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中心 专题 武林论坛 武林商城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主办  
收藏本站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本厂简介
本站动态 太极天地 名家专栏 少林功夫 实战技击 武林动态 武学研究 珍藏资料 白腊杆专栏 传统功夫 人物流派 太极理论 发源盛地 拳理拳法 谈武论道
最新动态 名家谈拳 名家风采 擒拿格斗 散手技法 竞技武术 文化丛谈 名派真功 心意形意 武当拳系 南拳拳系 八极拳系 八卦拳系 峨眉拳系 健康天地
搜索一下
  关键字:
  范  围:
 
代言人、技术顾问-武世俊大师
最新文章
·太极无手,太极不动手
·练好太极拳关键在用腰
·太极点穴法手法及口诀
·谈陈王廷十三式拳法的完善结
·擒拿与小擒拿的区别
·于陈王廷十三式一路中七星拳
·雀地龙的正确练法及用法
最新帖子
精品推荐
 
 
 
 当前位置:天下武林>太极天地>太极天地> 正文
浅析《打手要言》并论其对太极拳的理论贡献/占摊佛
来源: 作者:占摊佛 点击: 发布时间:2012-02-07 双击鼠标滚 字体:[ ]
 

太极拳的起源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各家所持说法不一,但是有两点可以肯定,第一,陈家沟家传拳法的产生和发展是太极拳发展的重要一环;第二,初期发展的太极拳是在清朝中后期才完善成熟的,杨露禅进京传拳是在1850年左右,这已经是第一鸦片战争结束之后的事了,而真正的太极拳广为人知,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上走向成熟,应该是在这一阶段。而在太极拳的成熟阶段,杨露禅、武禹襄等人的贡献巨大。

标志着太极拳拳术理论成熟完善的经典著作,就是《太极拳论》了。而这篇拳论最早来源于武禹襄,他自称是王宗岳所著,这本太极拳论的传播才使得太极拳真正命名和广为流传。其中一些经典的章句“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动之急则急应,动之缓则缓随”等等,成了公认的太极拳的风格与特色。而王宗岳其人考焉不详,亦有关于博爱县唐村考证的王宗岳踪迹一说,但其来源是口述史,并未见确切文字记载[1],所以也有人假设,王宗岳不过是假托之人[2],《太极拳论》真正的创作者,应该就是当时之人。到底是谁也未有明确考证,但是武禹襄先生确实是第一个拿出这本拳谱的重要人物,所以从这一点上看,武禹襄在太极拳成熟和发展期所作的贡献是十分瞩目的,如果说太极拳是赖以杨露禅普遍传播的,那么太极拳理论的大成,首推武禹襄,如今,太极拳的听劲化劲理论发展到十分成熟的地步,尤其是吴氏太极拳关于松、空的一些体会。但是其理论根源确实是在这本“拳论”中就已经奠下了的。当然,在那个时期,随着太极拳的传播,太极拳说和太极拳理论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陈长兴、陈鑫等人的论述也在这一时期传播,应该说,太极拳成熟时期,各家太极拳都做出了极其显著的贡献,如果仅凭,一本托作的拳论,来定评武禹襄,似乎还略显牵强,但是关键在于,除了“拳论”武禹襄还有著作, “打手要言”不仅在太极拳理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而且它与太极拳论一脉相承,相互呼应,放在一起,自成体系,从理论到实践都臻于完备。笔者就《打手要言》谈几点个人体会。

一、《打手要言》与太极拳的打法特点

以前的太极拳通常还被叫做长拳十三式,因为这套拳的手法划分为十三式:棚、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分了四正方和四隅方,这是十三式见于王宗岳的十三势中,为武禹襄所披露,并在打手要言中指出,要“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等,打法上,武禹襄提出:“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的实战理念,讲究得机得势,发力讲求腰脚整劲等,而较早前,陈长兴所著的《用武要言》说“拳术如战术,击其无备,袭其不意,乘击而袭,乘袭而击,虚而实之,实而虚之,避实击虚,取本求末。出遇众围,如生龙活虎之状,逢击单敌,以巨炮直轰之势。”与太极拳的实战风格显有异趣,故此笔者断言,杨露禅从陈长兴处学得的“太极拳”与后来杨家成型的“太极拳”不仅仅是外形招法上的不同,在实战风格和理念上也是有区别的,而杨家太极拳的风格显然更接近武禹襄所留下的“打手要言”。而这种打法呼应了王宗岳《太极拳论》中对太极拳打法的理解。“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可以说是对“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实战诠释,是由懂劲而悟的对敌对方劲力动向的一种事先掌握,也就是《拳论》中所说的“神明”状态。

 

二、《打手要言》与太极拳的行气心法

《打手要言》的关键词句,也奠定了太极拳的行气的基础风格,所谓“气如九曲珠”及说明了太极拳行气的绵绵不绝,环环相扣,又体现了太极拳的内气的螺旋往复。《打手要言》论气还有一句重要的话,“牵动往来气贴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太极拳的气的运行路线是来往于脊背之间。关于《打手要言》中的“气”,很少有人仔细解释,可能被许多人误解,武氏所谈的气并不是吐纳导引之气,《打手要言》中说道,要“以心行气”,又说,“意气需换得灵”这里的“气”和“心”、“意”是紧密联系的,而且《打手要言》在论述气的要求时,总是结合“劲”,并指出“心为令,气为旗。”;“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由此可见,虽然《要言》多处提及“气”字,但武氏所说的气的主要含义,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意念更为接近。说到底,武氏谈气和劲的配合,实际上是在谈论太极拳的运劲原理和练习心法。其目的在于让练习者掌握太极拳的整体运动风格。有句老话叫做“力不打拳,拳不打功”。《要言》这里全面阐述的正是太极拳的功夫神髓。他把太极拳功夫的全貌展现给了人们。
三、《打手要言》与太极拳形态风格

关于身法,《要言》指出太极拳的身法是“含胸、拔背、裹裆、护臀、吊裆、松肩、沉肘、腾挪、闪战”。要求发劲时也“沉着松净”,要求立身中正,八面支撑,所有这些,都是太极拳日后规定的基本身法,也是太极拳基础教学经常要使用的语汇。《要言》中还提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似松非松,将展未展。”根据这些言论,我们已经完全可以想象出,当年的宗师们练习太极拳的神态,形体和动作风格,而后来这些标准则成为我们判断一种拳术是不是属于太极拳的标志。其实,从太极拳的历史可以看出,自从《要言》问世以后,太极拳的外形风格发展有了明显的变化,而且是向着《要言》里所言及的风格发展,可以看出,杨氏、武氏、吴氏的传承联系紧密,而因此,这三家拳法发展出来的风格更为接近,而却都和陈氏太极拳发展的风格迥然相异。尤其是关键人物武禹襄,他是去赵堡镇学艺后,才得太极拳真谛的,但是拳路却与赵堡太极拳大相径庭,而成另一番婉约景象,而武禹襄又是太极拳理论发展的最核心人物,这一现象不可说不微妙。

由此笔者认为,武氏、杨氏一脉虽都从陈氏学拳,但是最终传承并非一脉,按风格和打法理论上说,似乎与王宗岳的拳论传承关系更有依据。

 

综上所述,《打手要言》的理论贡献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延续并进一步发展了《太极拳论》中关于太极拳实战运用及整体风格的理论,并为达到拳论所提到的太极拳境界展示了一条练习路径;二是详细阐述了太极拳功夫的习练心法,这一详细的阐述早于陈鑫的《太极拳图说》,是太极拳最早,最完备的心法论;三是确定了太极拳的手法、身法、运动风格。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正是由于《太极拳论》和《打手要言》两本著作的相互呼应和补充,太极拳的理论才得以初步形成,太极拳才作为一种成熟的拳术体系面世的。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所说的太极拳的风格和特点的形成,指的是理论上的表述,实际上,太极拳的这种风格,应该在更早的时候,或在陈家沟,或在别的地方,已经存在,正是基于这种实战风格的拳种已经成熟的存在,武禹襄,杨露禅等人才有可能总结经验,在理论上完备它。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0371-65151997)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太极无手,太极不动手
·闲谈陈清萍新架的流传发展
·漫漫求索路 悠悠太极情
·挖掘太极拳疏通经络健身法
·太极推手的研究
·《张达泉太极经验谈》/缪福度 手抄
·太极拳“以形制形”的实践与体会
·解析太极世家传道人生 四川太极九成
·陈正雷《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VCD解
·太极拳三十七式技解(全)
·我练站桩功的体验---浅谈呼吸,用
·站桩:太极拳最基本的训练方略/吴本
·太极拳打手打法招式
·杨式太极拳械谱(1)
·太极宗师陈照奎师父的生平介绍――其
·三层功夫练就传统陈氏太极拳/马虹
·太极无手,太极不动手
·用事实说话,以真功赢人
·陈照丕《陈氏太极拳汇宗》自序
·太极拳技击特色
·简化太极拳推广50周年感怀
·太极拳打手打法招式
·陈氏太极拳传统老架掌法探微
·杨家无凌空发人法,不连不能打
   
【 天下武林 】 copy right (2004)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 版权所有
仓库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82号启福花园大仓库(华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乘83,103,52,201,301,T5路公交车华山路站下车即到
QQ 33493757(服装器械) QQ 493175072(音像图书) 淘宝旺旺:使用支付宝购买点这里 谢栋兴 MSN:MSN wulin886@hotmail.com
咨询电话:13653836336   13633719939 传真:0371-86127866
【天下武林】网站永久性网络实名:武术   无需记住网址,访问本站就这么简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序号:豫ICP备050176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