘,挪根蹩腿,凸臀花指等弊病;牵一发而累及全身,只要犯以上一病,都会出现其它,而且给人以紧张、别扭的感觉,必须注意。
不管肢体还是内部器官的活动,都是在全身放松的状态下,随着手、眼、身、法、步有节凑地一张一弛,与生理自然搏动速度协调地活动,这样的一张一弛就能协助心脏调节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作用,有利于保健强身。这种内外合一是太极拳运动的主要优点。
三、形神结合,目光炯发
人的思维源生于大脑,意识反应于眼神,而眼神又表现于形态,这是生理上的自然规律。练太极拳本来练得就是“精、气、神”,要求做到精力集中,气宇轩昂,神采奕奕,目光炯发。假如动作低头弯腰,目无定向,那就形神俱失,当然更谈不上精、气、神了。
精、气、神是我国医学的理论,在历代无数名家的论文里,也多有论述。为了练好太极拳, 需要对它有所理解。
据我国古代医书《内经》及现代中医学说的解释:精,包括血、精、津、液,精是禀受于先天胚胎,而由后天所吸收的水谷精气,不断补给滋养而成的,是人体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气、包括原气、宗气、营气、卫气;原气是指“脐下、肾间动气”,它是由肾脏中所贮藏的“精气”转化而成,是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宗气是指“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即统指心肺的活动功能;营气“行于经隧之中,是清气”是一种具有营养作用的物质;卫气“行于五脏,不循经络,是浊气”,是一种具有卫外作用的物质,它能够抵抗病邪的侵害,有调节体温,管理汗液分泌,充实皮肤和营养肌肉等作用。神,是人脑(心)活动的表现,(所谓“心藏神”)神是以形为基础的,所谓“形据而神生”,它是指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现象,凡是知觉、感觉等对外界的反应都处于神的表现。长期以来,我国医学界对精、气、神的解说,不断有所论述,虽说法并不完全一致,还须作进一步的科学探讨,但在实践中,这个理论对医疗、保健事业是由它的价值的。
我们既了解精、气、神是在形(物质)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各种生命活动的现象,所以形与神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同时三者之间,有着相互资生、联系的关系。所谓精充、气足、不振,是百病丛生和衰老的征象。由此,可以理解,锻炼精、气、神,是却病延年,增强体质的良好方法。即所谓“精神内守,病焉从出。”
至于“眼神”的光芒,在任何时候都是表露内在精神活动的火花。从练习拳术而言,它对姿势动作的风度和发劲出击的正确性,都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在太极拳书中每个式子的动作说明,都提到眼的动向,还在个别需要表现的地方,特别以独特的名式,如远眺、正视、一瞬、掺望、凝视、环视、射向、高瞻……等等。为的是重视这个锻炼的环节。
怎样才能正确地表达“眼神”,虽然名式很多,但归纳起来共同的要领,就是:将颜面肌扬起,收缩眼皮,气概随之昂扬,精神随之凝重或飘逸。但也要注意含蓄,神宜内敛,不可锁眉瞪眼,避免剑拔驽张;凝重而不呆滞,飘逸而不浮躁。
单练太极拳时,一般是劲势使到那里,目光射到那里。也有个别的式子,如白鹤亮翅、高探马和上步七星是属于“声东击西”的眼法,眼睛看上面,使招在下面。双人练太极拳对打,只要眼睛看眼睛就能够知道动向。这种看法,在小功架的单练式中,也是有的,如单引掌、双引掌、交叉掌、双分掌、左顾、右盼、回头望、窥视等等。大功架太极拳的“撇身亮相”、回身蹬脚等等都是模拟性的眼睛看眼睛。
初学太极拳者,往往顾不到“形神结合与目光炯发”,这是自然的情况,但学完整套式子,功夫稍有进步之后,就必须注意提到练习的日程上。因为习惯成自然,如果做起来仍是抬头看手、低头看脚,再改正就不容易了。
四、虎卑其势,狸缩其身
“虎卑其势,将有击也。”(意含先柔后刚),“狸缩其身,有所取也。”(意含先收后放),这是人们长期观察走兽搏斗的总结。具体到太极拳技击,一式接一式都是搏击手法,如必须“屈膝沉裆”,或“朋抱(蓄势)待发”,这两者是一切动作的前奏。《拳谱》所说“往返折叠,进退转换,恬静如猫,展翅如鹰”,“随屈随伸,蓄而后发”。都是由此两者推演而出的。这是一条规律,我们必须研究体会。
五、动如江河,静似山兵
这是太极拳中动与静的对立统一,如专注意静,单练内脏气功,其弊在无力,动作迟钝,步如鹅行;专注意动,单练外形刻划而忽略内里,那也是舍本逐末。因此要表里结合,刚柔相济,柔中寓刚,动静有常。犹如锥之藏于囊中,其颖深藏若露,随时可以脱颖而出。这就是所谓“寸劲”。动即是实,静即是许,动作要讲究虚实变化;否则,就达不到刚柔相济,虚实分明,更达不到运劲如抽丝,螺旋力前进(即缠丝劲)的标准。太极拳的一动一静,一虚一实,一张一弛,一化一发,都要把这一动作的技术含义,用一式去想象。才能够使意识更为集中,有助于单练,有助于推手。太极拳以静御动和虽动犹静,所谓“静中处动动犹静”,使自己意识集中在静的一点上,去影响一招一式的动作。但本质上还是以动为主的,这样自然使自己的身心初在特殊的运动状态中,得到更完善的锻炼效果。
六、动作要匀、情绪要稳
匀、(陈式老太极拳,快慢相间,卷而脱放,与杨、李、武、孙、吴诸式掌握匀缓略有不同外,本文可作参考)。稳是完成动作的基础。虚灵顶劲,含胸扩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杨氏十要是练好太极拳的要领。匀而且稳能使身体各部,从头到脚而腰完整一气,尤须以腰为中心,头部、躯干、四肢成为一个活动的整体。不是直手直脚,刻板机械,而是团得紧,展得开,用动作的完整性来促使腹助呼吸的内部鼓荡,做到所谓“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从而得到内外的锻炼。
七、八种步法,接骨都榫
打好太极拳,正确掌握八种桩型大小的规格之外,还要注意八种步法的方向。例如:
(1)搬拦捶的步法,术名叫做“连环步”,用的是连环形上步;
(2)转身蹬脚是“玉环步”,想巧连环那样玲珑;
(3)提手上势的上步是“插步”,插到对方的身后;
(4)野马分鬃用的是“龙行步”,锯齿形前进;
(5)搂膝拗步是“猫行步”,要象猫儿迈腿那样轻轻落步;
(6)倒撵猴用“车轮步”,要贴近地面画弧后腿;
(7)手挥琵琶是“借步”,后脚跟上,前脚向前,为了易于接近对方;
(8)云手是“四平步”,要眼平、身平、手平、腿平,四方平稳。这八种步法统称为大小“连枝步”,意思是象树丫杈那样自然地向左右前后延伸及远;所谓“连环、玉环、插、龙行,猫行、车轮、借、四平,任伊犁猛硬来攻,怎当我连枝步动”。这首歌诀说明步法灵活的重要。还有脚尖好比“开路先锋”,动作的里扣、外撇、转脚尖还是转脚跟,由什么桩型过渡到某种桩型为定式,及下式的预定方向,都要一一弄清楚。大腿的有劲与否,又是完成动作的关键。腿劲是从负荷中锻炼而来的,下肢的负荷有力,才能得心应手,否则顾此失彼,一遇难度动作,即起僵动,内部鼓荡必然突然中断,呼吸也因用劲而不能匀缓细长,中枢神经系统因僵劲儿波动紊乱。所以,全身放松是抵销僵劲的唯一法门。
在上下式接头处,即接骨斗榫时,应注意含胸是使横膈膜和腹肌得到良好的锻炼。含胸可以增加呼吸的深度,扩大肺活量。由于掌握腹肌呼吸,使横膈膜运动范围增大,气也就容易鼓荡了。所谓“运气如九曲珠,”也就不难做到了。含胸运用于接骨斗榫(即转换变式)中,又是一条规律,也是掌握这一法则的具体方法。我们在练习时必须细心琢磨。
八、百体坚强,手足便捷
百体坚强,手足便捷,是真实的功夫,坚强便捷是从放松中锻炼而来的。放不送即僵硬涩滞。放松须注意动作的自然开合,一张一弛,都要相互交替,有节奏地运行。所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即虚实变化的灵活性,是导致放松的钥匙;放松练习不但不易疲劳,而且趣味盎然,舒适安详。
练习太极拳,大致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着熟;第二步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第三步由懂劲而内外合一。学者在完成上述第一、第二步骤之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探讨,进行第三步骤的锻炼,如果学者能坚持不懈,循序渐进,刻苦锻炼,日积月累,必然有成。
总起来说,这篇内外合一论,就是要求把上述八条完整地结合起来,进行内外合一的锻炼。以意识引导动作,使动作与呼吸密切配合,做到意识活动与呼吸过程完全优美完满的境界,打出了独特的风格。是可谓太极拳已登堂入室矣。以共学者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