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最近刚刚成为一名武术爱好者,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研究之后,我十分悲哀又无奈的发现,自己练武最多也就是健身而已,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杨无敌”,理由如下: 练拳要练好有3个条件是必不可少的,有明师真传、自己刻苦用功、从小练起 1、练拳是一门手艺,必须经年累月手把手的教,看书、看录像都是不行的。先不说明师难找,就是找到了人家也不一定收你,收你了也不一定都交给你。就拿杨式太极拳来说,杨露禅所学应该是陈式太极拳较早、套路较多的形式(太极拳五套、太极炮捶五套、短打一套、亦是短打一套、散手一套,共计十三个套路、其中《陈家沟拳谱》记载还有108式长拳、小四套共十五个套路),大概包括杨式太极拳大架、中架(四种拳架)、小架、提腿架(两种拳架)、快架、四玉(隅)捶、四路炮捶、十三路炮捶、撩挎八卦掌、散手、一时短打。学成之后,杨露禅中后期应该练的是一种由博返约、重内不重外的小架,而扬弃了众多其它复杂的套路(其中也包括炮捶)。这个小架才是杨露禅对陈式太极拳消化吸收升华之后的成果,才是真正的杨式太极拳。但是可能由于杨露禅在创编小架的时候功力已经很高,所以小架的很多东西都是重内不重外,速度又快(200个动作两分半打完),不利教学。所以杨健侯把小架的东西更明确的在动作中体现出来(尤其是用大量的盘圈动作锻炼缠丝劲),创编了中架。小架和中架主要由杨健侯、杨少侯传授。杨澄甫为了推广太极拳,又简化中架为大架,这时的大架的练习目的已经由格斗转为了健身了。 可以看到杨家三代都在对太极拳进行不断的改进。不同时期,向不同的人学习的都只是杨式太极拳的一个部分、一个侧面,更何况当时的教学环境又偏于保守,谁也不敢说自己学的是全套的。现在传播最广的就是杨澄甫的大架,而这个架子恰恰是最适合健身,但内涵最少,离格斗型的杨式太极拳最远的架子。 我们现在能从吴式太极拳中窥见杨氏小架的影子。另外就是健侯、少侯的为数不多的传人,主要有汪永泉、吴图南、田兆麟、张虎臣等人。可见明师有多难找。 2、杨家2代人,班侯、健侯、少侯都出现过不堪练功艰苦和长辈体罚而离家出走或自杀未遂的事迹。可见当时杨家内部的训练是多么严酷,可以想见这种训练一定是全天候、大强度的训练,完全是类似军队或专业运动员的水准,而且应该包含大量的与长辈的实际格斗训练,也就是散手。而我自问练太极拳的能保证早晚各1小时就已经是非常不错了,毕竟不是专业运动员,自己还要养家糊口。 再说训练强度,现在无论是找师傅还是自己练都不可能练到想要自杀的地步。这种环境只有军队里有,而我们又不可能到军队里学杨式太极拳。 杨露禅也是人,他看着自己的儿子又要离家出走又要自杀的,心里肯定也很难受。但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他只能这么做。因为杨家就是吃这晚饭的,旧社会没有《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比武完全是生死不论的,轻则砸了饭碗、或者终身残废,重则丧命。如果要是保镖护院就更惨了,完全是真刀真枪的玩命了。而在现代社会,这种条件已经不存在了。所以这条也很难满足。 3、最后就是从小练起。 日本木村久一有一本很有名的书——《早期教育和天才》。里面详细论述的早期教育对人的重要性。人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所谓的天才或者说天分,其实都是早期接触的东西决定的。而且人小的时候学东西记得牢;单纯专一,长辈说什么就信什么,很少受外界干扰;很多基本功,尤其是柔韧性,小时候很容易,大了要花上几倍的功夫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而一般人绝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去接受以格斗为目的的残酷训练的,自己又已经成为大龄青年,过了好时候。 人说成功是1分天才加上99分的努力,我自问一分天才是肯定没有的,99分的努力最多也就是二三十分。 我觉得我所说的这些情况符合绝大多数武术爱好者和大多数武术专业人员的情况。所以结论就是没有人能够成为“杨无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