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中心 专题 武林论坛 武林商城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主办  
收藏本站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本厂简介
本站动态 太极天地 名家专栏 少林功夫 实战技击 武林动态 武学研究 珍藏资料 白腊杆专栏 传统功夫 人物流派 太极理论 发源盛地 拳理拳法 谈武论道
最新动态 名家谈拳 名家风采 擒拿格斗 散手技法 竞技武术 文化丛谈 名派真功 心意形意 武当拳系 南拳拳系 八极拳系 八卦拳系 峨眉拳系 健康天地
搜索一下
  关键字:
  范  围:
 
代言人、技术顾问-武世俊大师
最新文章
·空空如也——空而不空,不空
·浅析《打手要言》并论其对太
·练好太极拳关键在用腰
·太极点穴法手法及口诀
·谈陈王廷十三式拳法的完善结
·擒拿与小擒拿的区别
·于陈王廷十三式一路中七星拳
最新帖子
精品推荐
 
 
 
 当前位置:天下武林>太极天地>太极天地> 正文
太极无手,太极不动手
来源:精武》 2010年第2期 作者: 点击: 发布时间:2012-02-07 双击鼠标滚 字体:[ ]
 

杨澄甫先生给世人留下了许多的太极拳经典成语,“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句。郑曼青先生于1947年出版的《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一书中公开了杨澄甫先生的这一句话,使得这一句具有毋庸置疑真传权威的成语能够有据可查。从这句成语中我们可以看到杨澄甫先生把是不是“动手”视作判断是不是太极拳的一个标准。杨澄甫先生为什么这么认为呢?弄清楚这句成语的含义就可以大致明白了。然而这句成语与其它很多成语一样,其含义不能从字面上直接理解清楚。那么,怎么理解这句成语呢?主要可以从以下十一个方面来理解:
  
  一、“不动手”体现了“由脚而腿而腰”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的《视本末》这一节是这样陈述“不动手”这句话的:“杨师澄甫之分释太极拳诸要点如下:一、每于练功架或打手时之讲解日: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且戒之日:健侯老先生之教人。每引拳论日: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又日:其根在脚,发乎腿,主宰于腰,行乎手指。谓手必要相随,不可自动。”这段话清楚地说明r所谓“练太极拳者不动手”,换言之就是“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或者是“手必要相随,不可自动”,古代太极拳经典中“由脚而腿而腰”这段活指的是身上“如练一气”的传递过程,这种“气”,李雅轩先生在他的《随笔》中多次提到,就是太极拳所有动作发生的直接原因,实质就是人体中传递性的力量,现代运动力学称之为“动量传递”;在地球上,这种传递性的力量总是必须在腰脊等“相向运动”的作用下始发于人体的下支撑,对于站立的人而言,下支撑就是脚。所以,古代太极拳经称这种“气”是“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既然这种“气”是这样的发生与传递,太极拳的动作又是由这种“气”所引起的,因而,太极拳的动作也是“由脚而腿而腰”如此发生与延伸的。这样来理解“不动手”,就可以明白杨澄甫先生所说的“不动手”指的是在动态中所呈现的“不动手”,就是说这“手”既是在运动的,但又不是主动的,而是被带动的,是脚之动所催动的,是脚之动的延伸。这“手”就有点像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中所比喻的行驶中的火车中被火车头带动的最末节车厢,或者像装载于行驶中的汽车上的货物,末节车厢和货物本身都没有动,但又都是在运动的。真正做到太极拳谱中所说的“由脚而腿而腰”了,就应该体会到手的任何动作都是脚动作如“抽丝”一样的延伸,有点像会踏自行车的人体会到手控制车把手,可其实是脚作用产生这样的情况。手的动作只有这样才是太极拳的动作。这就是说:“不动手”包含着“由脚而腿而腰”与“手必要相随,不可自动”。然而,对于“由脚而腿而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很多人仅仅是将“由脚而腿而腰”这句话理解为脚是人体的下支撑而已。就像不会骑自行车的人以为手控制车把手与脚是没有关系的,根本没有理会到手不能主动(即自动);虽然练太极拳的很多人都讲“由脚而腿而腰”这句话,其实其中也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手不能主动。这样的意识学练太极拳就等于是穿着防水服下水去达到洗澡的目的一样,因而对于太极拳无论是学练还是研究都是错误的。
  
  二、“不动手”包含着“虽动犹静”
  
  由上述分析可以体会到“不动手”还包含和体现了“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之意。这是因为太极拳的“气”是在“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等的作用下,在腰的主宰下而由脚开始传递到手的,手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由脚开始传递上来的。这就像行驶中火车的末节车厢之动必然是末节之前所有车厢之动所传递过去引起的,而且行驶中火车的任何一节车厢之动也必然是整列火车之动的结果,所以火车是“一动无有不动”的;然而整列火车其实自己是不会动的,所以火车又是没有一处不静的,或者说是“一静无有不静”。而太极拳由于全身之动都是“气”的作用所引起的,无论是手还是其它任何一处的一动,也必然是全身之动的结果,就空间位置而言,太极拳的练与用,全身各处任何时候都是没有不动的,是拳经所说的始终“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的;然而被“气”所作用动的全身各部位本身又都是始终不主动的,是拳经所说的始终“神舒体静”的;所以太极拳也是“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太极拳还有另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无论练或用,从俯视的角度看,大臂与胸部的夹角几乎是不变的,肘部是始终不向后越过两肩之连线的;而手往往反映为不是与身体的相对位置没有改变,就是与原来的位置没有改变;而手与人接触则似乎是完全被动的,套路在任何时候也反映着这样的情况,这是太极拳与其他武术相比较绝无仪有之沾粘连随的特征,这也反映了太极拳的动中存在着不动,动中存在着静,或者称为“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十三势歌》则称其为“示神奇”的“动犹静”,古代太极拳经典又称之为“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这种“动犹静”可以说是太极拳最深邃、最精髓、最抽象的概括。古代太极拳经典中的许多阐述其实都包含着“动犹静”,那些是“动犹静”的具体化;而杨澄甫先生所说的“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其实就是这诸多“动犹静”之意更直门的表述。太极拳界中有的人把“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理解为“一动俱动,一静俱静”,这是由于疏忽了辩证思维而拘泥于字面的错误理解。现代太极拳界又有人把“不动手”绝对地理解为是手的姿势不变,这种理解显然是与“手必要相随”背道而驰的,且与人交手而手的姿势不变是违反武术常识的,因而明显是错误的。现代太极拳界又有人把“不动手”理解为“外不动内动”,然而,“内外相合”是杨澄甫先生所指出的太极拳的根本要领之一,“外不动内动”显然是违背“内外相合”的;而从“内外相合”来看,?外不动内动”不是违背了“手必要相随”,就是违背了“手不可自动”,所以,这种理解也是错误的。太极拳锻炼随着功夫的提高,转胯、含胸、拔背等躯体动作会越来越小,别人很难观察清楚;叶大密先生也指出太极拳存在着“脚动身不动”与“身动手不动”,但这“动”与“不动”都是相对地辩证而言的。比如虽然外观上必须“脚动身不动”,如此才能“迈步如猫行”,然而,这“动”之脚又必须是外观上似乎“不动”之腰胯主宰下另一“不动”之脚的“动”的延伸和所催动的;所以,这“身”实际上还是在“动”的,这“动”之脚绝不是自动的。太极拳中动态最明显之“手”却“不动手”正体现了“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动犹静”。
  
  三、“不动手”体现了“上下相随”的方向
  
  太极拳以“舍己从人”之“沾粘连随”为根本,而自身也存在着“上下相随”。但现代太极拳界对“上下相随”有两个严重的误解,一个误解是根据“一动无有不动”断章取义地将“上下相随”理解为上的主动与下的主动相配合,而主动的上也动下也动,将南下而上有序而动的“由脚而腿而腰”抛弃了。如李雅轩先生在他的《随笔》中所说这是太极拳的大忌,对太极拳而言是属于“乱动、妄动”。太极拳由下而上的“上下相随”而动最终是必须没有时间差的,但是到了此层次仍然是“由脚而腿而腰”的,否则,根据拳经就不可能是太极拳。另一个误解是所谓“以手带身”或“以梢带根”。太极拳存在“以手领劲”的现象,但“以手领劲”仍然是“由脚而腿而腰”的结果。这就像鞭子的挥动往往会出现鞭梢领先的现象,然鞭梢的领先仍然是鞭把之动所引起的、是鞭把领先而动的结果,这两者的道理是一样的。辩证法揭示现象必然是实质的反映,但现象有时也会虚假地反映实质,太极拳的“以手带身”就是现象对实质虚假的反映。从杨澄甫先生所说的“惟内之是求”来讲述,太极拳的“手”任何时候都是“不可自动”的,其它部位也都是如此。如果实质上发生了“以手带身”或“以梢带根”,也就是“由脚而腿而腰”、“手必要相随,不可自动”不存在了、“手”发生自动了,那么,可以肯定,这样的动作不可能属于太极拳,对于太极拳而言,肯定是错误的。
  
  四、“不动手”体现了被动和主动的统一
  
  近代太极拳家除了杨澄甫、李雅轩、郑曼青等先生明白地说明了太极拳必须“手不能自动”(也就是“不动手”)之外,郝少如先生也有多次这样意思的教诫,不过他用“太极拳要被动”来表述,叶大密先生的弟子金仁霖先生也很强调“太极拳是被动的拳,一定不能主动”。太极拳的手臂乃至全身对于“动量传递”而言,主观体会上,必须无论何时都是“被动”的,否则就必定不是太极拳。太极拳家与前辈所谓的“被动”正是杨澄甫先生“不动手”的意思。但是,从一般客观而言,太极拳的任何“被动”又都是有主动的,因为只有存在一定的主动成分,在与别人的接触中才能出现别人难以控制的“不先不后”的“随人而动”。古代太极拳经典《打手歌》所说的“牵动四两拨千斤”中的实质就是“动量传递”的“四两”,就是这“被动”中的主动成分。李雅轩先生在他的《随笔》中也指出太极拳的动作是“有系统、有主动、有被动的一个整体的”。所以,太极拳家所谓的“被动”不是一般概念的纯然的被动。一般概念的被动,是完全受人控制的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随动,就像大海中失去船舵的帆船,只能完全听风南命、随风而漂,那就成为杨澄甫先生所说的太极拳之大忌,即“若如肉架上挂肉,便是死肉,又何有灵气可言”,有人将身体比喻为挂在衣架上的衣服,就是属于这种纯然的被动,这种“被动”与人交手那只有挨打的份,根本不能认为是太极拳。太极拳的“被动”必须如杨澄甫先生所说的如水上的“葫芦”,别人一踩踏它,它就既是如杨振基先生所说的“我不动,跟你走”地被动,又由于浮力而有主动,不仅使得对其踩踏者感到“终不得力”,而且如李雅轩先生所说的“跟之随之,在几跟几随之中,我的身势早已吃进彼身”了。所以,太极拳的所谓“被动”是与一般概念不同的特殊的“被动”,而太极拳的所谓“主动”显然也是与一般概念不同的特殊的“主动”。因为这种“主动”必须不是别人尚未动而先动,而是必须“被动”地、借用别人之力却不受人控制的“随人而动”,这样才能保证能够由“人刚我柔”到“人背我顺”。这样,兼有这种“主动”和“被动”的人,就像大海中有舵手操纵驾驭的帆船,既利用风作为动力,又不为风的方向所控制,不仅可以借东风、东南风向西行驶,而且可以借南风、西南风向西行驶。正由于太极拳的“被动”不能被人控制,所以这种“被动”就具有了表象上“舍己从人”,而实质上造成“人背我顺”攻击别人的作用了。比如推手中,在对方的突然攻击之际,往往由于自己的一侧胯与手臂完全放松,也就是完全不动、完全被动,这样会使对方根本用不上力,会由于对方的作用而十分干脆地化解掉对方的攻击。并且立即使对方形成背势;但是,这完全放松、完全不动的手臂其实是既被对方推动着,又是被自己的另一侧腰胯以很小的力量所操纵、牵动着,这局部的“完全被动”之中其实是包含着腰主宰、起于脚之“主动”的,只有这样,这种反应才能使得对方如杨澄甫先生所说的“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最终“如捕风捉影,处处落空”。所以,这“渭手必要相随”的“不动手”是对太极拳的所谓“被动”和“主动”最好的说明。
  
  五、“不动手”体现了“不用力”
  
  杨澄甫先生所说的“用意不用力”,对于真正的太极拳传承者而言可说是太极拳生命象征的要领。杨澄甫先生所说的这种“力”,用现代运动解剖学的语言说,就是运动肢体局部肌肉紧张收缩所引起的一种生理反应,是骨杠杆性质的力。而太极拳所追求的则是人体中由脚而始传递性的力量,用现代运动力学的语言说。就是“动量传递”,近代太极拳家则将其称为“气”,这“气”也包括了“劲”,当然这“劲”是与外家拳所说的“劲”不完全相同的特殊的“劲”。运动力学与太极拳实践证明,《杨氏老谱》与郑曼青等先生的著作也指出:这种特殊的“劲”不仅与“力”是“大异”的,而且是与“力”不能共存的;要得到这种“劲”,必须“不用力”,也就是要消除局部骨杠杆性质的力。这样的“不用力”才能如杨澄甫先生所说能够“则得真正内劲”。而有了“内劲”的这种“不用力”之动就不同于与拨浪鼓转动带动鼓绳之动相似的甩手了,这种手之甩动的动力是身体的旋转惯性力量,手臂之内是没有力量的,而有了太极拳之“气”和“内劲”的“不动手”、“不用力”的运动中的手臂,是可以感觉到手臂之内传递着力量,也就是起于脚的“气”或“劲”的,会感觉到手臂是被这“气”或“劲”所作用动的,不是惯性所作用动的。这就是说,太极拳所追求的“不动手”、“不用力”是与“由脚而腿而腰”不可分离的。但是,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不知道太极拳的“不用力”是这样的意思,有很多人分辨不清怎样才是太极拳的“不用力”。很多人明明用了力,手臂明明是由骨杠杆性质的力所作用动的,却以为自己是“不用力”的,或者强词夺理地说自己是“用劲”,甚至说是“用意”。其实,因为用力必然表现为没有由脚而起的劲力、可以使外力有一定着落的肢体的僵硬和自动的“动手”,而“不用力”则必然反映为手的劲力由脚而起、手不是身体的旋转惯性所带动、外力不能着落、没有主动的“不动手”。可见这样的“不动手”就是“不用力”最好的体现和鉴别标准。
  
  六、“不动手”体现了“松净”
  
  太极拳所有的功效,无论是健身还是技击,根本都是放松;越放松各种效果必然越好。所以,太极拳要求“彻底的放松”,称为“松净”,李雅轩先生称其为“大松大软”。当然这是一种模糊概念的近似表述,因为一般概念的“肌肉放松”,其解剖学实质就是肌纤维松弛,也就是肌纤维不收缩紧张;而肌纤维不收缩紧张只能是不用力,肌肉越放松也必然是肌肉越不用力。借助精密科学仪器的测试精确而言,人要达到彻底的放松也就是彻底的不用力,那就只有处于躺下的状态才有可能实现。可见所有运动所谓的“放松”与精密科学仪器测试的“放松”是不同的,都是相对的“放松”。太极拳的“放松”又是与非太极拳的武术所谓的“放松”不同的。太极拳的“彻底放松”首先是指在维持双臂悬置的某静态姿势前提下肌纤维最大限度的松弛,然后是指追求不使用骨杠杆性质的力而使用传递性的力形成动态姿势,从而仍然尽量保持这种最大限度的松弛。太极拳这种最大限度的松弛同所有武术相比较最接近一般概念的最大肌肉放松,按照数学近似计算将其称为“彻底的放松”、“大松大软”是完全符合科学和客观事实的。太极拳界中几乎没有人不主张“放松”,有很多人自称“放松”,有很多人反复地论述“放松”。但是,很多人发现许多所自称的“放松”和所认为的“放松”,其实并没有放松,有很多人所论述的“放松”并不是太极拳的“放松”,有的人把气功静态的“放松”与太极拳动态的“放松”混为一谈,而又有的人画蛇添足地神化太极拳的“放松”。那么,如何做到和正确鉴别太极拳的放松呢?从生理、解剖学上可以知道,放松是与用力成反比的,用力又必然是肌肉的拉长与缩短收缩或等长收缩所引起的,必然反映为“动手”与僵硬。因而,“动手”和僵硬越少也就是“放松”越多,而既柔软又“不动手”就必然是太极拳所谓的“彻底的放松”,也就是“松净”了。所以。“不动手”就是一个做到和鉴别“松净”的很客观、直观、准确、最具说服力的标准。
  
  七、“不动手”体现了“柔软沉重”
  
  “不动手”体现了“松”,正如杨澄甫先生所说的“如能松透即是沉”。所以,杨澄甫、李雅轩、陈微明、郑曼青先生等太极拳家在他们的著作中以及有关近代太极拳家的轶闻中都反映了太极拳技高者的手臂给人的感觉是“如绵裹铁”般的“柔软沉重”,甚至郑曼青先生说:“吾师澄甫之臂,其重过于常人不啻十倍。”推手真正遵循了太极拳的法则,做到了“不动手”,别人就会既“终不得力”又有“柔软沉重”的感觉;如果别人主动用力越大,由于“不动手”中的“四两”之力作用相对越微小,被动成分相对越大,“沉”也就越明显,这手臂就越会使别人感到就像是断臂那样重甸甸的,尤其往上抬就像是抬浮在水中的一条圆木似的更加沉重。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画蛇添足地神化太极拳,奢谈手与别人接触使别人什么也感觉不到的所谓“松空”,这种所谓的“松空”就是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中批评的“毫不着力,浮如鹅毛”的“双浮”,是“连十岁顽童也打不倒”的拳病。“不动手”明白地反映了“被动”,“被动”显然是不可能表现为这种什么也感觉不到的所谓“松空”的。所以,“不动手”明白地暴露了这种所谓“松空”是根本不符合太极拳理的伪说,反映了“柔软沉重”才是太极拳的真功夫,才是太极拳“松净”的特征性表现。“不动手”的“柔软沉重”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使人感到其全身动作不论是十分缓慢的还是非常疾快的都有一种由脚至手抽丝样的整体性,反映出一种似乎匀速的浑厚稳重;初步达到了“不动手”,手臂还会尤其自觉明显的沉重,手臂的活动会有如在水中游泳似的有阻力感。而手臂主动动作,手臂则始终不会有自觉沉重与移动遇到阻力的感觉,而主动动作用很大的力会给人快慢飘忽的感觉,用小力飘忽轻浮更加明显,正如杨澄甫先生所说:“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所以,“不动手”与“柔软沉重”是可以相互反映的。
  
  八、“不动手”不是单单指手
  
  有很多人把“不动手”仅仅理解为是指手,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其实自古以来汉语中大量出现的“动手”都不是仅仅指手的动,而是指全身肢体的动作。李雅轩先生和郑曼青先生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有“手足不要自动”的论述。如郑曼青先生在《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中就明白地指出:“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二句要论……所谓练太极拳不动手,即是谓手足不能自动。”这段话对于现代太极拳界有些人尤其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这段话一是明确说明了杨澄甫先生秉承代代的传授认为“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与“练太极拳不动手”是同一个意义,二是明确说明了这“不动手”中的“手”并不是单单指手。必须明白:太极拳的“动犹静”是包括全身各部位的,所以这“手”是借代指全身肢体。如以脚为例,符合太极拳的法则要领,脚的前迈必须是全身由于虚领顶劲引起之沉、腰的作用、着地脚所传递来的劲力带动同侧胯内缩等等所引起的;其它腹、胸、背、肩等等之动都是无不由根于脚、主宰于腰的胯之动所引起的,只不过“手”的“动犹静”尤其明显和突出罢了。所以,结合“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这“不动手”的“手”是必须理解为手足和其它全身各部位的。
  
  九、只有“不动手”才能使人“终不得力”
  
  太极拳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一大因素就是以能够使别人的攻击“终不得力”的沾粘连随为根本。而沾粘连随之所以能够使人“终不得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不动手”。因为“不动手”,全身能够始终保持“开展紧凑”而臂胸始终保持着不同的怀抱姿势,同时手臂中因为没有局部主动用力因而不会发生肌肉紧张僵硬,这手臂就成了郑曼青先生所说的悬浮在空气中的“断臂”了;而由脚传递而来的、由腰所主宰的“四两”又使得这手臂具有十分的灵敏感觉和能够灵活随动,这样的手臂就既能使人感到柔软沉重而又不硬挺,既牵制了别人又与身体似乎是没有牢固的连接而无法控制,就像杨澄甫先生所说的成为浮在水面上的“葫芦”了,别人就无法将力量落实到这手臂中而作用到其身体了;如果别人突然攻击,就会感到如作用在一个没有固定的球体上而突然失去了方向和作用点,从而“捕风捉影,处处落空”。可见太极拳的“听劲”和“沾粘连随”是离不开这“不动手”的,“不动手”是沾粘连随使人“终不得力”的重大因素。
  
  十、只有“不动手”才能“发劲如放箭”
  
  太极拳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的另一大因素则是能够将全身的劲力以动量传递的形式畅透无阻地传递到向外攻击的肢体。太极拳高手的手臂能够发出比手臂本身的力量和全身体重远大得多的力量;这手臂能够在与别人的身体没有接触的发劲之前如海绵样的毫无力量,而在接触的刹那间又能爆发由脚而起的强劲的力量,然而瞬间又变得如海绵般的毫无力量,发劲毫无先兆,就像矩形脉冲,“不动手”就是一个重大的因素。有真正太极拳发劲经验的人很清楚,只有越“不动手”,也就是手臂越不用力,由脚而始之力量的传递才能越畅透,手臂发出的力量才能越强劲,发劲的速度也才能越快。所以,“不动手”又是太极拳“发劲如放箭”、“何坚不摧”的重要条件。
  
  十一、“不动手”体现了太极拳的所有法则要领
  
  太极拳的“不动手”是与完成太极拳特有的沾粘连随与发劲等效果相联系的相对的“动犹静”的辩证说法,而这些效果的实现是与太极拳的所有法则、要领密切相关的。所以,是否追求“不动手”反映了太极拳学练能否入门;“不动手”掌握的程度反映了对太极拳所有法则要领掌握的程度,“不动手”的功夫越高,也就反映了对太极拳所有法则要领掌握的程度越高。
  从上述可知:杨澄甫先生所谓“不动手”的概念是包含很多内容的,这一概念也还有“不自动”、“被动”等其它的表述法,然“不动手”是尤其好的一种说法。太极拳并不神秘复杂,杨澄甫、李雅轩先生这些太极拳家不仅在他们的著作中定性地肯定太极拳并不难学,而且定量地指出太极拳是可以在数年时间内学会学好的;但是,他们也都指出,如得不到真正老师的传授或悟性太差,因而得不到真传,那也很可能一辈子学不会太极拳的。而许多人学练了几十年太极拳还人不了太极拳之门,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领悟到“练太极拳者不动手”的概念,而是处处都“动手”,那就只能是属于杨澄甫先生说“动手便非太极拳”。事实上,很多前辈所说的“学太极拳者多如牛毛,成功者寥若晨星”是确确实实的,所以,太极拳之难学是属于所有武术之最的。微观而言,太极拳有难以尽述的要领;抽象而言,古代和近代太极拳经典著作中反映出的要领也有一定的数量,而“练太极拳者不动手”这句话可说是囊括、反映了太极拳的所有要领了。所谓“一事尽,万事毕”,一个人如果真正做到和全面透彻理解了“练太极拳者不动手”,也就已经掌握了太极拳的所有要领而可以“愈练愈精”地“功夫无息法自休”了。而一个初学太极拳者始终以“练太极拳者不动手”为指南,也就是找到了能够较快理解和掌握太极拳各种法则、要领的捷径了。所以应该认识到:“练太极拳者不动手”是开启太极拳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0371-65151997)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闲谈陈清萍新架的流传发展
·漫漫求索路 悠悠太极情
·挖掘太极拳疏通经络健身法
·太极推手的研究
·《张达泉太极经验谈》/缪福度 手抄
·太极拳“以形制形”的实践与体会
·解析太极世家传道人生 四川太极九成
·太极圆 太极态 太极气/李品银
·陈正雷《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VCD解
·太极拳三十七式技解(全)
·我练站桩功的体验---浅谈呼吸,用
·站桩:太极拳最基本的训练方略/吴本
·太极拳打手打法招式
·杨式太极拳械谱(1)
·太极宗师陈照奎师父的生平介绍――其
·三层功夫练就传统陈氏太极拳/马虹
·空空如也——空而不空,不空而空
·用事实说话,以真功赢人
·陈照丕《陈氏太极拳汇宗》自序
·太极拳技击特色
·简化太极拳推广50周年感怀
·太极拳打手打法招式
·陈氏太极拳传统老架掌法探微
·杨家无凌空发人法,不连不能打
   
【 天下武林 】 copy right (2004)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 版权所有
仓库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82号启福花园大仓库(华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乘83,103,52,201,301,T5路公交车华山路站下车即到
QQ 33493757(服装器械) QQ 493175072(音像图书) 淘宝旺旺:使用支付宝购买点这里 谢栋兴 MSN:MSN wulin886@hotmail.com
咨询电话:13653836336   13633719939 传真:0371-86127866
【天下武林】网站永久性网络实名:武术   无需记住网址,访问本站就这么简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序号:豫ICP备050176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