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布秉全&布琳
一、引言。
传统武术是我国的国宝。它不仅是一种力与美的高尚运动,而且是一门内含哲理与文化精神的艺术。其修炼的科学性、适应性,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并将其纳入中国文化的大道。所以,研究探讨 传统武术,我们首先必须用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去诠释,循理以求道。我们练拳,追求的是一种乐道精神,是去体会一种快乐的意境,一种愉悦的享受,一种文化与人生的价值。武术不是单纯的拳脚运动。它是一门文化、一种艺 术。传统武术,由于具有可传播性,因而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它之所以能世世代代传承下来,是因为它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它之所以对人有一种特殊的魅力,是因为它有较强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个性特征。人活百年之后会死,而具有文化思想基础的传统武术,却可以永存,无限地延续。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形成新的文化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传承,也形成了我们民族优秀的武术文化。影响之大,延续之久,独树一帜,至今放射着灿烂的光芒,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内涵哲理与深邃的传统文化精神。
传统武术,从体育的角度来讲,它是以功法为基础,以套路为载体,以技击为核心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肢体运动的角度来说,它是一门由力至劲,由肢体到精神的运动学问。用文化的眼光看,它是道、德、技三位一体的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道,作为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古哲学理论,与武术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与结合。习武人练拳悟道,把道视为拳艺的最高层次,把富有哲理思想的阴阳五行学说、天人合一观念以及气本体论等道学理论融人武术之中,体现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觉,表现出传统武术高尚的文化品位。德,对于习武人来说,“武德为上”、“习武育德”、“以德服人”是各拳种各门派,f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积极倡导的一种理念与行为规范。因为国人理解“武”,是止戈为武,最终是和。因此,不用武、求中和、不战而胜的境界,被视为武的境界。古人云:“德者、得也。”德是根本,功法技艺的提高,离不开高尚的人格和达观向上的精神,这是我们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技,作为包含武道和武德的一种自卫武艺,自然而然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内外兼修、练养合一、道技一体、以心为始、修炼自我、完善自我的运动风格。它不同于国外以征服别人为主要特点的搏击运动项目。虽然两者比较,也有其共同性,但各自代表着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所以,传统武术中的许J多东西,用西方的一套文化理论,还远f远解释不清楚。因此,我们必须用自己l的文化去诠释传统武术。但是,作为习}武人,也大可不必把武术文化看得过于玄妙深奥。我以为,构成武术文化的主要思想精神,它是一种道德规范,一种养生实践,一种防身技巧,一种表演艺术等等,由此而形成的独特文化氛围,并把它贯穿于众多习武人的生活之中。实际上武术就是一种修炼人的“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是人练拳,而是拳练人”。从而,也形成了不可估量的武术文化与人文价值。
二、习武修身,是一种行为的道德1规范,它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传统武术,无论哪门哪派,都十分重视道德伦理精神,都把德艺双修视为一种高品位的修养。而其行为和修炼的道德判断、价值取向,则足以儒家的“仁学”思想和道家的“无为”思想为基础。仁学和道学的伦理理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两千多年以来,一代又一代地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塑造高尚人格,建设文明社会,协调各种关系等方面,起着人类进步的滋润之力。而关系人体生理和精神的传统武术,自然也深深地烙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记和浓厚的道德色彩。我们从各拳种各流派的拳谱内容、授徒规矩、技击思想、侠义行为等等方面来看,都不难看出,儒家所倡导的社会伦理原则和人道主义思想以及在实践中形成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传统美德,也渗透于武术的各个方面,深刻地影响习武人走向崇尚道德之路,并构成了习武人的道德内涵——武德。历代武术大师倡导的尊师重道,义气之风,爱同精神,自强意识,仁爱互助,贵和乐群等,J学思想,都在习武人身上有着明显的体现。不仅积淀了一种宝贵的民族感情,而且,包含着一种沉深的理性观念。甚至,把传统武术视为“仁拳”,更加凸现出它的道德文化精神。
同时,习武人在修身实践中,也深受道家自然主义伦理思想的影响。道家崇尚的道德,是一种以“道法自然”为思想基础的伦理精神,是一种强调尊道贵德的大宇宙伦理思想,这种真朴自然,少私寡欲,把道德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伦理观念,对习武人也起着明显的指导作用和积极的影响,使真正追求高层次的习武人,对于武德的修养,贯穿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从一点一滴的小事着手做起,而永无止境。其精神境界则更为高尚。这种境界是善的境界、是美的境界、自由自在的境界。这种自律平和,至诚无欺的道德,注重修炼心灵的高层次,注重人品的净化,人格的升华。这种高品位的修养,是伦理智慧的结晶。它不仅对习武人,而且对当今的现代人来说,同样具有现实意义。习武人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习武修身,涵养品德,讲正义,讲义气,讲修养,讲道德,继承和光大儒、道伦理思想的优秀传统,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武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都将为人类道德文明,做出富有实际意义和特殊价值的贡献。
三、习武强身,是一种养生文化的实践,它蕴含着中华传统养寿思想的精华。
传统武术的核心虽然是技击。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质量的提高,武术强身健体的社会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技击实战的淡化,在关系人类生存质量的健康事业上,传统武术更凸现出它的“养生、强身、益寿”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在传统武术延绵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武术养生文化。其养生思想之渊薮,则明显地表现出与儒、道、医等传统文化的血缘关系。
儒家主张“流水不腐”,提倡运动,重视心性修养,讲“仁者寿”。同时,也讲究“中庸之道”生活规律,起居有常,食不厌精,尤其讲中和、适度、节制。静养主张“养吾浩然之气”,以保养人之精气神,动养主张“依于仁、游于艺”,高高兴兴,乐山乐水,调养心情,多做好事。这些珍贵的传统养生思想,均散见于传统武术各拳种的拳谱之中,并为历代拳家所效法。在习武养生,练气调神的自我实践中,去体悟心性修养对拳艺的提高,对健身的作用。在习武养生的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己自强自立,刚柔相济,行仁行义的立身精神。
传统武术的养生思想,特别是形意、八卦、太极三大拳种,都把重意识、重养气,顺自然,求虚静以及天人合一的平衡和谐特色,贯穿于拳理练法之中,形成了传统武术重内、重合,重轻松的养生风格。道家讲“道法自然”,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把精气神作为主要修炼对象,这就抓住了人体运动健康的实质性问题,其修为方法,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入静调息,吐纳导引,培精养元,内外兼修,强内壮外,从而使道家一系列道功道术的养生理论,融合渗透于武术养生之中,例如形意拳丹田之说,桩功之论,就特别讲究“气沉丹田,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以及“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等气化理论。不难看出,道家的这些功法内丹理论,都被巧妙地移植到了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之中,并借用道家“气本体论”的哲学思想,把气作为提高拳技,习武养生的原力与本根。这种传统的“身心合一、内外兼修”的修炼思想,把“养气、爱气”视为健身之大要,即使技击、散打,也是以身心健康为基础。因此,这种传统武术的修为方法,都贯穿着习武人追求“天人合一”、延年益寿、享受健康的生命理念和一种至高的生活艺术。
为了更好地吸收、借鉴传统的养生思想,提高养生质量,习武人还十分重视学习中医医学理论,使传统武术和中医整体观念结合起来,运用中医阴阳五行学说,气血理论以及经络学说,科学地指导练功实践。因此,一般来说,习武人对人体骨骼、经络、气血、关节、穴位等人体的生理作用都有所了解,并运用于培养内气,疏通经络,穴位按摩等养生功法之中,医学理论在武术中的运用,使习武养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武术养生、功夫按摩、武术伤科以及运动医学等武医结合的技术成果,同时,也形成了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祛病养生功法,如“吐纳六字诀”、“五禽戏”、“易筋经”、“洗髓经”等.均成为我们华夏民族特有的武术养生法,在武术保健,医疗及技击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传统武术不论动养,还是静养,其基本的精神,都体现出儒家的“中庸之道”、“贵和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虚静特色”,医家的“气血理论”、“经络学说”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传统武术健身之道,就是养生文化的一种实践之道,它蕴含着中国文化和谐意识的特点,重合、重内的哲理,给人以愉悦身心的享受,延年益寿的良效。从养生的角度讲,传统武术将成为最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大众化的休闲运动。
四、习武防身,是一种先天本能基础上的后天训练,它体现着传统武术可贵的仁爱,侠义精神和兵法哲学思想。
传统武术,说到底是一门博击的学问。武术的功法、套路、技击术三大运动内容,都以技击为主体意识。武术运动的本质特点,首先就在于它具有可贵的攻防技击价值。不论它延伸出多少其它功用,攻防技击性的特点,将永远存在。否则,就不称其为武术。因此,我们练拳习武,除了追求健身、演艺,陶冶性情之外,也应大力提倡学习防身自卫的技击知识,学习防身实战的技能技巧。当然,学习技击,不一定非打不可,也不一定非上擂台不可。除特殊情况之外,输赢胜负,生死搏斗并非目的。传统武术的技击特点,旨在增强攻防意识,提高自卫防御能力。因此,魂魄并练修本能,顺其自然圆中求,应是我们学习传统武术的基本态度和方法。
其实,人无需锻炼,就有防御的本能,只是各人素质不同,自卫能力也不同罢了。事实证明,在特定环境下,人人都有这种无条件反射的先天本能,人在遇到危险紧急关头,都会自动做出保护自己的灵敏反应,都可能表现出非常态的力量和运动。这种人体迅速爆发,自动应急的潜在功能,我们称之为本能反应。学习武术的攻防技能,就是建立在这种先天防御本能基础之上的一种后天强化训练,经过练拳练打的训练,绝对和未经训练的人不一样。这种训练具有增强攻防意识,提高条件反射能力,灵巧肢体,提高技击自卫能力的作用。它的技击理论与实践,贯穿着我们民族的仁_义道德思想,阴阳变化观念以及兵法思想与科学原理。
传统武术的技击特色,由于受“仁德”伦理精神的深刻影响,运用于技击思想中,也体现出一种仁爱精神。相传少林拳“技击之道、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内家拳“不主动搏人”,太极拳“舍己从人,先化后打”,形意拳“先顾后打,顾打结合,防御为能”,八卦掌“随机而变,迂回侧击”等等技击思想,都是传统武术注重仁德思想的技击特色,这就不难看出传统武术的技击思想,并不以主动出击为能,而是以自卫防身为主要目的。先父布学宽先生常给晚辈武学讲:“意拳(指形意拳)之拳法,主张先守后攻,既能安全自己,又能克制对方。在技击中以武德为重,在自卫的原则下胜敌,故往往不是先发制人,而是后发制人。战斗即要伤人,非在万不得已时,不要轻用。一般情况下,杀伤力强的毒手不可轻用,致命部位不要轻易出手”。充分体现出我们传统武术作为仁拳的一种善良宽厚精神。特别是在本门,同行之间切磋较技,更是强调武德为先,先礼后兵,把“技击争胜”的个性特征,纳入“以礼而行”的范畴。太谷形意拳门的拳艺切磋,就_十分注意宽广的胸怀,谦恭的态度和互相尊重的友爱精神。在互不伤害的原则下,研究技艺,点到为止,讲究技法的奥妙,手法的变化,注重以巧取胜,先父布学宽生前极力倡导形意拳的“柔化打法”,就是要求以仁爱友谊精神去切磋拳技,既不伤身,又不伤感情。从而达到较技互学,共同提高的目的。为武术技击赋予一种“人性向善”、“贵己存身”、“以武会友”的仁内涵与阴性思想。然而,武术技击思想的宽厚精神,并不是无人性立场,是非不分,对于横行霸道,欺老凌弱,为非作歹的不道德行为,历代武术大师都倡导并发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见义勇为、为民除害的英雄侠义精神,表现出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传统美德。并强调武勇以民族观念,民族气节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思想为准则。反映出习武人的技击思想以仁德为主要精神的价值取向。
传统武术的技击原则与规律,始终以阴阳哲学思想为指导。技击中,把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总的纲领,形成了极具哲学内涵的技击理论特色。由于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变化.皆由阴阳运动使然,阴阳变化观念也运用于拳理拳法之中,成为武术技击理论的基本指导思想,并演绎出一系列武术阴阳概念。诸如内外、刚柔、松紧、开合、动静、起落、进退、束展、快慢、虚实、吞吐、智勇等等,使武术技击之法,具有明显的阴阳特征。而实战中多变的手、眼、身、法、步和劲力的变化以及战略战术,也无一不是阴阳的展开与体现。传统武术从理论到实践,始终贯穿着“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的易学观念。因此,先师常日:“拳之大要、重在阴阳。”而“五行学说”在武术中的运用,又尤以形意拳颇具代表性。不仅以五行生克制化理论创编出五行拳,而且,技击特色也明显地以五行学说为指导,形成基本的技击攻防原理,充满着阴阳互易,五行生克之理,闪烁着前辈的哲学智慧之光。
同时,传统武术还明显地吸取了《孙子兵法》的哲学思想,作为技击理论的重要基础。并在技击实战中,广泛运用兵法战略战术,以达到克敌制胜的日的。我们常见的“知己知彼”、“引进落空”,“奇正之变”、“虚实互易”,“兵贵神速”、“速战速决”,“常山蛇阵”、“连环出击”,“避实击虚”、“以柔克刚”,“诱而取之、乱而取之”、“后发制人”、“不战而胜”等等,都是兵法思想在武术技击原则和方法中的广泛运用。在传统武术的技击思想中,还特别倡导以巧取胜,讲究技法的奥妙。而要产生良好的技击效果,就必须讲科学。由于一系列科学原理,诸如转圆原理、杠杆原理、反弹原理、松紧原理、极限原理等等原理在武术技击中的运用,使攻防技法更加细腻、精巧、多变、奥妙无穷,而产生良好的效果,甚至产生一种奇特而迷人的魅力。因此,任何一个习武者,要想获得“心手相忘”的网熟境界,就应从微妙而细腻的技巧训练开始,讲究科学性,反复练习,熟中生巧,形成动力定型,条件反射,使深厚的功力与多变的招法,灵活地贯通到实战中去,使技击之法,成为防身自卫的“工具”,成为技法变化的一种艺术,体现出传统武术技击的独特风格和内涵意义。
五、习武演艺,是一种力与美的艺术展示.它反映出和谐统一的美学思想和品味意境的文化特征。
传统武术的运动之美,给人以独特的美感和愉悦身心的享受。武术之所以称之为艺术,也如I司戏剧、舞蹈、书法等艺术一样,除了独特的风格,创新精神以及技法的奥妙之外,它的美感特征:武德之精神美、形式之演练美、情趣之意境美,构成了传统武术善与美、力与美、意与美的艺术风貌,充分体现出一种高层次的审美理念。
武德,集中地表现出习武人的思想精神之美。传统武术在代代卡H传的过程中,以孔孟仁学为准则,以美与善相统一的美学思想规范道德行为,倡导尊师重道,乐善助人,扶弱惩恶,行侠仗义的人道主义精神,通过练拳习武,培养和提高习武人的伦理道德感情。形成了武德的传统精神之美,使武术的演练之美富于一种思想艺术的境界。同时,道家的“简朴自然”、“主静贵柔”、“天人合一”等一系列美学思想,也直接融化于武术之中,形成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刚柔相济,自然和谐的审美特色,反映出一种“外儒内道,儒道互补”的文化内涵。
传统武术作为一种人体表现形式,不仅讲究内意,而且讲究外形,套路的演练性,表现出多姿多彩的动态美感和各具特色的审美风格。例如:太极拳的舒缓轻柔、连绵不断;形意拳的包裹严密、劲力精巧;八卦拳的身灵步活、协调连贯;长拳的舒展大方、穿崩跳跃;南拳的厚重沉实、刚劲勇猛;戳脚的腿击连环、拳脚互用;少林拳的古拙紧凑、刚健敏捷等等,从外形上都体现着习武人的不同精神气度,内里更包涵着一种文化哲理和技击技法。无论是简单的质朴美,还是繁杂的气势美,都体现着一种生存自卫的实用性和拳法演练的艺术性。从各拳种演练的套路上,我们不难看出对立和谐、对称平衡、天人合一、丰富多样的美学特征,无论路线布局上的曲直、圆弧、斜线、对角等变化格式,还是整体上的起势、承接、高潮、收势等约律化,都表现出一种刚柔相济的劲节、舒展优美的功架,浑厚博大的气势,动静相间的节奏、圆融活泼的神韵,从而构成了传统武术特有的巧妙变化的艺术之美,给人一种愉悦的享受,充分体现出武术的表演性、观赏性的美学价值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社会价值。
传统武术,由于吸收了古典文化中重抒情写意的美学思想和“不求形似、力求传神”的观念。因此,在练法上强调动感、美感、节奏感的同时,也十分强调纯朴自然的平淡之美。并且,特别重视练出磅礴的气势、无穷的韵味、悠远的意境,使拳术中深层的“虚空说”内涵与丰富巧妙的拳法变化融合起来,形成了形神一致,内外合一的运动风格。有的拳种甚至形成了“重内不重外,重神不重形”的拳法特点,体现出一种阴性的抽象美学理性。不仅构成了传统武术的一种独特的神韵趣味,探幽发微的审美意境,而且,也寄托了习武人的一种内在而含蓄的感情色彩。这种传统的练法,追求的是一种神情意趣和修炼自我的意境之美。它使习武人在练拳习武中,感受到一种随心随意,妙趣横生的乐趣。既要练出自我,显示个性特点,又要获得精神上的愉快,心理上的满足.,对于修心养性,怡情悟道,涵养品德自然也起着良好的陶冶作用。这种武术的文化价值,不仅使习武人重视武术动作的外在形式,而且,更注重内在的“神、情、志”,体现出既重形又重神的美学思想。因此,、许多习武人把练拳习武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我修炼,自娱自乐,并把它视为一种“德艺双馨”的修养,竭毕生之精力,去下工夫,静心磨练,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和不求名、不求利,只求得一种兴趣上的自我满足以及技艺上的高境界。
六、结束语。
武术文化是传统武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内涵丰富,集中地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古文化思想。实践证明,武术的概念,只有用文化的眼光去看,用自己民族的文化去理解,去诠释,才能准确地、全面地反映出武术的民族特色;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武术的思想性、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艺术性;才能显示出传统武术高雅的文化品位和一种特殊的文化价值。否则,它只能是一种人体肢体的活动,或者说是一种单纯的拳脚运动。如果我们看出了武术的文化性。武术就有了品位,就有了魅力。我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的强势文化、先进文化。我们应当重视它、珍爱它、传播它。
扎根于传统文化沃土中的传统武术,经过几代习武人长期不懈的努力,积淀了浓厚而系统的武术文化理论,构建了武术文化的尚武精神,即“天人合一”的和谐意识,孑孟仁学为准则的道德原则,重直觉、尚体悟的实践品格,“万物一体”的整体思维,“贵己存身”的人本精神。这些宝贵的武术文化精神,皆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它表现出习武人“文武合一”的一种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包含着习武人代代相传的思想智慧和生生不息的理性精神。文化沉积之丰厚,在各拳种的拳谱及武学理论中均可窥见一斑。太极拳所体现的《太极学说》,形意拳所强调的《心意理论》,八卦拳所取法的《八卦哲学》,苌家拳所阐述的《中气论》以及技击中所蕴含的《兵法思想》,养生中所形成的求虚静、重养气、顺自然、修品德的思想特色等,都是我国古哲学思想和传统文化在武术中形成的具有重大价值的文化思想成果。对于习武人来说,都具有永恒的指导意义。
武术作为一种文化,讲究内涵,需要底蕴,武术作为一门艺术,追求个性(特点),渴望创新(变化)。随着时代的进步,武术也像其它艺术一样,生生相续,新新不仃,与时俱进,永无止境。作为习武人,我们应当重视自己的本土特色文化。重视传统,继承不泥古,创新求变,发展不忘宗,讲科学、不迷信,努力维护我们武术宗主国的地位。我们要不断提高精神文化意识,健身养生意识,自卫技击意识,审美情趣意识,克服浮躁情绪,静下心来,去体悟,去品味武术的博大精深。一边练拳习武,一边探讨武术文化。我相信,我们对武术文化的研讨,一定会引起武术界同仁的更大兴趣,因为只有用文化的眼光去看传统武术,才更有利于我们对它的理解,产生新的认识和发现,才能把更加精湛的技艺和丰硕的文化思想成果奉献给全世界的武术爱好者。虽然我们多年来以推广和普及武术套路为主,而忽略武术文化,表现出对武术文化价值的信心不足,缺乏向外的进取精神。但是,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武术的重视和国际友人对传统武术的兴趣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日益理解,我相信,只要我们高举武术文化的旗帜,克服盲目的白大与自卑以及保守思想,我们就一定会把武术文化的种子播向全世界。不仅要教会外国人练武术套路,而且,要让他们懂得并亲身感受到底蕴深厚的武术文化。让传统武术在世界文明与文化的光环中,成为一颗耀眼的明珠。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