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当前位置:天下武林>传统功夫>心意形意> 正文 |
戴龙邦混元气的修习/李贤康 |
来源: 作者:李贤康
点击:
发布时间:2010-01-27
双击鼠标滚 字体:[大 中 小] |
|
由第一节获知,混元的特点是阴阳相连的整体,怎样相连人体才能成为整体呢?由肌肉力学,关节必需处于固定状态。怎样使阴阳相连更紧呢? 由肌肉力学可知,关节必需处于加固再加固状态。 这就是修习混元的根本。 一、第一步功夫修习 ── 四肢肌肉的拉伸 所遵循原则∶正式以为练,偏式以为用。. 1、姿势 ── 桩式 两足平行,略宽于肩,正面站立,屈膝,膝关节成 135度,膝盖投影落于脚面且不可超过脚尖,脚面、小腿、大腿的中轴线在同一平面上。两小臂提至胸腹之间,屈肘,肘关节在120度--140度之间,手心向里,距胸腹约30厘米,中指指尖相对距约 1一一 2厘米。身前俯在将倒不之间,脚跟微离地面(站累了可以着地,着地与不着地互相交替),目平视。如图3--2,3--3 图3一 2 图3 一 3 2、动作 (1)、上肢 肩关节拔开,肘关节拔开,腕关节拔开,指关节节节拔开,各指均撑开,手心内凹,各指如抓物状,使各指尖有胀感,这种胀感在练功中称作“气” 感。 (2)、下肢 髋关节拔开,膝关节拔开,踝关节拔开,脚跟微提(不着地),脚掌着地,脚趾抓地。 (3)、“意” 随时检查全身各关节是否拔开,在保证各关节处处拔开的同时,还要使拔开的强度处处一致。 (4)、呼吸 初练时可采用自然呼吸,待稍有基础后则可转向腹式呼吸。 3、功理分析 (1)、由肌肉力学,肌力是肌肉收缩产生的,在弹性限度的范围内,肌力与其被拉伸的长度成正比例。初长度愈长,收缩时的肌力也愈大。关节拔开自然地拉长了肌肉,因而实施了增强肌力的训练。 (2)、由运动解剖学,人体的骨骼肌也即运动肌主体可分为两大类∶梭状肌和羽状肌,四肢的运动肌的主体是梭状肌,它们在人体的日常活动中活动最多,首先对它们进行训练,有利于早些获得练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下一步练功。 (3)、由运动生物力学,膝关节在135度以上范围进行发力时,其所发挥的力量较大,而且随着膝关节的角度增大而增大。膝关节小于135度范围发力时,其表现的力量要小得多。 (4)、肘关节的曲肌在100度时等长收缩力最大;伸肌在120--140度时等长收缩力最大。 (5)、身前俯,在将倒不倒的状态时,重心处在重力作用下对髋和踝等处产生最大力矩,为保持身体的平衡,相关的肌肉群必须发挥最大肌力。 (6)、日常活动中,踝关节的力量发挥是很不充分的,脚跟提起使其微离地面则就加强了踝部肌肉的训练,从跳远运动我们可以看到踝部的力量是很大的,所以踝部训练非常重要。 二、第二步功夫修习── 躯干部分肌肉的训练 1、 姿势 由图3一2将手上提至胸前并使距胸约15一20厘米 图3---4 2、 背部肌肉的动作 (1)、以脊柱为中心将背肌肉向左、右方向拉开; (2)、使肩胛骨的内缘前推,下角外展,将锁骨、肩胛骨、肩头卷紧,使躯体成为瓦形状,使背面成为平滑的弧面,使肩胛骨不再向后凸起。此即为清代黄百家说的“肩要卷紧压” 之卷。 图3一5 多数人的肩胛骨是向后凸起的,练成平滑弧面需要时间。 (3)、以“命门” 为界将背部肌肉上、下拉开。 (4)、敛臀。 (5)、撮肛,注意不是提肛。 (6)、尾骨尖微前挑。 3、 胸、腹部肌肉的动作 (1)、将背、肩部的肌肉卷向胸前,再向下拉,在古谱中称之为“阳入阴扶” 。 (2)、将胸部及上腹部肌肉向脐下拉,这一动作之“下气” ; (3)、小腹部肌肉由会阴开始向上卷裹; (4)、以脐下 1一2寸处为中心,该中心称作“中宫”,将周围的肌肉向“中宫”裹紧,这一动作叫做“气聚中宫” ; (5)、吐肩 在气不上浮的条件下吐肩,即前胸仍保持瓦形前提下将大臂向后扳,使肩头向前凸出。 (6)、吐天突 在保持前胸弓形的前提下,使天突向前微吐。 3、“意” 巡检全身各处的肌肉是否按第一、第二步功法要求动作,对感觉较弱处要予强化。 4、 功理分析 (1)、由仿生观察,人的胸肌的左、右方向的伸展功能与动物比较增强了,在广播体操中扩胸运动是平常事,但动物是不会扩胸运动的。也由扩胸运动可见我们的胸肌向左、右两侧都有拉伸的量,但背部肌肉却只有向中间收缩的量,而缺乏向左、右两侧拉伸的量,本层次功夫实施对背部肌肉的左、右两侧拉伸训练,就是基于这一认识。实践证明对背部肌肉向左、右拉伸训练将会极大增强开、合打的效果。 (2)、“吐天突” 可使两侧胸肌的等长收缩力得到提高。 (3)、“气” 之下行叫做下气,有些拳家为使“下气” 认为其法是三窝(两肩窝及胸窝)放松,其实关键却是“阳入阴扶” ,习者要引起注意,不要做隔靴抓痒的事。 第三步功夫修习 —— 关节锁定、加固、全身刚体形成 这一步功夫是形成整体的关键所在 1、姿势∶同前 2、动作 (1)、在各关节拔开的前提下,用“意” 使肩、肘、腕、指、髋、膝、踝等关节处的肌肉向关节裹紧,并使有向关节处“塞” 的感觉,使腕、肘弯、胁窝深处、腹股沟、膝弯、踝弓处的肌健绷起。本书称此举为“弯弓运腱” 。“弯弓运腱” 在腹股沟”处最不易做到需多下功夫。 (2)、大臂、小臂、掌、指、大腿、小腿、足、趾的肌肉向骨贴紧,大腿跟向外撑开。髋部肌肉内卷,膝后肌肉向外卷将大腿肌肉拧紧。 (3)、躯干部肌肉不论前后均向骨贴紧。 (4)、树像 咀微张,咀角后拉,舌向舌根收缩,(注意舌顶上腭是错误的)咬牙但不咬着、不咬紧。颈略拔,并使风府穴旁的肌腱绷起,但患有高血压者须慎之。下巴微扣。姿势由图3一 2改为 图 3一 6 (5)上、下连接 肩内卷,髋内卷,将意放腰曲,将腰曲周围的肌肉向上、下、左、右拉开、初练时腰曲周围有杯口大的区域肌肉敏感性很差,上、下劲力在此脱了节,被称之为“断劲” ,以后这个区域逐渐缩小至铜板那么大。腰曲也感到微微“后吐” 了一点。腰曲周围的肌肉也显得“听话”起耒,“断劲” 现象消失,称之为连接——上、下连接。练此上、下连接时要特别注意不可操之过急、以致于动作幅度过大,强度过大,很可能会引起腰痛的。成年人习此尤要注意。而且年岁愈大愈要注意。 (6)、前、后面的连接 这里所说的前面是指胸腹面(也称阴面),所说的后面指背面(也称阳面),肩、髋轴的外侧是阴面和阳面的交界面。将“意” 置于此界面使上、下绷紧,称作阴面和阳面的连接。此点很不易做到,但却是使躯干形成六面刚体的重要一步,要多下功夫。 3、“意” 巡检全身各处是否按第一、第二、第三步功夫的要求执行了,并加强感觉最弱的地方。 4、功理分析 (1)、肌肉对关节裹紧并向关节“塞”时即实现了对关节的固定和加固,实现了肌肉的等长收缩。 (2)、“树像”与形意拳的“树项” 略有差异,“树项”没有面部动作的要求,两者在喉部的连接状态是不一样的,习者可自行比较之。 (3)、上、下连接和前、后面连接是使躯干形成六面刚体的关键。对提高击打力关系甚大。这一点以后将用力学方法证明之。 5、检验 这一步功夫完成后,整体劲力或者混元气已有初成,须予检验,方法如下∶ 检验者用手拍受检者之小臂、肘部或大臂,受检者各关节均处于“连接”状而不“断开”,周身各弯处均出现弹性现象。 四、第四步功夫修习——“内三合”的实施 实施“内三合”是内家拳的关键,为历耒拳家所共同追求的目标,但历耒只有“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这样的口诀,均没有具体实施的方法,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甚至带点神秘。 清乾隆年间苌乃周的《聚精会神气力渊源论》,《中气论》,再结合我们前述的练功方法,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做到“气贯丹田” ,气达四肢之末梢。 1、 姿势∶仍采用图3一2式 2、 动作 将肌肉不用力状态称作“a” 位置,将肌肉用力但对外不显示外力的状态称作“b”位置,将肌肉显示最大外力时的状态称作位置“c”。将肌肉状态处于“b”位置,由“b”过渡到“c”位置,用“意”对全身进行检查,检查全身各部分肌肉是否都已处在“c”位置,而后回复刭“b”位置,再由“b”位置过渡到“c”位置,如此不断重复,使肌肉的反射时渐渐缩短,直到只要“意” 一动即已执行。 图3—7兴奋时肌肉中力学现象的连续变化(参阅1982年版体育系通用教材《运动生物力学》P115图3--10 这一步功夫是走向实用之关键,务请朋友们严重注意。
|
|
|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 |
|
|
|
|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0371-65151997)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