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得闲暇时光收拾下屋子,竟从橱柜里翻出了一本老相册,拂去上面的尘土,揭开了被尘封过的记忆。时光仿如飞矢般一掠而过,只有这一张张发黄的老照片复活了青葱时代的记忆,在浮光掠影中,看着那些个熟悉而陌生的脸孔,那曾经矫健灵活的身躯,那生龙活虎、意气风发的习武动作,禁不住再去试着摆一摆、练一练,在零零星星的记忆碎片中像搜寻珍宝般搜寻那个激荡着习武之风的豪迈时代。
我少年习武,投拜当地查拳名师,自此不辍。上世纪八十年代,一部《少林寺》的上映,让习武热潮传遍大江南北。一时间,本就是紧俏货的电影票早已一票难求。为了找票我也是无所不用其极,甚至用珍贵的粮票来换,记不得《少林寺》看了有多少遍,只是那首《牧羊曲》至今都能“随口”哼唱出来。那个时代是武术的黄金时代,下班后的土操场上,到处能看到练武的人群。改革开放之初,武术资料和书刊非常稀有,能够手持一本《武林》就能引得周围人艳羡不已。那时的我已经习武多年,除了查拳,刀术、枪术、双钩、九节鞭都能使得出手,很快就吸引了一帮青年人向我学习,同时我也结交了一帮武友,慢慢地成了那个小圈子里小有名气的人物。每当休班,我都会带上自己亲手制作的“兵器”在土操场上练一练,与友人交流一下,教几个新动作给周围的小年青们。
我那时在一个钢铁企业工作,早、中、夜班三个班倒着上,在食堂吃五分钱的白菜,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现在想来,在那样的条件下习武热情竟是那般高昂,不禁感叹那时的青春年少、意气风发。不管上班多累,上了场地就能兴奋起来,踢完腿,打几个旋子转体、练几个腾空飞脚、做几组摆莲脚,惹得周围人连声叫好,我也不禁在这喝彩声中练得更加起劲起来。
端详着手中的老照片,映入眼帘的不仅是浓浓的回忆,更有怀揣武侠梦的少年意气、英雄情结,也有仗剑走天涯,为弱者打抱不平、除恶扬善的梦想。现如今,虽没了少年时代的千里之志,然廉颇虽老却壮志未泯,能再教出几个好徒弟,让武术精神能够传扬下去,即是我最大的心愿了。现如今,照片上的小伙子们都已不再青春年少,我教他们武术的时候,他们只有十七八岁的光景,现在也都过了不惑之年,有的在工厂企业工作,有的在政府机关工作,有的自己做生意,最得意的徒弟之一已身在美国,也已有所成。我翻看着他们习武的照片,个个精神抖擞,穿着当时流行的蓝色运动衣,一招一式都那么认真。我还特别为两个徒弟编了对拳套路,竟然还能找得到当年的留影,虽然早已忘却了套路动作,但两个徒弟习武的英姿仍历历在目。
如今,我已年近花甲,马上要走入耳顺之年,手里捻着这些发黄的老照片,遥想当年,追忆往昔岁月,想来武术已追随我五十余年,已经深入了我的生活,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现在的年轻人已不像当年的青年那么执着和专注,虽然也有青年想要学武,但往往耐不住这个枯燥,一个套路要打上百遍、上千遍才能成型,已经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青年一代有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有他们的生活压力,武术已经很少能够成为当代青年人生活的一部分了,每念及此我也禁不住叹息。但我却又绝非悲观主义者,我始终坚信尚武精神不会被轻易丢弃,相信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生活日趋安定的人们会逐渐找回自身精神中的那个“武”字。令人欣慰的是,互联网的发达让更多的人有机会看到武术、了解武术,丰富的武术音像和文字资源较我们那个时代而言,已经丰富了太多。因而,我对武术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老照片带来的不仅仅是回忆,还有憧憬;它们不仅仅记录了历史,还有梦想。神游故事,应笑我多情,华发已满,却忘不掉武生意气、侠骨情仇,曾记否?昔年曾为练武道,霜叶满地不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