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日子,最怕指责和牢骚,这似乎是婆娘的专利,而男人恰恰痛恨这个专利,于是便产生了种种矛盾,或是争吵,或者干脆就是抽嘴巴。尽管“家和万事兴”这句话常挂在嘴边,至于怎么能“和”,很多婆娘一辈子都没弄明白。
武林是一个大家庭,夫妻是一个小家庭,既然是家庭,琐事就在所难免。武人也喜欢指责和牢骚,但和婆娘的表现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婆娘不分场合,只要有“意见”就公开发表;武人分场合,而且背后嘀咕;婆娘急了的时候容易说出格的话,心里却爱得不行;武人除了翻脸一般说话不出格,心里却恨得不行;婆娘和家人吵完,一顿饭后便和好如初,武人一旦有了矛盾,日后连握手的机会都不会再有。武人对这个“和”字很麻木,好像与武沾边儿就必须得“斗”。有武者坦言,我们喜欢在斗争中求发展。中华武术在中国,你和谁斗?不管是奋“斗”还是决“斗”,别人还是别人,但他自己肯定会把自己折磨死。武人的“斗”有规律可循,对内是同门弟兄斗,谁都不服谁,见面的时候拍肩膀称兄道弟,背后又臭得一文不值。对外是门派与门派之间斗,除了互相贬低之外,还有拉大旗作虎皮之嫌,为了证明是“名门高手”之后,一个朝代一个朝代地“寻根”;为了证明自己的“宗血”纯正,不惜工本给宗师建坟立祠,树碑立传。这种做法和街头卖凉皮的小贩一样,摊位前都挂着“正宗”的招牌,而食客却视而不见,他们只吃顺口的,至于凉皮是来自陕西还是香港,根本没有人在意。既然“天下武术是一家”,又何必要相互指责?当男人比女人的心胸还小的时候,还有什么资格谈武论道。
武林弟兄很需要“和”字,“和”不是妥协、懦弱的表现,“和”是高尚的精神,进取的态度,高贵的情操,一个武者如果没有博大的胸怀,谦和的气度,高明的远见,便与“和”无缘了。古人有这么一句话“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是一种气概,也是一个原则,但各门派武林弟兄走的是同一条路,凡是意见不同的人,大可以“和而不同”。
教拳的师父经常教导弟子,凡习练武术者无不讲究内心深藏一个“静”字,令人奇怪的是师父竟然心如乱麻,竟然也牢骚不断。一怨官方冷落,二怨无资金来源,三怨散打、擂台赛变异了武术,好像他的不景气都是别人造成的。师父总是教导弟子做人,而当今有几个师父把人做到了实处?用仁义礼智信这几个字来衡量,有多少合格者?越是如此,指责与牢骚越多,总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心不平则气不顺,气不顺则心失和。
武人不能对“和”字过于麻木了,“和”是武林之本,没有“和”哪来得“顺”。
武林要求得“大和”。
“天下武术是一家”是武人自己说的话,一家人有何不能宽容,谅解的?中国传统武术处于不景气的现状是个事实,面对散打、跆拳道等种种挑战应该换个方式去思考,传统武术产生于封闭保守的封建时代,落后的生产力、低下的科技水平、狭隘的封建思想意识给武术打上了很深的烙印,而当今的竞技武术虽然力求科学化、现代化,但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面对现代与传统这“两类武术”,怎样能够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便是各门派弟兄共同商讨之事,用平和的心态,实事求是地思考武术所表现出来的诸多问题,进而去寻找到解决的对策才是武林兄弟的正事儿。问题再多也不可怕,因为有一点是肯定的,无论形势怎样变化,武术不仅不会消亡,而且会有所前进、有所发展。不要指责大众离武术越来越远,那是你们的脚步没有跟上大众的需求,更不能相互指责,只有团结才是武林振兴之本,“内战”只能让别人接收你们的“地盘”。
武人要求得“小和”。
所谓“小和”也就是武人平和自己的心态,做个实在人。“实在”这个词好说不好做,在武林中没有人说自己不实在的,可是有心计而无义气之人不在少数,都为小名小利而耍弄心眼儿。著名文学家温瑞安说,“斗”是变,“和”才是常,争论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和”本身才是目的,甚至是目的与手段的最高结合。
按理说武林弟兄不应该小心眼儿,应该知道“和为贵” “贵”在哪里,“贵”在你的人格、气度、德行、修养,这才是做人的价值,更是武者的价值。若在小恩小惠,小名小利上下功夫的人总会感到心虚的。武人不是小人,小人喜欢“斗”,做什么都要让自己合适,稍不如意便打“斗”的主意,想“斗”的办法,一个做事情与功利挂钩的人,心里永远不会容下“和”字。
武术的振兴需要天时地利,更需要人“和”,“和”是武人的最高境界。尽管“和”这个字一直在武林传说,但也一直被武人忽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