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韩老师,我是一名爱好实战的武术爱好者,我赞同您的观点,实战只能使用简单的动作,拆招说手中看不中用,但我不知道其中有什么科学解释。
答:人在实战中只能使出简单的技法动作,这不但是事实,也能够用运动科学来解释。
有的科学解释是我以前讲过的,比如从运动生理学中关于运动技能的分类,就能解释拆招说手何以中看不中用。因为从运动技能的类型讲,拳术技能属于“开式运动技能”,拳术技能在运用过程中,一要随对手的变化而变化,二使用什么攻防动作事先无法预知,三以视觉感受为主。而拆招说手,明显地,一不必随对手的变化而变化,二用什么技法拆招事先已预知,三它是本体感受和视觉感受并重。这就是说,在运动技能的类型上,用于拆招说手的技法,与实战中的拳术技能,不属于同一类型,而倾向于“闭式运动技能”(一不必随对手的变化而变化,二所运用的动作事先预知,三以本体感受为主)。
拆招说手既然主要表现出闭式运动技能的特征,它们当然不能在实战中使用了。因为实战需要的是“具有开式运动技能特征”的拳术技能(关于运动技能类型的划分,见运动生理学)。
此外,借用运动心理学中的“应激”、“注意范围”、“注意分配特征”、“反应延迟”等等理论,也可以揭穿拆招说手的欺骗性,同时说明武术技击为什么只能使用简单的拳术动作。
限于篇幅,我只从“注意范围”谈一下。什么是“注意范围”,在运动心理学里有个挺绕嘴的解释——“在瞬间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见《运动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什么意思呢?我举例说明,譬如在足球场上,球员在传球的一瞬间,粗略地说,他要清楚地把握队友所在的位置、对方球员的位置。详细地说,在传球者所能看到几名队友中,他把握哪一个队友是处于有利位置(有利于进攻或者防守或者身边无对方干扰),对于对方球员,传球者既要注意自己身边的人,注意他们对自己传球的干扰或逼抢情况,还要注意在接球的队友身边,对方球员的干扰逼抢情况。
武术技击也是这般,譬如你在警戒对方进攻时,你的注意范围,是既要注意对方的双拳又要注意对方的两腿。因为对方既可能先出左拳或左腿也可能先出右拳或右腿,你不是对方肚子里的蛔虫,这些你如何能够判定?所以对方四肢中的任何一肢都不可忽略,要全部注意到。
在对四肢的注意中还要注意对方使用何种拳法腿法,因为对方打出的拳,既可能是直线的也可能是弧线的,而在弧线拳中,又有水平弧线的、由下往上弧线的和由上往下弧线的。你不注意分辨同样要挨打。
对方采取的进攻战术也在你的注意范围之内,他是要逼近打贴身战,还是搞左右迂回,抑或从远距离突然发起攻击,这些都要注意。
在对方的战术中还涉及很多要注意的东西,譬如有人爱使佯攻,但他是佯攻一下既后撤打你的埋伏,还是借佯攻之机顺势发动铺天盖地的拳脚暴雨,或下潜抱摔,等等,都是疑问。
别看我罗列了这么多,实战技击比我说的还要复杂。
当一个技击者的注意范围包罗如许多的对象(而且只是警戒对方的进攻),你说,他又怎么能使出拆招说手那种复杂的技法?
至于拆招说手的示范者,那是因为在他这个示范者的注意范围里,需要注意的对象数量太少了,少到只有一个——对方伸出的一只手或一条腿。当只需要注意对方的一只手或一条腿,而且是慢腾腾地伸出来时,那拆招说手的示范者,他当然可以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如同是变戏法一样地表演他的奇妙技法了。
注意范围理论让我们明白,为什么在我们看到的“可信的实战”里,从吴公仪、陈克夫之战到三十年前的传统武术散手比赛,再到眼下的“武林大会”、散打、泰拳、自由搏击、综合格斗、拳击、跆拳道,从来没有像拆招说手那般美妙的。拳手们一律使用最简单的动作,不是拳手们无能,是拳手在实战中需要注意的对象太多、太多。
我这还只用了一个“注意范围”,若是再加上“应激”什么的来分析,拆招说手就更加不堪了。
倘若有人认为他可以超越运动心理学的注意范围理论,可以把拆招说手照搬到实战里,好办,请他到实战里去打一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