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刘欣茹 高小辉
一、传统武术释意
传统武术是由传统与武术两个概念复合而成。“传”,原指古驿道沿途设有许多驿站,传递信息,使者每到一驿站,便可换乘车马,继续赶路。传,“驿也”。“传”的含义是指一站传一站的意思。引申为相传继续,代代相传的意思。“统”,本义是茧的头绪。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众丝皆得其首,是为统。”引申为一脉相承,世代相继的系统。“传统”由单一概念转变为联结的概念,是取“传”的相传继续和“统”的世代相承某种根本性的东西之意,表现为“来源于过去,汇注于现在,又流向于未来”(吕乃澄《中国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武术是指,在农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并发展至今的,广大习武者以提高自身技击能力主体价值,体现为一种“体用兼备”的传统文化精神的人体活动。它很少受到外来体育的影响,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传统武术根植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以技击为核心,武为外形,讲究形神兼备,内外双修,它是一种以防身、健身、修身为目的的融合多种表现形式的几乎纯个人的一种传统修炼行为。
传统武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乳汁的滋养,不仅有精湛多彩的技术,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养生学、美学、伦理学、中医学、兵法学、宗教学等文化内涵,它注重人的内在气质、品格、精神修养,主张通过身体锻炼达到由表及里,由形及神,形神兼备的理想人格的塑造。从传统武术的发生过程来看,我们认为,传统武术是在中国农耕文明背景下,中华民族长期的技击活动中,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以攻防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格斗和功法练习为运动形式,以家传、师徒传承或军事训练为主要途径,以提高攻防技击能力为主要目的,注重内外兼修,融文化教育、技击、健身、修心、医疗、养生于一体,各种自成体系的拳种的总称。
二、开展传统武术教育的价值
开展传统武术教育不仅是对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当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时代需求。是为了我们现代大国能够构建一部属于自己,完整、丰厚、精彩、体面、富有创造性活力和魅力的民族体育和体育文化体系,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认同力,以及同世界体育文化进行创造性对话的文化自信力。开展传统武术教育,更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需要。同时也要求传统武术教育必须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总目标出发,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表率,以学校为中心,以社会为发展目标的传统武术教育新体系,并结合传统武术教育的方法来制定明确的教育考核标准,以达到规范传统武术教育,丰富、发展和完善传统武术教育的目的。
(一)传统武术有助于培养民族精神
培养民族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民族精神来源于民族认同感。民族认同感,是指使人们聚合在一个群体中的情感。这种情感以同一语言表达为特征,民族性明显凸现。民族认同感是一种使其成员对某些人比另一些人感到更亲近的情感。中国传统武术,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多样化的运动形式和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虽说不同的时代又具有相对稳定的武术价值取向和武术形成特征,但其技术主体和审美标准等,仍是以传统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为依托的。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动静相生”、“快慢相间”、“后发先至”、“虚实转换”、“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等一招一式都追求着整体的神韵,这种神韵正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阴阳辩证”、“五行相克”、“八卦生化”等哲学观念的反映,体现了古典哲学的强大渗透力和传统武术作为民族文化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我们可以从传统武术运动中把握一定的传统文化的脉络,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清晰的认识。许多民族传统武术的运动形式,又往往与一些历史、传说、象形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为纪念英勇抗金的英雄岳飞杨令公而保存下来的岳家拳和杨家枪;少林武术与达摩祖师、十三棍僧救唐王等传说以及为模仿动物象形而流传下来的鹰爪拳、猴拳、虎拳等等,这些内容优秀的武术形式,实际上体现了民众的意愿,不仅弘扬了我们的祖先所创造的历史文化,而且使人们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些都构成了民族认同感的重要部分,十分有利于培养民族的认同感和民族精神。传统武术教育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对民族精神的认同过程,更加有助于对民族精神文化的发扬。
(二)传统武术有助于社会道德规范
体育运动是人类精神与物质的高度统一,而德育则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作为中国传统武术,它有着鲜明的伦理特征,讲究武德,体现了我们这个仁义之国、礼仪之邦的民族特征,形成其重传统、重经验、尊师重德的人伦观念。以“,义”观念为核心的武德,要求习武者“未曾习武先习德”,“武以德立,德为技先”,以“尊师重道,孝悌仁义,扶穷济贫,除暴安良”为道德理想和行为标准,成为国人的道德境界。武术运动中讲究“精”“气”“神”,这是一种境界,也是品格高下的分别。武林高手往往表现出一股凛然不可侵犯的堂堂正气,胸怀坦荡,行事光明磊落:独立意识是立身正直的思想基础,不愿随波逐流,不屑与恶势力同流合污,对社会不平的反抗,对善者弱者的同情,都是这种独立意识的表现。武德教育可以激励现代人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在我国现在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的时代要求下,各个行业的职业道德的建设已成为一种趋势。传统武术的武德教育,对各行各业的道德规范的完善都有很好的模范和借鉴作用,对于习武人来说,从远古至今所肩负的使命就是为天下的太平,为百姓的幸福而奋斗,在为实现这样的目标中,习武人不贪名、不贪利、不贪身外之物;练一身正气,没有邪念;言必信,行必果;不恃强凌弱,不以武功欺负他人;胸怀宽广,性情似水;乐善好施而不求回报。武术人如果没有了武德灵魂,就像人没有了精神世界一样显得很茫然。在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中,我们更要重视武德的功能作用,不只是武术人如此,社会人更要如此。通过开展传统武术教育,使得现代人的社会道德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树立一个良好的中国人形象。
(三)传统武术与现代人健康观的建立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生理的、心理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而这种新的健康观与中国传统武术的养生观与强身健体思想相吻合。中国传统武术最讲究养生,其养生理论萌芽于商周时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随着人们对疾病原理的认识而逐渐深化;又由于我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不断介入,而使我国的传统养生不断充实和完善,并且有鲜明的民族独特风格,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中国武术的传统养生涉及许多方面,包括饮食、精神修养、起居、劳逸、导引等等。我国传统武术的养生体育理论认为,精气神为人之三宝。“精”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是生命的根本;“气”是人体的生理功能,为生命的动力。在精和气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精神、知觉、运动等生命活动现象的主宰称为“神”。精气神三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贯穿于生命活动一切过程的始终。神气充沛,则人体的机能旺盛,协调神气涣散,则一切机能的正常活动遭受破坏。因而,保精、益气、养神,实为健康长寿之根本;精充、气足、神全,乃为人体健康之标志;精亏、气虚、神弱,显系疾病与衰老的原因。所以,我国传统武术的养生是以保养精气神为首要任务。武术的传统养生历来主张形神兼备,首重养神,讲求人体机能的整体优化。例如,动作温柔连贯、轻灵圆活、连绵不断的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功法均强调形体活动,并注重以意识引导动作,动以养形,强身健体的功效。在练武的环境上还主张清静养神,讲求两大神经系统的协调发展。实际上,中国传统武术养生理论涵盖了身体、心理、道德等各个方面。这对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人们身体身心的调节有很大的益处,现代人健康观的建立,有待于传统武术教育的开展。
(四)传统武术教育是学校体育达到“健康第一”教育目的的有效手段
中国传统武术重表演、重娱乐、重修性、重防身,武术运动体现出传统体育文化交织着阴阳二气组合的生命律动,外取神态,内表心灵,着重于在姿态的意趣里显示人格。在演武过程中,强调形神兼修、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高度地完整协调,把运动过程中的快慢、轻重、刚柔、动静、虚实等矛盾的归纳总结为生动的十二种动物形象,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态和传统的审美意识。在比赛中还突出了民族形式的特点,要穿规定的民族特色的服装,使用具有民族形式的器械,上下场要行民族的礼节,有民族特色的套路形式。这些丰富多样的套路,可发展人体的协调性、灵敏性和腿部力量以及内脏器官的功能。而长期以来,学校体育以竞技运动为主体内容,相当多的学生对难度大,要求高的运动技术普遍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给素质教育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健康第一”,要求学校体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武术正符合学生群体心理和身体的承受力,是实现强体健体目的的有效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