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中心 专题 武林论坛 武林商城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主办  
收藏本站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本厂简介
本站动态 太极天地 名家专栏 少林功夫 实战技击 武林动态 武学研究 珍藏资料 白腊杆专栏 传统功夫 人物流派 太极理论 发源盛地 拳理拳法 谈武论道
最新动态 名家谈拳 名家风采 擒拿格斗 散手技法 竞技武术 文化丛谈 名派真功 心意形意 武当拳系 南拳拳系 八极拳系 八卦拳系 峨眉拳系 健康天地
搜索一下
  关键字:
  范  围:
 
代言人、技术顾问-武世俊大师
最新文章
·宋氏太极拳源流述真
·太极拳“以形制形”的实践与
·有感《太极拳源流别说》
·少林武术之根竟在古都安阳
·少武当无少林武术真宗何处寻
·寻根探源说少林
·山猫功夫填补中国象形拳空白
最新帖子
精品推荐
 
 
 
 当前位置:天下武林>武学研究>发源盛地> 正文
关于《澄清有关吴式太极拳的若干史实》的澄清
来源: 作者: 点击: 发布时间:2011-04-18 双击鼠标滚 字体:[ ]
 
 由于颜紫元先生在《吴式太极历代宗师传略》(二)(见《武当》2000年第七期)中大不该的加进了损害吴图南先生的文字,引发于志钧先生写了一封给颜的《公开信》(见《武当》2000年第十期)。于先生怎么“骂”颜都可以,只是于先生在维护吴图南先生时,却不适当地贬低了马岳梁先生,这也是极不应该的。由此,又引发于先生对吴式太极拳的若干史实作了一点考证。可惜这些“考证”并不确实。所以笔者对于先生的观点和说法提出不同看法,以求和于先生商榷。
  我是上海鉴泉太极拳社的一名理事,师承原鉴泉太极拳社副社长吴耀宗先生(字公展,1909—1990年)。自1980年鉴泉社复社以来,二十余年我一直参与鉴泉社的部分工作,可以说是了解一些情况的。吴图南先生和马岳梁先生都是我的师伯,我很敬重他们,不希望看到有人对他们进行非议。
  先简单说一下颜紫元。他并不是马岳梁先生的入室弟子。颜是因为马岳梁和吴英华的义女施某某的关系才认识马岳梁先生的(因施和颜曾是婚姻关系)。有了接触,马当然也传授过颜一些技艺。若要算起来,颜只是马众多学生中普普通通的一员。近几年来,他和上海吴门(鉴泉社)没有任何关系,现在他也不是鉴泉社的社员。当初吴马二老去新西兰也并非如颜所说,是应颜的要求,而主要是应义女施某某的邀请成行的。颜的吴式技艺有些是从施处习得。笔者和颜见过数面,观看过颜表演的剑术,完全是施的技术风味。颜文中不少素材多是从鉴泉《社讯》等资料中选编改写而成的。这些说法不代表上海吴门的任何人,更不代表马岳梁先生,颜文只能代表颜自己。他把许多吴门轶事写成了《传略》,其本身就是不严肃的事,且多有编造与事实不符。如颜文描写有人向马岳梁先生寻衅,马就把他们一一打倒在地。其实马先生从来不屑与此类人交手,更不要说打他们了。2000年夏,上海鉴泉太极拳社编印了《鉴泉太极拳社纪念册》,并举行了首发仪式,择要介绍了吴式太极拳和鉴泉社的历史和现况,内容丰富,印刷精美,图文并茂。可惜此册印数不多,广大读者如能看到,或许能对一些事情有所了解,以正视听。例如,在马先生的入室弟子数十人名单中,只有施某某,颜先生并没有被排上序号。由于颜文的写法,使人觉得他是吴门,至少是马岳梁先生门徒的代表人物,这是不确切的。笔者写上这些,是希望于先生了解一点情况,不要因误会而对马先生产生偏见。
  
  一、吴鉴泉的斜飞势拳照不是假照
  鉴泉公的拳照共有二套。第一套是二十年代在北京拍摄的,穿白衣,共42张。其中39张是个人照,还有3张是和其子吴公仪先生的推手照。原照仅存一套,是鉴泉公交存吾师吴耀宗先生的。可惜不知被何人借去,下落不明。现存的只有翻拍的照片,有些图象已不十分清晰。流传在外的也不多,笔者身边留有一套。以后有机会,笔者愿意向大家介绍这一套拳照。现面世的只有四张,刊印在《鉴泉太极拳社纪念册》上。
  第二套穿灰衣的拳照是三十年代由陈振民安排摄影、最早分登在其刊行的《康健》杂志上,共90余幅。后选了63幅收入陈振民、马岳梁编著的《吴鉴泉氏的太极拳》(1935年康健书局发行)中。现存的就是这63幅的一套,斜飞势就是其中的一张。于先生说,此照不是吴鉴泉的主要论点是:鉴泉公是连鬓胡子,而照片是被人用墨加上去的山羊胡子。既然是作假,也可以加上鬓须。作假的人是不会这么疏忽,让人看出破绽的。于文说:“吴鉴泉留下的拳照见之于吴公藻在香港出版的《太极拳讲义》和徐致一编定的《吴式太极拳》二书。”吴书是八十年代初出版,徐书是五十年代后期出版,可见于先生没有看到过早年的《吴鉴泉氏的太极拳》一书。在此书的这张照片上连鬓须是很清晰的。其实鉴泉公的这套拳照因光线和拍摄角度关系,或是因印刷技术关系,没有明显看出鬓须的有许多张。如撇身捶(图35)、云手(图36)、披身踢脚(图46)、野马分鬃(图55、56)等,难道这些拳照都不是吴鉴泉么?再看补照的人有马岳梁、赵寿村、徐致一等人。他们的服饰、背景,都和鉴泉公的照片不同。而斜飞势(图29)不但背景服饰和其它照片相同,而且面容、神态、发型等,都和其它照片一样。根据当时的摄影制作技术,根本不可能做到如此逼真。且鉴泉公的拳照本来就不全,多一张少一张也无妨,有什么必要去煞费苦心地制作一张假照呢?这一套63张拳照在吴公藻的书中是作为一个整体刊印的。以后,如吴英华、马岳梁编著的《正宗吴式太极拳》(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和鉴泉社的《纪念册》都保持整套形式刊印。以前出版书刊中的补照均已删去。假若“斜飞势”是假照,怎么会留在里面而不被人发觉呢?连吴公藻、吴英华等作为鉴泉公的后人都分不出真伪么?特别要提到的是鉴泉社的《纪念册》恰恰就是选用了这张神形兼备的“斜飞势”作为封面照刊印的。其它62张照片不选,惟独会选中“假照”装帧封面,这是绝不可能的事!于先生看到了一些模糊的图片,没有看到原照原件就武断“斜飞势”是假照,倒似乎是“缺乏严谨的考证”了。
  
  二、吴鉴泉不是宋书铭的叩头弟子
  于文说吴鉴泉是宋书铭的叩头弟子,并引用了一些资料。这些资料就算是百分之百的准确,也不能证明吴鉴泉是宋书铭的叩头弟子。众所周知,过去叩头拜师是要进行拜帖等收徒仪式的。于文引用的资料没能说明进行过这种拜师仪式。唯一说到“叩头”的有一句话:“于是纪与吴、许、刘诸师皆叩头称弟子,以学于宋。”这里的“叩头称弟子”绝不是指拜师收徒仪式,而是尊宋为长者,执弟子礼。用现在的说法就是称宋为老师向他学艺。许禹生在记载中说:“(宋)与余素善,日夕过从,获益匪鲜。”这不会是一名拜帖弟子说的话,最多也是在师友之间。纪子修听宋说:“学后不得转授他人”,后“……遂独辞出。”如果进行过拜师仪式,定下师徒名份,能随便一走了之么?吴鉴泉向宋请教拳艺,尊宋为老师,但未必就是叩头拜师。吴式太极拳本就是博采众长发展起来的,吸收他人的技艺,不能算另投门派,何况当时太极拳还未分式分派,分式分派是1950年以后的事。
  在吴(图南)述马(有清)编的《太极拳之研究》(1984年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以下简称《研究》)。马有清自序中说:“他(指前中央工业部副部长,螳螂拳家陈云涛先生)知道吴图南先生虽然学生众多,但却无正式入室弟子,担心吴先生之绝技或因后继无人而失传。几经与吴先生倾谈,始知他的心愿是:要择人而授。在诸友好多方面的努力下,我有幸被吴图南先生垂爱选为门徒,挑起继承前辈绝技之重担。1962年11月25日,陈云涛先生亲自主持盛会,邀请北京市武林名家参加,为我们师徒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研究》中,前北京武术运动学会主席李(光)1984年序中说:“马有清先生是吴图南先生唯一入室的弟子。”吴图南先生在《研究》(第98页)中也说“他(指马有清先生)是我生平仅有的一个徒弟”。笔者注意到“生平仅有”这四个字,就是说,吴先生此生不会再收徒了。以上引文说明老辈的武术家对叩头拜师是相当慎重的,不是跟谁学或学了多少年就可以算是谁的叩头弟子了。
  于文说:“这可以由吴图南著《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1931年版)和李先五(刘彩臣弟子)著《太极拳》(1933年版)二书都以宋氏太极拳谱为基本理论,作为证明。”此证明是否可靠,让我们再来看看《研究》中是怎么说的。吴图南先生在《研究》第26页中说,《宋谱》是一位朋友送给他的。而吴鉴泉、杨少侯、许禹生、纪子修的《宋谱》却都是吴图南转抄写给他们的。文中还提到吴图南带了《宋谱》去拜访宋书铭。宋也有此谱,内容完全一样。这就有些奇怪了。如果吴、许、纪等是宋的叩头弟子,为什么宋没有把《宋谱》传给他们,反而是吴图南抄给他们呢?于文说:“吴氏前辈、鉴泉、公仪、公藻都对这段历史讳莫如深,言杨不言宋,以致对太极拳有重大贡献的宋书铭鲜为人知,功夫埋没。”外面的《宋谱》有许多,宋又教了一些人(看来人数也不会少)。吴氏怎么可能一手遮天埋没宋氏?假如吴鉴泉等人真是宋的叩头弟子,宋与他们约定“学后不得转授他人”,那么吴氏“言杨不言宋”正是尊重了“师教”。真正埋没宋氏的是宋书铭自己——因为他不准别人转授自己的技艺。吴图南先生在《研究》(第98页)中说得明明白白:“吴鉴泉先生得自他父亲全佑先生的传授,是以柔化著称。”而“柔化”正是吴式太极拳的特点。他丝毫没有说到吴鉴泉向宋叩过头拜过师,若果有此事,吴图南先生可以说是目击证人,为什么不提及此事。于文说自己的宋氏太极功得于吴图南先生之传授,不知吴图南的宋氏太极功是跟谁学的?是吴鉴泉?是宋书铭?假若是吴鉴泉教的,说明吴并未埋没宋的功夫,否则于先生也学不到宋氏太极功。更谈不上“将在以后详细介绍宋氏太极功”了。若说是跟宋书铭学的,那么吴图南为什么不称自己为宋氏传人,而说是吴氏传人?
  
  三、吴马二人是否不和
  于文说:“笔者观察,说吴图南年龄不实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实际上是想说吴图南武功不行,徒有虚名。”这种说法没有逻辑性。武功和年龄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年龄越大武功就越好么?年龄相对小了武功就不好么?有些武术家如霍元甲、李小龙英年早逝,本事却是十分了得的。相反,年纪不饶人,到了老年,身体上各方面都衰退了,应该说是不及学有所成的年轻人的。不要说是老人。自古英雄出少年,在竞技场上,很少有大龄之人明显超越正当年华的年轻人的。太极名家王培生就很有自知之明。他在点评“散打王”时说:“我现在就是年纪大了,有上擂台之心,却没有这个力气了。”(见《中华武术》2000年第七期第7页)于先生似乎也知道“人毕竟是有自然规律的”,却又好像不明白这个道理,“要试试大名鼎鼎的马岳梁到底功夫多大?”马时年91岁,大于先生30岁。徐文先生说“搭搭手、试试劲”,也就是说切磋一下,不是比武。几分钟的切磋就推断出马的功夫不及吴,这种间接的类比真是有点“秦琼战关公”的味道。于先生现年约70岁,如果和一个40岁左右,也差30岁的学有所成的拳师比武,试问能有几分胜算?如果年纪越大功夫越好,于先生敢不敢向更年轻的武术散打拳手挑战?据说于先生就曾推托自己年岁大了一些,没有接受较年轻的人要求比武。同样,于先生也不该抱着要和马岳梁先生比武的动机和马交手。于说自己“是当今活在世上唯一和吴图南、马岳梁推过手的人”,这说明什么呢?且不说上海还有活着的和吴、马推过手的人,甚至连见到吴、马推手的也还有人在。笔者不想把吴、马推手的情况诉诸于文字,以免引起别的争议。于先生造访马岳梁先生,马先生诚心接待,直叙己见,爽朗无比,正是长者风范。于先生看不到这是长处,却心中自犯嘀咕,胡乱猜测,就说吴、马“不和”。师兄弟之间意见不同、看法不同,这是正常的事情,产生矛盾也是可能的,只要没有很深的私怨,就不能称之为“不和”。于先生也知道“不应极(竭)力扩大延伸”,为什么又要着重把“不和”立为标题突出来呢?马先生是个非常谦和的人,从不说自己的功夫比别人好,也从不以老师自居。如别人问他:“你是不是马老师?”他不会回答“是”,而是说:“我就是马岳梁”。称呼一些不是他弟子、学生的吴门晚辈,马先生也从不直呼其名,或称王老师、张理事、小李、小陈等。和他们推手从不主动进攻,更不发劲打人,封住或空掉对方,小试身手,点到为止就算了。于先生是客人,而且是第一次和马推手,马先生绝对是以礼相待的,不会和于先生比试高低。倒是于先生因偏见而抱着“输了赢了都不好”(推手不一定要分输赢)的心态和马试手,这就不免手脚不自觉的会有些过分的表现,从而引起马先生把手封在于先生的脖子上(并不发劲)。在传统推手中,封脖子是常用的技法,并不一定是“胸部暴露”。即使是胸部暴露,众所周知,马岳梁先生也有吴图南先生一样的反弹力(马先生称之为“折迭劲”),笔者见到过无数次,也曾想体验一下,却始终不敢造次。根据于先生年龄大就是功夫好的逻辑,若是于先生要趁“空门”进击,恐怕是要被弹出去了。作为老师级的人和别人推手难哪!尊重别人盘盘手、走走劲,不打人,别人要说他没有功夫;如果出了手又会让人说某老师打人,不是为师之道,不能以德服人。
  话说回来,武功并不是衡量拳术高超的唯一标准。太极拳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富有哲理内涵的拳术,没有很好的文化素养和个人修为,要真正掌握它是不容易的。笔者智质平常,习武近四十年,又不怎么下功夫去苦练,武功当然也不是顶尖的。从来没有取胜过任何名师,也没有像于先生那样将李剑秋一类的好手打出去。可笔者却从来没有因为武功不及高手而感到丢脸。如果武功不好就是丢脸的话,那不会武功的人岂不是更丢尽脸面了么?所以说某老师武功好,某老师武功不好,或是去试验他们的武功,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如果单纯从武功上去评判好坏优劣,那到真是“一介武夫”了。吴图南的功夫不是哪一个人能抹煞得了的,马岳梁的功夫也不是哪一个人能抹煞得了的。就算一个名师输了一招,也不能证明他武功不行。这就同下棋一样,围棋棋圣聂卫平和国际象棋大师谢军,身经百战,不是也常有败绩么。这并不能说明他们的技艺不好。
  马先生是不可能说话了。于先生的一面之词还说是颜紫元“逼”他说出来的。大概是颜说于的老师功夫不好,所以于先生也要说颜的老师功夫不好,仔细想想,这与马岳梁先生何干?于先生大可不必这么说。
  于文说“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能打击别人抬高自己”。但为了说明吴图南的功夫好,写上了马岳梁在于先生手下“失策”,而“在吴图南先生那里是绝对不会出现的”,从而也证明了于先生的武艺也是十分高强的。这种说法不知于先生是否算遵守了自己说的“原则”。
  
  四、吴图南的实际年龄究竟有多大
  本来吴图南先生的年龄是他自己的私事,不须人们去过分探究。现在于先生认为别人说“年龄问题”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笔者觉得还是说一下好。于文说:“对吴图南先生的年龄,社会上多有疑问,然而疑问归疑问,也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事实并非如此。下面我来谈谈吴图南的实际年龄到底有多大?也许别人说的话都不可信,那就让我们看看吴图南先生自己是怎么说的。
  吴说自己是1885年出生,九岁开始学练太极拳。他九岁那年应该是1894年。再看《吴图南太极拳精髓》(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一书里,吴图南在《太极剑》自序中说:“著者不敏,幼善剑术……念余年来,稍得底蕴……亦著者二十余年提倡国术之志愿成功矣夫!”这篇序是1934年写的。
  在《国术概论》自序中说对国术有“廿余年之研究”,此序文是1936年写的。
  让我们来探讨一下,二十余年一般是指二十多一点。假定它是二十五年吧,那么,从1934~1936年减去二十五年,应是1909~1911年。“幼善剑术”的“幼”当指十岁以下,正合吴九岁习武。以1909~1911年再减去九年,吴的出生年应在1900~1902年之间。马岳梁先生出生在1901年,可见马先生说吴图南年龄和他相仿不假。如果照1894年“九岁”学拳开始算,到1934~1936年,年差应是40~42年,吴图南若有笔误,即使是四舍五入,也不会在多处都把四十年左右写成二十余年。我看这足以说明吴图南的实际年龄了。至少吴在1936年之前还未提高自己的年龄。据传吴将年龄提高是在1940年前后。这些不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故从略。
  笔者接触过不少吴式太极前辈,如吾师吴耀宗、师姑母吴英华、师叔马普安,还有杨孝文、江长风、朱廉湘等人,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说到吴图南的实际年龄。笔者在问及马普安师叔时,他拿出了一本纸张黄旧的、在1920年末编印的吴鉴泉弟子的《同门录》翻给我看,吴图南的年龄二十八岁,和我推算的差不多。
  吴式太极拳的历史是清清楚楚的,不要为一些传闻轶事去打笔墨官司。因为传闻轶事有多种说法,而当事人和目击者几乎都已作古,谁也无法证实当年的一些事情是怎么一回事。现在吴马二老均已不在了,他们都对吴式太极拳的继承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即使有错误缺点(这是人所难免的),活着的后生没有必要去说三道四。写文章讨论问题未尝不可,但要心平气和,不要意气用事,要实事求是,不要随意去猜测,这样容易走入误区。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0371-65151997)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和式太极拳研究的新任务
·和式太极拳
·形意拳与山西太谷的渊源关系
·天下功夫出少林
·山东武术与宋太祖长拳研究
·武术连接起历史与现实 水上漂最多“
·武术之乡沛县 少林拳派传承/潘霜喜
·螳螂拳的起源和介绍
·中国武术各门派的形成与发展
·杨式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电子版:太极圣地--陈家沟/崔春冬(
·中国拳术历史资料
· 韩鹏尧与五行通背拳
·谈谈“吴图南”/颜紫元
·江西名拳“字门拳”
·洪家拳
·宋氏太极拳源流述真
·杨式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客家拳术─李家教
· 韩鹏尧与五行通背拳
·与少林太极功夫齐名 河南苌家拳濒临
·青海六合心意拳
·杨禄禅卒年新证/路迪民
·全国武术之乡评比结果
   
【 天下武林 】 copy right (2004)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 版权所有
仓库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82号启福花园大仓库(华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乘83,103,52,201,301,T5路公交车华山路站下车即到
QQ 33493757(服装器械) QQ 493175072(音像图书) 淘宝旺旺:使用支付宝购买点这里 谢栋兴 MSN:MSN wulin886@hotmail.com
咨询电话:13653836336   13633719939 传真:0371-86127866
【天下武林】网站永久性网络实名:武术   无需记住网址,访问本站就这么简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序号:豫ICP备050176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