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中心 专题 武林论坛 武林商城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主办  
收藏本站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本厂简介
本站动态 太极天地 名家专栏 少林功夫 实战技击 武林动态 武学研究 珍藏资料 白腊杆专栏 传统功夫 人物流派 太极理论 发源盛地 拳理拳法 谈武论道
最新动态 名家谈拳 名家风采 擒拿格斗 散手技法 竞技武术 文化丛谈 名派真功 心意形意 武当拳系 南拳拳系 八极拳系 八卦拳系 峨眉拳系 健康天地
搜索一下
  关键字:
  范  围:
 
代言人、技术顾问-武世俊大师
最新文章
·挖掘太极拳疏通经络健身法
·有关叶大密老师———为《杨
·《张达泉太极经验谈》/缪福
·一接点中求/朱春煊
·太极拳功夫中的“四正八柱”
·关于技术招势煞脚的名称与作
·太极拳“以形制形”的实践与
最新帖子
精品推荐
 
 
 
 当前位置:天下武林>太极天地>太极天地> 正文
太极推手的研究
来源: 作者: 点击: 发布时间:2011-12-28 双击鼠标滚 字体:[ ]
 
    练太极拳的人,谁都知道架子是练体,推手是练用(实为未真知者即一般常人所见。),可是练体和练用是不是两回事呢?要解答这个问题、得先明了太极拳的体是什麽、用又是什麽。练体离不了十三势,练用也离不了十三势;除却十三势,没有太极拳、也没有推手。(点明体用之概念、练习之诀要。)十三势是掤捋挤按踩列肘靠进退顾盼定,这也是谁都知道的。可是一般练拳和推手的人,是不是注意到每一个动作的十三势呢(动后若无作字似更好)?(此点睛意也,立意甚明且正。)当然有许多知道要在这方面注意的,但也还有不少人只知道依样画葫芦,不在这上面用心。不知道在十三势上用功的,敢说练体得不了体、练用也得不了用。(点明世上学拳众生相,所谓:不听老人言、光苦没有甜。)因此十三势歌上说;不向此中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先贤良苦用心,被后世愚人糟蹋久矣。)立的两个代名词,完全是用意的、用势的,(以意成势)不是用刚强之劲来攻打的。(岂只是劲?连用劲的想法都不能有。先贤多以劲指功夫,致后人专在劲上下功夫,然而劲字实含有力的成分,易引出本力。故当以劲意、即劲的意思为恰当---
       对方用掤、挤两种攻势来逼(是劲意。以意成势。),我用捋按两种守势(仍指劲意)化解,这个动作叫做走(动作应为做法。彼用意形成、挤,我以捋、按意应,自然形成运动状态。)。
       顺背是得势与不得势的区别,(有力则背、无力则顺。)能保持重心则得势为顺,失去重心则失势为背。例如我方用掤、挤去攻逼(失于有形),意图使对方失势,(有形有意皆是假)这动作叫做粘。(非也。粘者乃随意也。有侵人意已失中正心即有依靠,违“不偏不倚”原则;欲攻人时因重心已系靠彼身,彼若有力,即成顶撞;彼若无力,我即落空。如何能谓之粘?)拳经又云: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这是纯采守势的说法,(此语乃太极拳学原则,岂能单以攻守论之?)学者不可误认为是自己不作主宰、缓急随人。(体动由人、意行由己。缓急以能随人为善。)须知攻击在人、应敌在我,我能随敌缓急,从容应付不失重心重心的保持,在于守中;守中又以无中、不守之守为善。中在则不易守,无中则不须守。但使心中有一中,常使此中虚虚灵灵、若亡若在,需时有不需时无,随物应人,则中自在矣。,可说已尽太极推手之能事了。(推手乃一练习方法,而言及攻防,过矣。况真及于攻防,岂仅不失重心而已?且欲不失重心,莫过于不作应付之应付即不予理会。)
       又说: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渺。------太极拳就是一种轴心运动,所以《行功心解》上说“身如车轮、腰如车轴。”既是身如车轮,则左重向左转动、右重向右转动(能倚“人刚我柔”法则,自然可随人而动。),乃当然之理。(理虽当然,身难自然。)容易明了。(先要眼明,再要心明,再要身知,终至神明。)不过要练的娴熟,(练不熟,只能悟透,玄机在于舍己从人而已。)得心应手,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须知车轮上还有很多零件呢。)
       又说:“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前三句皆是引劲落空之意,就是说如果他仰攻,我引得他更高,(那也得人家愿意。)他俯攻我引得他更深,(如何引?是意引意、还是意引形、仰或是形引形?理同而境实不一。)他直进我引得他更长。总之是顺他的来势引向空处,(岂非仍是形体动作?到处皆是空地、只除己身,该引向何处?)不抵抗(不抵抗岂非任人宰割?不以力抵抗而已。),不截击(拳经云:闪开正中定横中。又曰:手脚齐进横竖找。以横破竖、以竖破横,非截为何?不截者不以力截之意。)。第四句是说明退不得,(此言大误!若不能退,岂非都是天下第一?不退是不能心生退意,自然可避免在有形体动作时产生直线,同理进时亦不能有进意,否则行亦直。故不是退不得,而是要讲究进退法理。由此可知中定之说真乃圣人识见!何故?一圆因也。圆则只有转、何来进退?)彼进我退,便是自促。(促意当指:若彼急进则我意使接触点成松空虚无,并使彼觉我退势甚速,四句一理,皆是“因敌变化示神奇”之意。自促之论、实未及义理矣!)无论练架子、推手,都忌直进直退,(太极为圆,圆则只有转动并无直线进退,此所以忌之理也。但太极功夫可表现为形直而意曲,可使对方捉摸不透即人不知我。)《行功心解》说“进退须有转换”,(进退须用转换来体现)便是说明不能直进直退的意思。例如“搂膝拗步”的进,必须兼带左顾右盼的姿势。(顾盼乃圆转意动之始,非姿势也。当为以意成形耳。)“倒撵猴”的退,也是一样要向左右转换。
       (是经非向!且转有万向、只左右是不够的。)其他一切进退的动作,都是如此;因为转换便是以退为进,不是真退,真退就是败了。(退为果时方为败,为因时果尚未得,如何就是败了?)所以古人拳谱有进、进也;退亦进也的说法。(此进有进意、退亦有进意之意,当知退乃是因,既为因则无真假之别。)《纪效新书》上也说:“步步向前,天下无敌”。(此语指人之勇气,并非要求不顾一切只管向前的傻瓜。)
       又说:“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此己身松空至虚无之境,毫发之重量亦不承受。)这就是说:推手须练到触觉十分敏锐,就是一片鸟毛、一个苍蝇那样轻微的东西,落到身上也能察觉。不许它停留站脚,(此一厢情愿之说,人力侵来,靠“十分灵敏的触觉”察觉了,用何法不许其停留?故行功之要在于松空周身内外!内外松空,境界自然虚灵,虚灵则神识不昧。人力侵来,不管我人知与不知,我身与人接触处自会自然形成走化的运动,此神明境矣。)因为鸟飞不到能借力处是不能停留的;苍蝇的脚不能站稳,(我身虚无毫不受力,蝇虫自然无立足处。)是不收翅膀落下的。这是极力形容太极推手之轻灵,绝对不许对方借力的意思。(应该是做到使人无法借力,而不是不许!)这是推手最重要的理论根据。(未必!太极乃周身内外的综合功夫,缺一不可,理论也是如此,岂有轻重之别?)   拳诀又说: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这是推手极娴熟后的境界(此为拳学正道法理行深之必然现象,可以这样说:运动自然的程度越高,已离迹象,所以“人即不知我、我独能知人”单习推手岂能得之?)。推手的作用,主要是锻炼触觉(既为锻炼触觉,就不能说是拳之用),术语谓之听劲。就是利用两手、尤其是十指的罗纹、探听对方动作的意向和劲路(此诚良法。不过凡与人接触处、只要留心,皆会有感,若是只有两手才能听劲,则无手人如何练习?);而我则处处意在敌先(劲意敷于彼身,意即已在人先),使对方来不及防御(在我则时刻安排好自身,使周身各处神意圆满自在,彼来挨我何处,则何处自会自然变化应付,并不需特殊处理,诀云“挨着何处何处去,我也不知玄又玄”即此意也。意在敌先者:自身先要圆满即仍是安排好自身之意也,所谓未雨绸缪,并非有所对待或先于彼进或快而使敌不及防备。敌不及防御,是因我之举动出乎其意料之外,非关意之先后耳。)陈鑫有两句话说的最好“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神就是利用我手上的神经(心静则神明,神明则可因现象而查知将生而未生之事,于神经何涉?),探知对方的来势,再凭籍我的智慧,隐藏我的攻势(此解大非!智当作灵解,知明则智,智明则慧,慧则生灵,始足以隐己所往。能使动静无形,乃是身上的功夫,修炼功夫需要智慧,隐藏则不必。)这样便到了“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境界(此想当然之理,非真正义理。太极拳“人不知我”的功夫,决不是指的动速行疾,或以快打迟、以熟击生,或胜以巧力,或胜以突袭等等,而是凡有所为,都是在空虚状态下、纯以神行,渐趋自然。因无形声迹象,故能达“人不知我”之境。)。又云;单重则随,双重则滞。——(此诀若是用于推手时则勉强可解为:只能一方为保持重心而有力,才符合太极拳学法理;若是双方都有力,则违背法理。)这两句话是练推手最要注意的,必须时时刻刻用实际行动去体验它。若不认识这个理论,根本谈不到会太极拳;(此至理明言,需时时刻刻牢记。)只停留在感性上的认识,不在推手上下几年苦功,也还谈不到随机运用。(此则未必,功夫当在拳中求。况且若是认识错误,则下多少年苦功,也照样谈不到!)这两句话解释起来,却是极平常极容易了解的。(却是极不容易作到的!)前面说过“身如车轮、腰如车轴。”,试想车轮着地,哪有两个重点?若有两个,便推不动了。所以《太极拳谱》上说: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因有缺陷凸凹便不能圆,不圆就双重了。(不圆只是双重病因之一,病根在于有力!只要有力,便无单重,纯是双重!惜此理人多不识,足至扼腕------)
       有人解释双重,说两脚同时着地、两手同时打击,是双重;一脚一手是单重。这是极端错误的解释。要知道单重、双重不在形式,而在内容。(实为内容表现的形式)太极拳是轴心运动,找着了轴心所在,则触处成圆(轴心原本自在,何用找?只要去找,便寻不到!况既知触处成圆,则触处非圆心而何?惟此圆心为虚假,实为诱人而设;人一旦落实,即成外圆,犹如圆规的两只脚,虽分明而不定哪一只脚为轴心,要因敌变化而以某一只脚为轴心、某一只为外圆。)处处单重。(单重在结果不在身形)找不着重心,则触处成滞,处处双重。岂但两手两脚,就是一个手指头,也免不了双重。(此见极明,足证有力即错!)陈鑫说:精练已极,极小亦圈。——凡圈皆有轴心,由轴心发出来的圈,便无缺陷无凸凹,哪得有双重?(此阴阳生化之理,凡动有阴阳,即无双重。)
       又云: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太极就是圈的中心点,(无极才是!若太极为圆的中心点,则已成定局,执于有、失于有为;若是无极则能随触成象得无为,始能无所不为。)向外半弧为阳,向内半弧为阴,(语甚牵强。太极阴阳变转,看似两分、实则同向,亦无内外之别即所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况太极行功,全在学规矩、知规矩、明规矩、守规矩,能守规矩则阴阳自然变化,不必假于人力。然阴阳实最难知也,经云:往复须分阴阳。又提示: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阳的作用为粘为攻,阴的作用为走为守;粘又是走的准备,(阳中有阴)走又是粘的准备(阴中有阳)。所以拳经又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此孤阴不长、孤阳不生之理);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乃是理解学会了正确之行功法,乃真入太极门户之初;再往后才算真正意义上开始练拳!此前都是在学,学不会懂劲就不算会练拳,任下多少工夫也不会有功夫。)所谓阴阳粘走、刚柔沾连者等等,都是攻守两个动作代名词(攻守皆是意!即有动作也是意因形成。),攻里有守,守里有攻,所以谓之“相济”。认识了这个,便等于懂劲;在懂劲的基础上做功夫,才能愈练愈精(相济者:需阳则阳到、需阴则阴至。如某处原为阴,因需即可成阳,阳亦然。若言攻中有守、守中有攻者,实误人!太极功夫在于得机得势一击必中,何必攻中有守?攻中又如何守?非专业思想)。
       又云: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太极推手在随机运化(即“因敌变化示神奇”,不能做到是有:对待、安排、因故、等待,不能认为是什么也不干。自己周身上下内外要事先合规矩安排好才行。),本身不可有丝毫安排等待的心思,此谓之“舍己从人”也就是说要在本身确实做到圆活轻灵的地步(身中松空而虚,自然轻灵圆活。),才可以随人粘走,毫无障碍。(舍己即无我,始能轻灵无碍;无碍是从人之境,即拳诀“从人则活”之意。)但是有人认为舍己从人四字,是要从对方研究来势,而早安排一个如何应付的心思,这便是“舍近求远”了(此误!不从对方来势研究,如何去从人?又如何“因敌变化?”舍近求远意当为:本来能随机应化、无须耗力费神,却偏要自作主张、自主运动,耗时未必有功,自属舍近求远。)以上所标举的都是王宗岳《太极拳经》中,属于推手的理论。这是太极拳最高深、最精确的学理,非细心体验,不能有得。(体验者:身体验证也。当在一举一动中感受,并非盲打瞎练耳。)
       《十三势行功心解》: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发劲须在推手时发劲练劲,才能沉着,才能松净;(此语大非!疑为打印错误,向氏虽未得拳学内景亦不致识见浅薄如斯。推手才能练劲,则一人竟无法成功乎?三丰祖师又是跟何人推手、才练的发劲?)又必须在沉着松净的两个条件下发出去的,才是内劲,不是拙力。(松净了还有何物?劲、力从何而来?故知所练所发皆为劲意而已。)专主一方四字,看去似很简单,实际里面包含时间、地点、方向等三个要素。(有等何用三?有三何须等?功夫要在身上,否则空有三要素,故知其并不重要。而要在不能有攻防意、使人不知我意欲何为即“人不知我”!)有一个不适合,便是沉着松净的内劲,也发不干脆。(发不干脆则不是真的沉着松净,若是真的,其劲本身自己会发,不劳挂念。)因此,必须在推手时,一方面准备(前不让准备,此时又准备,叫人如何适从?)接受发劲,不走不化,(接了人力而不走不化,如何区处?)一方面专心按规律发出去,(按甚规律?)练手既熟,方能一触即发,发无不中。(那也要对方听你的指挥才行。一触即发是身上的功夫,只有手熟有何用?向氏虽偶有真知灼见,却仍未明心见性。)
       《打手歌》说: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掤、捋、挤、按是曲中求直的四个动作名称,(谬论!)这里面包含了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九个动作。(此论别出心裁,令人叹息!十三字含十三法,早有定论。在此处到变成了含有动作的动作,向恺然身为学者,此语甚欠思想。按八法为劲意,五步为身形圆转之显现,“凡此皆是意”也。)说掤捋挤按须认真,就等于说十三势须认真,(须知势非动作!)《十三势歌》说:十三总势莫轻视------就是要势势认真的意思(岂但势势要认真?凡动皆须认真。若有丝毫不认真,已在拳境之外。);能主宰于腰(能真正松腰,才可为主宰。),上下自然相随,能相随即能化解对方的攻势(那也未必,若人技高于己,又如何化解?能上下相随只是具备了化解来势的基本条件。),因此说人难进。“命意源头在腰际”也就是这个意思。(自身安排好,自然能相随。腰如何主宰最为重要!空腰之论乃真揭秘语也!腰部松空若虚,才能真正主宰全身运动。犹如两军对垒,司令部虽为主宰,却要隐于对方不知处,此为腰须空虚之理。)
       又云: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随着对方的来势,引向空处,引到和我的出击条件相合时,便行出击。(合非此意,乃是我意引对方劲、势,使之落空,我意再合于彼身,彼自然应手而出,并非形体动作。)这引字有两种意义:一是因势利导,一是故露破绽,(皆是形体动作,下乘矣!)引他冒进。(引则实为引人神识,使之产生错觉。文中两意均为技巧做法,于太极拳理不符。)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上说:“虚笼诈诱,只为一转。”所谓虚笼诈诱,就是引进落空,(虚笼诈诱只是引,若人不进,如何落空?)这转字就是出击。(转字之意在于能“引导使之前”后,但此时彼尚未落空,如何就能出击?)
此中前辈说:“推手只在不丢不顶中讨生活。”不丢是不脱离对方的手,(应为接触点不脱离。)不顶是不抵抗对方的手,(其他部位就能抵抗吗?应为不抵抗来力。)这中间包括拈、连、粘、随四种动作。(又说动做,易使人误解。实为劲意之表现。)拈、粘是属于不丢的,连、随是属于不顶的;(沾、粘过分也顶,连、随不到也丢。经典岂能片面理解?)就是说,对方进,我用连随;对方退,我用粘沾(若对方以进为退或以退为进时,如何处置?是知“不顶不丢”真乃至理!)。这打手歌,虽是初步入门极简单的法则,(确是入门法则,法简单理不简单,大道质朴故也。)但不经口传面授,那么即使绘图立说,千言万语,也属无益(真言!)。所以《十三势歌》有:“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的说法,什么叫做法自修呢?就是要依据上述的法则去自修,若不依法则,自修也是徒劳。(法则要先从师处真正得到,否则修何物?自修为自我揣摩,反复验证,使己身符合法理要求。向氏解的是法,文意并未及于自修之理。)平江李昌罗《拳经》上说:“学而不练,负师之传;练而无规,成艺之病。”可见练推手必须重视这个法则。(先要按此去练拳行功,即安排好自己,则功夫自在已身,何用推手?世人多不愿在入门法理上勤下功夫,好高骛远,如建房无基,如何能高筑——一叹!)       以上仅就社会上最流行,为一般爱好太极拳者所熟知的理论,加以简单的解释。因本人学识有限,(确是有限。)所解未必正确,但敢肯定的向诸位同好者保证:没有一句话不是秉名师传授,(名师虽然有所传,学者得到几何呢?)加以本人三十年实际经验得来的。(虽未臻高妙,究曾实践;未必无益。然人体状况不一,彼所述者:乃一己之得,可参考而不可照搬。读者切记!)如今再将我实际体验的所得作一个结论,再将我三十年中学习(学习二字令人发省:人家已练功三十年,尤言学习,而今之学者,三十天也敢言教,大道竟如此易知麽?)太极推手的经过,作一个简单的叙述,以供爱好推手者参考。(此亦圣人之心)
       我们练习太极拳,为什么必须要练习推手呢?(敢问这是谁说的?)这问题是很容易解答的,因为太极拳一百多个动作的实用价值,都得从推手中体验出来。(未必!推手乃一法,岂能通贯一切?况推手所能体验的,不过是接手之一斑,于真正的技击尚未涉及。)但是我们得认识推手不等于打架,(身上安排不好,只会推手的手法,也不能打架。)也不等于其他武术的对打,(只是练习风格不同。)切忌揪扭和不同的推打。
       推手的方式,大略可分为四种类型,(一)单手定步,(二)双手定步,(三)活步(九宫步——原注),(此说未及见过,待考。)(四)大捋。单手定步的推法,现在练习的很少,认真说起来,初学入门的人,单推手是必要的。练法虽简单,两人都以单手一粘一走,然对于初步的听劲,和增强腰腿功夫,是很有帮助的。(单说练习推手,则单手定步练法最为至关重要!喜双推久而无功者当留心矣!)现在流行的是定步双推手法,以上所举有关推手理论的条文,都是属于定步双推手的。(焉有是理?太极拳行功可以对待用功,却决不可用功对待!有了对待即有迹象,还如何自然变化?)这种推法,是增长功夫的基本练习;太极拳的实用价值,(此言实用者:乃技击。然太极拳初创意在养生——王宗岳先师曾告诫云:此乃武当张三丰老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做技艺之末也;观历代贤哲成功之经验,只有以养生法理练久,则可兼得技击功效,未见以技击练法而能获养生功效者——学者切须戒之!)必须在这种推手的方法上,打下坚强的基础。初学入门,但求上下一致,进退转动圆活,动作不妨稍快。(他也得能慢下来。)进一步研究掤、捋、挤、按;你粘我走、我粘你走,便不能太快了。太快则粘走都不踏实,(此语甚切!快则失意,仅得其形即手法招式而已。)每一个动作都容易忽略过去,跟找劲、听劲的意义不符合了,这里最重要的诀窍有下列四点:一要慢:不问是拈是走,都得寸寸节节(肌肤毫发之间)找劲、听劲、(听即是找,找却不是听。)不轻易(轻易二字不必)放过一分。(肢体慢则气血畅,故行功愈慢愈好。)二要圆:双手最忌走成直角,在在处处须保持弧形状态。(凡此皆是意,于形体何干?形直意曲则可,形曲意直则谬。)三要定:这是定步推手法,只许换步,不许走动。因推手的目的,是要在腰腿上打下坚强的基础;对方来逼,只能用坐腿走腰的方法化解他的来势。习之既久,腰腿自有功夫。(定者:中定,于腰腿能负重或增加耐受力关系不大。向氏之意仍是在力上求功,失太极拳阴阳变化主旨。)四要近:凡找劲、听劲锻炼腰腿功夫,都须逼近,才能切实。(切实了虚无何在?)活步推手:进两步,退两步,彼此不变方向,我方掤进一步,挤进一步,彼方捋退一步,按退一步。彼此周而复始,借此练习进退轻捷,惟须不变方向,才能逼出腰腿功夫。(功夫以涵养而自在,逼出来的只是外门劲力,非太极拳所当为。)(注:摘去大捋一段。)无论是练习那种推手法,最忌不按规则和用力冲击,并绝对不应有胜负观念。(唯此一句乃恒古不易之理!)上面所集各家有关推手的条文,虽各有其主要的意义、不相含混;我们学习和研究推手的人,似乎都应该深刻了解、具体研究才对,实际是不必要的——我们只需认定一个条文去下手钻研,这一条通了,,其他的条文都同时通了。这就是用力日久,豁然贯通的道理。譬如一间房,本有几个门可以出入;要进房的人,只需走一个。不过这一个门却是必要的,得不到这个门,是永远无法进入这间房的。还要知道这几个门,没有高下好坏的区别,从东来的走东门,从西来的走西门,就个人所接近的走。读理论条文也是一样,只需认定哪一条比较接近、容易体会,便从哪一条着手。唯一要诀就如猎犬逐物,认定一头,不得不舍。(得不到永不放弃追逐。)   我研究推手的经过
       一九二三年在上海从陈微明先生初学太极拳,陈先生和他老师杨澄甫一样,最喜用掤、挤两势进逼(从何处知其喜用此法?当明示之);但不发劲,(其实陈师所用皆为劲意,故无发劲之形;若是用的劲力,则掤、挤即是发。况陈、向二人以当时情况相比,则类一成年人与儿童之较,儿童欲将面前成年人推开,自是用尽方法气力,而成年人并不需要特别理会、也会立的很稳。此时若要将儿童打出去,正是举手之劳就可,但他是决不会打的。)使我停滞在一个通身不得劲的态势中,既不能走,也不能化。(陈已得拳学三味,可惜向此时境界太低,无法领会。)这是我初学推手时、感觉最难受的一个阶段。(此时向氏尚不知太极为何耳。树人案:挤皆为开势,易拒人于门外也便于问劲,所以人多用之,以其利大弊少。非“喜”用。有喜必有厌,落于一端,难道杨、陈有偏学偏习之好?)
       后来王润生先生到了上海,我又从他习吴家的架子。我用陈先生掤、挤的方法进逼,他很容易的就把我的攻势消灭了。经研究的结果,才知道我的触觉太迟钝了(陈师用的是意,是以意成的形。向氏学到的是形,并不具意,无意则处处落于人后,自然迟钝。)。他用意来逼、用势来逼,(只不能用身手!)本来极轻灵(太极拳打人而人不知,王师得之矣。);我等感到不得劲时,便已失去重心(其实是失去重心时,才能感到不得劲。),不能走、也不能化了。(这才是意在人先达到之境。)我问王先生:吴鉴泉推手是如何进迫的?他说“吴先生推手很少逼人的事,(吴师即专事安排己身之事!)不过你用方法去逼他,却随时使你不得劲、也很难受。(能“上下相随”自然“人难侵”,先贤“用意不用力”之教,信不欺人。王先生已明白告知要在自身上下功夫,惜无人理解而已。)因此一般人说杨主发劲、吴主化劲,其实发即是化,(明白人语。与人相接皆为发!以柔示则为化发,以刚示则为打发。刚柔兼备则为顺发,并非发是发、化是化,所以叫做:发即是化、化即是发。引之使彼进,彼进而力落空、及进一步导致彼失去平衡,在我则并不用力,是谓化发,乃是发的种类之一,世人大多不明此理,而以将人打出为发、走化来势来力为化,误甚。)不能化便不能发;不过两人个性不同,所用的方式,也就跟着有区别了,(方式不同,功效各异:杨师五十三去世,吴师七十三岁去世,即是太极拳行功以养生为正理之明证。)
       二九年在北京从许禹生先生学习推手。他的太极拳是跟宋书铭学的,(许自己并未说过跟宋学过)是宋远桥的一派;专注意开合、(此理为太极共有,否则他派竟无开合或不知开合乃至不重开合乎?向曾引用陈鑫拳论,竟忘了陈“一开一合拳术尽矣”之语?)配合呼吸。每一个动作,都要分析十三势,尤其以中定为十三势之母,一切动作都得由中定出发。(十三势修炼都是为了达到中定!无中定则阴阳变化无根。)他又注意黄百家著《内家拳》里面的敬、紧、经、劲、切五字诀;说切字最关紧要,就是每个动作都须求得切合实用。(不说也该知道,不然练的何物?然五字诀中之“切”字却非此意!切者:以神意气力功夫倾注于彼身某处。)所以他的推手最能运用架子中各种动作,(自身安排好了,则喜怒笑骂皆成文章。许得健候真传,功夫与法理见识皆在少侯澄甫之上,惜无传人,故人多不知。而向氏独能识,惟其识者乃为许表现的皮毛功夫,未能真正明白其运用架势之所以然。)可惜他那时主办北平国术馆兼办北平体育学校,工作太忙,不能和我多说手法,(手法落于下乘,愈多愈无益)介绍了刘恩绶先生专教我推手。(其生也逢时,想学就有名家教授,甚令人羡。)刘先生也是从宋书铭学过太极拳的。但他的推法,却跟以上诸先生不同:忽轻忽重、或长或短,每每使我连、随不得、拈、粘不得,有时突然上提,我连脚跟都被提起,突然一撤,我便向前扑空。(刘有其它拳学底子,不过是把太极拳学理运用到其他拳中应用而已,并非真正太极!但亦可得妙法。惟境不如陈。尚在迹象中留连。故多有手法,使初学者觉眼花缭乱、莫测玄机,实则易致。)直到三个月后,方渐渐成了习惯,不受诱惑了。(是手法则易知其妙,其功易致。所以不足百日即堪匹敌,否则焉有三月可成之理。)我从前练过外家拳,有时被逼急了,便用外家拳法出击,他立即停止不推了,说:推手是一种练习的方式,不是打架,不可有争胜负的心理;(此理几人能晓?“道之不传也久矣!”)若是较量胜负,则彼此形式不同,决没有站住不动,等待人家攻击的道理。(既知这个理,那还在推手上下工夫?推手究竟要达到什麽目的呢?又能达到什麽目的呢?)我当时听了这番话,很是惭愧,深觉自己不该在推手时、存着胜负的观念,不按规矩的去偷袭人家。就技术上说是犯规!就交际上说是不礼貌!就品质上说是不道德!(此语足为学太极拳者戒!!!)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0371-65151997)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挖掘太极拳疏通经络健身法
·《张达泉太极经验谈》/缪福度 手抄
·太极拳“以形制形”的实践与体会
·解析太极世家传道人生 四川太极九成
·太极圆 太极态 太极气/李品银
·太极拳谱笺/徐震
·太极拳是文化、武术、养生融为一体的
·太极八法在搏击中应用浅述
·陈正雷《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VCD解
·太极拳三十七式技解(全)
·我练站桩功的体验---浅谈呼吸,用
·站桩:太极拳最基本的训练方略/吴本
·太极拳打手打法招式
·杨式太极拳械谱(1)
·太极宗师陈照奎师父的生平介绍――其
·三层功夫练就传统陈氏太极拳/马虹
·挖掘太极拳疏通经络健身法
·用事实说话,以真功赢人
·陈照丕《陈氏太极拳汇宗》自序
·太极拳技击特色
·简化太极拳推广50周年感怀
·太极拳打手打法招式
·陈氏太极拳传统老架掌法探微
·杨家无凌空发人法,不连不能打
   
【 天下武林 】 copy right (2004)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 版权所有
仓库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82号启福花园大仓库(华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乘83,103,52,201,301,T5路公交车华山路站下车即到
QQ 33493757(服装器械) QQ 493175072(音像图书) 淘宝旺旺:使用支付宝购买点这里 谢栋兴 MSN:MSN wulin886@hotmail.com
咨询电话:13653836336   13633719939 传真:0371-86127866
【天下武林】网站永久性网络实名:武术   无需记住网址,访问本站就这么简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序号:豫ICP备050176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