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和式太极拳产生和形成的因素 赵堡镇位于河南省温县东十五里,历史悠久。北依巍巍太行山,南傍滔滔黄河水,隔黄河与少林寺遥遥相望,西距九朝古都洛阳不足百公里,自古以来即居南北之要津,东西通衢。车水马龙,地灵人杰。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就诞生在这里。 和兆元(图1),字育庵,出生于一个医林世家,其父和彦方,精通中医,在当地颇有影响。和兆元自幼能秉承家学,习文学医。清朝后期,社会动荡,在姐夫李棠阶的劝导下,和兆元十五岁时随本镇拳师陈清平先生兼习武技。 因其天资聪颖,活泼机敏,有习武的天份,并且能尊师重道,勤奋好学,功夫出类拔萃,深得清平师的赏识,成为陈清平的入室大弟子,全面继承了师传理法。 晚清重臣,曾任礼部尚书、军机大臣,尤精于理学的李棠阶,在一次回乡探母时见到了26岁的和兆元武功精湛,便随李棠阶进京供职,被授以“武信郎”一职。期间,和兆元在李棠阶的影响下,对太极拳进行了重大改革,尤其使太极拳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他广交各派武林同道,勤于实践,以理学、道家和中医理论来指导和规范拳架,使理论与技术密切结合,刨编了走架轻灵圆活,柔顺自然,不同于陈清平拳架的新拳架。因此拳架强调体用一致、技理相合,以自然柔活之体,养体内浩然之气,故被称为“带理架”。因武艺出众,和兆元被授以“武信郎”之职。 和兆元所创“带理架”的治病健身之理法也源于《周易》之理。认为人的生理都是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的,拳法中的阴阳动静合阴阳消长之机,使身体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均衡,以达到强身健体,疗病养生的功能。用人体结构知识指导太极拳的功架,再通过拳架的正确锻炼进一步调理人体结构及生理机制,使人体处于一种顺遂自然的最佳状态,久练使身体潜能释放,自可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自卫防身。 1849年,和兆元随李棠阶返乡后,随陈清平传拳授理,“带理架”逐步得到发展,并成为赵堡镇的太极拳架。 二、和式太极拳的发展历程 和兆元归里后,研习拳理,传授子孙。其子润芝、勉芝、敬芝、慎芝及长孙庆喜均得其真传。长子和润芝自幼随父习武,兼承家传中医,传拳于子庆喜、庆文、庆台。和庆喜兼得父亲及祖父亲传,技艺超群,是和式太极拳传承中的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1928年,在振兴国术的形势下,71岁高龄的和庆喜除继续传授庆文之子学信等门徒外,还打破了和式太极拳家庭传承的方式,开山授徒,教授了郑伯英、郑悟清、刘世英、郝玉朝、柴玉柱等一批弟子,此后,和庆台在上海,郑伯英、郑悟清等在西安,和学信在宝鸡、赵堡,和学会、和学俭等在赵堡传拳授艺,促进了和式太极拳在社会上的传播。经过80多年的发展,和式太极拳已成为当代流传较广的太极拳流派之一。 三、和式太极拳的发展现状 在和式太极拳传人的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和式太极拳得到了迅速发展。1993年率先在赵堡成立“赵堡和式太极拳研究会”。此后,相继成立了香港和式太极武术(国际)总会、温县和式太极拳学会、焦作市和式太极拳协会、郑州市武协和式太极拳工作委员会、漯河市和式太极拳协会、重庆万州和式太极拳协会、平顶山市和式太极拳研究会、江苏金坛和式太极拳辅导站、成都市和式太极拳辅导站、新乡市和式太极拳推广中心、江西龙南和式太极拳辅导站等等站点组织。各地的和式太极拳组织积极研究、传播和式太极拳,并组队参加了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世界传统武术节、全国武术功力大赛及各省市举办的各类武术比赛,和式太极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积极组织大规模赛事活动,成功举办了三届“全国和式太极拳观摩交流大会”,这三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促进了和式太极拳的发展,在武术界也产生了积极的反响。 2003年,和有禄编著的《和式太极拳谱》、《和式太极拳十三式》、《和式108式太极拳(中英文)》、《和式太极拳、械教学光盘》,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和海燕出版社出版,随后又出版了侯尔良编著的《和式太极拳精义》,2008年,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编的《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和式太极拳》,由中国武术协会审定,并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极大的促进了和式太极拳的普及与发展。 和式太极拳技法 和式太极拳对身体各部和身体运动状态有明确的要求。在行功走架时,拳架规矩,姿势正确,对提高行功效果,使气血、经络阴阳平衡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一段时间规范的锻炼,从而达到明规矩、守规矩、脱规矩、自然而合法度。 一、对身体姿态方面的要求 (一)正身架 身法规矩是练好和式太极拳的基础。身体中正,不偏不倚,不贪不欠。要求中,守中,起中,攻中。进退、抑俯能守于中,起于中,不犯抽扯,一进必至,路径最近,实为技击之捷径。遵循身体中正诸要领,则可气沉丹田,能练丹田先天之气,也是太极拳健身养生之道。身体正直则脊柱垂直贯串,劲力上下通达,气血顺畅。切不可翻臀塌腰,坐胯拧腰及前俯后仰,违太极拳自然之理。例如,在和式太极拳单鞭式,不论在运动过程中还是定势,均要求做到头容正直自然,沉肩坠肘,动作不贪不欠,无过不及,身体中正。(图2) 步活圈圆是和式太极拳又一技法特点。步有运载身体的功能。步要灵活,着势运行随身体阴阳虚实的转换,步运身行,身随步换,则能周身一家。身到,手到,步到,上下相随,手足相合,一动两腿要分清虚实,步有腾挪之势,欲动之意。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占煞,立足稳当,得机而动,进步必跟,退步必随,轻巧敏捷,八面支撑。 (二)融三盘 和式太极拳不尚用固定的招法去练习技击,在身体阴阳变化时形成的棚、捋、挤、按、採、捌、肘、靠,也称上八法。纵、横、高、低、进、退、反、侧,也称中八法或身八法。踢、蹬、套、勾、缠、扫、插、膝,也称下八法或腿八法等各种技法,在轻松自然中,寻找有利于自己的姿势,三盘其手,综合运用,克敌制胜。以上二十四法能完全贯穿融合于和式太极拳的套路招法中,充分显示出和式太极拳拳架、推手、散手三合一的特点。 二、对身体运动状态的要求 (一)重圆转 和式太极拳以自然柔活体现化刚为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的特色,以身体各部阴阳运转形成技法的圆活精妙。圆的运动是灵活的基础,也是武术技法中化、打合一的最有效的运动方式。和式太极拳行拳走势,以圆为宗,形动求圆,内劲圆转,在意念支配下,周身协调配合,肩、肘、手、胯、足、身都做圆或弧形的转动和滚动。
使着势之运转无凸凹,无缺陷,无断续,身体成为自然虚灵之体。一圆之中八门劲力俱全,包含了接、引、化、发的技击含义,处处走圆形成练劲圆转,用劲自然。挨到何处何处走,周身无处不太极。临敌因势应变,圆切线引劲落空,身旋气转离心抛掷,内劲浑圆松活弹发。在做圆运动的同时身体的四大节、八小节等身体相应的部位,似有无形绳线牵拉,(和式太极拳称为练架有绳,俗称挂线)。形成周身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的阴阳互变运动。使拳架动作遵循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换的变化规律。处处分清阴阳,追求“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的动态平衡。表现出滑如鱼、粘如胶、软如棉、硬如钢的太极拳技击特色。 (二)合心意 和式太极拳注重心法、意念的修炼。练习要求心与意合。心即本心,是大脑的思维活动,是人的本意真意,在没有任何外界干扰下的自然流露。意即意识,意念。前者为体后者为用。故日:“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驶”。凝神静心,排除杂念,回复自然,是本心与意念抱元守一。达到意自心出,拳随意发,意动形随,意到劲到的技击效果。耍拳以自然为准则,拳架为意念之载体。行动走架,用意只在检查身体是否规矩,练劲是否圆转自然,不要心存如何打人之念。心贵静,意守中,是意念的自然状态。若意不能守中,在形则有贪欠偏倚之弊,在用则有呆滞不活之病。自然而然练就之技法,用时才可达到应物自然之无意识状态。 三、对节奏、劲力、呼吸技法的要求 和式太极拳以自然为准则,视练者体质阶段不同,速度可快可慢,但均匀适宜。架式可大可小,以自然舒展为度。拳架、推手、散手合而为一,朴实无华,简洁流畅。以圆、弧为运动形式,以阴阳变化之法,使身体处处分出阴阳,达化打兼备、劲力圆转的目的。 和式太极拳的呼吸随着拳架功夫的增长大致分三个阶段。(1)初学者处在柔筋掰骨,增加体力,以形体活动为主,活动量大,此阶段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呼吸法,呼吸短而浅,多在胸部,应注意气向下沉,防止横气填胸。(2)调息阶段,以腹式呼吸为主,动作呼吸自然配合,不可刻意追求呼吸与拳架的配合。否则配合不当,易致胸闷腹胀,头晕脑胀的不良反应。此阶段耍拳速度均匀适宜,呼吸深长而均匀。(3)调神阶段,是内在潜式呼吸,吸则细长,呼则微微,无声无息,藏而不露,动静开合之间呼吸已就。腹内松净,气以直养,气守丹田,既可养生,还可适应急动缓随的运动。练拳、呼吸有阶段之别,均以自然为法则。随拳技提高而自然出现各阶段的呼吸方法。动作与呼吸相辅相承。 四、对整体运动技法的要求 (一)三直五顺,不撇不停 和式太极拳练习时要求做到三直:头直、身直、小腿直。虚领顶劲,下颏微内收使头部成直。身体不左歪右斜,不前俯后仰则身直。膝不过曲,胯不斜掉达到小腿成直;顺身、顺腿、顺手、顺脚、顺意是和式太极拳动作的基本要求。手去身顺之去,腿去脚顺着去,顺脚时以后脚跟为轴,摆脚尖顺势而动。形以意统之,意顺形才能顺,形顺气自顺,气顺周身顺遂。内外一体,处处劲力通达,周身气血顺畅,自可达到健身养生和技击防身同修的效果。 和式太极拳又称为“尺寸架”。“尺寸”就是规矩,规矩就是自然。和式太极拳的“捏架”,就是将学拳者的身体各部置于顺遂自然的位置。在技法上还讲究以顺治逆,我顺人背,避实击虚,以达到四两拨千斤之目的。 不撇不停:每一动,一侧动而另一侧不动为撇,脚之作用与手同。不到成势时止住是为将劲打断,是停,犯此则阴阳离诀,劲不连接,终无效用。和式太极拳一代宗师和庆喜先生教学时,要求学生先学练单势,一着一势按规矩练熟后再将单势连接起来成套路。和士英宗师讲拳时常言:“活都在路中做,成势不打人。”“活”即打人的着法。是通过手、脚运行中的阴阳变化形成合力或分力而击敌。拳势一混做去,谓流水架,为病。着势不清,技法不明,必致劲无从发。 (二)走架轻柔、尤须灵活 和庆喜在《耍拳解》中说:“轻,极轻,极轻则极灵,用气则滞。学者用功,身法运转达要像三尺罗衣挂在无影树上,在空中迎风飘荡那么轻灵自然。”轻则灵,灵则巧,轻巧灵便才能步入人不知我、我独知人、随心所欲的境界。 和式太极拳强调柔是刚的基础,柔又能克刚。《耍拳解》日:“柔者何也?柔。松柔、纯柔、松关节,柔经络。”由松入柔,柔不是目的,是走劲化力的手段,柔中求刚是目的。通过松柔自然的盘架,除去后天拙力,从而生出自然之劲,达到化僵为柔。 和式太极拳身灵步活,进必跟,退必随,步运身行,能进能退,身自灵活。松关节,柔经络,使周身四大节、八小节节节贯穿,曲伸折叠灵活自如。故活在意,活在步,活在节。身灵手敏,活泼自然,沾连粘随,急应缓随,毫无滞机。 (三)阴阳知易,注重圆转 和式太极拳练习时要求:学太极拳首先要明阴阳之义。和兆元宗师在《太极拳要论》中说:太极阴阳之理贯穿于拳势之中,有刚柔之意,顺背之谓,曲伸之分,过与不及之谬也。”和式太极拳的每一着势都是身体各部阴阳互相变易的运动。身体对称的部位,似有无形之线牵拉,一动皆动,不撇不停,(即谓练架有绳,俗称挂线)。步随身换,手与身应,身与手合。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之领之,上下动而中节攻之,中节动而上下和之。从而形成周身相随,内外相合的整体运动。使拳架动作遵循阴阳变化规律,获得动态的平衡。练太极拳做到这种动态平衡,此时背丝扣俱备。在内表现为气血畅通,精神充沛,在外表现为动作协调,周身一家,走架行功时有种“腻滋滋”的感觉。 处处明白阴阳,懂得阴阳变化的规律是太极拳懂劲的基础。“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由外带内,由内达外,劲由内换,阴阳的变化神妙不测,无形无象,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和式太极极素有“圈太极”“步活圈圆”的说法。行拳走势,以圆为宗,手划圆,身行圆,步走圆,内劲圆转。周身协调配合,肩、肘、手、胯、膝、足、躯干都做圆或弧形的转动和滚动,形成大圈套小圈,小圈套大圈,浑身都是圈,圆转连贯,“如充气而圆,无处受力”。通过正确的锻炼,形成内外合一,即成“浑圆一漾而贯其身,虚感之物而寓灵动”,挨到何处何处击,周身无处不太极。 和式太极拳练习时要求:着势中的劲力运行及转关换势由身、步、两胁、两肩、两肘、腰及两胯、两膝、两足不同方向的圆弧运动协调配合,互为轮轴完成身体各部位的公转、自转。即大圈套小圈,小圈套大圈,浑身都是圈。以内气行之,如九曲之珠,无往不到,无往不利,以形成浑厚的圆转之劲。着势之间的衔接劲断意不断,势势相承。 (四)大小快慢,合乎自然 和式太极拳练习时要求:初学时,尽量使架式放大,步子拉开,身桩下低,关节放松。此阶段动作要慢,注重姿势端正,动作正确,柔筋掰骨的锻炼。日日研进,日积月累,动作由僵滞到松柔,由散乱到初步协调,速度要适当加快,此阶段一般4~6分钟一套拳,要注重耐力,速度的加强。尤其应该注重外形带内动,周身顺遂,着势圆活。然后快而复慢,拳架结合理论逐步达到轻灵圆活,中正松柔,阴阳相济,顺遂自然,以内达外,内外合一,浑身皆圈而不见圈的高级状态。在体质与年龄允许的条件下,架式不可过早过于收小。拳理虽有“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之说,但不可误解为拳架小就紧凑。紧凑是拳架练到高层次时的间架结构圆转无间。拳架能练到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此时大也紧凑,小也紧凑。所谓能大能小,能快能慢,才可达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五、对攻防技法的要求 (一)以静制动,因人取势 和式太极拳推手时要求沉着冷静,身体保持虚灵状态。以静待动,静观其变,知已知彼,从容应对,才能辨明对方的来势与意图。对方来势凶猛,要避其锋芒,顺势引之。再乘其虚,蹈其隙而击之。沉着冷静不至于心慌意乱,手足无措而顾此失彼。 (二)沽连粘随,差米填豆 和式太极拳推手时要求:沾连粘随是必须掣握的技法。沾是手与手相沾。和式太极拳推手是接手接肘,彼此变化中看手看肘。粘如胶漆之粘,使人已沾我之手不能使其离去。连是接触点不脱离。随是因人之势以为进退。沾连粘随的基础是轻、灵、活。它的功能是问劲、听劲,因势利导,我顺人背。 差一粒米填一颗豆是和式太极拳在教学时的口语,是指导推手时掌握劲力大小速度快慢的原则,是沾连粘随的方法。在交手时只有我力我意在先才能“走”,能走则不顶,能“粘”住不使敌脱离则不丢。粘如何能使人背我顺,回答是:差一粒米填一颗豆。在因人之势以为进退时,给对方一点劲力,敷布于对方身上,使对方处于我劲的控制之中。此劲不可大,大则易为人用。不可小,小则不能连随。此劲相对彼之劲恰如“米与豆”之比。此劲力的要领能熟练掌握,运用恰当,是问劲、引劲、听劲之法。给彼劲若走化,必有阴阳虚实变化。我则趁势探寻对方重心,控制对方,使其被动挨打。给彼劲若无知觉或硬顶,我则因势而击之。差一粒米填一颗豆是:“彼有力,我也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有力,我意仍在先。”及“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彼已动,己先至”等理论生动而形象的说法,通俗易懂,哲理深奥。 (三)要哈给哈,吃啥还哈 和式太极拳推手时要求:要啥给啥,吃啥还啥。要哈给哈,吃啥还啥是用生活中的语言形象化的说明推手中舍己从人,化打合一的技法原理。 要啥给啥,是人刚我柔,以柔克刚的技击原则。在推手中,对方用刚猛之力击打或拿我身体的某部位,我把这部分给对方。“给”是顺对方之势不顶抗,使对方作用到我身上的力一瞬间化于无形。即击到何处何处空,无处受力。给是从人。给不是单纯的给,如果要了就给,那就成了任人摆布任人击打的状态,那么太极拳就不成为以柔克刚,后发先至,四两拔千斤的拳术了。“给”是为了“要”,从人是为了由己。在给的过程中,能形成一个不受力的瞬间,彼之劲力势必落空。能把握这一稍纵即逝的机会,那就达到了由己的目的。能由己就是得机得势,不加思索,只需按照拳架走圆行弧,可迅速改变对方力的方向。对方之力与我的旋转之圆形成一个夹角。我受力之大小与夹角的大小成正比。使夹角变小的关键有二:一是轻,轻则听劲准确,轻则灵。稍有力至我则自如旋转,使彼力与我身受力点形成最小夹角。使我与彼劲接触点处于化力打力的最佳位置。二是接入彼劲之后行圆要小。圆越小,受力点就少,反击速度越快。这是太极拳的后发先至的技巧,即吃哈还啥。正如拳论中说:“自己安排的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及“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己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能熟练掌握这些技法,走化就很省力,就可以达到以顺避逆,以柔克刚,四两拔千斤的效果。四两拔千斤之妙看似神奇,其实符合力学原理。功夫扎实,内劲充沛是以柔克刚的必备因素。功夫充足,在“给”的瞬间能保持自己重心稳定,周身顺遂,随其势曲而旋化蓄劲,引其过与不及,在阴阳未分的瞬间而击之。拳论说:“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上是能上去击打。化力借力是方法,乘隙击打是目的。打法较借法更重要,也较借法难度更大,在与敌对抗时,如果自身有一处不协调,一个环节不到位,就会影响技击效果。如果拳架不规矩,功夫不足,即使可以“给”,但给的同时自己方寸已乱,又如何把握时机,从容应变,实现借力打人。 太极拳的技法奥妙无穷。传授高,功夫足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拳谚说:“一层功夫一层理,一层功夫一层技”。由舍己从人到从人由己及至随心所欲。要因势应变,圆切线使彼落空,身旋气转离心抛掷,内劲圆转松活弹发,敌人虽强,不足为虑。望学者细心体悟,循序渐进。” 和式太极拳特点 一、理论特点 (一)理技相合和兆元所创的太极拳被称为“带理架”,和式太极拳也素有“理无拳不明、拳无理不精”的说法,强调拳法要在理论指导下修炼。和式太极拳以《周易》之理为指导,像其形(圆),取其意(阴阳、五行、八卦),用其理(阴阳变易、五行相克、天人合一)。《易·系辞》日:“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和氏家传的《太极拳体用歌》日:“一圆即太极,上下分两仪,进退四象,开合是乾坤,出入综坎离,领落错震巽,迎抵推艮兑。”一势之中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俱可呈现。技术动作处处走圆,注重阴阳变化,形成周身协调,一动无有不动,连贯运转的运动特点。和兆元绘的“人身太极图”(图3)示意。 《太极拳体用歌》进一步阐明了和式太极拳技理相合的特点。和式太极拳的传授有“装东西”一说,拳架不装东西为空架,装得早适得其反,装得晚苦练无益。要求在不同的技术层面上掌握不同的层次的理论,即所谓“一层功夫一层理,一层功夫一层技。”和兆元在《太极拳要论》中指出:“理技相合,太极真谛,习者不可不详细揣摩焉。若理能守规,久恒自成也。” (二)“耍拳”理论 和式太极拳强调理法自然,行功走架又称“耍拳”,势势处处以后天引先天,顺乎自然。和庆喜整理的《耍拳论》述之颇详。所谓“耍拳”是指在行功走架过程中,要求自然、松柔、轻灵,如儿童玩耍一般自如,不必用意使气,更不能显示发劲。“耍拳”理论取法于道家的自然之道,《易》学阴阳之理及以弱胜强、无为之为之论。“耍拳”理论的;隹则有三:以柔中求刚为目的,以轻灵自然为原则,以中正平圆为用功方法。“耍拳”理论是和式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流派太极拳的一个显著特点。 (三)《九要论》的理论 《九要论》的九要为一理、二气、三节、四梢、五行、六合、七进、八法(身法)、九步。这些内容与和式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一致。 和式太极拳练习要求明三节,拳松柔,四肢百骸总归一节。《九要论》第三中说:“夫气本诸身,而身之节无定数,可分为三。三节者,上、中、下者是也。…人身可分三节,每节又分三节。明三节则灵活,上节不明无倚无宗,中节不明,浑身自空,下节不明,自家吃跌。”“气之发动,皆由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 和式太极拳要求周身上下、表里,处处相合,使周身之劲融为一体。《九要论》中的第六部分写道: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外三合也:此为六合。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胯相合。右之与左亦然。以及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孰非外合。心与眼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孰非内合。岂惟六合而已哉!然此特分而言之也。总之,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行百骸尽在其中。 二、技术特点 和式太极拳具有三直、四顺、六合等要点,遵循“中正松柔,轻灵园活,顺遂自然”之要领。演练时身体中正安舒,不偏不倚,不贪不欠,脊背骨节垂直贯穿,经络通畅,气血循环环。由形体到意识均要放松,由松入柔,积柔成刚,以柔走化,以刚击敌,阴阳相济,刚柔并用。拳架集练、架、推手、散手为一体,三者互可检验印证,推手可检验拳架是否正确与实用,推手又是太极拳走向散手,自由搏击的过度阶梯,练拳是提高散手、推手技法的本源。故和式太极拳理论有“要拳时眼前无人当有人,交手时眼前有人做无人”之说。 动静阴阳是构成太极拳的基本元素,阴阳转换变易是太极拳的灵魂。和式太极拳以步活圈圆著称,有圈太极之说,走园或弧线是它的主要运动形式,着势中所表现的上下、出入、开合、领落、进退的转换变易,由身法、步法、两肋、两肩、两肘、两胯、腰,各部位不同方向的园、弧及曲伸运动,协调配合,完成各部位的公转,自转,即一动无不是圈,从而达到浑厚园转,支撑八面,处处顺遂,活似车轮,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这种太极拳特有的击技效果。 和式太极拳体系 一、和式太极拳基本功法 (一)基本功法概说 和式太极拳的功法是以掌握和提高和式太极拳套路及推手、格斗技术、拓展武技所需的人体潜在能力为目的,围绕提高身体某种运动素质或锻炼某种特殊技能而进行的专门练习。主要包括有提高肢体关节活动幅度及肌肉性能的“柔功”,锻炼意、气、劲、形,完整一体的“内功”,体悟招势劲力顺达,增强化、打实用技法的,拓展人体平衡能力和跳跃能力的腿功(又称拳帽)。 (二)重点功法介绍 1、内功 内功是和式太极拳运动中,采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与力合为基本锻炼手段的一种内外兼修的方法。内功练习,它的目的在于锻炼人体运动时,意、气、劲、形四者一动俱动、一到俱到、一止俱止的能力。通过武术内功锻炼,可以获得内壮外强、内外合一以及激发人体潜能的效果。内功的内容主要包括各种静功和动功。 静功主要有:无极桩、坐、卧功等。 无极桩是类似于和式太极拳预备式的动作,即:两脚距与肩同宽,两脚踏地,成平行步型;下颏微内收,闭口叩齿,舌尖轻抵上腭(上牙根处),头顶百会穴微上顶,似有线上牵之意,使颈项竖直,谓虚领顶劲。含胸拨背,正腰落胯,提肛裹臀,收腹吊裆,自然腹式呼吸,静心凝神。两手自然垂放于胯窝处,肘、膝关节放松微曲。两眼平视。 坐功要求,座椅高低适宜,落座后大腿成水平,与小腿大致垂直。也可以两腿屈膝盘叠而坐。要求与无极桩相同。坐功避免了下肢负重之累,更易心静气和,是养气、养身、养功的主要方法,并对锻炼脊柱的支撑稳衡更有效。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