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知道,一个裆是二个胯的组合,当我们在走架、推手时,两个胯的左旋右转,它的运作不完全相同,一个虚胯则另一个是实胯,一个是上提转则另一个是下落旋。例如金刚的最后一个动作,在捣捶时它是前后上下的旋转,也是由裆胯的组合来完成。所以两个胯并非是同一个方向运作的,整个裆胯的运作,以及配合技击的打法,千变万化,我们把它叫作变裆。 裆胯是太极拳的天机。所谓“天机”者,玄机关窍之意,凡动作变化全凭于此。不得此中奥秘,难以练成太极功夫。所以学练赵堡太极拳主要练的是运裆。“裆”是天机玄窍,没有裆的运作,就不存在赵堡太极拳,其重要程度由此可见。 裆胯在太极拳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如何运作,很难用言语来表达。以前老师用木偶戏的表演技巧来比喻太极拳裆胯的作用。木偶戏是用手来表演的,离开了手,就不存在戏文了。我想这样形象化的解释颇为得当,余练功几十年深感“以裆代手”的重要性。练赵堡太极拳如何“运裆”不可不知太极拳高手郑悟清老师,他之运裆极为精微,虽有若无,显于见微。为什么说“虽有若无”为之佳者?大凡功夫高者深者,其走圈亦小,不显于形,所以若有若无,使对方不知其深浅,未能知其变化,深藏不露,适于灵变。否则的话,也容易给对方看出破绽,泄于活机,亦非高人之所为也。
裆即由两个胯组成,在一个中心两个不固定的位置上旋转,既有重心,而不知其重心何在,这是一个太极图的摆轮,是太极拳运作源泉,是阴阳变化之枢纽,动静开合,虚实变幻之裆机。所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两脚有虚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两手有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或忽阴或阳、亦阳亦阴,这是阴阳消长重心虚实变换之关键。
“以裆代手”,“以身领手”是赵堡太极拳由裆胯带动手和全身动作,继之由裆胯来带动腹式呼吸,带动丹田运转,所谓“腹中有轮,旋转如规”。使之“聚而鼓荡,状若璇玑,意活而运,气如轮转。”由外达内,由内达外,裆胯成为沟通之桥梁。
“运裆”首先要看老师是如何启动裆胯的,如果连这一点细微之处也看不出来,那么就无法使自己走运裆圈,无法克隆这个裆启的源头,无法做到以裆代手的运作。这不仅是太极拳架进入上乘的主要组成,而且在推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形”的动静对方必然十分敏感,而裆的运作不常为人所知。敌未动,不见其变,敌稍动,在其不知不觉中动在先,这在赵堡太极拳来讲叫做“调裆”。力点也随着不知不觉中变换,不进则已,若进必令其跌扑,此皆在于“调裆”与“运裆”之关键。 第一要掌握太极拳的要领;第二要练松至柔;第三要运裆,这是出内劲的关键;第四技法,没有技法不能与人交技,缺一不成。有人练了一辈子太极拳,松柔具到位,身体也颇健康,但没有高超的技法,若逢推手动辄倾跌。
以裆代手 武当赵堡太极拳其关键的修炼方法,主要就是调动裆胯的作用。为什么把它叫做“裆”,因为它是两个胯的组合。由于两个胯的组合,我们便可以形成两胯间的左右、前后、上下不断的变化。杜元化把它比作“两胯为天机,贵在松活”,其实胯并不能成为天机,真正能够成为天机的就是两胯,而两胯就合成的裆的玄机关窍。作为修炼赵堡太极拳的学者,连这一点也无法理解,我觉你是白学,因为你把主要的东西都丢了。
太极拳的真正功夫,尤其是赵堡太极拳的体用和内炼,都离不开裆胯的运作。太极拳能否入门,而它的关键主要是身法,而裆胯的运作就是身法的核心。“以裆带手”实际上就是由裆来带动手的动作,太极拳的千变万化的动作都在手上,但是实际上它的根在于胯间。由裆胯来操纵整个形体动作,这是裆胯对外形的一种表现。同时它也是贯穿整个太极拳的修炼方法,也是统贯内劲运行的动力。 当然技术高的老师,他的拿发不重于拿发你的手臂,而是拿发你的胯根。使你不得转换,使你不能走脱,动辄倾跌。所以有拿人要拿根,发人要发人的重心。技术好的老师,诸如郑悟清、侯春秀、李宗有他们裆胯变幻,高深莫测,两个胯就像两个万向接节,可以随意变化,灵活无边。 盘架时应该把裆胯作为主要的修炼方法,并与四肢躯体协调配合起来。诸如我们打赵堡太极拳第一式金刚,以前我们把它叫做金刚三大对,它是由三个裆圈组合而成。当我们打出金刚的扌朋捋,正好是画了一个裆圈。右胯把两手向前抄起,画了半个裆,接着由右胯为主把两手向右捋回,正好完成第一个裆圈。当两手转化成挤按的时候,则完成了第二个裆圈。最后由右手捣在左手心上,则裆圈由前后上下转了一圈,也就是转了一个立圆,这是第三个档圈。通常我们在手上的表现还很清楚,但是发动于根的裆胯还是有一定难度。最后由老师手把手的教,一旦通过了以裆带手的运作,那么以后的动作就容易得多了,所谓触类旁通,由此可以印证。
真正的身法还是在人的关节上。我不知道老师有没有给你们讲过“四大节、八小节”? 而这个四大节、八小节正是一种沾、粘、连、随的功夫。这是太极拳的根本技法,也是王宗岳宗师所谓的化与发的懂劲阶段。先师蒋发把它喻之谓知觉运动,其曰:“八卦五行,是人生固有之良,必先明‘知觉运动’之本由,知觉运动得之后,而后方能懂劲;由懂劲后,自能阶及神明。” 上面说的太极拳的推手变化,主要是有赖于沾粘连随的听劲,也就是知觉运动。而其根本的变化在身法,而身法的主要关键是四大节、八小节,一此有一此的变化,相互都有紧密的关联。在我们赵堡李氏(李作智)太极拳有这样一首秘诀,它道出了太极拳身法的关键,而每句话都是至关重要。
心静如水百会悬,身动似蛇裆胯转。两脚着地滚涌泉,丹田储动达十宣。
一形连接上中下,左右旋转环扣环。一动百变在虚实,两仪真功形意神。
这首秘诀是由李宗有老师传给张顺林兄弟,当你练功到一定的阶层,你就会感觉到这首诗的珍贵之处。在身法上要求身动似蛇,裆胯转就是以裆代手,也就是四大节,左右各二节,左右各管半个身躯,左重则右虚,右重则左杳,任凭对方用多大的力量,听、化、拿、发功夫全在胯间。
两胯为天机 贵在松活 老师说过两手为两扇门,各管左右半个身体。因为我们在交技推手中,关键就是打对方的中心,也就是拔去对方的重心所在。同时我们又要不断的变换虚实,来保持自己的重心不被对方所制。拳经云: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目的要让对方不了解你的重心,捉摸不透你的变幻莫测。而其真正的关键在哪里呢?我要说的是在我们的两个胯。杜元化宗师说得好:“两胯为天机,贵在松活”。他把胯比作了“天机”,所以说太极拳的关键,它的玄机主要是在两胯。想当年吴全佑紧随杨露禅,在临别时还缠着不放,要想求教的就是用胯的诀窍,他害怕老师还保留了绝密。
我们在推手比技中,左右手脚各管半个身体,左来左挡,右来右遮。粘随走化虽在于手脚的变化,而其关键是在它的根节部分,也就是肩与胯,就像门得二个球形轴承。旋转轻松而灵活,有时我们需要用单练得方法。对方向我右侧进攻,我则以“右重则右杳”,也就是不用顶劲而走化。虽然讲起来很明确,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但从技术上不那么容易,它必须由裆胯密切的配合。在交手比技中,手与裆胯连接,就像似门的下轴柱,球面套着轴承座的旋转,这种力量非比一般。
当你与他推手进攻时,他可轻易地旋转把你发出去,而他所以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其关键又在哪里呢?道理很简单,他的胯根就像是一个轴承座,随你用多大的力量,也能够迎刃化解。这里我并非要评论阎存文先生,他的单势操作也不为人观注。俗语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是出自高人所传。所以说学太极拳的关键要掌握裆胯的转换,胯根就像是一个轴承座,它的威力十分强大。难怪老师要这样说,不懂得裆胯的运用,就不是真正的赵堡太极拳。
太极拳推手如何结合裆胯 太极拳推手离不开身法,身法的关键又主宰于裆胯的运作。我们学习推手不能光从手法上下功夫,要知道它的听、化、拿、发根本的关键,那就是裆胯的变化。但究竟是如何操作,如何运用,知者甚少,所以要成为高手有它独特的技术要求。
这里我们不妨作些实例介绍,这样更便于对裆胯运用的认识。为了清楚地了解推手中裆胯的变化,我们先做一下单手定步平圆的推手法,来作裆胯变换的测试。因为这个方法比较普遍,也是杨、吴二家必修的常用推手训练法。先来说一下它的基本方法,例举定步右单搭手推手法。开始时双方面对站立,然后双方身体微左转,左脚外撇45度,同时将右脚向前迈出一步,双方两脚内侧相对;同时双方伸出右手,以手背相贴,左手则可自然下垂。
太极拳定步单推手法,其中有转平圆、立圆和斜圆三种的推手方法。这里主要介绍裆胯的变化,所以要把动作的过程讲述一下。我们在转圆的同时,通常运用太极拳的扌朋捋挤按的四种方法,所以在身法上有一定的要求。例如图1,甲重心前移,用右手背朝乙的左胸部平挤;也可用按,挤是用手背挤出,按是用手掌按出。乙右手保持一定的扌朋劲,但不可用蛮力,重心后移,右手收至左胸前(如图2)。
我们在推手时必须走圆,当甲逼向对方左胸时,这是用挤劲或者是按法。对方必须以扌朋捋劲来化解,也就是用身法、用裆胯来化解甲方的扌朋劲。这是推手的前半圈,乙由于甲方的按劲进逼,他必须以右胯为轴,身体右转,边扌朋边转化,捋旋甲方,将对方之劲引向自身右侧,使甲方的劲落空。而甲方随着乙方的转化,由按劲旋转为挤,粘随对方。
接下来是乙按甲扌朋,乙随着甲之手的变化,以手背向前朝甲之左胸部挤按,重心随之前移,变成右弓步。甲方以乙方的挤劲进逼,甲方重心后移,同时甲方以身体右转,边扌朋边捋,将乙之劲引向己身之右侧,迫使甲方的劲落空,乙方仍继续以挤劲粘随之。(如图3,4)
这是练太极拳推手的基本方法,双方来回各转了一圈。在转圈时运用了太极拳的八门劲,其中以扌朋、捋、挤、按为主,运用沾粘连随的方法,相互走化。在技术上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测试,在二人转圈时,先转小圈逐渐转大圈,目的是逼使对方退步。也可以逐渐两人靠近,那么这个圆圈足以将技术差的一方逼至后退。
16裆胯的转换 我们在做单手定步平圆推手法时,要逼退对方还是容易的。但是另一方必须要用化劲解脱自己,而解脱的方法不能靠手的硬劲来强行走脱,要依靠身法来带动,也就是胯的转换,这是从根本上得到解脱。
笔者曾经与许多太极拳同仁,不管是同门的,还是杨、吴诸家流派,都试着与其单手定步平圆推手。一般来说就是礼尚往来,不带任何进攻性紧逼对方。如果我们试着由小圈转成大圈,两人又逐渐相互贴近着推手。功夫差的一方就往往转圈不圆,被对方逼得后退,手的圆圈也被推成瘪形。或者在无法解脱对方的逼进时,所采用的是把右手硬扯回己身的右侧,这不是用的化劲而是硬抽。关键是我们的手要能回到中线,而真正回到自身的中心线又不能单独依赖于转身,身体转过来了,而胯轴未转化,仍不能得以解脱。
还有几位同仁,我看他们示范手与转胯的动作,做得非常好,动作也很正确。但是在我与他盘手时,他的手与胯有明显的脱节现象。当我用手向他左胸逼近时,也就是单手定步平圆推手挤按对方,他无法为之走脱,只能用手硬扯向他的右侧,以此保持自己的重心。
我这里要告诉大家的,用这种方法化解对方并非真正的功夫,也决不是高人所为。这是二个层次的技法,化劲也有质的差异。说白了那位同仁的手势与胯轴不能同步,俗称“脱节”,也就是不再一个轴承座上。所以我们的手势必须连接裆胯运作,这样才能轻轻松松把对方的手引向己身的右侧。右手右脚在同一个轴柱上,它的旋转配合的非常精确,而它的发力点应在胯上,不是脱节的单向蛮劲。
这些技法是可以单独训练的,也可以从实际中测试的。其实这些技法都是太极拳推手的关键,也是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玄机,确切地讲是有一种机械的操练方法。如果你不懂得如何运用裆胯,那么只能永远是门外汉了。所以说教拳不教胯,实际上也是误人子弟的。 无极桩。我们介绍了以裆胯带动内丹的训练方法,从无到有,从微到显,是一个敛神聚气的过程。
太极图并不是我们想象的一张平面图,确切地说它是一个球面,或者不如说是太极球更为形象。阳抱阴,阴抱阳,或者说是两个阴阳鱼合成的太极图。我们炼的是腹中太极,其实就是行功结丹的过程。从混沌无极开始,也就是从无到有。在练行功丹法的无极桩(入门功),起初你什么感觉都没有。只是划一个空空的圆圈,一圈接一圈,一圈连一圈,像似一杯清水,或是一只空杯子。其感觉仿佛似虚不实,慢慢地有了些感觉,如像杜元化《太极正宗》中说的:“恍恍惚惚,阳中有阴,恍恍惚惚之间又觉不仅阳中有阴,还像阴中有阳”。随着时间的增长,慢慢感觉到丹田有一种鼓腾之气,这是神气既媾,氤氲化生的过程。不再是空空洞洞,似有一种缠绵稠密之精气,上达心脑,下则鼓荡,继之丹田发热,甚则发出振荡声鸣,这些都是行功内炼的有效印证。
赵堡太极拳主要表现在“以裆带手”,是由拳架之裆胯带动手和全身动作,同时由裆胯来带动腹式呼吸,带动丹田源头的运作,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腹中有轮,旋转如规”,使之“聚而鼓荡,状若璇玑,意活而运,气如轮转”。由外达内,由内达外,裆胯成为沟通内丹之桥梁。这里把运丹的状况,描绘得非常生动,犹如腹中的车轮,辗旋转环。其气聚而鼓荡,其形状就像古人测量天地运转,日月星辰的一个天文仪,它就是所谓的状若璇玑,它像似圆体的一个轴承球,先辈把它说得很形象化,实际就是丹田一球。
太极内丹的行功过程,上面说了,我们是结合《李氏阐秘》大功架的内炼,以及先辈的理论指导思想。尤以赵堡第三代宗师张楚臣,他在《太极秘术》中写道:“沉气于腹,以意定之,不得忘提。聚而鼓荡,状若璇玑,意活而运,气如转轮。其要不离腹中。此所以‘刻刻留意’者耳”。“璇玑”,它是古代的天文仪器。也是道家修炼内丹的一种方面,它是以南北子午回旋的方法,使之水火相交,金木并合的炼养功法。《周易参同契》:“循环璇玑,升降上下。周流六爻,难以察睹”。还有《性命圭旨&S226;卯酉周天口诀》:“前段乾坤交媾,收外药也。此段卯酉周天,收内药也。外交媾者,后上前下,一升一降也;内交媾者,左旋右转,一起一伏也。两者循环,状似璇玑”。
周天璇玑
候春秀所传张氏拳谱《太极拳择要》,开卷言道:“师者(蒋发),北流魁首。太极者,拳架之根苗。后学者,首知太极阴阳根本之来源也。张三丰云‘人一身太极也,太极者阴阳之母也。人得五脏六腑以成形,而是性命之源,生气之本分,阴阳之源,呼吸之道路也。人不能无阴阳,又不能无呼吸,鼻不能无出入。呼则为阳,吸则为阴。气从丹田经心脏而入肺,顺鼻腔而出为之阳气,气从口鼻而入肺经心脏下至丹田为之阴气。清气上升为阳,浊气下降者为阴。静而生阴则为五脏之气,动而生阳则为六腑之气。轻中清者养荣补神,重中浊者,坚强骨髓,骨髓强而生劲,劲有刚柔之分,乍大乍小之别,外行于皮毛,内行于筋骨,中行于脏腑,上行于头目两手,下行于两足,一济周身,无不太极’”。“太极者,拳架之根苗”,的确拳架离不开阴阳,离不开太极,离不开呼吸,气遍身躯不少滞,一济周身无处不太极。
我们在练架时,要求中正平稳。尤其要做到的是上下一条线,所谓“上下一条线,全凭两手转”。这是一种根本的训练方法。当我们站立平肩裆时,前面是任脉,后背是督脉,而中间是中脉。这三条是道门丹功的主要经脉。《太极秘术》刑怀喜在“太极拳说”中云:“一判阴阳两极分,聚合阴阳逢在中。是以知,其妙者”。“一”,其窍者:“中”也。这里突出一个中字,也就是上下一个子午线。“上潜于顶,顶乃性之根;命者海,下潜于脐,脐乃命之蒂。故知双修之道,在天根海蒂之合也。真意为其中”。“中”为生化之始,左旋右转为卯酉周天法。《还元篇》云:“轮回玉兔与金鸡,道在人身人自迷。满目尽知调水火,到头几个识东西”。这东西就是左旋右转的卯酉周天,这上下前后是谓小周天循环,为乾坤颠倒颠的运行方法。所以太极拳的循经运行,它是以整个合成一个前后、上下、左右,循行如环,道门谓之周天璇玑。而我们的太极拳是如何实施“聚而鼓荡,状若璇玑”的呢?
《十三势行功心解》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以心行气,是指以意导引呼吸之气而入丹田,使丹田先天之炁运行于周身。同时通过肢体的运作带动丹田和内气的运行。太极拳是以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循环有序,先天八卦后天运,动中求静,静中犹动。继之进入功架,气脉随之发功,气运脉通使丹田产生一种丹田的引动力,这种气机会带动肢体动作,以及聚而鼓荡,状若璇玑的环规旋转感,也只有进入无为的自然基础上才能体悟。
五、功架与丹功运行
我们通过内气上下前后的运行,沿着子午线的循环。上至于顶之性根,和下潜于黄庭的性命双修,既循环于任督两脉的运用,又激发起中脉的直达通道。这是练太极拳周天运行的基础。诸如我们打的金刚、白鹤亮翅、倒卷肱、闪通背等,这些都是运用于上下前后,接通任脉、督脉和中脉的循环。首先我这里要说明一下,真正太极拳的真架,并不重形于外的形架。赵堡太极拳并不娇翩,但却着重于内炼。当我们的拳架从有为的形架,渐渐进入到无为的真架,这是太极拳之根本。俗话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为本乎无为,无为为其本,有为为其标;无为为先天,有为为后天。故有先天之修,得先天之果;后天之法,得后天之根。所以修先天太极,必先自有为转入无为,方能登上修之门。
周天璇玑是太极拳内炼修真的重要部分,它是在功理功法和实践中进行的,也是太极拳进入周天运行的一种方法,由前后、上下的子午周天法,也由自左向右,由右复转左,息息归丹的卯酉周天。先由有为之法的运转,继之慢慢进入环规,气脉开始内通,其架轻柔圆通。此时进入无为的自然之修,这是顺天道,不转而自转,犹如“丹田一球璇玑活”,拳架未动而丹田已经运起,不用任何意识,自能内气鼓荡,循经而运,状若璇玑,可以证到。
这里我们解说一下拳架,也就是周天运行的轨迹,作为太极拳初架的运气法。我们先说一下倒卷肱的运行方法。动作:上接肘底捶,继之,重心先移之左腿,右脚向后退一步,变成左弓马步。同时右掌由下向后,再从右侧划弧而上,再回至鼻颊,渐往下于胸前。在整个动作的过程中,意感内气则由海底会阴穴,沿着身体后背中线(脊椎骨)上行至百会穴。再从百会正中沿(印堂)下至上唇。当后半圈划完,右手由上而下,在重心右移时,意感内气由上唇入下唇之承浆穴(又云搭鹊桥),再沿中线而下行入小腹丹田,再至会阴。这样周而复始,经气沿着子午线,即任督二脉,以及中脉的运行。同时也可以沿督脉上行,至顶颠得百会穴,再由百会穴直接从中脉下落丹田,循经如环,周运不息,快慢亦有气脉通利而定,有时一个动作,循运可以几圈不定。
白鹤亮翅的运行方法也一样,当右手由前再向后旋转至上,同时经气即由后会阴穴起,逆上夹脊至巅顶正好是半个小周天运行,再下落回丹田会阴为一周。其它诸如还有金刚,尤其右手由上引动半个小周天,再由右手捣入左手掌心,正好顺任脉下复归丹田。还有闪通背,当右手引动欲向下时,海底经气早已运起至百会穴,当右手向落下胯间前(如海底针)经气已经逆行一周,回归丹田。
六、懒扎衣的循经方法
这里要介绍一下懒扎衣的循经方法,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它的动作规划。
动作一,上接白鹤亮翅,继上,身体微下蹲,重心落于左腿。同时左手沿中线下插;右手变掌向上抄起。(左掌心向右,右掌心向左)。
动作二,右掌由上向右外向下,同时左掌由下向左外向上,两掌合抱于胸前。相距尺许,两掌向对,如抱球状。
动作三,两掌继续走弧形,左掌转向上,右掌转向下,上下插掌,仍为半阴半阳掌。
动作四,承上,右脚收回,左脚脚尖着地。同时右掌由下腹部以左侧向上,再向右划一大弧而出,沉肩坠肘,指尖略向上,掌心向左前,为半阴半阳掌。同时右脚随右掌向右侧横跨一步,脚尖向右上角45度。右掌转弧的同时,左掌由上以右外向下,弧形划圈至髋窝处,掌心内贴。开裆松裆目视前方。
两手在划圆弧时,以右手为主。重心向左移动时,经气由会阴处,循左向上行,沿肋间上面颊至巅顶百会,再由百会穴向右侧面颊下,循肋间下回复丹田。恰好由左向右转了一圈。意从心内起手向鼻尖落,要求两肘内裹护胸。抹转双臂要用裆劲。赵堡李氏太极拳讲究裆胯的运用,在裆胯运用的同时,也带动了丹田旋转,也就向左移了一圈。继之承上式,右手再向左下展,划圆弧向右上落,右胯同时向右跨一步。在运转过程的同时,经气正好又从左侧向右的东西转了一圈,所以整个懒扎衣是走了二个卯酉周天法。其实太极拳这样的运转法很多,最为显著的就是云手。练云手时注意运裆,右手带动经气,由左向右转一圈。左手带动经气时,由右向左转一圈,左右循环不已,这种子午卯酉的运行可见一斑。
七、太极拳丹功真架
太极内丹的行功过程,上面说了,是从无到有,从有为之法到无为之修,虽然有些恍恍惚惚、朦朦胧胧,但毕竟体现了无中生有的过程。太极拳内丹修炼需要三个阶段,第一是初架,第二是过架,第三是真架。上面介绍的有为之法,周天运行也只是能达到阳气浮现,即使沟通大小周天,也只能说是表面现象,不能作为深层次的气脉通畅。也就是体现了太极拳的初级阶段。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极是太极之母,所以它是一个母体系,当进入了无极生太极,阴阳两仪始成,也就具备了阴阳互合的二个方面。阳代表天、代表父,阴则代表地、代表母。在炼太极的逐渐形成中,从无到有,从微到显,从稀到密,这是一个极化的过程,最后产生一个核心,也就是我们从太极面中看到的一个小圆心,有人说这是太极之根。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三”就是由一的母体系(无极),极化后成为阴阳的太极体系。而中间的小圆圈,它属于子体系,又称之谓“皇极”,这是能量的核子,阴阳之聚合之结晶。也是母体系成长的“胎”,最后成为子体系的皇极。而我们内功的优越也取决于子体系的成熟与否。
张三丰的太极炼丹秘诀中,有“其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之不二法门也。又曰: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故习此拳,亦须如此。”三丰祖师讲的非常关键,“太极拳即为阴阳,乃是动静之机”。所谓“人身处处皆阴阳,一动一静俱浑然”。又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又曰:太极拳以静制动,虽动犹静。一动一静,一开一合,出尽拳中之妙。
太极拳是讲究动静阴阳之平衡,以静制动是太极拳之根,也是区别其它拳种的显著特点。太极拳的动静是受意气神指挥的,内动是通过外动来体现,要求由内达外,由外达内,内外合一,全身协调而节节贯串。静不单是外形的静止,是相对的静,而不是绝对的静。静在太极拳技击的运用上,它是以静制动,是蓄而待发之玄机。如何理解动与静以及以静制动的运行,必须细心体会认真揣摩,这样才能真正到达如拳论所说之“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根”、“果然识得个中意,辗转随意见天真”的那种神明境界。赵堡李宗有老师对动中求静是如此注说的:
动中求静,静中有动,此是真诠,与外不同。
以动制静,心神意控,以静制动,视触觉听。
不即不离,不丢不顶,练时独我,仿有人同。
起落阴阳,柔慢匀松,呼吸绵绵,周身浑然。
所谓灵根者,其主要是性之根,它是在巅顶、在脑间,心神亦在于脑内。心一动而形随之而动,而灵根则固守之。使全身之元神、真气聚而不散,心静神凝,而灵根自然得到温养。使全身之真气畅流周身,轻轻松松,陶醉自然,也是一种无上的享受。其乐无穷,功夫到此境界者,其气则感随而通,不勉而自得,谓之无为而无不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