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三拳,一般指形意拳、太极拳和八卦掌。以圆为基本特征的内家三拳,不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圆运动风格,而且形成了一套圆运动理论拳法。虽然三拳在演练风格上各有特点,但拳理拳法同出一源,总离不开一个“圆”字。布学宽先生生前常说:“太极拳划圆,八卦掌走圆,形意拳打圆。如能三拳交替习练,用心体悟圆理,对健身有益,对技击有用,千万不要忽视。”
一、内家三拳受圆形、圆图的启示
放眼望宇宙,星星、太阳、地球、月亮是圆的;回首看舍下,桌上的杯子、笔筒、灯泡,厨房里的锅、碗、瓢、盆,缸里的豆子、小米,筐子里的苹果、鸡蛋,也是圆的。为什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众多物质(体)都呈圆形呢?用科学的眼光看,多数物体呈圆形,是因为力的作用。自然界中,虽然一些物体也有棱角,但经过碰撞、摩擦,久而久之逐渐也圆了起来。车轮呈圆形,便于滚动,苹果呈圆形,减少脱落。圆球形体(容)积最大,表面积最小。圆球形比起其他形体,具有最大的空间,最多的容量。表面积小,使能量的消耗减少到最小。而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球类运动,更是把人类带入一种健身增智、趣味无穷的境界。宇宙及其他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都是在进行着周而复始的圆运动。圆成为一种永恒,成为一种美。大自然创造了圆,圆也被人类所应用。人们从圆中领悟哲理,总结思考,引申意义,发展运用。圆,对于内家三拳的创编和形成,也就具有了深刻的启示意义。
内家三拳的练圆思想,源于宋朝形成的《太极图说》。
“圆者动而为天,方者静而为地”。“圆于外者为阳,方于内者为阴”。据说,起初圆图内什么也没有,以示无极之意。后来圆内逐渐划分为上白下黑之形,亦称阴阳鱼,用以说明阴阳交错互易。又在白阳中标一黑点,以示阳中有阴,在黑阴中标一白点,以示阴中有阳。历代易学家、养生家、道家、佛家、武学家等等,均潜心研究圆图,体会真义,引以为用。宋朝道教养生家陈抟精研《易经》,绘无极图和先天图。著名理学家周敦颐采用无极图,又著《太极图说》,谓:“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明代,来知德研注易理,撰《周易集注》,并“新画一圆图,右上半白,左下半黑,中有一空心圆,以明其所体会并注释之易理变化奥义,置于其书中伏羲八卦原图前,名之为《梁山来知德圆图》。”(见潘岳著《突破拳学奥秘》)这些圆图的出现,虽然都是诠释易经,由对圆形体的感受而升华为哲理,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对后来太极、形意、八卦三拳的形成和发展,从理论到实践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太极图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不仅体现在内家三拳一招一式的套路及其健身、演艺、养生、技击等多种价值功能中,而且用圆理诠释武学奥义,积淀了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三拳诱人而无穷的魅力。从而形成了三拳以圆为美、以圆为理、以圆为用、以圆求平衡的拳法特色,成为独具中国式特点的圆运动拳术。
二、内家三拳圆运动特征
内家三拳独钟于圆,讲究圆,虽然其形成历史没有明确的记载可考,但从其理论体系分析不难看出,它是在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指导下,综合易理、医理和拳功为一体的运动方法,其网运动特征显而易见。形意拳以阴阳五行学说立论,总结运用生克制化圆势理论;太极拳取太极圆意,以螺旋缠丝运动为核心,成为太极拳名称的由来;八卦掌则以“奇正相生,八卦相荡”的变化,形成走圈转圆的运动特点。内家三拳阴阳互易变化,取法自然,在内为意,在外为形,合于术数,突出网理,符合中国文化之大道,是动功的最佳方式和理想境界。内家三拳围绕圆、体会网,形成了不同特点的圆运动风格。
(一)形意拳打圆——势正招圆,劲意一点。形意拳无论站桩还是演练套路,都要讲圆。从浑圆桩来看,不仅形如抱圆、两手合圆、两膝夹圆,而且内涵意圆、气圆、神圆。要求天地大宇宙与人体小宇宙融为一体,使身体上下左右前后形成一个缠绕交织、纵横交错的浑圆气场,通过站桩平衡阴阳,调和五行,寻找劲力,整合身心。因此,修炼体悟形意拳要有网的意识。形意拳谱八字歌诀中,明确提出三圆,即脊背要圆,前胸要网,虎口要圆。其实,除此三圆之外,对身体各部位,不论上肢下肢还是躯干等等,都要处处体现网势、网意;动转时,也是在一个圆字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彤意拳行功走趟,看似直出直人,实际上也是在进行圆运动。形意拳法讲起钻落翻。钻与翻必然要阴阳互变,形成动转,转动自然而然就是一个圆运动。以劈拳为例,不仅在行拳轨迹上形成似波浪滚动之网形,呈立体圆,即前手走大圆,后手走小网,而且要求发劲时上肢网、前身圆、下肢圆,做到意、气、劲不断,使手与足的劲,由上肢的前撑、腰身的前挺、后足的踩蹬,产生圆的滚动劲力,势如浪翻滚(俗称翻浪劲)。形意拳圆势练法,从辩证的角度看,又有大圆小网、立网平圆、斜圆正圆、顺圆逆圆、整圆半圆之分。练形意拳不仅要求姿势动作势正招圆、环环相绕、处处圆活,而且讲究“先求开展,后找紧缩”,要从求大圆开始,逐步把运动圆缩小为小圆,或归于没圆(即点),在外形上不再显出圆的痕迹。这种劲称之为化劲、圆劲,即直圆之意。有圆就有直,圆中有直,直亦圆。形意拳悟拳理找劲力,劲意一点即是从圆中来寻求奥妙的。形意拳打圆,以五行生克制化的自然轨迹形成周而复始无穷无尽的圆。其拳法变化的核心就是一个圆。
(二)太极拳划圆——螺旋缠丝,随势转圈。练太极拳划圆的特征,明显地体现出与网的密切关系,而成为典型的圆运动二在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基础上,陈鑫(品三)先生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以易理为依据说明拳理,绘图势说明拳式,并根据易理乾坤动转不息的螺旋线,白喻为螺旋劲法。杨式太极拳名家顾留馨先生在《太极拳术》一书中明确指出,“太极拳弧形动作,是在意识指导下的内劲作旋绕运转时的外形,缠绕绞转,极为缠绵曲折,在大螺旋式和无数小螺旋式的发展路线上进退屈伸,形成为圆形动作,是太极拳练法特点的精华所在。”太极拳缠丝劲,由所练动作的不同部位、不同方向,形成无数个大大小小的螺旋圆罔。大圆之内有小圆,小圆之中有更小圆;而大圆之外有大网,更大圆之外还有网。每一网圈内都有圆心,也都含有虚实变化。其变化之妙,都在圆中做文章、太极拳演练拳式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一网圈,不论前进后退、上下起落、左旋右转,都带有走弧形划圆圈的形象。“这个圆圈运动,有全圈,半圈,顺[圈,逆圈,直圈,横圈,在整个圈套内错综地交织着。”圈连圈,圈套罔,圈中生圈,一圈无有不圈。因此,拳家认为,练太极拳时“全身都是圈”,“全身处处是太极”,无论转大圈小圆,还是没圈,都要求以劲网为指导。也就是说,太极拳运动不仅要求外形圆,而且要求内劲圆,使呼吸随动作缠绕到两手两足,练出由内而外的前进式螺旋劲:在练圆步骤上,太极拳也和形意拳一样,都要求初练大圈,后练小圈,及至没圈;南开展而渐至紧凑,由有形而练至无形,不断提高内劲质量。太极拳划圆练法,当如陈鑫先生所言:“所画之圈有斜正,无非一圆一太极”,“手足运动,不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圈有正有斜,有顺有倒,种种转法也各不相同,当因其势之自然者转之。”如手挥琵琶、云手等等动作,皆要转腕旋膀,腹松气圆;单鞭以肘带腰,腰随肘旋;撇身捶步随胯圈转,屈伸形意求等等,都具体地说明了太极拳运动处处螺旋缠丝,随势转圈的划圆特点。
(三)八卦掌走圆——拧旋走转,足手练圈。八卦掌亦称游身八卦连环掌,是以绕圆走转、掌法连环为形式的圆运动拳术。走圆圈既是它区别于其他拳术的基本特征,也是它的根本大法。即以八卦象法为依据,以转圆思想为指导,形成步法、掌法、身法等圆势练法。步法要在圆形线路上脚踏八卦方位,圈要走得圆,犹如太极形。在八卦掌谱基本歌诀中,转掌圆圈歌日:“练功转掌足根源,以圈为法要走圆,圈里为里圈外外,圈为先天八卦盘。”深刻地说明了八卦掌以走圆圈为主是其最重要的圆运动特征。从八卦掌的基本步法蹚泥步的练法看,都是以内方外圆步法,里脚直走,外脚扣行,向前迈进,按照圆周循环的方法练习。转换方向时,则以“扣摆步,剪子股”变化,形成滔滔不绝的圆形走步转圈形式。从八卦掌之首的单换掌看,在随走随变中,动作左右互换,转腕旋肘,变换掌法,也是突出一个“转”字。这就是说,不仅扣摆步要转动,而且腰身、手掌、手臂等都要随之转动,产生螺旋式运动效果,做到身体随势而走,腰如轴立,手似轮形,全身各部位都在对应旋转,滚钻争裹,圆中变化。同时,要求意识、劲力、动作协调一致,连绵不断。进而从连环拧转的圆圈中产生出纵横,从随走随变的走圈运动中走出柔顺劲力,走出灵敏身法。由于习练者对八卦掌的认识、体悟不同,加之素质也不一样,形成了不同的拳式风格。虽然从流传的基本拳式看,走步转圈、掌法变化等在名称叫法上不尽一致,但大部分动作还是比较相同的。其明显的特点,还是拧旋走转,足手练圈,宗旨不变。
综上可见,内家三拳的基本特征是练圆。圆是三拳的本源,是三拳的精髓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