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中心 专题 武林论坛 武林商城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主办  
收藏本站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本厂简介
本站动态 太极天地 名家专栏 少林功夫 实战技击 武林动态 武学研究 珍藏资料 白腊杆专栏 传统功夫 人物流派 太极理论 发源盛地 拳理拳法 谈武论道
最新动态 名家谈拳 名家风采 擒拿格斗 散手技法 竞技武术 文化丛谈 名派真功 心意形意 武当拳系 南拳拳系 八极拳系 八卦拳系 峨眉拳系 健康天地
搜索一下
  关键字:
  范  围:
 
代言人、技术顾问-武世俊大师
最新文章
·孙式太极拳的训练方法(上)
·赵堡太极拳李作治脉系挙法阐
·赵堡太极拳八字要诀是解开背
·李派太极探秘
·顾式太极拳推手(一)
·李派太极天盘拳
·犹龙派太极拳功架歌诀
最新帖子
精品推荐
 
 
 
 当前位置:天下武林>太极天地>人物流派> 正文
求理卫道话太极
来源: 作者: 点击: 发布时间:2011-05-31 双击鼠标滚 字体:[ ]
 
2007年5月下旬,在杭州召开的“第五届全国杨式太极拳名家传人学术研讨会”上,笔者不到10分钟的发言,简单汇报了笔者近二十余年来对太极拳源流史的一些研究考证成果。不曾想,发言却遭到了康戈武先生的强烈反驳,并成文刊发在《中华武术》第七、八期上,为了明辨是非,以正视听,笔者在此对有关问题作必要的说明和解释,请各位仁者智者明鉴。

  

  一、我的太极拳源流观

  

  武当山道教历史上曾出现过北宋时期的丹士、内家拳创始人张三峰,和元明时期的太极丹家、太极拳创始人(按:这个“太极拳创始人”是多数传统太极拳门派习惯的说法,严谨地讲,应称为集大成者)张三丰。太极拳按其在历史上发展流传情况,可分为南派、北派、本山派和散派,南派从张松溪始,上承北宋武当丹士张三峰的内家拳,同时又直接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0)得到武当丹士张三丰的太极拳传授,张松溪将所学糅合当时江南流传的内家拳法,自成一家,史称南派太极功夫;北派是以晚明时期,由山西王宗岳传河南温县赵堡镇蒋发为肇始,而后在北方一带传承繁衍或创新的如赵堡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等等;本山派是自元明张三丰开始,一直在武当山道门传承的,或由武当道门直接传到民间,一直单线传承、不作公开传授的各类太极拳,如民国年间武当山道总徐本善传承的张三丰太极拳,徐本善高足李合林道长传给金子弢先生的武当太乙五行拳,清末由武当道人培元尘传给端王府总管王兰亭的学生司星三,至今仍在天津流传的武当犹龙派太极拳,清朝末年由武当道人杨再新还俗云游东北时,传出的由清康熙时武当元和观道士严嘉康所传武当太极拳等。南派北派和本山派是明清以来太极拳传承的主流,都与武当张三丰有直接或间接的源流传承关系。散派中的太极拳门派或早或晚,都与武当张三丰没有联系。例如现在江苏昆山王知刚先生传承的“三世七”太极拳,据言为唐朝道人许宣平所传,如白云观安声远道长所传“轩辕黄帝太极拳”,还有诸如峨眉、青城太极等等。

  笔者从史学研究的角度,依据太极拳在历史上的客观发展过程、重要起源地、重要传承区域等源流和发展的主次现象,梳理归纳为南派、北派、本山派和散派,这种归纳只是便于让人们去了解这一客观历史现象,丝毫没有说哪一派正宗,哪一派不正宗。康戈武先生认为笔者对“本山派”的划分,表明笔者认为本山派是正宗的,这是康先生强加给笔者的不实观点。其实与康先生强加给笔者的观点恰恰相反,笔者认为的本山派太极拳,到了清朝后期便逐渐呈式微之状。虽然在民国,武当道教门中仍然还有像徐本善、李合林、水合一这些太极高手,但随着庙观的衰败大势,高人寥若晨星。到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政治运动的风雨,庙观残存道人一度被扫地出门,武当道教成了空山一座,还何谈什么武功传承?改革开放落实政策之后,武当道教逐渐复兴,武当道人的武功除极少数来自个别老道长的传授外。大多则来自社会民间武当功夫高人的指点传授。近二十多年来,全国各地的武当武术名家,包括一些有影响的太极拳名家,都曾在武当庙观向在庙道人传授过包括太极拳在内的武当武术。作为道派,今天仍有本山派存在,但谁又能说他们今天的武功就是最正宗的呢?

  关于源流,康先生还提到“已在几十年前,或可说是一百余年前已被识者否定了的‘张三丰创太极拳说”’云云。“几十年前”的“识者”显然指的是唐豪,这里就不多说了。而“一百余年前”的“识者”,指的是李亦畲。那么,请看李亦畲在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1881)的一段原话是怎么写的:“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之,代不数人……”将李氏13年前的“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与13年后看法联系在一起,只要具一般理解水平的人都能知道,李亦畲的这段话是指太极拳的发源比“宋之张三丰”更早。因为历史悠久,要找到最早的创始人已是不可能了。在王宗岳之前,太极拳的“精微巧妙”已登峰造极,这在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阐述得不但详细,而且彻底。到王宗岳之后,太极拳才传到河南陈家沟的。

  在李亦畲的这段话中,怎么也找不出对张三丰功绩的否定,若言否定,倒是否定了太极拳发源于陈家沟。相反,1935年在山西出版的《廉让堂本太极拳谱》中,有武禹襄之孙武莱绪、武延绪的附记,均持张三丰创太极拳之说。还有在唐豪“考证”之后,1931年杨澄甫出版的《太极拳使用法》和1934年出版的《太极拳体用全书》,一直坚持张三丰创拳之说(见2006年7期《武当》路迪民先生《极左思想与顾留馨的太极拳研究(上)》一文)。可见康先生所谓“‘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一语于1867年出现后,受到了当时健在的杨露禅和武禹襄的质疑”,是凭空想像,毫无依据。

  事实上,张三丰对于太极拳是一个集大成者,不是创始人物。但历来传统太极拳门派认为张三丰创太极拳,这个“创”,指的是他划时代的功绩,并非就指认他为创始人。例如历来崇奉张三丰为祖师的赵堡太极拳历代传人就是如上认识。1935年,赵堡太极拳传人杜元化出版《太极拳正宗》,其“太极拳溯始”中言到:太极拳“世皆谓是三丰祖师所传,余亦特信。想当彼时,三丰祖师因世乱隐居武当,号日丹士,将此拳练至神化之域,技冠当代,名著环球。朝野之人,无不钦佩。在武术中不亚孔子,在文学内集郡圣之大成,所以斯术号为武当派。名日三丰传,然究其根,则此拳之发源不自此始。何则?据余师所闻,云此拳乃系老子所传。惜余师皆早仙逝,余言无处可征。虽无处可征,口有前歌尚存,说是‘宓子真传’。即此一句,可以证明。宓子即口口,号日尹文始,为老子之高徒,越五世传与张三丰。则庶几与余师等历代相传之歌口口然。余不过谨据所闻如此,亦未敢确为决定。今世皆说是三丰所传,亦犹余敝处多说是蒋老夫子所传;又犹现在余敝处说是清平老师所传。然此均非无稽之言,按实此拳是道学家体育一法。即三丰祖师亦非斤斤然以此拳名世,不过藉此为炼丹之术,使世人知练此术者可以延年益寿,久之真能炼至纯阳,即可云仙。由是观之,谓为三丰所传,谓为文始所传,谓为蒋发所传,谓为清平所传,皆是也。总一归本,于老子所传,方可谓之真源。”这一说法可以视为是对李亦畲《五字诀·序》的最好注脚。

  还有,康先生认为,“把明代《内家拳》传说中的宋·张三峰或明代的张三丰与杨氏太极拳联系起来,都不可信”。这里面有好几个误点。误点之一:凡武式和杨式太极拳传人将明代张三丰作“宋人”解,均指“宋末”,这与内家拳祖师北宋徽宗时张三峰不是一人。如杨澄甫1934年出版的《太极拳体用全书》中,有“先大父更诏之日,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如郑曼青《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中有云,“宋末真人三丰,祖述黄老无为然后有为之说,合《周易》理、气、象之义以演成”;如黄寿宸《太极拳术的理论与实际》云,“创自宋末张三丰”。既然《宋波府志·张松溪传》和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都说到内家拳的创始人是北宋徽宗时的武当丹士张三峰,而杨、武等各家北派太极拳传人却又说传自“宋末张三丰”,这是为什么?显然,他们清楚这是不同时代不同传承的两个人。“宋末张三丰”是太极拳的祖师,北宋徽宗时的张三峰,是内家拳的创始人。持张三丰“宋末”说,实是“元明”说的别式。因为元明张三丰出生于元定宗丁未二年(公元1247),这时南宋并未结束,时为南宋淳祐七年,离南宋灭亡还有32年。作为汉族人的正统思想,嫉恨异族入主,故避“元”以称“宋”,是一种.自然的民族心理使然。误点之二:康先生把北宋张三峰说成是明代《内家拳》传说中的人物,这是不正视史实。因为《宁波府志》、《王征南墓志铭》都属史志文献,不是传说。除此之外,清初另一著名文人王士祯(字渔洋),在其、文集中的“拳技派”中所记的内家拳创始人,也明显所指为北宋徽宗的武当丹士张三丰。而且,王文中还言“故今两家(按:指外家少林、内家武当)之技盛于浙东”。说明清初,由北宋张三峰所传的内家拳在浙江东部还非常盛行。误点之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技艺的传承,人们最讲究的就是尊师重道。。师父在向弟子传授技艺时,有时甚至不留自己的名姓,也要让弟子知道该技艺的来历,故“言祖不言师”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一种优秀的道德传统。所以说,明代的内家拳传人说他们的祖师是北宋徽宗时的武当丹士张三峰。从清朝开始,杨式太极拳历代传人说他们的祖师是宋末即元明时期的武当丹士张三丰,这都是本门内的传承,本门内的信仰,至于别人“可信”与不“可信”,这与他们的确无关。而对于历史的久远,导致某些人与事在时间跨度上说法有些不同,可以在大的原则下求同,在细节差异方面上慢慢考证,既不会影响传承信仰,也不会影响传承发展。误点之四:关于“传说”,康先生反复强调的就是指,凡“传说”都是不可信的。其实这是对“传说”的片面误解。因为一部人类的历史都是传说——不是文字传说,就是口头传说。在文字没有被发明出来之前,人类的历史全靠口头传承,称之为口碑。例如康先生没见过黄帝而知道黄帝,就是根据文字传说和口头传说两种渠道来的。虽然来自五千年前的“传说”,但他不会否认自己是炎黄子孙。无非,传说有三种,一种是真实传说,一种是夸张传说,一种是虚假传说。对待这三种传说,真实的要完整保留,夸张的要去其虚留其实,虚假的则予以淘汰。否则,不加分别地将“传说”一概视为无稽之言,这其实就是一种有误导的“传说”。

  

  二、康先生的言与行

  

  康先生作为国家武术管理中心、中国武协、国家武术研究院的一名有关负责人,对太极拳界存在的源流史这样的学术争鸣,应持“述而不作”的中立态度,可以积极引导持不同观点的各方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进行严谨的考据,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以使争鸣的过程健康进行,争鸣的阶段性结论向事实靠拢,而不能像看别人打架一样拉偏手。其实康先生早就在做这种拉偏手的人。记得2000年秋冬之时,国内几家武术刊物的负责人,在北京参加了由中国武协新闻委员会召开的会议(我们参加者都是该委员会委员),会议有项内容就是为2001年3月在三亚举办的“首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做好宣传。我们在会上看到由康先生所发的三亚太极大会的宣传单,那上面就明确地写着中国太极拳发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家族。我当时就在会上指出,在太极拳界对源流史尚有争议的时候,你说陈式太极拳发源于河南陈家沟,谁也不会反对,但作为国家武术管理部门这样武断地去作宣传,是非常不慎重的。我郑重建议,康先生作为国家武术管理部门和科研部门的负责人,在适当时候,应以武术研究院名义召集源流史争议各方,各自发表研考证据,在一个个有争议的问题上,以理、以证据找到共同认可的源流史真实,不要怕花时间,只要能弄清问题,花一个月两个月的时间都行。当然我知道,这样的事康先生不会去做的。

  康先生曾在会上讲“有争议的问题不要讲,在这次会议文件中,我还看到有这类文章。”

  对于这番说辞,笔者实在不敢苟同。任何传统武术流派,都要讲自己的祖宗,且有“言祖不言师”之说,有不同的说法或观点也不奇怪。因为有争议就不让讲,无论从理论和实践上都说不通也行不通。对于学术问题的行政干预,也不符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否则,不但无济于事,还会引起反感。

  全世界都知道,中国在太极拳流流方面尚无拳界共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靠行政命令,还是靠学术研究?不让争论,还是采取百家争鸣的方针?这是个原则问题。康戈武先生说:“从太极拳已经国际化来说,只要明确太极拳源于中国,由中国人创始,就足以诏告天下。”(见康戈武:《脚踏实地,面向发展——在杭州第五届杨式太极拳名家传人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这行吗?我看不行。你说陈王廷,我说张三丰,未尝不可?只讲太极拳由中国人创始,这不叫外国人笑掉大牙吗?从这个角度讲,太极拳源流的研讨、争论,刻不容缓,必须认真深入地进行下去,难道可以用“不要争论”去“诏告天下”吗。

  太极拳源流的争论,会不会影响武术界的团结?这个问题要具体分析。从学术发展的角度讲,只有“和而不同”,才是发展之道。允许分歧观点共存,相互借鉴,才可能取得共识。回避、掩盖,甚至行政干预,不是解决分歧的办法。

  其实,关于太极拳源流研究的重要性,以及民间拳师参与源流研究的必要性,康戈武先生也许比我们更清楚。从康先生的杭州讲话可见,他对源流的争论还是很在意的。他让我们对有争议的问题不要讲,为什么自己又在大会上慷慨激昂地驳斥张三丰创拳论呢?这就证实了“不要争议”的实质就是不要与他的论点争议。

  2004年10月,笔者受邀赴韩国参加“韩国全州国际太极拳交流大会”,原本韩方特邀我在这次大会的学术报告会上讲讲赵堡太极拳的源流史。但到了韩国以后,对方又说,考虑到中国太极拳界对源流史有不同看法,为避免矛盾冲突,大家都不讲源流史了,改讲点别的。我只好临时抱佛脚,赶了篇《太极拳与气功》的稿子。学术报告会那天上午,西安体院的崔女士(我记得她好像姓崔)在我之前作论文报告,她念的论文正是康先生的太极拳发源于河南陈家沟陈王廷的文稿。既然这样,轮到我作报告时,我就不得不先作个说明。我的说明大意是,既然源流史在中国尚存争议,那在国外谁也不要提源流史。既然有人在前提了源流史,我作为争议的另一方就不能不谈一下源流史。所以我就源流史又简单作了争议性发言,然后转到我临时赶的论文上。就从这一件事上,说明康先生心、行、口是不一致的。

  

  三、解读《太极拳源流考据开篇语》

  

  李平女士在07年第7期《中华武术》“太极拳源流考据”的开篇语。讲得很好,很客观,现对照原文,谈谈个人体悟和认识。

  “……太极拳源流之争已经影响到太极拳的发展方向。”

  这种说法笔者十分赞成。太极拳的源流史之争,表面看是关于创始人之争,而实质上是关于太极拳文化的本质之争。因为,创始人是道家,太极拳就反映道家文化本质;创始人是儒家,太极拳就反映儒家文化本质;创始人是宗教人物,太极拳就反映宗教文化本质;创始人是农村氏族,太极拳就反映氏族宗法文化本质。人们多不认识源流史之争的关键要害,不清楚太极拳文化的本质内涵其实比太极拳架式练习更为重要。如在我们的研究中认为,太极拳源于道家,历史非常悠久,而元明武当丹士张三丰不过是一个集大成的人物。因为太极拳源于道家,道家文化的“天人合一”,“阴阳和谐”、贵和、贵生、贵化,就是其文化本质。习太极拳习的就应是这样一种文化、一种境界、一种修养,很多功夫是在拳外,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几势拳架。正因为许多人不知于此,因而使一些太极拳的习练有形而无神,徒具躯壳而无灵魂。这种现象当然可以说“已经影响到太极拳的发展方向”。

  “人们关注太极拳源流。大致与当前关于太极拳源流众说纷纭有关,与多种附会传说掺杂入太极拳史也不无关系。”其实也不存在“众说纷纭”,而只是“天下太极出陈沟”与“天下太极源武当”之二说。而且这种“众说纷纭”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并不存在,只有“天下太极源武当”、“尊崇张三丰为祖师”之一说,只是后来唐豪先生出于某种需要,把这一潭清水给搅浑了。因为历史不能被扭曲,太极拳的优良传统优秀文化不能被扭曲,所以当然就有了今天的“众说纷纭”。关于“多种附会传说掺杂入太极拳史”,我们认为这些最能体现在“陈王廷造拳说”上。因为在陈式太极拳早期源流人物记载里,根本没有与“太极拳”三字有任何联系。在仅有的依据陈王廷《长短句》中,也与“太极拳”没有明显关联。还不说“闷来时”怎么能去“造拳”,根本不合情理。而笔者曾从训诂学研究,“造”字乃“访”字的雅用,把“闷来时造拳”理解为“闷来时访拳”则是合情又合理。因为“天下太极出陈沟”的文史证据非常苍白无力,所以才会有“多种附会传说掺入”。而“天下太极崇三丰”可就不一样了。其一,张三丰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明史》有载,明代有四代皇帝为张三丰下过圣旨;为纪念张三丰,明代皇帝还专门在武当山造一座“遇真宫”,这样的人物所受到这样的待遇历史罕见;从明代开始,坊问就刻印有《张三丰先生全书》,历经清代、民国到现在,《张三丰全集(书)》一直在印刷流传;元明以来,全国各地保留有张三丰的大量遗迹,有书法、绘画和摩岩碑刻等等。其二,张三丰与太极拳有关的证据大量存在。如各传统太极拳门派(赵堡、杨、武、孙、吴、李、犹龙等众多门派)代代相传的口碑和敬奉张三丰的传统;如上各相关门派传承的谱诀文献、武当太乙神剑门谱诀文献、宋氏太极拳谱诀文献等等。其三,在民国初年道家学者萧天石搜集整理后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台湾出版的《道藏精华》,其中有《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三卷,注为“明·张三丰著”,内中就有张三丰关于太极拳的明确记载。至于张三丰与太极拳有没有“多种附会传说杂入”,笔者认为这里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分清。《宁波府志》和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中记载,“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前,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这一事迹,可能有附会借托的成分。这种对一个有影响的人物,将其智慧、本领的来源加进一些神奇附会,在古代典籍的人物记载里数不胜数。在一个儒释道文化传承的国度里,出现这种文化的历史现象是很正常的,何况这是道教中有影响的人物,在人们的信仰里,可能就认为他的灵感瞬间出现,促成了他拳法的造就,就是玄帝梦中所授。要知道,当今世界科技史上,许多伟大的发明也都来源于某位科学家的一梦之中。至于“杀贼百余”,是指震慑作用,绝非是说将一百个贼人杀死。试想,道门中人会杀人吗?还不说,这个“张三峰”是北宋时武当丹士,是武当内家拳派的创始人,而不是元明之际的创太极拳的武当丹士张三丰。在古代历史、古代典籍里,把一些有影响的人物,无论是政治人物、宗教人物、文学艺术人物,在其生平事迹中加进一些附会,伪托的成分,这是古人古事,我们今天只能批判地继承,而无法去改变历史。关键我们要反对的是今人加给古人的附会与传说。而陈王廷“造”太极拳的“历史”,正是今人将“多种附会传说杂入”而形成的。

  “让太极拳的受益者和后继人了解前人为太极拳的产生和形成作出的创造性贡献,从而尊重前人的贡献,崇敬前人的丰功伟绩。”其实她的这种说法在传统的太极拳门派里乃是传承了几百年的老做法。没有哪个太极拳的受益者和后继人不想了解或不愿了解太极拳的先辈为太极拳的产生与形成作出的创造性贡献;没有哪个门派不尊重前人的贡献,不崇敬前人的丰功伟绩。笔者就听说过,文化革命期间,某太极门派传人因为家中供奉张三丰祖师牌位,被打成反动会道门被逮捕法办,在监狱蒙冤十几年,后得平反。当代杨式太极拳泰斗人物杨振铎先生曾说,他们杨家代代都敬张三丰祖师。笔者还听说,吴式太极拳流传到海外后,年年在张三丰祖师的诞辰日都要举行大型纪念活动。类似情况在海外还有很多。既然在太极拳界都已经是传统的老做法,为什么又作为一个新说法提出来,想必这其中表达着新的用意。

  “清除封建迷信和盲目附和的愚昧陋习。”这也是不能争论的,笔者也举手赞成。但不得不争论的是对于“封建迷信”和“盲目附和”的概念定义及其指向。笔者认为,“封建”和“迷信”不能混为一谈,因为“迷信”不是“封建”时代的专有产物,科学时代也会产生迷信。唯科学、教条科学,机械科学还可以出“科学迷信”。“封建”是指一种专权的制度现象,一个地方首脑官员的委任,要由上级首脑官员来任命,这叫“封”;一个地方政府的行政建制由被封的官员按照他上级首脑官员和阶层的意图来实行,这就叫“封建”。上级首脑官员说的话,下级官员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没有反驳的权利,这也就是“封建”。而从传统太极拳的历史来看,对于创始人的认定和敬奉,都不是由谁专权来胁迫的,而是自觉自愿的,故不存在“封建”的问题。如果今天有谁硬要搬出一个他们塑的创始人,让太极拳界都违心地去“认祖归宗”,那倒有“封建”之嫌疑了。再就是“迷信”,“迷信”是指当事人不问不解某人某事某物的缘由,仅凭别人的宣传,就绝对地予以相信。这在太极拳传承的传统历史上也是不存在的。因为,正统的太极拳门派,其源流(派、辈)、理论大都是传承有序的,一代师父之于弟子,宁可不宣传师父本人,也要弟子不忘源头之祖师。这种尊师重道的传统,与“迷信”是没有关系的。还有“盲目附和”,这是“迷信”的表现。笔者认为,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唐豪否定“少林”与“武当”拳法,于武当拳法中又否定张三丰其人与张三丰创拳,要是他说的真有道理,真有根据,太极拳界早已都信了他的源流史论了。可是到现在七八十年间,各传统太极拳门派并没有停止反驳性的研究考证,也没有因为政治运动而真正割断对张三丰的敬奉。这些也正表现出大家反对封建、反对迷信、反对盲目附和的精神。

  “对于太极拳这一在全国乃至世界普及、最具影响力的武术拳种。她的源流应该尽早有一个权威的定论。”其实,太极拳源流的权威定论早就有了,1964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唐豪、顾留馨的《太极拳研究》,早就给太极拳的源流、历史定了调,不仅张三丰成了封建迷信和伪托附会的反面人物,关于张三丰创拳的研究也成为禁区。长期的封锁,致使有人把改革开放后由沉默而重申的张三丰创拳说视为太极拳源流的“新说法”。笔者以为,各种论据、论点的展开和交流,比“定论”更为重要。有些问题可以有结论,有些问题可能暂时甚或永远得不到结论。中国的史学界早年曾有所谓“古史辨运动”,对中国古代史进行辨伪考证,历时近二十年,分歧也很大,后来陆续编成《古史辨》7册9本,收文350篇,然而有些问题直到八九十年代才有共识。权威可以随时作定论,但要通过一本刊物的“考据”就使太极拳源流的分歧取得共识,恐怕是不现实,也不必强求的。还是让学术按自己的规律发展吧!

  我完全赞成李平同志倡导的不要进行人身攻击,不要戴帽子、打棍子的争论原则,但这不是“武术界”的坏风气,而是唐豪顾留馨当年惯用的手段。甚至到了21世纪,连体育报社1964年未刊登的顾留馨约稿文章又在某些刊物上出现了。“唯心主义”、“别有用心”、“把党和政府积极倡导体育运动的作用忘得一干二净”、“为什么还要让张三丰的阴魂出现呢?”这些帽子、棍子,又扣在了徐致一、李经梧的头上。然而人们在当年虽然保持沉默,但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被压倒、被吓倒。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又给太极拳源流研究赋予了新的生气。我希望,通过一次由官方发起的“考据”,能够在太极拳源流方面掀起新一轮的高水平、深层次的探讨。笔者不敢期望这次探讨一定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发展,如果能像当年的“古史辨”运动那样,将各种论据、论点集中起来,编辑成若干册,全面反映出当代的研究水平,那就是对后人,对世界奉献的一份厚礼,也将是康戈武先生所讲的“新一轮武术全面发展的序幕正徐徐拉开”的重要内容之一。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0371-65151997)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太极拳的十三种松胯状态
·冯志强高徒段俊讲解如何练好太极拳
·陈微明先生著作选
·试论陈瑜家传太极功夫架的养生价值及
·精典太极拳问答五百问
·陈氏太极拳老架和新架的来龙去脉
·《太极拳论》:一个将影响世界文明进
·冯志强老师论修炼太极拳的十二个思想
·图解心意混元太极拳内功/冯志强
·56式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动作口诀及名
·陈发科真传太极拳推手法/孙国玺
·当代武术名师寿关顺先生谈孙氏形意拳
·杨式太极拳两个问题之我见
·陈小旺口述?的哕行
·陈式太极拳一路83式各式名称和口诀
·四十二式太极拳分解动作口诀
·王宗岳《太极拳论》解析
·图解心意混元太极拳内功/冯志强
·陈小旺口述?的哕行
·国学大师胡朴安论太极拳
·一场争论给予的启示/原福全 严华寅
·武术名家小传(三)
·陈发科真传太极拳推手法/孙国玺
·杨式太极拳两个问题之我见
   
【 天下武林 】 copy right (2004)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 版权所有
仓库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82号启福花园大仓库(华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乘83,103,52,201,301,T5路公交车华山路站下车即到
QQ 33493757(服装器械) QQ 493175072(音像图书) 淘宝旺旺:使用支付宝购买点这里 谢栋兴 MSN:MSN wulin886@hotmail.com
咨询电话:13653836336   13633719939 传真:0371-86127866
【天下武林】网站永久性网络实名:武术   无需记住网址,访问本站就这么简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序号:豫ICP备050176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