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转身右蹬脚
转身右蹬脚是杨式太极拳套路中唯一的一组转体360度连续做蹬脚的动作,动作难度比较大。身体向右后转动时,要以右脚跟为轴,身体沿纵轴而动,要虚领顶劲、沉肩垂肘、双臂平撑,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左膝、左臂上下相随,双臂以右带左引之势辅助配合腰髋的转动。左脚的落点以蹬脚的方向(正东)为起点,向右后转体约225度,即右后(西北)45度方向。只有明确了身体转动的方向,掌握了转体的动作要领,转体动作才能完成得轻灵自如。左脚的落点正确与否,是影响动作延续性的要素。转体、左脚内扣的同时,身体重心移于左腿,左膝微屈,重心下沉,右脚跟提起,右前脚掌拧转,身体重心的合理分配为左七右三。随身体的转动,双臂弧形下落,双掌于腹前相合,身形要达到尾闾中正、松腰沉髋、含胸拔背、双臂撑圆。
动作时要注重虚领顶劲、立腰提髋,身体不仅要有沿纵轴向上提拔的意识,同时还要有气沉丹田、双肩松沉、双肘自然下垂的沉稳感觉。双臂撑圆,意贯双臂外侧,是撑劲。为了避免产生挺胸背肩的现象和重心后仰的毛病,双臂、肩、背要成弓形,具有撑力和弹性。右脚蹬出,右脚尖回勾,力达脚跟,右臂与右腿上下相对。正如拳谚所云:“柔中寓刚,人所难防。运用在心,不矜不张。中有所主,无人猖狂。随机应变,终不惊慌。”
三十三、左右野马分鬃
野马分鬃是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中极具代表性的动作之一。它的动作外形不仅开展大方、舒适圆活,而且对劲力的要求也极其严格。从步法、劲力的变化来讲,它属于“蓄势暗劲弓蹬步”。左、右野马分鬃的动作左右式转换,腰髋的转动带动转体时,要立身中正、腰髋松沉,脚的内扣要做到传统杨式太极拳对“碾脚”的要求,身体纵轴的转动与左脚动作同时而动。在传统杨式太极拳中,对“合手”即现在所谓“抱球”动作要求极严格,无论上面的手是掌心向下还是侧向内,都要做到左(右)手与右(左)肩相对,掌指与肩平,松肩垂肘,顺腕舒指,肘关节低于腕关节,掌与肩的距离一般要达到4拳。下面的手与对侧腹部相对,肘关节要撑圆。掌与腹部的距离一般要在1~2拳之间。身形要做到松腰沉髋,含胸拔背,双臂撑圆。只有这样才能意贯双臂,动作饱满。动作外形基本上是上下手相对,但又不可教条理解。转体、合手、迈步三位一体,同时协调而动,身形的变化不大,要注意尾闾中正、松腰沉髋,身体沿纵轴旋转,腰髋的转动带动双臂同时而动。转体时,双掌首先要保持上势动作不变,因为有腰髋的转动之势带动右臂继续向外延续掤劲的意念,同时左掌辅助右掌向右引带。当左脚提起向侧前迈出,脚跟着地时,双臂同时内外旋转相合。上下动作要相随相合,意贯双臂,为掤劲。
动作1是蓄。身体右转,松腰沉髋,沉肩坠肘,双臂合抱撑圆,左腿屈膝支撑,都是在积蓄力量,属于太极拳术中的“相合”。动作2是暗劲弓蹬步,属于太极拳术中的“相开”,指的是双臂舒展及弓步时劲力的爆发、撒放。右臂要含有“掤劲”。拳谚释义:“掤劲义何解,旋转如飞轮,投物于其上,脱然掷寻丈,急流成旋涡,浪卷若螺纹,落叶坠其上,攸尔便沉沦。”意思是说,掤劲好似飞轮、旋涡,落上之物便有抛出沉落之感。右肩、背具有“靠劲”。拳谚释义:“靠劲义何解,其法分肩背,斜飞势用肩,肩中还有背,一旦机可乘,轰然如捣碓,仔细维重心,失中徒无劲。”意思是讲,肩靠、背靠首先要得势,但绝不可失去重心而被他人所制。右肩、背、臂要具备“掤”、“靠”的意念,左掌要具备“采”、“按”之劲,左臂含有向后、向外的撑劲。肩髋上下相对相随,松肩舒背,肩肘松沉、虚领顶劲、立身中正。右腿、右臂为顺势。
传统杨式太极拳术中的“左掤式”的前臂为屈臂前举,意贯前臂为“掤劲”。“野马分鬃”的前臂为展臂前伸,意贯前臂、背、肩,为“掤”、“靠”劲。“斜飞式”的前臂为展,意贯前臂,“掤劲”当先。这三种形式的动作,前臂都是在体前上方,所以也称为“上手”。后手的动作相对称为“下手”。“下手”的共同之处就是掌、臂都具备向下、向后、向外的劲力内含,不同之点就是掌与身体的距离不尽相同,因而劲力的着重点也不同,这需要练习者慢慢体会、细细揣摩。以上就是这三式动作外形不同之处、劲力表现各异之点。虽然三个动作外形、劲力各不相同,但虚领顶劲、立身中正贯穿始终。正如拳谚所云:“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劲起于脚根,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劲在两肩,主宰在腰。上与两膊相系,下与两胯、两腿相随。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即是开。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
三十四、左玉女穿梭
现在社会上流行的穿梭动作的名称有“四角穿梭”、“左右穿梭”、“左右玉女穿梭”等等,虽然叫法不同,但仔细分析其动作过程、动作方向以及手法的变化则是大同小异、基本一致的。
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中以“四隅”方向(即四个斜向)的路线为主的连续动作最典型的就是玉女穿梭。在套路练习时虽然有左、右玉女穿梭之分,但其动作要领是相同的,只是动作方向及动作过程中的具体演练方式略有不同而已。玉女穿梭的动作在练习时,对于它的劲力重点目前有两种讲法。一种讲法认为,“穿梭”的含义是指前臂(无论左臂还是右臂为前时)在动作过程中含有向前上穿架的动作意味。另一种讲法认为,“穿梭”是形容向前推按的掌法动作速度之快如穿梭一般。其实这两种讲法并不矛盾,因为无论是穿架也好,还是架撑也好,都要有防卫的动作意识,而向前的按推掌才是进击的动作实质,两者缺一不可。
此式的动作方向是与单鞭式的动作方向成135度的变化,即身体从面向东方转到面向西南方向。如何才能使身体向右转的动作灵活?如何才能使右脚提起向右迈出的动作自如?这里,左脚的扣脚幅度是关键。扣脚幅度小,必然影响身体转动的灵活性,同样右脚迈出的动作就会受到影响。腰髋的转动带动右脚提起向西南方迈出,此时要松腰髋,立身中正。左掌弧形下落的动作过程为“抄裹”劲,意贯左臂内侧。右勾手变掌向左平摆的动作过程为“截劲”,意贯右臂内侧。双臂撑圆,垂肩坠肘。腰髋的转动带动上下动作同时协调进行,右臂、右腿上下相对,动作同时到位。
身体向右转体,带动右脚外展,同时左腿之重心移于右腿,右脚踏实,重心稳固。此时左脚顺势提起向前迈出,只有这样动作才能轻灵,迈步如猫行。随腰髋的转动右臂内旋,意贯右臂外侧,为“引带劲”。左掌向右合抱,意贯左臂下侧,为“下掤”劲。此时要尾闾中正,顶头悬,含胸舒背,松肩肘,双臂撑圆。以腰髋的转动使身体的重心左移,同时带动双掌的动作协调进行,左臂内旋,随转体向前上翻架、托起于头前上方,要意贯左臂上侧,含有撑、架的劲力。同时右掌向前推出,意贯右掌,为推按劲。此时立身要中正,肩肘要松沉,含胸舒背,双臂撑圆。
此式动作首先要注意的是,当身体向右转带动右脚提起向前迈出时,右脚落地的方向是关键。例如在本套路中单鞭动作的身体面向正东方向,身体右转,右脚的落点方向应为西南方,即身体向右转动了135度。只有明确了转体的方向,左玉女穿梭的动作才能正确地完成。在动作过程中要注意立身中正、腰髋松沉,双掌的动作随腰髋的转动协调而动,手脚的动作上下相随,沉肩坠肘、双臂撑圆、圆活饱满。拳谚云:“乱环术法最难通,上下随合妙无穷。陷敌深入乱环内,四两千斤着法成。手脚齐进横竖找,掌中乱环落不空。欲知环中法何在?发落点对即成功。”在练习玉女穿梭的动作时要认真揣摩,体会其中的奥妙。同样,在其他方向的穿梭动作中,转体、迈步也是关键。
三十五、右玉女穿梭
目前在社会上流传的传统杨式太极拳套路中,从左式穿梭到右式穿梭的动作过程在练习时有两种方式。一种如本文所描述,由左玉女穿梭定式,右脚随身体向右转,先提起落地,然后左脚内扣,重心稳固后右脚再向前迈出,分为两部分进行。另一种为一次性完成动作,即由左玉女穿梭定式,右脚提起随身体向右转,边转动边找准方向再迈步。澄甫宗师开始时采用第二种方式,但经过常年教学实践,他认为一次性完成动作不仅不宜掌握身体重心,还极易产生身体倾倒的现象,而且动作方向也不易准确掌握,所以就改进为第一种方式,这样不仅重心稳定,动作方向也能准确掌握。我祖父教我练习时,两种练习方法都让我掌握,让我揣摩两种练习的细微之处。
右玉女穿梭在身体向右转动时,左脚内扣要体现出传统杨式太极拳“碾脚”的动作意识,身体沿纵轴方向转动,带动双掌同时动作,要体会出“主宰于腰”、“以腰为轴”的动作要求。尤其要体会右掌向下、向右画弧时意贯右臂及右掌外侧,为采、带的意识。左臂外旋,平展于左肩前时,意贯左臂、左掌内侧,为掤劲。双臂的动作意识要相辅相成。动作时要立身中正,含胸拔背,双臂撑圆,松腰沉髋。
虽然身体转动幅度大,但身体重心移动并不十分明显,要注意在做动作时身体重心的左右虚实变换要恰如其分,以保证转体时身体保持平稳,以转体为主宰,带动上、下动作协调进行。为了使左脚内扣动作自如,右脚前脚掌的落点相当重要,要随体转右脚提起,在与左脚相距一脚远处着地,也就是双脚的距离与肩同宽,给左脚的内扣留有比较恰当的空间,此时身体重心在左腿。如果双脚距离大于肩宽,则极易产生重心向右偏斜、身体向右倾倒。如果距离小于肩宽,左脚内扣就相当困难,会影响动作的继续完成。扣脚转体时,重心要微移于右腿,当转体动作完成时,要在重心稳固在左腿后,右脚再向前(东南方)迈出。在动作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虚领顶劲、尾闾中正、含胸拔背,只有这样动作才能圆活、连贯。正如拳谚所云:“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知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