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龙峰祖师精通六合大枪,并以枪化拳开创了心意六合拳一门,那么,由枪法到拳法,其间变故若何?心意拳三百年来延传至今,已有多少变数流失?更有多少人已经不识枪化之理,枪化的流失亦正是心意拳的流失。形意拳是心意拳的继承,同样的我们看到,形意拳也继承了枪化之理,是以形意不失真谛,一百多年来孕育出一批又一批的武界精英,而历来高手无不识枪重枪,深得个中三昧。遗憾的是,现在心意门中枪术正在弱化,更有公然声称不以枪法为要者,已然无视拳谱的源说,真正是无知者无畏,后生可畏也。 六合枪是明代枪法之正眼,各家枪法莫不宗之。由《纪效新书》我们看到,明朝军队训练也采取的是六合枪法。姬龙峰祖师精擅六合枪法,世人称之曰“神枪”,可知姬祖枪术神乎其技。然姬祖师以为长枪在手不如藏器于身,为卫身御敌计,化枪为拳,以运枪之法运拳,理会一本,形通万殊,虽形之万变,而心意则一,内劲之理不二。姬祖师完成了枪化的工作以后,重点转到了拳术上,而枪术则退隐幕后,并精简枪法,保留精华,于拳于枪都做了一次伟大的创举。 如何把枪法转化为拳法的呢? 先看枪法要领。枪诀云:“枪是伏(缠)腰锁”。持枪时“前手如管,后手如锁”,枪把伏在腰间,运枪时借助腰劲,手臂贴肋扎出,“前手指定休要战,后手不离肋内边”,正合心意拳所谓“肘不离肋,手不离心”。扎枪时转胯顺肩,手出要从嘴前边钻出去,正是“三口并一口”,三口即两手虎口和嘴,所以枪谱有云:“出洞入洞紧随身,遇上枪定照四平”,与心意拳所说的“拳从口出”同理,也正是心意拳里所常说的“出洞入洞紧随身”,“三口并一口,打人如同走”。扎枪时肘和肋相摩,也即是“手摸内五行”,是上肢的“摸”,同时送枪时转胯拧腰即是中节腰部的“磨”,扎枪同时后脚蹬地上步,上步时平起平落,两脚脚踝部相摩擦,正是下肢的“摩胫”。《心意六合拳谱》曰:“摩胫,摩胫,意气响连声”,说的就是上肢的摸、中节的磨、下肢的摩,“三摩”到位,即身体“合”住劲。只有“合”住了,上中下三节贯为一气,才能达到“六合合”,劲才能整,否则蹉跎一生,徒叹奈何,皓首苍头,逡巡门外。 枪法是“两手阴阳仰覆之用”,“用枪根制枪尖”,即扎抢时靠两手腕的俯仰旋转控制着枪尖的偃月轨迹。枪扎出的同时后手由外向内翻转,回收时后手由内向外翻转,枪即走如螺旋。心意门拳法每一出手都含螺旋力,与扎大枪的螺旋力相同,扎枪要求力从足发,蹬腿、转胯、拧腰、顺肩、展臂,从身至手至杆无处不螺旋,心意拳形容手法要领叫“手如锥”,即是说的出手螺旋,如用锥子穿物,也正是心意拳所要求的“ 起手要钻”。枪扎出后双手手心朝天,随即上后脚,右手后捋,左手前按,双手翻转向下,即是“落手要翻”。持枪时三尖相照,侧身对敌,起手时上步,身体横转,再上后脚扎出,身体即又成顺势,这个过程正是心意拳身法所要求的“起横落顺”。心意拳所奉为圭臬的“横顺”法则,在扎枪的过程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而自然而然。枪扎出时顺时针旋转,枪收回时逆时针旋转,这即是心意拳的“起钻落翻”,心意拳手法要做到起钻落翻,身法也要做到起钻落翻,具体到每一式每一个动作,都要包含起钻落翻。起钻落翻就是拳诀所说的“出手如锉,回手如钩”,心意拳“出如锉,回如钩”的法则在实战中妙用无穷,出手是打,回手也是打,打起打落,若水之浪翻。在心意推手训练中,以一只手控制对方两只手,把上中下三节防护的滴水不漏,所用的手法就是“出如锉,回如钩”,究其源就是一个扎枪的手法。打拳时出手螺旋,圆中求变,式式不离“起落钻翻”,也即是所谓的缠丝劲,所以心意拳里面讲究缠丝手、缠丝腿、缠丝身,浑身上下无处不缠丝,无处不螺旋。 古人打仗用的是大枪,长丈二以上,所以运枪扎枪需用周身一体,即腰枪合一,凭靠的是腰劲,心意拳放下了手中的长枪,但仍然要求势势打出周身一体的整劲来。枪法中最重视中平枪,枪谚云:“中平枪,枪中王,高低远近都不防”。心意拳谱《六合十大要·身法》说:“大抵以中平为宜,以正直为要 ”。枪法和心意拳都强调了一个中平之势,一理贯通。 枪有三大病:身法不正,当扎不扎,三尖不照。持枪之势,贵于四平,所谓四平即顶平、肩平、脚平、枪平。心意拳谱有曰“鹰捉四平”,即要头顶平、两肩平、两手平、两足平,拳理即是枪理。使枪要求身法中正,相应的《心意六合拳谱》中云:“论身法,不可前栽,不可后仰,不可左歪,不可右斜。”又说:“弯腰拱脊不为能,低头涣眼都是病”。第二病,当扎不扎,枪法之要,在于“他法行,随法行”,正如《六合十大要·十曰内劲》所说“殆粘劲是也”,随高打高,随低打低,劲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随圆就方,变化无穷。拳有五个劲,踩、扑、裹、束、决,一决而无不决。三要三尖照,三尖者,鼻尖、枪尖、脚尖也。心意拳尤其重视三尖照,鼻尖、手尖、脚尖相照,中间以手替代了长枪,在心意拳中三尖照是身法要求,更是发力的要领。持枪必然侧身,三尖容易相照,练拳时三尖一不照,想象一下自己手中握着一杆大枪,则身法自正。 枪法讲究起落、阴阳、虚实、动静,很多理论已经初步具备心意拳理论的雏形。枪谚有曰:“疾上又加疾,扎了还嫌迟”,这又和心意拳谱的口吻何其相似乃尔(“急上更加急,打了还嫌迟 ”)。清代枪术大家吴殳(修龄)说:“枪之元神只有一圈”(《手臂录·马家枪考》),“而有元妙灵变隐微难见以神其用者,乃在于圆。”(《手臂录·枪法圆机说》)唐荆川的枪法圈串一尺,一圈之精,十年纯功,“拳拿既大,彼枪开远,亦与我无益,而我之力尽难复”。(《纪效新书·长兵短用说篇卷十》)心意拳势势皆都是圆运动,以摇涮把为例:熊出洞起式,双手前伸出,随即向后下方带回,抓回到自己的胸口部时翻转“手腕,双手心朝上,向前上方向击出。摇涮把是典型的一个斜立圆轨迹,心意拳无势”之说,南阳《唐氏心意六合拳谱》有云:“拳打千年圆不变,打遍天下是真圆”,圆则有伏机,出收皆含无穷变化。心意拳圆取法于枪法的神髓,拳势圆的秘密在于身法,动力在于以内催外的丹田内转。 姬龙峰祖师精擅六合枪,枪化以后始称六合拳,后来随着“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象形取义,完善了拳学体系,参赞天地化育,融入了随心所欲变化无方的心意之理,遂称名曰心意六合拳。六合在枪法中原指六路,在拳术中被完善、发挥成“内、外三合”之六合,六合遂成为指导天下拳术修炼的根本大法。所谓心意即“心似猿猴意似马,四班合在一处耍”,大约古今之修炼,不离心性之降服,心意之把握,是以以“心意”二字作为纲领。心意拳类同于道门之注重炼性养气,谱曰:“精养灵根气养神,除过此道更无真”。又曰:“养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固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可见心意拳修炼的与道合一,心念一动即为武,心静无息即合道,与老子“无欲观其妙,有欲观其徼”之理相合。“丹田练就无价宝,万两黄金不与人”,心意之道原来也是金丹之道,“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金丹之道是古往今来成仙做祖的根本大道。姬祖曾慨叹曰:“说不完,道不尽,义理无穷”,此种心情,大约和孔夫子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仿佛。言语道断,所以老子说“多言数穷,不若守于中”,这即是老子的语默之道,语言的乏力不能演道之万一,所以不能于语言中得到“道”之奥义,所以需要后学自己去体味去参悟,心意拳中之义理也同样需要如此。心意拳是枪化的雏形,从外形到内涵,无不体现着枪法的印痕,因此说心意拳是外现枪形、内运枪劲的枪拳。
心意拳的起式熊出洞,其实就是一幅持枪的架子,两图一对照即一目了然。唐氏心意拳的起式为猴缩蹲,也称作持枪势,和唐家枪法的起式是一样的。“鹰捉”是心意拳的代表性动作,鹰捉的经典之处在于——它就是一个完整的扎枪动作:由熊出洞起式,右脚上步同时右手扎出,接上势左脚上步左手前推下按,同时右手回捋。所以,本门心意拳练习鹰捉时必须扎大枪,在扎枪中体会身法和劲力,所有身法的纵横钻翻、手法的螺旋拧裹都需要在枪法中体味求证。十大真形是心意拳的主要组成部分,十形分别是摹仿龙、虎、熊、鹰、鸡、蛇、猴、马、鹞、燕等十种动物,练习的是十种动物的灵性和本能。然而在练习十形的时候仍然不能脱离枪劲,可以用枪扎十形,即是十大真形枪,要把枪劲贯串于每一形之中,使枪拳一如。当练拳出不了劲的时候,本门的师傅往往就要求去“扎枪”来体认,在南阳心意拳界还有句拳谚说“会拳不会枪,只会一半”,可见心意拳家对大枪术的重视。 姬师祖的六合枪造诣登峰造极,但在枪化拳以后却并没有原本的直传六合枪,而是又作了提炼和精化。如心意门秘传的十三枪:撑、掤、盖、扎、合、拦、支、秀、前、后、左、右、中定,十三枪即是十三种劲道。十三枪劲直指枪法核心,总结了大枪的枪劲和规律,涵盖无穷的枪形枪势。心意拳枪法是明代成熟枪术发展出来的,是明代枪术丰厚壤原上盛开的花,是明代武术高度发达的结果。心意拳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习之功简效宏,公认现代内家功夫源头的优秀拳种,是和中华五千年文明分不开的,是明代文化积淀的必然产物,是中华武学进化到明代而厚积薄发推陈出新的必然结果。心意六合拳总结继承了明代的枪法理论,吸收融会了明代成熟的武学成果,继往开来。与枪技原理上的相通,使心意拳功效殊异,心意拳的发力浑厚、功效卓著,对枪劲的把握和运用是其秘诀所在。 唐氏心意拳为唐万仪祖师所开创,唐万仪家传六合枪法,后来跟从李祯和刘万仪学习了心意拳,于是将家传枪法和心意拳进行了融和。唐万仪的贡献在于——六合枪对于心意拳的回归以及进一步加强了枪法对拳法的转化和促进。枪法不外乎拦、拿、扎,八母枪也好六合枪也好,都是老三枪的变化与组合。所谓拦拿扎还不外乎螺旋及进枪,也即是枪术大家吴修龄所说“枪之元神只有一圈”。唐万仪既精六合枪法,遂将枪法之精髓“圈枪为母”融入到拳法中,出手必含扎枪底蕴,势势螺旋,圆中求变,曲中求直,三角发力,唐万仪的枪术和心意拳理并行不悖,水乳交融,枪助拳势,拳仗枪威,拳枪相长,形成独树一帜的唐氏心意。 唐万仪不仅把枪理和枪劲融入到了心意拳,还进一步把枪势“枪化”为拳,融入到了单把的练习中。比如单把“骑龙把”、“伏虎把”、“跨剑势”、“铺地锦”、“边拦势”、“苍龙摆尾”、“白猿拖刀把”、“美女认针”、“泰山压卵”……等等把势,无一不是直接由枪势转化,以枪练把,以把练枪,尽显枪拳本色。不仅如此,唐万仪还细心观摩自然、体味生活,在生活中提取活生生的教材,充实到拳术的体证中,诸如“推车上坡”、“老妈推磨”、“逆水撑篙”、 “老鸹蹬枝”、“郎中碾药”等等,莫不溢满情趣,使唐氏心意拳内容丰富而富于变化,随心所欲而尽显“心意”特征,细玩之尽得古人“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之理趣。 把枪势化为拳法最主要的是身法上体现出来枪势,手中无枪心中有枪,以枪劲运拳,以徒手表现枪劲。并且由于失去了大枪的限制,左右可以互变,身法更显灵活,动作愈加丰富多彩。从唐万仪祖师的进一步枪化拳的事实和史迹,我们可以从中找出当年姬祖师“枪化”的影子,体味由枪法变拳法的内涵,从而更加准确的把握拳理和拳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