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太极拳爱好者给我们来信,问太极图与太极拳之间有什么关系?又问太极拳是出于道家所创还是出于民间?信中还提到了形意拳和八卦拳为什么也与太极图有关?以及太极、形意、八卦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想弄清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 一、“太极”的由来 《河图·洛书》简称“河洛”。《易经·系辞》说:“河出囱,洛出书,圣人则之”。“太极”一词是孑L子为《易经》做系辞时提到的。孔子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乾凿度》在解释太极时说:“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夏秋冬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风水火山泽之象定矣……八卦之气终,则四正四维之分明,生长收藏之道备,阴阳之体定,神明之德通,而万物各以其类成矣”。而《周敦颐·太极图说》,“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朱文公集·答杨子直》说:“天地之间,只有动静两端循环不已……而其动静,则必有所以动静之理焉,则是所谓太极者也”。太极就是阴阳动静变化之理,太极就是包涵宇宙间万物生生化化之根。这“理”这“根”则谓之“道”,这个“理”、“根”、“道”就是宇宙万事万物普遍运动发展变化的法则,就是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从太极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它可以很好地解释宇宙天地万物的运动规律,它既有对立,又有统一;既有一分为二,又有合二为一;有渐变,又有突变;有量变,又有质变;有物极必反,又有相互包含;有无限小,又有无限大;有前因,又有后果;有物质,又有精神。太极理论是指导道家炼养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 二、太极图与阴阳五行 太极图由黑白两部分组成,形状如同两条头尾相交的鱼。圆代表一个完整的事物,这就是太极。内部的黑白两部分是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这两部分是相等的,故为阴阳平衡。《阴阳五行论》说:“阴潜阳中,阳伏阴中,阴得阳蒸,故能上升,阳得阴制,故能下降。”道家正是依据太极阴阳之变化而指导养生修炼。 如果白的阳的一面由少到多,由小到大,达到顶点后,则会转变到黑的一面,也就是阴的一面,这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有其双重性,当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那么它就会由量变转化为质变。太极图中间还有两个眼位,黑的部分是白圈,白的部分是黑圈,它反映了事物不是绝对的。故道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中又分阴阳”。而五行则依据黑白相间的不同,分成了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加上中点,正好是五位,即金木水火土;而道家又依据太极五行说,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所构成的,这些运动和变化是有规律的,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如此制约,循环往复,无穷无尽。五行相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相克相生两方面的联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循环变化,没有终时。五行这一相生关系,对事物的发展是一种推动作用,其相互之间的规律是指导道家修炼养生的法则。 三、太极图与阴阳八卦 “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法则是万事中的最基本法则,天地万物,阳往阴来,变动不息,从而形成了奇妙的世界。八卦源自河洛、太极,由太极经两仪到四象到八卦的过程。八卦图是数字、阴阳和方位以及季节事物之综合图象。 太极图左右各半,由阴到阳,由阳到阴,不尽相同,但又好似相同。全图相隔180度的两点上黑白多少是相等的,在转化的情况下也相等,阴阳的消长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此消彼长,总是在恒定的量内变化。八卦图也是如此,八卦虽然名称不同,卦象各异,但相差180度距离的两对爻数是相等的,从纯阳到纯阴,这就是运动。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太极图与阴阳五行、八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又各成一体,如父母子关系。天地未分之时最原始的统一体为太极。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就是说,世界的变化有原始的统一,继而统一体又分为两个矛盾的方面,这就是矢地阴阳,天地阴阳的对立统一产生四时变化,四时的对立统一产生八卦,继而产生六十四卦,产生了整个宇宙万物无穷无尽的变化。 四、太极图在道家炼养中的作用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的这个“一”就是“道”,就是“无极”,“太极”。 无极,太极,原本指世界之本始,汉儒们解释为元气,太一。唐末,道家以无极太极阴阳五行,谓丹成的归宿,就是返回无极。据传,河上公将内炼用《无极图》传给钟离权,钟再传吕洞宾,吕又传给陈抟,陈传于火龙真人,火龙真人传张三丰。《无极图》辗转至周敦颐手中,始被改造为《太极图》,使其成为理学宇宙论的基本模式。元代后,又被理学家发挥为无极太极说,为道家炼养所受用。 无极太极说,在道家炼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成为道家探究人体奥妙,揭示人的生命本源的基本原理。道家太极拳始祖张三丰在《太极拳道论》中说:“夫道者统天,生地,生人;生万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微之理,统无极生太极。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也。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也。人生言之,父母未生以前一片太虚,托诸于穆,此无极时也。无极为阴为静,阴静阳亦静也。父母施生之始,一片灵气投入胎中,此太极时也。太极为阳动,阳动阴亦动也。自是阴阳相推,,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则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矣。” 这是人体生命形成的无极太极说。既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是为无极,而人身中所藏之精气,是为太极。 道家炼养内丹强调逆炼归元,复归太极之要诀,是掌握自身中太极所含阴阳动静之机,依太极之理,阴阳至藏一动一静,静极必动,动极必静。神为阴而气为阳,神静则气必定,气运则体自强。反之,心神被物欲所动,则气不运,气不运则非病即夭。故内炼要诀重在神静。《真气还元铭》说:“清虚而无为其心,则元气自运。”葆真子在《真诠》中说:“太极者阴阳五行之纲也。苟欲运吾身之阴阳者,切忌在阴阳五行上着力,须向太极上用心,做父母未生以前功夫,则阴阳五行不求而自运。”这一理论已为道家在修炼中所证实。’ 有人说“生命在于运动”,也有人说“生命在于静止”,两种观点都不太准确,未能完全符合人的生理机能。大家都知道“物极必反”的道理,运动过量会造成伤病,使人早衰,这一点从很多运动员身上可以表现出来。他们超强度,超负荷的运动,使肌体过多过早的透支,而落下终身疾苦;而不动静止,则使人肌体不得运,气血滞塞,情绪忧闷,而不利于养生。道家认为,欲得长生应炼养结合。太极拳祖师张三丰在《太极拳道论》中说:“修道修武皆养生养功。修道练武不养功,多病多灾不长命,五分练,五分养,功夫自然长。武道者以养炼为主,文道主张清净无为,不争退让,养生全形,顺其自然。武道重养功、养生、养气、养神、炼气、炼意、炼形、炼身,拳法以柔制刚,以小制大,闪避后发制人,先炼内意而后练外形,太极之功,其皮肉之柔如软棉,而内气之坚犹如钢铁,如丝绵裹铁也。故无论内家何派,刚柔阴阳不可偏重也。功即太极之功,身即太极之身,乃阴阳平衡也。重练不重养,阳盛阴衰;重养不重练,阴旺阳弱。练拳得养功,阴阳乃平衡;” 五、太极图与内家拳 太极图以圆圈代表天象和宇宙。圆圈内画着两条阴阳鱼表示两仪,易经把它称为乾坤。白色的鱼象征阳性,动态代表天;黑色的鱼象征阴性,代表地。两条阴阳鱼,一边从大到小,另一边从小到大,成头尾相交接姿势。太极为一,两条阴阳鱼各占一半空间,代表矛盾对立的状态,而阴阳鱼的波形,则表示事物呈波浪式运动,取阴阳相贯如环无端,首尾相衔交感变化之象。 太极图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矛盾对立的统一性,显示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辩证观点。内家拳的修炼正是建立在太极阴阳论的基础上,以天为阳,地为阴,将人体亦示为一太极,将自然与人视为一体不可分离,乃天人合一。经曰:“人身一小天地,天地一大人身。”道曰:“身具天地,心具太极。”故三丰曰:“天地人三才,皆在自己一身之象。”以人为太极谈,左右对称分两仪——左阳明,右阳明;手足上下定四象——手阳明,足阳明;阴阳向背全八卦——手阳明,手太阴。对人体五脏六腑也如此,肝肺分左右成两仪;心肾位上下四象成;脏腑分前后全八卦。、上面的区分定位都经过了三次,这就是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全过程。符合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规律。道家修炼就是取自然之象合于人身,从而指导人身修炼,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探求人体生命的奥秘,达到“天地人合一”,“返朴归真”,以求返老还童。 太极、形意、八卦三家皆称为内家。内家宗派为武当真人张三丰所创,而绝不是什么山村野夫忙时种田闲时造拳。太极理论广博深奥,没有很深的道家理论基础和道德修养的人是造不出太极拳的。太极拳是中国古代贤哲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不是某氏的私有。三丰祖师当年创拳立教在武当山,他以道家理论、阴阳、太极、五行、八卦之易理,集佛道儒之长,继前人太极九天功法、太极之理、养生之道,和文道武道,灵感鹊蛇相斗之悟,创始了内外意形合一,以静而动,以松入柔,运肌成刚,以意摧形,刚柔相济,修炼人身精神意气力,筋骨皮毛肌,阴阳内外合一之太极。以炼为主,以养为辅,和五部修炼法乃为卧、坐、站、行、用是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顺合天地阴阳,八卦五行。从而开创了内家宗派之先河。从太极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太极,、形意、八卦三家相合乃为太极。
太极走阴阳,八卦走外圈,形意走曲线(曲中求直),三家相合才为一完整的太极图。三家拳法虽各异,但其理论精髓相同,皆以内炼为主。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以修炼丹体常灵常存为最高追求。而且在练功步骤上也大致相同,三家都包含着阴阳动静开合虚实伸屈刚柔之分。修炼之始皆以桩功为基,练之以变化人的气质,复其本然之真。三家在练法名称上虽有不同,但其理相同, 目的相同,故称为内家,反之则不为内家拳派。太极拳作为道家内丹修炼之用,其内外五形精神意气力,筋骨皮毛肌,阴阳内外相合太极之修炼法,为内家拳正宗之法。道家认为,天地万物皆属后天阴阳五行的交感变化,皆处于生灭变化之中,没有长存不灭之物。因此,欲求长生不老,只有复归于道,与道合真 谓之得道。内炼基本原理在丹书中常以“顺则生人,逆则成仙”为论,修炼自身中的精气神。“炼形归于无,炼无归于神,炼神合于道而归于无形之形,故能超乎天地之外,立乎造化之表,掌握阴阳提挈天地……故得丹体常灵长存,不生不灭”。 太极修炼注重练养结合,不可有偏重,今人练太极,大多只知练拳,不知练功养功,而拳也练的不得法,只是比常人略壮而已。什么是太极拳的炼养法?三丰祖师在《太极拳道论》中对炼养功作了精辟的论述:“太极者,养生养功,以卧坐为养为修,站行乃修炼蓄力功焉。用乃动用以炼之用也。以制敌乃为法也。学道之始以存思为首,存思智神焉;除欲中净,人生时亲得灵气精明通悟,学无滞塞则谓之神仙,故神仙亦是人也。在于修成灵气也。存意内守,谓存吾之神,想谓之想我之身。闭目见己日,收心即见己之心,吾之神则存意之渐也。修炼太极之功以养太极之身,用太极之功应付之,乃为真人也。养生养功,以养为生,以养功乃用功,内炼存思为本,养以卧坐为根,卧坐乃静为基,以意运化经络,守把金丹存丹田,故为培丹。” ,太极拳作为道家修炼之法门,对于内丹的修炼至关重要。什么是内丹?其实就是内气,丹经称为真气,元气。元气为天地之本始,元气无固定的形相质体。道曰;“天地万物皆以元气为其生成存在之本。”又曰:“气为神之母,神为气之子。”道家所炼之气为先后天气之混合,阴阳二气之凝合,是人祛病除邪,强身健体之本。、婴儿出生后,由于先天精气充足,此时的呼吸皆在腹部,乃为胎呼吸。随着年龄的增长,先天之精气损耗,此时的呼吸由胎呼吸而上升至胸肺呼吸。人到老年后,先天之精气已损尽,而后天又得不到补充,此时的呼吸由胸肺呼吸上移至胸肺上部,接近喉部为喘吸,吸少呼多,真气将尽失,此时人已衰老易生病,寿命不长久。道家称呼吸为“玄牝之门”,认为它是后天的生死之根,有呼吸则有生死,只有练功达到高级阶段,返回先天胎息,不再呼吸出入,才能长生久视, 自主生死。“一阴一阳谓之道”。太极修炼乃“天人合一”修炼法,其炼法符合太极、五行、八卦之象。太极乃天地人浑圆一体修炼之法。三丰祖师正是依据道家养生原则及元气运行规律,创始了兼具养生与技击为一体的太极拳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物质财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