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姬 际 可 姬际可,字龙峰,山西平阳府蒲州诸冯里尊村人,约生于明朝万历年间,卒于清朝康熙年间,终年约八十岁左右。谱传姬龙峰先生精六合枪法,枪法绝伦,后来“化枪为拳”变枪法为拳法创造了心意六合拳。《心意六合拳谱》曰:“六合自古无双传,多少奥妙在其间。”据今形意拳传人孙业民先生实地考证,姬夫子即今山西省永济县张营乡尊村人,据乾隆五十五年《姬氏族谱》卷二记载:“际可字龙峰,技勇绝伦,老年破流寇于村西,于歼渠魁,人号神枪,传艺河南,至今人以夫子事之。” 《心意六合拳谱》开篇记载:“山西平阳府蒲州人,居住均村,姓姬名宏字龙凤老先生留下谱论。”可知拳谱为姬夫子所留,“龙凤”盖为“龙峰”之误,那么谱中“武夫子曰”即是姬龙峰所记的其武学老师言论的笔记,可惜姬夫子的业师是谁历史没有记载。心意拳界有传说:姬夫子创拳之始曾遇异人授拳谱,并在比武中数负于异人,于是遂拜为师,随异人勤练数年,下山之时问拳法之名,异人曰:我谱心意,汝拳六合,以此可称为心意六合矣。由此源流传说可知,姬夫子的确得高师之传授。据近年河南博爱发掘资料得知,明末河内(今博爱县)唐村李自奇曾传心意拳于陕西、山西等地,或许李师即授拳于姬夫子的异人也!李自奇在唐村有武馆名曰“心意堂”,从博爱千载寺流出的《武经玄机秘录》中我们也能找到很多心意拳理论的雏形。 姬际可生于明万历年间,卒于康熙初年,即约1602年至1683年。而马学礼生卒约为1713年至1789年,可知马学礼不可能直接得自姬龙峰的传承,所以,马学礼扮哑到姬府偷艺的传说实是误传。那么姬龙峰的传人即亲传弟子究竟是谁呢?王自诚的《六合十大要序》中写道:“得姬老师之真传者,有其徒南山郑氏焉。”可以得知南山郑氏是姬龙峰的弟子。序中又说到:“予幸得学于郑师之门,以接姬老师之传者也,得之颇详,故就其论而释之,著为十法,非敢妄行诸世,聊以教诲后进之人云尔。”又可知王自诚是郑氏之徒,是《六合十大要》的作者。由拳谱可知,心意六合拳自姬际可开始,姬传郑,郑传王,序与十则,王自诚所撰。 得姬氏之传者有其子姬寿及南山郑氏,后来心意六合拳又传至河南穆族马学礼,在回众间一代代流传下来。姬龙峰创始心意六合拳为中华武学文化的继承光大所做的贡献必将永远载入史册之中。 马 学 礼 马学礼,回族,河南洛阳北窖村人,约生于康熙年间,乾隆年间归真,终年七十多岁。马学礼家境贫寒,小时以放羊为生,性格刚毅为人侠义,更有练武之天赋奇才,传说马学礼在“十方院”得一隐士传授心意六合拳,跟从学艺七年。 马学礼三十岁那年以他心意拳功夫打出少林寺山门,武林及江湖人称神拳马学礼。后河南各地争相聘请他去做保镖,马学礼行镖十余年未出任何差池,河南知府闻其名邀其任府衙都头,任职多年,行侠仗义之举有口皆碑。某年朝廷拔银款下旨河南修建少林寺,知府任命马学礼为总监工统掌财务大权,修复少林寺,受任后官场有人说这次马可发了,马闻此语,予以痛驳:我家虽贫,但不以金银为贵,朝廷财物,马某决不取之分毫,纯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修建过程中马尽责完工,落得两袖清风。 马学礼一次在京城打擂,与王府拳师相比,最后以四把捶的“迎门贴臂”一式把王府拳师打倒,因其出拳发声,赛后王爷问他这拳打人嗷嗷叫,叫什么拳,他说此拳为心意六合拳,此声叫雷声。 河南心意六合拳即由马学礼老师开始流传,马学礼成为河南派心意六合拳的开山之祖。马学礼的弟子造诣极深者,有南阳张志诚、洛阳马兴、马三元。 张 志 诚 张志诚,河南南阳府人,生辰归真年月不详。张在洛阳清真寺学念经时随马学礼习心意六合拳,后张志诚为清真寺阿訇,长年在南阳地区的各清真寺内占位。他极端重视体面,不轻易收徒,得张志诚之传者有郏县李祯及邓州张海洲等。 马兴 马兴生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祖居洛阳塔湾村,后移居北窑张家街,他自幼随舅父马学礼习武兼学文化,并熟读兵书阵法,聪明过人,十三岁时已初见功夫。某年马学礼外出,数月未归,马兴按舅父外出方向寻找,至某地见一道士盘膝打坐,众人围观,道士说:“谁可把一牲口拴我的腕上,让牲口拉,看看能不能拉动?有一人出来相试,将一牲口拴在道士手腕,牲口竟未拉动,观众无不称赞,马兴不服,要与道士比试,众人齐声鼓励,道士自然未把一个小孩看在眼里,马兴走到道士身边,却不伸手,总在他面前走来走去,那道士运气待敌,但来者并不进身,走了很长时间,观众不耐烦地催马兴出手,马兴不理,道士运气已很着急,便问马兴”何不进招“话未落音马兴一个单把打去,把道士打得仰面朝天,躺在地上,众皆惊奇,连声叫好。马兴说:”明人不做暗事,我舅父叫马学礼,住洛阳北窑村,日后可到我家再比。“说罢告辞。马兴找到舅父,舅父命马兴先将衣物钱财带回家去。马兴只身一人回家,路遇土匪数人,手持利刃要马兴放下买路钱,方可通行,马兴十分气愤随把衣物放在地上,适巧路旁有一个拴马柱,马兴厉声说道:”谁能比过我钱财衣物全部给他。“说罢一个单把把栓马石柱打断,众匪徒呆若木鸡,马兴泰然自若,扬长而去。 马兴文武双全,聪慧敏锐,勤于思考,熟读兵书,精通阵法。曾任过四品军职,先后多次外出广访名拳师,博采众长,对拳法拳理颇多创见,他根据自己多年练功体会,将舅父传授的武艺每个招势扩编为一个小套路,丰富了心意六合拳的内容。马兴为发展和提高拳术技艺付出了极大的精力,堪称洛阳心意六合拳的集大成者。 马兴道光二十四年归真,终年九十岁,弟子中以刘万仪,其子马梅虎最为杰出。 援引自黄新铭《马学礼、马兴、马三元轶事》,《精武》1994年8期。 冠北锁、孙友恒《洛阳心意六合拳历代著名人物谱》,《武魂》1999年11期。 马三元 马三元,洛阳人氏,随马学礼习练心意六合拳,性刚直,体强健,功力尤为深厚。马三元生性爱斗,性格刚烈,负于其手者不计其数。早年树敌太多,中年后有意归隐,遂避难而迁居于临颍繁城。后世传言马三元不幸早死,实乃是误传!马三元的七世孙马栓林老人现健在,居临颍县繁城回族镇。 马三元在少年时,练功刻苦,晚上常在城墙根下坟地练功,传说有一只长臂老猿和一只狸猫每晚陪其练功,在马三元练功有成后隐去。马三元功法中 “猿猴守洞”和“狸猫竖项”二式即源于此,人们都说是“有精灵在教他”。马三元以“贴墙挂画”之绝技闻名遐迩,曾经夜闯少林寺与少林寺高僧印证功夫,得高僧“落山劈”之技。 有一次,马三元到周口去赶庙会,在当地有一位无赖,欺行霸市,百姓对他敢怒不敢言,马三元把此恶霸赚至一座破庙里,盖在了大钟里面。直到下午时分,马三元赶完了庙会,方回来把无赖放了出来。无赖在众人面前丢尽了颜面,自此再不敢横行霸道,为祸乡里。 马三元老年时喜欢玩鸟,常常左手托一只画眉。有一次马三元到一个渡口乘船,当时船老大凶恶,手下打手有几十人,为当地一霸。马三元到渡口时,船已开动,马三元喊:“船老大,等一等,让我上船!”但船老大却置之不理,仍旧开船,马三元一怒之下,一个疾步践蹿跃上船,船老大及其十几个帮凶上来打人。当时马三元左手托着鸟笼,身若游龙,在人群中纵横穿梭,一刹时十数人皆被打倒在地。 (援引自马三元七世孙马栓林讲述整理。) 马梅虎 马梅虎生于清嘉庆九年,民国十三年十月归真,终年119岁,他从小随其父马兴习武,技艺超群,以毕生的精力致力于发扬和推广心意六合拳,其时为洛阳心意六合拳的最盛时期。他曾代父授艺,传表弟塔湾村刘万仪。刘万仪艺成后,马梅虎委托刘万仪去南阳一带在回族群众中传播心意六合拳,使心意六合拳在南阳一带传播开来。马梅虎在洛阳东关、北窑、塔湾、马坡四处广传弟子,又在东关、北窑、清真寺办起了一个武术学校,培养了很多回族学生,他还在家中设场,培养出了相当数量的汉族学生。他弟子很多,杰出者有金乐、巴诚义、马文升、孙福生,汉族弟子有吴抓子、权天才等。 援引自寇北锁、孙友恒《洛阳心意六合拳历代著名人物谱》,《武魂》1999年11期。 刘万仪 刘万仪,回族,生于清嘉庆二十四年,洛阳塔湾村人,幼从马兴习武,马兴归真后,又从表兄马梅虎习武。刘万仪中年,受马梅虎委托赴南阳一带传授心意六合拳,当地武霸李虎挑衅,要求当众比武,刘万仪以“白鹤分翅” 和“按绝把”之技使李虎腰背骨折,从此刘万仪威名大振,立稳脚跟。先后传艺十余年,使心意六合拳在南阳一带开花结果。 刘万仪民国七年归真,享寿近百岁,女儿大翠武艺高强,一个箭步可越丈余,是洛阳心意六合拳唯一的女杰。刘万仪后被邓州穰东清真寺阿衡水观澜邀请来邓州传艺。传人有水观澜及其二子水腾龙、水应龙以及唐万义及其唐万义之子唐九洲等人。 援引自寇北锁、孙友恒《洛阳心意六合拳历代著名人物谱》(《武魂》1999年11期)及水普慈《回忆录》。 李祯 李祯,回族,河南郏县三郎庙人,约生于清乾隆末年(1793),归真于同治末年(1878),享寿85岁左右。李拜南阳张志诚为师,习心意六合拳,得张志诚真传。李公以驮帮运皮货为生,每日与骡马为伍,马前行,李公则以鸡行步追之,又以鸡行步后退,这样反复往来,故腿下功夫无比深厚,人称鸡腿先生。下传弟子有:郏县同乡张聚、白先师,山西戴龙邦及其二子大闾、二闾等,襄城县姚任山,邓州穰东清真寺阿訇水观澜及其二子水腾龙、水应龙以及唐万义和武状元马殿甲之子马步衢等。 援引自水普慈《回忆录》。 八大枪手之一唐大用 唐大用,回族,河南朱仙镇人,约生于乾隆二十五年左右,同治末年间归真。 清末叶,朱仙镇奇人辈出,武术之精为河南之冠,飞檐走壁之辈层出不穷,而所谓八大英雄者乃其尤也。大师即八大英雄之一,平生兼精各技,尤以枪法闻名。其枪祖宗周侗、岳飞以及晚近者名家而又独标一帜,号唐家枪。幼年时扶枪驰骋齐鲁燕赵间,所向无敌,武场中闻唐枪之名为退避三舍。大师身高八尺,虎背熊腰,壮极雄伟,好问天下不平之事,仗义行侠,每以身先。经大师矛令 全者,大师从不居功,非若近今后起者,每以报复跳犊者快事,见人急难袖手旁观而讪笑之,与大师诚天渊之别矣。大师生平轶事甚夥,至今仍为宿老津津乐道。大师缄默少言,事多不肯告人,而世人传者,仅拘于闻风之末,诚甚少而不足以传大师也,若访其故事,得其梗概,俟诸他日也。大师晚年设场于穰东镇以授徒为生活,水公观澜为师之得意弟子,大师亦谓传之得人,水观澜迎之家中奉养终年。大师子万义、孙九洲,均能继其诸技。今就述其事迹一二以供世人流传之。 大师声名鼎鼎,远近武界咸为一瞻丰仪为快,而忌妒之者亦不乏人。有技师某亦精于枪,欲一败大师而成名,于是坚邀大师一试,大师坚辞不成,与之角,步步退让,盖恐一失手则某之饭碗碎矣,而某不自量,意大师真技短,故逼甚势益急,以不败大师不甘,大师见状怒举枪后喝曰:“君休矣!”语落而某之枪应声脱手,而飞出数丈外。略施小力,使某枪飞而身无损,又应手一挑,而某之帽飘然落地,大师掷枪从容而语众人:“诸公知其枪名否,此将军脱帽枪,只脱帽去盔而不伤头也。”一群惊绝,某亦大惭,翌日卷行李而去矣。 大用与万义在邓州时与人口角,父子二人,而对方吆喝数十人携枪棍棒来,支枪者排前,乱枪来扎大用,大用只有枪一扑,远枪者飞出数丈外,近枪者被大用用五伏枪法将彼之枪皆挟夹于腋下,万义在旁曰:“父亲,枪有帽。”(帽:枪有枪刃也)大用将肘一伸,群枪一哄而去,力之猛,又碰伤近者,众大惊齐呼而逃,大用看其肢窝则有鲜血淋淋而出。 湖北谷城知大用之能,特邀大用去,某富翁家养一猿猴伶俐非常,城人莫敢与之近者,某翁使大用与之角逐。大用不,谓之宠物恐有不测,富翁慨然曰:“不妨,如能占胜此猿,当厚礼相赠,否则君何敢名噪豫鄂?”大用答:“好!请君勿怪。”握枪在手,入猴大笼中,此猴高大,身有数尺,猛且狰狞,见人来一跃而上,大用用“外晃里扎”枪,猴去抓枪,熟知是恍枪,一扑落空,大用即用“鲤鱼叠脊”板枪,说是迟那时快,一板枪打在猴头上,鲜血冒出,该猿猴当即两爪抱头,吱吱乱叫不动了,大用曰:“枪伤不大,不日即愈,希尊翁原谅。”尊翁只好厚礼送之。 大用晚年双目失明,住水家与水观澜、水应龙等在一起,谈到高兴处仍站起来用手摸摸门上双环对他们说:“你们叫我扎那一个?”说毕他枪一举立中,其双目失明尚能百扎百中,其枪之技可谓神矣。后来唐大用归真于水家,即葬于穰东。 援引自老师水普慈《回忆录》。 中原第一枪——唐万义 唐万义,祖籍开封朱仙镇人,约生于嘉庆初年(1797),民国2年归真,终年116岁。唐万义自幼随父河南八大枪手之一,唐大用习家传唐氏枪法,后又随父同事心意拳名师李祯及洛阳心意拳师刘万仪在邓州穰东清真寺习艺,尽承二师之衣钵,枪扎的尤其出神入化,人称“中原第一枪”。唐万义先生艺成后以传徒保镖为生,传人甚夥,能承其技艺学艺有成者有南阳周得文、王子范,南阳田店人王振铎,邓州海玉水、马风贵,穰东答佐栋、李光顺、李修成,内乡县姬战标、姬战勇等兄弟七人及其子唐九洲等。 万义在镇平姬林清真寺时,颈挂三十六两银子在清真寺卷朋下三间房,双手抓椽子双脚离地走三周。从镇平姬林至湖北河口240里,他礼完“邦布打”(五点半礼完),从姬林起身到湖北赶上礼“火扑滩”(晚8点在左右)可见速度之快。同治四年年捻军在邓州穰东作乱,唐万义同马步衢与阿訇水观澜一起抵抗捻军,把捻军打退到镇平团结乡刘庄村几十公里。 晚年时万义公去镇平赶集,早上去的早,土匪把城围住,不让人进,叫嚣说:“把你们中的高手叫来,如若比赢尽你们摆布,如若输了请滚开。”说罢他只用一根扁担一个转身,将几个高手的兵器全部打掉,可见身法之快。土匪认输,解了围言:“镇平还有如此高手,再也不能来抢了。” 万义公和王森(石桥人)、赵土根(鲁山四棵树人)、周德文(石桥人)四人在湖北教场时,看到一寺内和尚用开水伤人,而对方不敢言,他四人中有一人让对方赔礼,而对方反对,后发生争执,对方讲有本事可去寺内一比高下。公四人去寺后,对方几百人把寺门顶上,唐万义年长为指挥,对方长老坐一石座,四人走鸡行步,每走一步把地下石砖塌在地下一块,唐万义出手一个单把,把和尚打出几丈外。对方的门被顶上很难走开,上面还用网网住,唐万义拿起两桶水一条绳,绳捆两桶水,双手开后将水桶向空中一撒手,飞桶即把网冲破。四人走出时言:“我四人为河南人在此教场,我们回去设一擂台,如有本领可去一会。”后在老河口设擂台一月无人能胜。 唐万义与其徒马风贵在汉口教场时,有一守备还乡坐铁坐茶馆,正好他二人在那里喝茶,守备看不起他二人的武功,唐公一个单把把守备连人带铁座打出数丈。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农历十月间,石桥北李庄等地的汉民豪绅们借端挑起一场二千余人参加的械斗,他一人一枪在前把对方的鞋子扎掉而未伤其人。就鞋子捡了三担,但一人未伤,可见他武功和武德之高,从那以后有枪不扎石桥之说。在石桥有“唐万义的枪,刘家的鸡行腿,王家的拳”之说,刘指刘二教士,王指王森,皆唐万义的弟子。民国元年(1912年)其子九洲为了保王家一友而被捕遭刑。次年唐公患病,去镇平姬林水家养病,并在水家归真,葬于姬林。 援引自老师水普慈《回忆录》。 一杆枪名扬九洲——唐九洲 唐公九洲,约生于咸丰七年(1857年)民国一年(1912年)归真,终年45岁。自幼随父万义习家传三十六枪及心意六合拳,与水应龙结拜弟兄。枪扎的相当好,达出神入化之境,人称“一杆枪名扬九洲”。一次他与好友内乡王某从内乡过镇平时,有土匪几十人,他一杆枪内拿外拦打开一条路,而不伤对方,使对方心服口服。还有一次,他在石桥一寺内与和尚比武,一个单把把对方击出几丈远,使对方认输。他与唐万义去湖北老河口为回民争地盘,发生争执,他二人单扎对方皮下而不伤对方,使对方认输,可见其武德和枪法技术的高超。唐九洲曾参加王振铎(外号王八老虎)组织的义勇军起义,宣统三年(1911年)义勇军起义失败,王振铎被南阳总镇谢宝胜所杀害,唐九洲被清政府追捕,逃难于湖北襄樊躲避。民国元年在石桥保一友,让清兵围在石桥家中,被捕后英勇就义。葬于镇平姬林。 水四阿訇——水观澜 水公观澜,约生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归真。水家在明末清初从陕西谓南县凉天坡迁来,始祖讳好成,世居镇平县水家沟村,至水观澜已历七世。水氏有“家传四训”,即“诵我教之经,练强身之武,读儒道之书,习救人之医”。 水公观澜生处乱世,太平军占掳东南,继而捻军游击华北,使人民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有志之士莫不练习武技,以保身护乡。水观澜对武功之酷爱固由于家训之格守,而时势之逼迫不得不尔,水公和豫省名师来往甚密,访拜各地学技卓越者,不惜重赏,迎家作西席,此效劳者如拳师李祯、刘万仪、枪技高手唐大用等。唐大用老境双目失明,病逝于水府,由水公葬埋。水公有两子,长子腾龙,次子水应龙,均随水公跟李、刘、唐等诸师学艺。 水公对伊斯兰经典加倍学习,日夜不辍,故多受聘在各地教民聚居地方,当众阐教义,倍受教民爱戴。其对教义中五功五典坚守发扬,尤其对“天课”之功更是注重。所谓“天课”就是《古兰经》中规定的一条,每家资财在剩余中超过20数额以上者,必须散放给贫穷人,这是“真主”的命令。所以观澜公积善好施,不吝钱财,见贫寒脱衣以济,有疾病迎至家中施药施饭,至愈方休,不责报不望谢,家产十有八九施散于人。在应龙府君之《自述书》中还写“余父慷慨乐善好施,尤为世所罕见”, 水观澜时家有土地二十余顷,到其子手中时只存水沟村有地22亩,皆散“天课”尽矣。因水公排行老四,人称“水四阿訇”,至今“水四阿訇”之名犹为人所记忆而乐道。捻军穰东镇过后,把伊斯兰教之清真寺火烧已尽,水公观澜联合众先生捐资重修,现重修碑刻尚存。 援引自老师水普慈《回忆录》。 武秀才—— 水腾龙 水腾龙,字少波,回族,约生于清朝道光年间,民国年间归真,堂兄弟排行老五,在教中很有声誉,多执掌各地回民聚居地,称“水五阿訇”,又考中武秀才,故称“武秀才”。 水腾龙自幼读阿文经典及医书,随父水观澜在穰东清真寺跟李祯、洛阳刘万仪习心意拳,跟河南八大枪手之一唐大用习练唐氏家传枪法,为水氏心意六合拳二世传人。水腾龙体魄魁伟,形如其父,并善骑马,以弓箭大刀为最。与捻军大战时,唐氏枪法绝伦,用六合枪中之“里花里摆”、“里花外摆”把首领之枪左右横扫,自相倾倒,更以“鲤鱼叠脊”之技把敌首之枪击落地,众兵大叫而跑,真武功超人也者。武场中以武痒生名列前茅,惜水公在舞大刀时,一疏忽大刀背花落地,自叹曰:“去也”。退出武场,此刚正不阿使然。另一生员也大刀落地,试官见该生员用脚勾起,仍耍,试官问云此何技,该人答是“太公钓鱼”之技。试官大笑,此人竟被录取。 吾师水普慈先生《回忆录》中写:我的曾祖父水观澜是回族伊斯兰教教长阿訇,在邓州穰东站位。我的祖父就是在穰东出生的,他的哥哥水腾龙(我的大祖父),幼时二人常常在一起读伊斯兰经典,练习武术,学习医学,研究汉字。由于个人的天赋所限,祖父学医较好,武术也精,大祖父精于深奥经典,医学和武术较祖父逊色。 水应龙《七十二自述》中写:“先兄少波医术虽逊于余,武则不分伯仲,当入痒时县试定案首,试院拔第一,其技击之功较余尤深,而经则专力致之,至于心仁骨傲,胸襟磊落,又带先父之遗风焉。” 水腾龙追随其父,多造诣伊斯兰教之《可兰经》,如其父之为人,在教中很有声誉,多执掌各地回民聚居地,为教民传道,民初受孟县桑坡回族聘任阿訇。因他本人教门造诣深,所以当地回族同胞把他奉为回教“神仙”,倍加尊重,威望很大,几乎天天都有人请他去吃饭,吃罢饭,主人还要给他“封子”,可他从不私自收下,而是出了主人家门,就把“封子”全部分发给“外客”(回族贫穷人),这样一来二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有主家请他吃饭,那么这主家门口就有“外客”在等他分发“封子”,可见他好善乐施之至。 水腾龙在归真之前一小时,仍带领教徒作礼拜,后感到劳累,让人搬个圈椅,他坐下休息,手抚自己脉象,忽然大惊曰:“我要归主了,脉象不好。”说后不久坐在圈椅上就归真了,归真后葬在桑坡。后来听说,为葬水腾龙阿訇,桑坡镇二家大户人家,争着要安葬到他们各自家坟地,为此还经了官府解决,可见他德高望重之至。2000年,吾弟子张镛去孟县桑坡清真寺考查时,桑坡清真寺丁社首带张镛去水腾龙阿訇坟前走坟。 水腾龙膝下无子,水应龙长子水子衡承祧。 援引自老师水普慈《回忆录》。 八府——水应龙 水应龙,字灵甫,清朝咸丰六年(1856年)丙辰十一月初三日生,回族,原籍镇平县柳泉铺北水沟村,清末来南阳行医开药店“化育堂”,遂定居南阳。因曾考取武秀才,又兄弟间排行第七,医名于世,人称“水七先生”。(《南阳市史志 名人篇》)水应龙公自幼随其父水观澜学习武功、医学等技艺,同时跟唐大用习唐氏家传枪法,随李祯、洛阳刘万仪习心意六合拳,与唐公大用之孙唐万义之子唐九洲是结拜兄弟,有“八府九洲”之称。 师伯水仲贤在《南阳文史资料》中记述:我祖父每晚练弓、马、刀、石,除举制石外,场里有两个石磙,先抱小的后抱大的,每天锻炼体力。我爷天资聪明,过目不忘,所以虽然每天都在夜间练习,但进步极快。在青年时代虽然白天干活很忙,夜间练功,总在两钟头以上,光练臂力,头向下立竖用一只手支地拿大鼎就要用几十分钟,每夜不间断,练功后才开始读医书,经常读到后半夜黎明前还要练弓、马、刀、石,象这样学了多年。 水公应龙在民国15年(1926年)写的《七十有二自述书》中写有“甫二旬而志于医,故自开始行医迄今数已臻大衍。”水公20岁之前在清代武场中已高居武痒生之首了,当去汴垣开封时,走郑州过黄河(当时黄河改道,他绕开封南向东),吃西瓜过多腹泻,夜宿店中梦一老人,用笔在其额上写三字“一步贵”,被凉气惊醒已知再试无望,不能中举了,故而回家力攻医学。 水应龙随父学医,遵守四训,《自述书》中写道:“四事相传,世袭勿替,对于经虽未能窥其堂奥,然我教之种种条款,无不略识门径,对于书虽未知深于造诣,然儒道之一切,徒目无不摄要遵行,对于武虽未能拔山扛鼎,然于弓、马能以院首跃进武痒,府试宛南五百斤之石,鼓举不动色,应试汴恒三百石之硬弓折为两断,未能中也,是由命焉,非人力所能强也。与技击之刀枪拳棒纵未能捷如轻猿迅若飞隼,与侪辈相交未当落后,至于医术尤称三折肱也。伏思医通神道,关系綦重,有燮理阴阳之责,济世寿民之勋,权操生死,品捋良相,非有胞与之量,不能推行尽致,非下刻苦之功,难期臻于上乘,余既从事于斯,岂可甘污庸流窃居虚名,以刀圭作钩财之饵,以人命为儿戏之具乎。” 幼时好游戏,但戏必高人一等,见同龄人放风筝,他也心痒想玩,就请人做一大'知了'风筝,高出丈许,头缚响弓,乘风而起,响撤云霄,数里可闻声,夜不收回,绑在高树上,一夜忽狂风猛雨,湿毁落地。老境谈之,甚为惋惜。他喜吃饺子,自己用5斤牛肉,3斤大葱和白面,包了三个饺子,煮了一晌才煮好,一个饺子没吃完就吃饱了。老年说起尚大笑不止,自知做出了出人头地之愚。看医书入迷,南街有戏,鼓锣喧天,他给人看病,可能病情复杂,他一边走一边翻医书,戏台上高腔宏调唱的是啥戏他都不知,专心致志的只顾找书,与人谈之皆谓之精神可嘉。唐大用武师孙起名唐九洲,应龙公别名八府,亦是为了高名标榜,用名'八府九洲'以看高低。为此水应龙专心精武也,九洲也不甘人后。最终水应龙夺得武痒生桂冠,而九洲屡试不第,因此铤而走险,终被清军处死牢笼。晚年回忆之尚且唏嘘不已。 少时生长在穰东清真寺内,穰东清真寺在西门外荒野,他和大师祖(水腾龙)常对练扎杆子(大枪)。深更半夜,在深夜月半明半暗的时候,见院墙外墙头上,有个小人时大时小,不象人形,月光下目中有光在窥视,不敢越墙。他们不屑一顾,继而砖瓦飞石扔来,他们仍顾练习,大抖精神,喊杀不绝,这个东西见他们毫无惊怕,扰乱半刻就悄然无迹了。他们见怪不怕,坚持前进,令人向往。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