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中心 专题 武林论坛 武林商城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主办  
收藏本站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本厂简介
本站动态 太极天地 名家专栏 少林功夫 实战技击 武林动态 武学研究 珍藏资料 白腊杆专栏 传统功夫 人物流派 太极理论 发源盛地 拳理拳法 谈武论道
最新动态 名家谈拳 名家风采 擒拿格斗 散手技法 竞技武术 文化丛谈 名派真功 心意形意 武当拳系 南拳拳系 八极拳系 八卦拳系 峨眉拳系 健康天地
搜索一下
  关键字:
  范  围:
 
代言人、技术顾问-武世俊大师
最新文章
·读《李仲轩专栏》的体会谈起
·武林传统经验防身
· 《武学求真录》和《逝去的
·气功何以不能广泛普及/唐军
·制约焦作太极拳文化产业发展
· 当今一些武术名家的武术知
·武术的真假之分
最新帖子
精品推荐
 
 
 
 当前位置:天下武林>武学研究>谈武论道> 正文
内功奥妙
来源: 作者: 点击: 发布时间:2012-02-16 双击鼠标滚 字体:[ ]
 

太极拳内功
    神意气是构成传统太极拳艺之内功的三要素。通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途径和方法训练、积储而成内功。太极拳内功蕴藏在拳架之中,主导、催促着形体产生与内功变化相关的动静、开合的运动姿势。这是太极拳阴(内功)阳(拳架)相生,内外相合之基本规律的体现。

    是自身精神力量的凝聚和积累在行拳和揉手中的体现,由积功日久始得之。惟拳艺进展到中级阶段才对拳中之“神”的运走有所感知。最早是在盘拳过程中意识到的忽隐忽现,进而神的显现对行拳、揉手的帮助非同寻常,令人兴奋而又不可思议。待真正掌握了行拳之规律以后,人的理解力与反应速度会大大提高,处变不惊,应对自然。外在气定神闲,内在聚精会神,可在瞬间与意念、内气的行止相契合,支配调动内功的运走于无形。在行拳与揉手中,“神”所表现出的奥妙与威力超乎想象,生机勃勃、变化莫测。神的运用不受身体内外所拘,亦不受时间、空间所限,能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发挥其养生和技击作用,不受外物干扰,亦无阻碍。

    太极拳对意的运用发自内心。所谓“心诚于衷(中)而显于外”之中位于胸部正中、两乳之间。此处亦是中丹田的所在。前人围绕着胸部十字中心这个点在太极拳论中做过许多文章,譬如:“手从口出、手从口收”“发于中、形于外、达于四围”“有心不用何时晓”“运用在于心”等等都指明了心意在太极拳修炼中的特殊地位与重要性。
    “意在先”“重意不重形”是初学阶段由用力做势向“意领招出”过渡的思想基础。从一开始学拳就要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如何用意识引导动作上,一招一式都要以意识引领着形体的运行,从而逐步进入“招中有术”的阶段。
    初级阶段:为“从无意到有意”,必须在松散的基础上“意气”才会出现。意与气是分不开的,气必须由意领而通出,为意在先,即意在前引领内气通出。当一“松”“散”,以意领气通出时为意气引催姿势。
    中级阶段:由于认识到“凡此皆是意不是形”,“意”才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入意的频繁出现阶段,“为从有到繁”过程。
    高级阶段:在“意”的频繁出现中感觉到“意”的用途虽多,但彼此的显现、运走皆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表现出极强的共性和规律性。在拳论中提醒学练者要注意 “有意确无意、无意出真意’的论述。真意的流露不掺杂人为的贪心与杂念,于意想不到中自然出现。高级阶段为“从繁到简”过程。

    太极拳中运用的气非指口鼻呼吸之气。惟有修炼到行拳时感觉不到呼吸的运行,才能真正做到内在气息的均细匀长,此气来自于先天,是生命之源的“真气”,也称“元气”。
    前辈健侯公就太极拳之气的修炼相应地指出:练拳时要“不呼不吸”。不呼不吸是不以呼吸二气为念练拳,并非摒息闭气。这样在练拳时才不会提着气,使气含于胸部产生气滞。
    初级阶段学练内气催姿势时,内气的运行往往夹杂着呼吸之气,是以肌肉的绷张之圆来促内气,长此练习亦得不到真的内气。必须要有“松散”之意的引领,意气相融在体内周流,自己毫无觉察和感触,而自然运行鼓荡,故拳论中有“有气则滞、无气尚刚”的说法。有气是指有呼吸之气的阻碍而使内气的运行不能自然流畅“则滞”;“无气”则是指修炼到没有呼吸之气的搀杂阶段,才能体现到内气的运行畅通无阻之刚强“尚刚”。
    中级功:是内功继“松散”进入“通” 的阶段。松是纵向的而散是横向的,“松”比较容易做到,而横向的“散”因受身体条件的限制,有些部位不易做到,致使“松散”不能均衡,“通”也很难实现。例如内气由两胯通向两大腿时即受阻,无论如何也不能通达两小腿,形成大半截练拳。解决这一问题的奥秘是:胯圈松散,使内气向四周通出,形成无边无沿的胯气圈,使双腿亦随之散出范围与躯干几乎相同的气势。这样内气与外气相互融通,形成内气促使、外气引领的一种无形动力,便可在周身上下通行无阻。
    高级功:达到“身空、气通”的境界,身空是全无身体边缘的感觉,气在人体任何部位都能直来直往,人体的每个毛孔都能渗入、溢出所需所弃之气体,自身毫无察觉、更意识不到。气在体内外广泛高速地交融,源源不断地提供生命所需的元气,使精力旺盛、气势充沛、一身舒适、万法自通。
太极功要诀
炼神歌诀
心令形运身从心,体内舒松形自停。混沌初澄心定意,沉着转换神自提。
宇气落顶头光释,心中寂然静生形。空蒙之气腹自纳,勃然不懈背光生。
二目炯炯乾坤转,时机奥妙现神通。炼气歌诀
两臂落时身散空,无我无为入化境。正气沉降意气起,手擎内气两旁升。
两手虔接承天露,丹球出现顶凌空。两手拢合丹入腹,浩然之气留正中。
炼意歌诀
身空背融内气生,双手意沿山字行。山字两边领手出,中间一 合身中。
循环不止阴阳转,开合相寓意分明。 (转神、意、气练习方法)

鹄星
    神意气用法之一,“鹄”指靶,“星”指靶中心之点。在拳术中鹄星是固定不动的,可以随时出现与消失。鹄星有两种用法:
1.在盘练拳架过程中以拳背中指根处瞄向该靶中间之星,简称“问星”。
2. 鹄星犹如钢绳集束,牵引周身意气似网目般向其汇集,称之“意气集向鹄星”。
茫点
    神意气用法之一,又称“空点”。是在身前空旷之处的一个目标,常凌空运行,于瞬间呈现、瞬间消失,并能向任何方向运走,它的运行轨迹即是意气的流走途径,其显与消即意气之开与合。
    注:若直以二目寻找,搜遍凌空也见不到茫点的踪影,秘传之法为视线需自两眼外眦[粤音:寨](小眼角)向身两侧略前方延伸,即二目廓视,茫点才会自然呈现眼底。其奥妙是廓视为开,恢复常态为合,先开后自合。于一开一合中自然呈现出茫点的反射。
三关(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
    高级阶段全身已松散成圆球状的气势轮廓,故不再强调三关在体内的位置。三关的运走方式大致分为四种:
1. 三关竖立:意想的三关上端竖起而后微下落,感觉周身意气蓬勃、精神提起。
竖立三关:是以三关的上端竖正三关。
2. 三关前长:先要心中一“静”,随即会呈现意想的三关上端向前上方微长的情景,此时周身会有一种在松弛中自然舒适之感,精神亦为之一振。
3. 三关后撤:意想三关的下端系有一条细绳向后牵拉。其奥秘是要“心中一沉着、再一静”,三关之意方能顺遂地向后运行,牵引身形轻松自如的举步后移,身心皆呈现舒适美感。
后撤三关:只是三关的最下端向后略下方一撤。
4. 领起三关:意想三关像一条丝带正在向前上方轻轻提起,引领着身形轻灵自如地举步前移,周身上下毫无滞碍,精神随之提起。
三关领起:只是三关的最上端向上领起。
立体十字的矢状轴、额状轴和身中垂直线
矢状轴是中心与劲源前后相通之纵轴。内气透过十字中心集入背后劲源或自背后集聚劲源通过胸前十字中心涌出,都是沿立体十字矢状轴流通。
额状轴是由两肩构成的横轴。
身中垂直线
    是衡量与实现立身中正、不偏不倚的一条垂直意识线。平送腰胯、变换步伐都依靠这条垂直意识线,它上端位于颈项,下端直垂两足之间。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要依靠身中垂直线的移动来确定身体重心的落点并达成上身与两腿动作的上下相随、平送腰胯和协调配合。身中垂直线在养生方面则能起到预防老年人的腰弯背驼、调治胸背不适等作用。
    身中垂直线与钟锤虽然在身内所处的位置相同,但所起的作用并不一致。身中垂直线与二四点相配合而使两腿有虚实之分。身中垂直线不能上提下落,只能向前后、左右直摆。当人体直立时,通过身中垂直线的运用,身形可以达到“上下一条线”的立身中正、不偏不倚;行拳运功时则能做到“平送腰胯、手脚齐进”。待功深时,身中垂直线会膨胀粗大成浩然正气,摆动更趋灵活。
    而钟锤既可以向前后左右悠荡,又能旋摆,还可以在胸胯之间上提下落。盘拳时,身体短速、灵动的旋摆,悠荡动作都赖于钟锤从中主导。
    身中垂直线与钟锤不会同时出现、同时应用。所谓一心不可以二用。当运用身中垂直线时,身中垂直线即出现,用过即消失。钟锤亦是如此。

浩然正气
    是在肩、腰、胯三道气圈中心,由上而下沉落的一股凛然之内气。位同身中垂直线。
十字中心一静
    周身气势弥散成轮廓后已无内外之别,动静开合皆依靠立体的十字衡量,十字中心即人体的中心,当十字中心一静,意气集向十字,意想十字、逐渐缩小到无,而劲源的气势自然松散而出,沿两臂轮廓运行。 
胸中一沉着
    意气在腰气圈中心一沉着,即沉向胯气圈中心,随之气势自然向两侧轮廓迂回升腾。
胸中一静
胸部内气运走时以神意使之悄然静止。
胸中一定
胸部内气运走时以神意使之短暂一定,随即令其自然运走。
中心一吞
胸部正中较小范围内瞬间一吞纳。
胸部一吞
整个胸部将意气全部吞入。
胸中十字
意想的十字在胸内为胸中十字。
胸前十字
意想的十字在胸前为胸前十字。
运走内劲一定
    在高级功中,内气的运行已无先后之分、亦无内外之别,并与神意相合,形成一种整体的“内劲”。内劲在无论朝任何方向运走的途中一定,内气都会依惯性涌出。 
心中一怔
    不依主观想象而突发的现象,所以心中一发愣。例如:做高探马中的斜圈时,想象着意气是被鹄星吸引而去,不料其却绕经鹄星后侧迂回而返,此时不由得心中一怔。
心神一定
    当意下彷徨时心神一定,接着出现的奥妙会使你心有主见。例如:在云手中,鹄星突然消失,不由人心意彷徨;接着要使心神一定,茫点才会出现。
心中一静
    心中短暂的一静,意才开始新的运动。例如:做白鹤亮翅时,双手向鹄星平挤后,心中一“静”继而才会使意想的右翅扑入沙窝底,通出采内劲。
心吞意纳
    以心口窝将意气吞入使背气呈现。例如:做倒撵猴时,意气由十字中心透向背后,必须“心吞意纳”,意气才能引领两臂圆张外展。
心令意定
    欲静定时须以心施令,意才能一稳定,使内劲一蓄。例如:玉女穿梭中通注大枪中的内劲回返时先要心令意定,大枪中的内劲才会自然回蓄于两臂。当进入下一枪式时,内劲又会再度通注大枪中。 
行拳规律:起始、运行、终止、变换
    盘拳架时,首先要意识到整套拳架是由一个拳式的起始、运行、终止、变换到下一个拳式的起始、运行、终止、变换……如此循环往复所构成的。要认清和把握这一行拳规律及神意气之间内在的联系才能正确的演练拳架。
    1.起始:这里的起始不是身形、手势动作的开端处,而是指自身之神意气萌动之初。拳论讲:"神为统帅",首先要使精神提起。精神提起必须通过收视返听才能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后方可心静。心静则意专,才有"心为令"之说。心是发号施令之处,诚所谓"运用在心"。气为旗,即内气为驱使。内气非呼吸之气,先师指明内气的作用是催姿势。不要误认为内气是在身内一股一股呈波涛之状催促身形手势的运行。这种内气催动姿势是连绵不断地循拳势的走向而弥散的。它的流走即无体内体外之区分,亦无努气、憋气之感觉。在神意气的综合作用下,催动形体开始动作。
    2.运行:身形手势始终依赖神意之引领和内气的催动而运行,绝不要单一地只做形体动作。由此才能意识到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做到"意在先",这样将"凡此皆是意,不是形"的至理明言从习拳之始就落到实处会少走很多弯路。长此以往,重意不重形、妙在五阴五阳的行拳意识才能逐步建立起来。
    3.终止:身形手势的开合是有限度的,而意气的运行却不受任何外在条件所限制。当姿势开出或合回时,身形手势都要留有回旋的余地,才能恰到好处地体现直中有曲、曲中求直的妙趣。此处须加注意,形到终点时并不等于意也到了终点,意不受形的支配,只依心发之令而行止,所以要使意的运行终止时,必须做到心中一" 静",才能令流动之意停下来。
    4. 变换:进入变换,即到了身形手势的往返转折处。此刻虽然形与意的运行俱停,但内气仍在无内无外地氤氲[粤音:因温。阴阳和合、祥瑞之气]积聚,促使精神再度提起,使"神为帅、心为令、气为旗"的运转重新开始,引领、催促下一个姿势进入起始状态。须注意,变换是神意气沿大小不等(依不同的拳势而定)的180 度半圆形圆转流行。半圆形之一端是上一式的终止处,另一端则是下一式的始发处。变换是阴阳相互化育、相互转换之处和神意气自现奥妙的生发地。

掌中小气球
1.中级功法中小气球的释义:
    一般人练太极拳时,只知手心要虚拢成瓦垄状,却不知在虚拢的手心里要容有一个小气球。小气球在圆形圈走的拳架中起着婉转回旋的重要作用,它的出现与运用是手部动作虚灵变换的内在根由。
    先师授拳时讲,盘拳自始至终手中都要有小气球,无论成掌、变拳还是钩手都须如此。要意想双手心各含有一个小气球,这一点无论在盘拳中还是揉手时都至关重要。当做盘拳之用时,能由此而引导两手渐趋松软,手松软后才能使内气通出。当盘拳至掌心向上时,要意想双手似擎着两个小气球;当手心旋转朝下时,两手心如同含拢着两个小气球。但无论擎与含,都不要用手指抠[粤音:沟。提起、挖、掏]小气球。当手心朝上擎托时,小气球似有离手腾起之意,此时两手要以沾粘之内劲将小气球稳在手心里;当手心朝下时,两手要有连随之内劲,使小气球倚偎在掌心里,由此体现"重意不重形"的行拳要求,锻炼双手的沾粘连随之内功,渐而求达犹如无手之感。小气球可以向身外催出,也可向体内纳入。其向外时,总是从掌心催出,随即便接回掌心。由此可领会小气球与手之间内外相合的相互关系。当小气球从手心纳入身中后,双手便顿感轻松灵活,而身体即有动转迟缓之感。由此可见,气球虽小,确有物质内涵,它对人体的影响与关联是非常密切的。
2.高级功法中小气球的释义:
    进入高级功阶段小气球非以掌心的擎或含来表现,而是自然赋予小气球一种不可思议的升、沉、定、走及有圆而无边之神奥。故在起势时,双手毫无意气之挂碍牵绊,任由小气球来引领开合,手的变换也是沿小气球的边缘无意念的揉摩旋转。如此演练方能"重意不重形"。 
两足间着意点
二点 (成弓步时,重心的着落处即二点。二点位于前腿踝内侧)
三点 (是进退转换的过渡点,无论弓步转换为虚步或虚步转换为弓步,都要经过两足中央的三点处。当立身中正时,身中垂直线要落在三点正中的边缘上,否则会转换不灵活。)
四点 (成虚步时,重心的着落处即四点。四点位于后退踝内侧)
    在盘拳时,伴随着动作的运行,意念在两足开立的状态下,要有相对稳定的落点。把两足间的直线距离分做四段五点,便是意念下行时着意之处。五点具体位置是:第一点和第五点分别位于前后脚的踝下与足跟之间;第二点临近前足的踝内侧,第四点临近后足的踝内侧,第三点则在两脚正中央。盘拳时,身中垂直线自始至终都在第二至第四点之间运行,无论做什么动作,它都不应落到第一和第五点之上。第二和第四点是身中垂直线的着落处。当身中垂直线由第二点经过第三点到达第四点时,两腿自然而然地形成虚步;反之,身中垂直线由第四点经过第三点到达第二点时,两腿就自然转为弓步。运用身中垂直线在第二至第四点之间运行时,由于运行路线短,不但弓虚步的变换能够迅速、灵活,还能顺遂地实现“平送腰胯尾闾垂”的行拳要领。假若成弓步时身中垂直线落在第一点上,必然使前腿的膝盖超过脚尖,导致身形过度前倾而使前腿负荷沉重。成虚步时,若身中垂直线落在第五点上,必然使体重坐实在后腿与后足跟上,从而导致后腿负荷沉重而紧张僵滞、变换不灵。
    在盘拳时,运用第二、第四点不等于步子小,只会使下盘有活泼轻灵、毫不吃力的感受;相反,若身中垂直线落在第一、第五点上,并不意味着步子放大,只能做成下盘僵滞、运转不灵;导致变换过程无谓地延长,不能做到步随身换。
    总的来说,步法的进退转换如能依靠身中垂直线的移动来完成,两腿就没有荷重感。如在做弓步时,意念落于第二点处,便可使前腿不僵;在做虚步时,意念落于第四点处,就能使后腿不滞。立身中正时,意念落于第三点处时,周身内外便会不偏不倚、松静自然。
半握拳
掌变半握拳是将外气抓握拳心,再变拳将外气握成球:拳变半握拳是以内气充盈气球融成内劲,以增加气球自身的威力。
身背后倚
意领身形由头至两足向后偎倚,使身后一面贴内气。
背部后倚
意领背部向后偎倚,使背贴内气。
行拳心法总口诀
神视凌空点运行,心纳意吞背气呈,足移手出己不知,奥妙尽在时机中。
身如钟
    身如钟的喻义在练拳中期体现得尤为真切。在这一阶段,一举手、一投足,周身上下恰似寺院中悬吊的大钟,浑厚、沉稳而又浑然一体。至行拳后期,随着功夫境界的不断提高,周身的虚实渐趋空灵,此时行功的意境恰似庙宇内殿檐下悬挂的风铃那样轻巧伶俐、动荡随风。风铃的外部与钟相仿,只是体积要小许多,风铃内下盘悬垂一多棱形的锤,风吹锤摇碰撞铃壁发出声响。盘拳时意想身体如同一口大钟,则钟蒂为颈项,钟顶为肩部,钟顶以下五分之四处为腰部,钟口为胯部。肩、腰、胯的动转要像被套在大钟上一样一动全动、一停全停。身内即是钟内,躯干不能任意扭斜摇晃。中心垂直线为钟绳,钟锤系在中心垂直线的下端,钟锤可在钟口内向前、后、左、右直摆或弧形旋摆。初学时,钟锤只能在两大腿间直摆,待运用熟练后才能提至胯圈,功夫达到更高层次时,钟锤能上提至胸口处,还能在胸、胯之间任意地提落和旋转。由钟锤的摆动而催发出的内劲具有一往无前的威力且不囿于身形的局限。以钟喻人,钟身即是人的外形;钟锤即是运用内劲的准绳。身形的前后运动,是钟锤前后摆动所致。如此才能做到意先动,继而形动,利用钟锤的动荡使两下肢自然相连系,下盘动作既轻灵而又稳固。
    身中垂直线与钟锤虽然在身内所处的位置相同,但所起的作用并不一致。身中垂直线与二四点相配合而使两腿有虚实之分。身中垂直线不能上提下落,只能向前后、左右直摆。当人体直立时,通过身中垂直线的运用,身形可以达到“上下一条线”的立身中正、不偏不倚;行拳运功时则能做到“平送腰胯、手脚齐进”。待功深时,身中垂直线会膨胀粗大成浩然正气,摆动更趋灵活。
    而钟锤既可以向前后左右悠荡,又能旋摆,还可以在胸胯之间上提下落。盘拳时,身体短速、灵动的旋摆,悠荡动作都赖于钟锤从中主导。
    身中垂直线与钟锤不会同时出现、同时应用。所谓一心不可以二用。当运用身中垂直线时,身中垂直线即出现,用过即消失。钟锤亦是如此。
开合相寓
    生活中常发生这种现象,当一股劲发出时,相反的另一股劲会不期而至。比如人面壁而立向前用力推墙时,身体会因反作用力而后仰;开枪射击时,推进力使得子弹前冲,而同时产生的后坐力会使枪托猛向后撞...凡此现象皆开中必有合,合中必有开;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开合皆在彼此相关互育中存在,此即太极拳开合现象的根源。
    气的运行皆须以“意”引领。气的运行无论是从上向下、从内向外或沿圆形的运走,都要视为阴阳两处同时运走,即阴阳之两个极点此开彼合、此合彼开。阳极之点是人为意领的运走,而阴极之点是自然无为的运走,否则无阴阳概念,就不能正确理解拳论中“开合相寓”的实质。无论意气如何运走,都是沿相同的两条线(即阴阳各一条)运行。由阳极点开出,则阴极点必然合回。阴极开始运走之点,就是阳极开出去的终点,而阳极开始运走之点,同样是阴极合回的终点。
招中术
招中术即招式与内劲的融合练法,在招中术的运行过程中,招(姿势)的运行状态是可见的,而术(内气)的流动则不易被功力尚浅的人所察觉。杨式太极拳注重内外兼修,要求每招每式中都要有术,术又必须由招式通出。招与术互相依存而相辅相成。

 

松散通空
    实现松的障碍就是行拳者自身急切求松的意图,而心静、无为才是实现松的前提和保证。练拳首要心静。心静非指强令内心镇静,而是要使急切求松的心情趋于缓和、坦然和宽松,继而才能进入无欲无求的境界。单一地求松并不能做到真松,意气在纵向松落的同时伴随着横向开展的散是实现松的关键。松与散是统一体,不能松就不能散,没有散也就不能做到松。第一要知道往何处松散。不要认为肩松是要向下松到腰胯,腰胯松是要松到腿足,这样腿足松就再也无处松下去,只好承受负荷,从而导致腿足僵滞不灵。此皆为有松无散之弊,不能做到周身上下放松。打个比方,人身好比各楼层都堆满了东西的一座楼。松散通空的目的是要将充塞于楼内的物品全部腾空,而并非将某一层楼的物品上移或下挪到其它楼层。负荷的转移只能加重另一层段的载重量,并不能真正做到松散。松散的意境是将羁困全身的意气逐层段地松开并平衡散出身外,这样才能达到一身舒适、同时放松。这便是纵松、横散之意的走向。如果“松散”是第一步,即求达全体透空的前提,那么第二步 “通空”才是目的。将意气平衡散出身外这一过程即与通出相关,通是散的延伸和发展,不能通出就不能很好地做到散,散与通也是相互依赖、不能分割的。能够通出,身体才能逐渐变得空灵。最后,全身犹如空楼一座,筋骨皮肉彷佛都已荡然无存,这时便手不知其所舞之,足不知其所蹈之,悠然进入无我无为、全身透空的境界。
眼神的运用
    初级功法中的眼神,要结合意气的集散,眼神的运用要配合形体动作和意气走向的一合一开而一收一放,使周身内外上下皆一致,神意气相合。须要说明的是,眼神的收敛、展放与眼睛本身的睁大眯小无关,而是体现在视线所及的轨迹上,以意领气向前延伸和向回含收的运行变化。当眼神向前延伸时,要将眼中的内气从两眼的外角松弛地放射出去;回收时是将放出去的眼气由茫然一片的视野中渐渐向中间聚拢,再由眼部正中尽收眼底。经常进行这种一开一合的眼神锻炼,可以补充眼部的营养成份,对提高两眼的视力;焕发双睛的神采会大有裨益。
    进入中级阶段,眼神自然能做到视而不见,并牵连到两耳也听而不闻。头部轻松的感觉会使内在的精神舒畅地流露到颜面上,现出微微笑意。
    不要把眼神的视而不见不见误解为凝滞,似一潭静水般没有流动和变化。眼神的出入自然与心意相通,使神气产生开合变化。将眼神作用融入拳架动作之中时惟要留意,眼神之出时必伴之以入,眼神之入时必定随之以出,如此出入相间、循环有致,才能真正做到眼神的运用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相合。
    当眼神内敛或内视时,并不牵连着眼睑(粤音:检,眼球前的软皮肌肉组织,边缘长有睫毛,可以保护眼球。) 下垂而闭目或眯起眼睛不往前看;当眼神凝视一点时,也并非用力努目。如果不能正确地利用眼神,则会导致两眼努得酸痛,非但于养生无益反而有害。
做到初级、中级功法中对眼神的要求,才能理解二目廓视之奥妙。
意领内气运行过程
    意领内气运行涉及开胸、张肘、塞腰、鼓腕与三道气圈的相继出现。开胸是为了使胸部气道畅通,内气运行无阻。即所谓“胸不开,气不通”。张肘是为了使肩部松开,通过张肘、松肩而使内气在胸腔周围弥散开来,以消除上半身紧张与僵滞的通弊。即所谓“肘不张,肩不松”。塞腰、鼓腕是当内气下行至腹部后,内气向腰胯四周弥散催发而引起的腰部向后依偎、位于胯两侧的两腕向外圆展的态势,以上完全是以意领内气运行引致的身形变化,绝非单纯的形体动作。如果单从形体上去表现开胸、张肘,势必会导致紧张不适的翘肘、耸肩之弊。
    开胸、张肘、塞腰、鼓腕的意气运行过程是:意想胸部犹如两扇门,门中间下端夹着一块小石子。当用意将门向身后两侧推开之际,会有一种心胸豁然开朗之感。与此同时,小石子直坠腹中,丹田内犹如静水投石,激起道道水圈向四外漫延鼓荡。当内气荡至身后时,腰向后塞的动作便随之而生,继而当内气荡向两傍时,又会促使两腕外掤鼓起;而后内气继续下行至裆间分向两腿内侧前三分之一处向下涌流,经膝内侧、小腿内侧、踝内侧至涌泉穴,复由踝外侧、膝外侧向胯两侧上行涌流。转经臀后向命门穴流注,再下行至尾闾,继而翻转沿尾椎前侧向上运行至胯间,遂以意气的上行线为中心,以意引领内气向胯四周圆散出直径约一米的胯气圈;同时胯气圈的中心内气仍继续上行至腰间,圆散出直径约80厘米的腰气圈;腰气圈的中心内气继续上行至胸上方,再向四周圆散出直径约一米的肩气圈。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0371-65151997)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读《李仲轩专栏》的体会谈起
·武林传统经验防身
·气功何以不能广泛普及/唐军
·莫须有的“掌门称谓”
·柳印虎论太极推手
·十种不同风格的陈式太极拳
·对央视《今日说法·太极拳寻宗》的异
·解析拳术“无影无形无柔刚” 文武双
·对武术散打鞭腿技术动作防守方法的讨
·野山武道的秘密
·不传之秘/匡常修
·武学修炼与房中术/张方
·答“卢氏结构”问(一)/李紫剑
·[转帖]我看黄忠达太极养生馆的郑重声
·郝家太极梅花螳螂拳第一跌招――玉环
·评汪永泉、魏树人先生太极拳著作之前
·关于高校武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讲“武”论“术”/吴俊清
·济世大作――高式国注“九要论”/高
·答“卢氏结构”问(一)/李紫剑
·答“卢氏结构”问(二)/李紫剑
·韩起谈拳实录(二)
·合气道仅得一个形/熊 征
·试论和谐社会与武术发展
   
【 天下武林 】 copy right (2004)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 版权所有
仓库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82号启福花园大仓库(华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乘83,103,52,201,301,T5路公交车华山路站下车即到
QQ 33493757(服装器械) QQ 493175072(音像图书) 淘宝旺旺:使用支付宝购买点这里 谢栋兴 MSN:MSN wulin886@hotmail.com
咨询电话:13653836336   13633719939 传真:0371-86127866
【天下武林】网站永久性网络实名:武术   无需记住网址,访问本站就这么简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序号:豫ICP备050176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