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汪永泉、魏树人先生的太极拳著作之二十二
作者 魏坤梁
《杨式太极拳述真》等书对汪永泉先生学拳历史的介绍,突出说明汪永泉先生是从七、八岁开始就在杨家学拳,直到杨澄甫先生南下,时间长达17年左右。然而这些著作又反映汪永泉先生几乎没有得到杨澄甫先生的传授,而是据说仅仅得到了杨健侯先生与杨少侯先生的秘传,这些秘传又是杨健侯先生的亲生儿子杨澄甫先生和杨家其他弟子都没有得到的;汪永泉先生则于八十年代才将这些秘传公开,因而汪永泉先生所传的太极拳与杨澄甫先生所传的太极拳从外到内都大不一样。然而细细探究这些说法,可以发觉这一历史有编造的漏洞和难以自圆的矛盾。现分别质疑、剖析、评论如下:
⑴《杨式太极拳述真》中汪永泉先生的《前言》说:“我七岁时开始跟着父亲在杨家练功”,魏树人先生则在《杨式太极拳术述真·拳苑记事》中说:“崇禄之子永泉幼而嗜武,七岁开始学“布库”(满语摔跤术),练得筋骨结实、身手矫健。八岁上父到杨家行走。健侯公深爱其资质聪慧,允其亦练杨家功夫。”这上下两段话,一说是七岁开始学拳,一说是八岁开始学拳,这两种说法就出现了矛盾。
⑵摔跤是必需要锻炼持续用力的,这种力对于太极拳而言是“僵拙力”,而太极拳则需要锻炼始终不用力,消除“僵拙力”,这两种锻炼显然相互冲突,是不能同练的。如果汪永泉先生七岁开始学“布库”是真的,“布库”不论是从何处学,都是需要拜师的,连学带练,“布库”要能够练得“身手矫健”,一年时间够了吗?
⑶汪永泉先生在《杨式太极拳述真·前言》中说他1917年十四岁拜杨澄甫先生为师,据《汪永泉授杨式太极拳语录与拳照》说汪永泉先生生于1904年,到了1917年应是13岁,说“十四”岁应该是中国传统的虚岁,那么所说的“七岁”应该是6岁。尚没有发育的6、7岁的男孩,练得可以经得起摔打的“筋骨结实”可能吗?
⑷汪永泉先生在《杨式太极拳述真·前言》中说他七岁开始在杨家练功,十四岁拜师,中间隔了七年。自古以来拜师没有年龄限制,而中国民间普遍的习俗,未拜师前一般是不教本领的。既然“健侯公深爱其资质聪慧”,为什么从学拳到拜师中间会隔了整整6年?
⑸《杨式太极拳述真》中汪永泉先生的《前言》说其1917年十四岁拜杨澄甫先生为师时“当时在杨老师门下学习的还有阎月川、牛春明等人”。事实上,牛春明先生学习太极拳于1901年,是杨健侯先生亲自接纳命拜杨澄甫先生为师的,杨健侯先生并赐名“镜轩”;杨澄甫先生于1912年在北平中山公园设立拳场公开教授太极拳,牛春明先生当时就遵杨健侯先生之命协助教拳;1914年杨澄甫先生的家中设武馆,牛春明先生仍然遵杨健侯先生之命继续在杨家武馆协助杨澄甫先生教拳。到了1917年,牛春明先生成为杨家拜门弟子已经16年、协助杨澄甫先生教拳至少也已经5年了,在杨家武馆是协助杨澄甫先生教拳的教师。如果汪永泉先生真的是1910年七岁去杨家、1917年十四岁拜杨澄甫先生为师的,怎么会不清楚这个事实而将教拳的牛春明先生说成是学拳的?
⑹汪永泉先生在《杨式太极拳述真·前言》中说他拜杨澄甫先生为师后“一直到杨老师去上海,我才中断了直接受教”,魏树人先生的《杨式太极拳术述真·拳苑记事》则说汪永泉先生拜师后“从此汪氏父子相伴时常到坐落在京都西城沟沿头的杨宅向健侯公学艺……前期有健侯公指点,后期有严父教诲,故永泉公深得杨家内功劲法之真传”,“故永泉公深得杨家内功劲法之真传……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他始终坚持早年和父亲一道从健侯公所学的老六路拳架的原始练法、所习、所传拳架与杨澄甫南下上海等地所教的套路动作及练法不一。”魏树人先生的《杨式太极拳术述真·前言》还说“书中记述有前人杨公健侯、杨公少侯和先师汪永泉口耳相传的行拳要诀”。这些话反映了杨澄甫先生与汪永泉先生没有传授关系。那么,既然汪永泉先生从拜杨澄甫先生为师到杨澄甫先生正式搬离北平一直受教于杨家,杨澄甫先生是1928年赴南京到中央国术馆任职的,之后1929年到浙江国术馆任职,1930年定居于上海。从汪永泉先生1917年拜师到杨澄甫先生1928年赴南京,汪永泉先生受教了就有11年时间。但是,这11年时间得到的却只有杨健侯先生、杨少侯先生的传授和其父亲的教诲,没有杨澄甫先生的传授,那么:
①汪永泉先生在拜师后的11年时间中,为什么只得到他自己父亲的教诲和杨健侯先生、杨少侯先生的传授,为什么不向自己老师杨澄甫先生学拳?
②牛春明、田兆麟等先生都是杨健侯先生亲自接纳施教并赐名,可见关系密切与关爱,杨健侯先生为什么不将功夫传授给自己的亲生儿子和自己关系密切与关爱的弟子,却秘传于刚拜其儿子为师的十四虚岁的汪永泉先生?
③如果汪永泉先生在1917年拜师至杨健侯先生当年逝世几个月的时间内已经尽得杨健侯先生的秘传,还有何必要再继续受教杨家11年?
④分别于1909年和1914年拜杨澄甫先生为师的崔毅士与李雅轩先生也是得到过杨健侯先生指导的,但从他们的有关著作看,太极拳几乎全部都是杨澄甫先生传授的;1917年拜杨澄甫先生为师的陈微明先生则完全是由杨澄甫先生传授的;为什么汪永泉先生1917年拜杨澄甫先生为师后,却能够单独得到杨健侯先生全套拳的秘传?杨澄甫先生却对于汪永泉先生不管不问,自己父亲当年逝世后的10年之中也对汪永泉先生不管不问,不督促汪永泉先生跟自己学拳?
⑤既然1917年杨健侯先生逝世后至1928年杨家搬离京城的11年中,汪永泉先生在杨家没有得到杨澄甫先生的传授,只得到杨少侯先生的传授;杨少侯先生不教大架,只教频频发劲的小架,为什么在汪永泉先生的拳架中没有杨少侯先生频频发劲小架的踪迹?
⑥由1926年拜杨澄甫先生为师的董英杰先生执笔的杨澄甫先生于1931年出版的《太极拳使用法》有一张杨门师徒表,记载了杨澄甫先生主要拜门弟子的姓名,北京所收的弟子崔毅士、阎月川等先生都在其中。既然汪永泉先生拜师前在杨家学了6或7年,拜师后又在杨家学了11年,与董英杰先生也接触了有9年,应该是杨家的主要弟子,也应该是和董英杰先生很熟悉的师兄,为什么杨澄甫先生和董英杰先生都会在写书时将他忘掉而在杨澄甫先生的师徒表中没有他的名字?
⑦崔毅士先生拜杨澄甫先生为师于1909年,如果汪永泉先生七岁开始在杨家学拳,到1928年崔毅士先生随杨澄甫先生南下,汪永泉先生与崔毅士先生在杨家相处了也有17年左右,即使从1917年至1928年也有11年时间,崔毅士先生对汪永泉先生也应该是很熟悉和有很深的印象,为什么在崔毅士先生亲属崔仲三先生所著的《杨式太极拳体用图解》一书的“杨式太极拳一代宗师杨澄甫所传入门弟子”中也没有汪永泉先生的名字?
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各地所举办的武术运动会,杨澄甫先生的弟子和后人因此有机会走动,如1956年10月全国拳术竞赛大会期间牛春明、崔毅士、李雅轩、傅钟文、刘东汉先生等包括儿童的崔仲三先生11人就在北京留下了合影,又如五十年代初少年傅声远先生也与牛春明、崔毅士两位前辈在上海外滩留下了合影。这些照片在杭州《太极人生——一代名家牛春明》、傅钟文先生等《嫡传杨式太极拳教学法》、崔仲三先生《杨式太极拳体用图解》中都有收载,可这些合影中就是没有汪永泉先生,难道在北京相聚的杨家弟子们都忘记了北京还有一位杨澄甫先生的重要入门弟子汪永泉先生?
⑹《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心法·补记》说:“清朝复灭后,健侯公父子们到消防队任职,当汪师满十六岁时也追随老师进了消防队。”从牛春明先生的历史介绍中可知清朝政府没有复灭之前的1907年,杨健侯先生曾被聘为北平救火会的国术教师,当时汪永泉先生才3岁。救火会不是军队训练营,教国术也无非多则几年时间就结束了。汪永泉先生之父既然做过王府管家,家庭自然有较高的文化阅历,清朝复灭后,即使汪永泉先生之父失了业,家里经济再困难也是应该是让少年的汪永泉先生充分接受文化教育的,16岁的汪永泉先生怎么可能去社会地位很低下的救火会从业?而且,汪永泉先生16岁时的1920年,杨健侯先生已经逝世3年了,即使16岁的汪永泉先生从业于救火会怎么会追随已经逝世3年的杨健侯先生?至于杨澄甫先生,当时外在中山公园有拳场,内在家中有武馆,弟子满门,在京城声名显赫,即使当时救火会再邀请教国术,也应该临时派弟子去,杨澄甫先生怎么可能也会自己跑到救火会去就职?
⑺汪永泉先生既然在杨家学拳,即使是没有拜师的一般学生,至少也应该能够听到杨澄甫先生十多句的教导,然而,魏树人先生的太极拳著作除了《杨式太极拳术述真》的222页记载了汪永泉先生所说的“记得杨澄甫老师曾经教导说:彼此功夫相近者在互相侵渗时,要寻找对方的缺陷之处,才可以乘机发劲。要使被发之人心服口服,承认所发的劲是符合太极拳原理的”这么一句几乎所有学习杨家太极拳的一般社会人员都知道的话以外,再也没有其它说是杨澄甫先生所传授的了。而且,汪永泉先生的拳术思想与杨澄甫先生的拳术几乎都是格格不入的,那么汪永泉先生拜杨澄甫先生为师究竟是不是真的?汪永泉先生究竟是杨家的拜门弟子还是社会上一般的学生?还是根本就没有跟杨澄甫先生学过拳?
①杨澄甫先生与杨家弟子著作中连杨露禅王府教拳也有记载,如果这“溥伦”真的请杨健侯先生进王府教过拳,为什么杨澄甫先生与杨家弟子著作中都没有这段历史的记载?
②1904年清政府派员参加圣路易斯世博会至清政府灭亡的1911年之间,当时年已届 60岁左右的“溥伦”应该是处于复杂的政治事务中很繁忙的政府官员,怎么会有闲遐时间向杨健侯先生学拳?
③《杨式太极拳术述真·拳苑记事》说:“宣宗皇帝之长孙溥伦贝子……时常将健侯公延请入府讨教拳艺,薪俸优沃”。从牛春明先生的历史等资料中可知杨健侯先生于1907年被聘为京城救火会国术教师,既然杨健侯先生在社会地位显赫的王府能够“薪俸优沃”,又何必再到社会地位低下的京城救火会去教拳?
⑼魏树人先生的《杨式太极拳术述真·拳苑记事》介绍了汪永泉先生之父是杨健侯先生的入室弟子说:“溥伦贝子……府中有一位嗜好武术的管家,名汪崇禄。每当健侯公入府教溥伦贝子练拳时,都由他接待侍奉。……健侯公为崇禄公一片诚心所感……遂欣然收其为入室弟子”。1911年末清皇朝灭亡后,溥伦当然随着清皇朝的瓦解而失去了政府官员的身份,家里应该无需再有管家了。而杨健侯先生1901年就不再收徒,1901年左右之后的杨门弟子都是拜其儿子为师学拳的。所以,如果真的杨健侯先生在王府收汪永泉先生之父为入室弟子应该是1901年之前的事,杨家的很多弟子都是学了5~7年就能够独立了,如陈微明先生从1917年拜杨澄甫先生为师学拳7年就能够独立门户,不仅撰写了《太极拳术》于1925年出版,而且于1925年在上海创办“致柔拳社”。那么,汪永泉先生之父既为杨健侯先生“嗜好武术”的入室弟子,不需要十年其功夫至少造诣应该很高了。那么:
①杨家弟子著作中连杨澄甫先生的祖父杨露禅在王府收王兰亭先生为徒也有记载,为什么杨澄甫先生的父亲杨健侯先生收汪永泉先生之父为入室弟子没有记载?
②如果汪永泉先生之父是1901年之前杨健侯先生的入室弟子,到了1917年学拳就有17年了。如果汪永泉先生之父是1910年后破例成为杨健侯先生的入室弟子,到了1917年也有整整7年了。无论怎么设想,到了1917年,汪永泉先生之父的太极拳功夫造诣应该是很高了。为什么到了1917年,汪永泉先生之父还要带十四岁的儿子到杨家拜师?自己还要与儿子相伴继续向杨健侯先生学拳?
⑽魏树人先生的《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还介绍了杨家对汪永泉先生有保守拳秘的约束。如《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说:“八十年代初……先师在有识之士的劝导下解除了当初要为杨家保守拳秘之约束,受聘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讲拳。”然而为什么杨家早于汪永泉先生拜师的弟子都没有这种为杨家保守拳秘的说法?崔毅士先生就一直在北京教拳;根据一些资料和老一辈所说,1928年之前北京的杨家很多弟子们都是协助杨澄甫先生教拳与受杨家指派教拳并都与杨家有联系的,汪永泉先生在《杨式太极拳述真·前言》中也说:“我于1926年开始,先后在今是中学、协和医院等处教拳”。如果汪永泉先生真的是1917年拜杨澄甫先生学拳的,到了1926年已经有9年了,也应该有教拳的资格了,既然1926年就没有保守拳秘离开杨家单独去教拳了,为什么到了八十年代前会出现受到杨家保守拳秘之约束而不教拳了呢?如果真的是一直“为杨家保守拳秘”,汪永泉先生在1926年就不应该会离开杨家单独去教拳的。那么,汪永泉先生于1926年开始究竟有没有教过拳呢?
以上就《杨式太极拳述真》等书中汪永泉先生学拳的历史所提出的质疑,反映汪永泉先生的学拳历史弥漫着一连串的疑云。考究这些疑云,显然,说汪永泉先生之父被杨健侯先生收为入室弟子、汪永泉先生受到了杨家保守拳秘之约束,杨健侯先生没有将内功教给自己的亲生儿子和爱徒而单单秘传于汪永泉先生是不可信的也是不可能的;而说汪永泉先生七、八岁时就到杨家学拳是难以令人置信的;至于说汪永泉先生于1917年拜杨澄甫先生为师也是没有佐证的和令人怀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