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鞭杆,广泛流传于山西民间,集健身、技击、娱乐于一体,具有短小精悍、梢把兼用、攻守兼备、灵活多变的独特技术风格。
山西鞭杆的源流
山西鞭杆套路有几十种之多,其来源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 首先是由山西本地人根据当时社会的需要创编的鞭杆套路。晋北流传的鞭杆套路(如驼骡鞭)大部分是由当地武术大师所创。据原山西大学体育系陈盛甫教授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所作的调查考证,驼螺鞭始创于古代代州(今山西代县一带)。当时,代州人为了换取生活物资,要将当地特产用骡子或毛驴运输到山西西北口外(今内蒙一带),但是旅途常遭强盗抢劫,迫使他们通过习拳练武提高防身自卫能力,并常用随身携带的鞭杆进行搏斗后,经有识武师将鞭杆的实战技术进行加工并创编成各种套路。清末,鞭杆传人古代州的园果寺,经和尚们习练与加工之后,其套路又得到充实与提高。园果寺主持教伦和尚传授给古代州的张连、任继、李春芳等;任继又传授给五台县张含之。张含之在任继所传的十二手鞭的基础上,吸取各家之长,创编了对后世颇具影响的蛇螺鞭(又名三环套月连环鞭)。其弟子陈盛甫教授在驼骡鞭的基础上,本着“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创编了简化鞭杆、一路鞭杆、二路鞭杆、鞭杆对练等套路,并著书、摄像将鞭杆广泛传播于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另一弟子武耀文亦在驼骡鞭的基础上,创鞭了综合鞭杆。 第二个传源是太平军东王杨秀清的同族杨书珍。据陈教授的考证,太平军东王遇难,杨书珍携女北逃,定居河北饶阳县城。相传八合鞭是他家的秘技,不传外姓,但杨书珍无子,遂传其婿武华南,而武华南又避难于山西平遥县贾村侯八宅家,为答谢救命之恩,将八合鞭传授给侯八宅和张九庆,后张九庆又传授给其表弟曹体元,曹体元又传授给张育人。 第三个传源是清末时河北沧州文举王玉龙。
山西鞭杆的分布
据初步调查,鞭杆套路在山西由北到南分布如下: 晋北繁峙有杨海保传授的八仙鞭和三十六鞭;郭应田、侯增祥传授的三十二手螳螂鞭和梅花双十字鞭;灵丘县有李生梅、李起雨传授的三才鞭;代县有任继、李泽传授的十二鞭;应县有唐万武传授的十二鞭;五台县有张含之传授的驼骡鞭;定襄县河边村有赵秀明传授的尺八鞭,曲玉生、张能富传授的三十六鞭。 晋中地区有太原的郝学儒传授的十三鞭;银连志传授的五花鞭;山西大学陈盛甫传授的十字鞭、驼骡鞭、简化鞭杆、对打鞭杆;山西省体工队武术教练张希贵传授的浑元迎手鞭杆;榆次市赵云武传授的盘龙鞭;平遥县曹体元、张育人传授的八合鞭;灵石县房有根传授的马撅六趟;吕梁有十八单手鞭。 晋南洪洞县有徐风山、程勇泉的顺手鞭、鞭杆对练;运城有原云龙传授的纽丝鞭;晋东南沁源县有郝世弓、郝起荣传授的齐眉鞭、九连环鞭,郝世弓、郝彦孝传授的驼骡鞭,牛风鸣传授的七星鞭等。
山西鞭杆的特点
鞭杆的形制特点:鞭杆作为武术器械中的一种无刃短兵器,一般为演练者的十三把,长约1.2米左右。鞭杆的粗头为把端,直径约两厘米左右,细头为稍端,略细于把端。鞭杆一般选用质地坚硬而稍重的白蜡杆、牛筋棍等为原料。另外,鞭杆长度也有较短的,如定襄的尺八鞭只有一尺八寸长。 鞭杆套路特点:有的只有单式实用的基本招法,动作简单实用,易学易练。单练和对练套路有繁有简,有长有短,内容丰富。 鞭杆的技术特点:鞭杆短小、无刃和轻便的结构特点,使鞭杆握法多样,梢把并用,既可发挥短兵的长处,又可单手握鞭放长击远,也决定了鞭杆手不离鞭,鞭不离身,在身体和四肢各处缠滚穿梭、上下翻飞,声东击西。 鞭杆的风格特点:在鞭杆的流传和演变过程中,融合了各种不同的拳法,呈现出了多种不同的风格。 山西鞭杆已在普及中得到创新和发展。山西驼骡鞭的主要传人之一、山西大学体育学烷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所毛明春教授根据中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在继承传统鞭杆精华的基础上,创编了适于在全民健身运动中普及的“简化太极健身鞭杆24式”。这套鞭杆经专家论证不但具有与太极拳同等的健身功效,而且是中老年人生活中的好助手(如外出旅游可以作为手杖防止摔倒等),在山西大学武术辅导站首先教学后反响极佳,目前已在太原市32个武术辅导站进行推广,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相信太极鞭杆将是鞭杆运动发展的趋势,也将在全民健身运动中起到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 王 涛 摘自:《中华武术》2006年02期 作者:康德强 毛明春
|